简编版《中华艺术通史》全6卷,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希凡主编。结合历史遗存、文化典籍以及出土文物实物,以艺术学的视野系统介绍了原始社会至宣统三年我国艺术的发展历程。
本套书按中国历史发展顺序列卷,上起原始社会,下迄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论述了自远古以来随着社会生活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华艺术生成演变的全过程,囊括了音乐、舞蹈、杂技、戏曲、绘画、书法、雕塑、建筑等中国传统艺术的全部门类,从宏观的层面审视中华艺术的发展走向,从通史的角度探讨各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
★16开平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主编李希凡是当代著名文学、艺术评论家,历任《人民日报》文艺部编辑、评论组长、副主任、常务副主任,著有《红楼梦评论集》《论中国古典小说艺术形象》《李希凡文学评论(当代)选》等16种,主编《红楼梦大辞典》《中华艺术通史》等
★《中华艺术通史》为国家级重大研究课题,由国内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编写工作,从筹备、论证、立项到编撰、编审、校勘,历时十年
★按照中国历史发展顺序列卷,上起原始社会,下迄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宛如徐徐展开的一幅壮丽、流动的巨型画卷,把中华艺术的博大与精深显见于世人
★这部通史在系统梳理中华艺术史的同时,对20世纪各艺术门类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总结和集成,代表当前国家艺术研究的水平,学术性、文献性,审美性、实用性是其四大价值之体现
丛书主编李希凡先生说: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同仁们就有着一种共识:中华民族的艺术传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多姿多彩,是各门类艺术的集合。某一历史时代各门类艺术的品性、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艺术现象,从起源到分类变化,再到更高层次的综合发展,都自有其民族艺术的神韵;而各门类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又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这是我们民族艺术的一个总体特征。我们认为,已有的各门类艺术史无法概括中华艺术史的整体发展,应当有一部综合的艺术通史。我们所编撰的这部《中华艺术通史》,就是立足于各时代社会总貌和艺术发展的整体把握和宏观研究,着眼于概括和总结每个时代共同的发展规律。
《中华艺术通史简编(第1卷)》
本卷包括第一编原始和第二编夏商周部分。第一编寻根溯源,综述原始”混生“时期的艺术,阐述和梳理了中华原始艺术的产生、分布、流变、特征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既有宏观总览,又有分门别类,条清理晰,架构严整;第二编集中总绘夏商周三代礼乐文化和先秦诸子争鸣的思想盛况,对世界瞩目的以青铜文化为代表的中国青铜时代进行了艺术史视角的梳理。最后附有年表,以供参考。
《中华艺术通史简编(第2卷)》
本卷包括第三编秦汉和第四编三国两晋南北朝部分。秦汉时期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始建时期,文化艺术呈现出朝气蓬勃的时代特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中华艺术也渊此更加异彩纷呈,在加强自身主体性的同时更彰显出多样性。秦汉至南北朝,中华艺术继音乐、舞蹈、建筑等门类形成之后,书法、雕塑、绘画艺术也初步形成了完整、独立的形态,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中宗教文化、书画艺术和文艺理论批评更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本卷分章节总结了秦汉至南北朝各艺术门类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和在艺术史卜所处的历史地位,配以大量珍贵翔实的图片和文献资料,力图勾勒出名垂千古的秦汉雄风和魏晋风度。最后附有年表,以供参考。
《中华艺术通史简编(第3卷)》
本卷包括第五编隋唐部分。隋定天下,唐承隋制,政治清明,社会开放,经贞观至开元,终达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各种艺术门类繁花竞放,如歌似锦。唐风悠远,遍及四海。慕唐之上纷至沓来。诸缘汇聚,使得这一时期的中华艺术在承接既有文化艺术流脉的同时,更以空前的吸纳能力和速度,兼收并蓄各国各族艺术精华,尤其在文学、书法、绘画、雕塑等领域,形成了难以企及的“盛唐气象”。
本卷力求通过翔实的文献、丰富的史料、精美的图片、客观的叙述,再现这一段中华艺术史上的不朽篇章。最后附有年表,以供参考。
《中华艺术通史简编(第4卷)》
本卷包括第六编五代两宋辽两夏金和第七编元代部分。五代至元,中华艺术在嬗变中继续海纳百川,并在民族融合中不断涵融,这是一个雅俗共进、文化多元的时期,也是中华多民族乐舞文化、书画诗文迸发,粗犷与细腻并存、高雅与世俗共进的时期,更是宗教文化、工艺美术和戏曲文化狂飙突进的时期。
本卷力图从纵横两个方面对这一时期的艺术按照门类铺排逐陈,从宏观上反映这一时期的艺术盛况和成就,以飨读者。最后附有年表,以供参考。
《中华艺术通史简编(第5卷)》
本卷包括第八编明代部分。完整而全面地描绘了明代艺术的发展状况。
《中华艺术通史简编(第6卷)》
本卷包括第九编清代部分。清代艺术的发展成就集中体现在戏曲的繁荣上,尤其是地方戏曲的发展壮大和四大声腔并存格局的形成。评话、唱曲、韵诵类曲艺、满族曲艺都相继崛起。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文人音乐、两洋音乐和新音乐郜取得了长足发展。宫廷舞蹈、地方舞蹈、宗教祭祀舞蹈以及表演艺术理沦都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美术,尤其是篆刻艺术和美术理论都实现了中兴,其中工艺美术无论门类还是取得的成就都体现了艺术发展的新高度。
本卷系统梳理了以上几个方面的艺术成就,从总体上呈现了中华艺术在清代的发展状况,深入全面,读者尽可总揽全局。最后附有年表,以供参考。
李希凡(1927年12月11日-2018年10月29日),男,生于北京通州,祖籍浙江绍兴,原名李锡范,字畴九。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195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1954年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历任《人民日报》文艺部编辑、评论组长、副主任、常务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全国第二、八届政协委员,全国第四届人大代表,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195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主要著述有《红楼梦评论集》(与蓝翎合著)、《论中国古典小说艺术形象》《<呐喊><彷徨>的思想与艺术》《李希凡文学评论(当代)选》等16种,参与主编《红楼梦大辞典》等。2002年4月19日,《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发表了李希凡的一幅摄于1954年12月25日的照片,题为《在毛主席身边》。
著有《红楼梦评论集》《弦外集》《论“人”和“现实”》《管见集》《论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形象》《寸心集》《题材·思想·艺术》《〈呐喊〉〈彷徨〉的思想与艺术》《红楼梦艺术世界》《李希凡文学评论选》《文艺漫笔》《文艺漫笔续编》《燕泥集》《说情》《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贡献》《冬草》《艺文絮语》《沉沙集》,主编《红楼梦大辞典》《中华艺术通史》等。
《中华艺术通史简编-第一卷》
作者:李希凡 主编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159093
出版时间:2013-08
开本:16开
页数:412
定价:88.00
目录
第一编 原始
概述
一、艺术的发生
二、中华原始艺术的界定、分布和流变
三、中华原始艺术的基本特征
第一章 原始音乐
第一节 原始音乐起源探讨
一、有关音乐起源的几种推论
二、关于音乐形式、因素起源的研究
第二节 原始音乐的特点及其社会功用
一、原始音乐的传说和记载
二、原始音乐的存在方式
三、原始音乐的社会功能
第三节 考古发现的中国远古乐器
一、击乐器
二、吹奏乐器
三、远古乐器的组合
第二章 原始舞蹈
第一节 原始舞蹈的起源与特征
第二节 考古发现的中国原始舞蹈
一、彩陶
二、岩画
第三节 近代民俗活动中的原始舞蹈遗存
一、生命欢歌,自然礼赞
二、敬天地,祀鬼神
三、生殖崇拜
四、与祭祀相关的其他舞蹈
第四节 古文献和神话传说中的原始舞蹈
一、乐舞的初创
二、“三皇五帝”时代的乐舞
第一节 中华原始建筑的基本形态
一、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人工居住形式
二、原始建筑的基本形态:巢居与穴居
第二节 穿斗木构的渊源:巢居
一、巢居发展序列:从“构木为巢”到“干阑”(栅居)
二、河姆渡文化的干阑建筑
三、源于巢居的原始建筑艺术
第三节 土木混合结构的渊源:穴居
一、穴居的发展序列
二、原始建筑遗存状态
三、黄河流域母系氏族发达阶段的聚落
四、原始建筑样式与功能
五、源于穴居的原始建筑艺术
第四节 多样的礼制建筑雏形
第四章 原始雕塑
第一节 原始雕塑艺术分期
一、旧石器时代雕塑
二、新石器时代雕塑
第二节 陶器及其他器物上的雕刻纹饰
一、陶器上的雕刻纹饰
二、牙骨器和木器上的雕刻纹饰
第三节 玉雕的造型与纹饰
一、原始玉雕的造型
二、玉雕的纹饰
第四节 史前雕像
一、中国史前雕像
二、史前雕像的艺术演进
三、史前雕像的文化史意义
第五章 原始制陶及史前素陶
第一节 原始陶器
一、中国原始制陶的特征
二、中华原始陶文化的分布与发展
第二节 素陶的造型与装饰
一、素陶的分布与发展
二、典型器物的造型及精神内涵
三、丰富的器形变化
四、促使器形演变的几种主要因素
五、陶的装饰部位及主要装饰手法
第六章 原始彩陶
第一节 彩陶的分布和发展
一、彩陶的文化类型
二、彩陶艺术的特征与纹饰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象形纹饰
一、形象的创造
二、纹样的发展
二、纹饰的内涵
第三节 韵律与图像的启迪
一、点画到纹饰
二、线的韵律
三、图像的启迪
第七章 原始岩画
第一节 中国岩画及其发现
第二节 北方岩画
一、阴山岩画
二、青海岩画
三、甘肃岩画
四、新疆岩画
第三节 南方岩画
一、连云港将军崖岩画
二、沧源岩画
三、左江岩画
第四节 岩画的题材
一、动物与狩猎
二、祈祷和祭祀
三、两性观念的表现
四、脚印岩画
五、人面岩画
第五节 岩画的艺术特点
一、浓烈的写实风格
二、神秘的象征意象
三、自由的画面构成
第八章 余论:中华原始艺术对后世艺术的影响
第一节 中华原始艺术奠立了中华艺术中“天人相谐”观的基础
第二节 中华原始艺术的“写意”特征
第三节 中华原始艺术的象征观念
……
第二编 夏商周
年表
《中华艺术通史简编-第二卷》
作者:李希凡 主编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159048
出版时间:2013-08
开本:16开
页数:393
定价:78.00
目录
第三编 秦汉
概述
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与文化统一、民族融合
二、社会繁荣与工艺进步
三、儒家伦理与神仙方术思想的广泛影响
四、沉雄宏丽的秦汉艺术风格
第一章 秦汉音乐
第一节 秦汉音乐机构的设立与乐府音乐
一、秦汉音乐机构
二、汉武帝乐府及乐府的变迁
三、乐府诗
四、汉代社会风俗与民间音乐
第二节 鼓吹乐
一、鼓吹乐的起源与种类
二、鼓吹乐的颁赐
第三节 相和歌与相和大曲
一、从清商到相和
二、相和引、相和曲与相和大曲
第四节 器乐与乐器
一、器乐新组合
二、琴乐
三、新乐器
第五节 与域外、边疆的音乐文化交流
一、与西域的交流
二、与西南民族的交流
三、与朝鲜、日本的交流
第二章 秦汉百戏与舞蹈
第一节 杂技百戏及其在秦汉的蓬勃发展
一、早期杂技与秦汉杂技的类型
二、杂技百戏的演出形式与特色
第二节 秦汉舞蹈
一、俗乐舞与雅乐舞
二、秦汉舞蹈类型
三、舞蹈家及秦汉舞蹈艺术的成就
第三章 秦汉雕塑与画像砖、画像石
第一节 秦汉雕塑
一、秦汉雕塑形制
二、秦俑与汉俑
三、秦汉石雕
第二节 画像砖与画像石
一、汉画像
二、画像砖
三、画像石
第四章 秦汉绘画、书法与玺印
第一节 秦汉绘画
一、秦汉绘画艺术
二、秦汉壁画
三、帛画及其他绘画遗存
第二节 秦汉书法
一、书同文
二、小篆、秦隶、简帛汉隶及章草
三、碑刻汉隶
第三节 秦汉玺印
一、秦汉玺印形制
二、秦汉玺印艺术
第五章 秦汉工艺与建筑
第一节 秦汉工艺
一、功用与纹样
二、铜器
三、玉器
四、漆器
五、青瓷
六、锦绣
七、服饰
第二节 秦汉建筑
一、从高台建筑到木构建筑
二、都城
三、宫殿
四、苑囿及私园的出现
五、坛庙
六、陵寝及汉阙遗存
第六章 秦汉艺术理论
第一节 汉代音乐理论
一、乐律技术理论
二、琴论
三、《淮南子》中的音乐思想
四、《乐记》及其音乐思想
第二节 书论与画论
一、书论
二、画论
第四编 三国两晋南北朝
概述
第一节 纷乱分裂的历史现实及其文化风格的形成
第二节 思潮与思想
第一章 音乐的新发展
第一节 传统音乐的新发展
一、相和歌与清商乐
二、乐府的新发展与鼓吹曲的盛行
三、民族音乐的流行与融合
第二节 文人音乐的滥觞与音乐美学的发展
一、文人的音乐生活
二、文人音乐的代表——琴乐
第三节 宗教音乐的兴起
一、佛教与佛教音乐的传入、传播
二、曹植与梵呗
三、梁武帝与中国佛教法事音乐的建立
四、佛教仪轨音乐的完善
五、道教的创立与道教音乐的内容和形式
第二章 舞蹈艺术
第一节 清商乐舞
一、清商乐舞的由来和发展
二、桃花渌水之间的吴歌西曲
三、出自方俗、陈于殿庭的杂舞
第二节 乐舞文化的交流与歌舞戏
一、特善诸国的《龟兹乐》
二、称为“国伎”的《西凉乐》
三、被誉为“全能”戏剧的《踏谣娘》
四、大面《兰陵王》
五、来自西国的《乞寒胡戏》
第三章 卷轴画与壁画
第一节 三国至西晋的绘画发展
一、由略至精与上层画人
二、曹不兴与卫协
第二节 顾恺之
一、顾恺之的生平与传世作品
二、千古一描
三、构图的拓展
第三节 东晋至南北朝的绘画
一、山水画的出现
二、陆探微与张僧繇
第四节 擘画的发展
一、丰富的遗存
二、壁画的题材与形式
第四章 新兴的雕塑艺术
第一节 佛教雕塑的品种与基本特征
第二节 石窟、摩崖与寺址造像遗存
一、赞河中上游的彩塑
二、赞河中下游的石刻艺术
三、长江游域的巨龛与窟像
第三节 多姿多彩的其他雕塑
一、陵墓前大型雕塑
二、墓俑
第五章 书法艺术的成熟
第一节 魏晋书法
一、魏晋碑志与墨迹
二、钟繇
第二节 王羲之与王献之
一、“二王”生平
二、“二王”书迹
第三节 南北朝书法
一、南朝书法
二、北朝书法
第六章 艺术理论的新发展
第一节 文艺批评的觉醒与建立
一、“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的《文心雕龙》
二、赏诗如品味——钟嵘的《诗品》
第二节 音乐理论的新发展
一、嵇康与《声无哀乐论》
二、阮籍及其《乐论》
三、沈约及其《宋书·乐志》
第三节 美术理论的建立
一、传神论的确立与山水画论的出现
二、六法与画品
《中华艺术通史简编-第三卷》
作者:李希凡 主编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159062
出版时间:2013-08
开本:16开
页数:406
定价:88.00
目录
第五编 隋唐
概述
一、繁花似锦的隋唐艺术
二、隋唐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
三、隋唐艺术的深远影响与历史地位
第一章 气象万千的隋唐宫廷乐舞
第一节 隋唐社会乐舞文化的基本结构与发展大势
一、隋唐社会乐舞文化的多层结构与融合特征
二、表演艺术重心的转移与宫廷乐舞的分类
第二节 隋唐宫廷乐舞的主要种类与表演规模
一、空前盛大的宫廷乐舞百戏展演
二、唐代朝会宴飨仪式中的坐、立二部伎
三、隋唐宫廷依次上演的多部乐
四、宫廷鼓吹乐、散乐
五、宫廷、贵戚喜好的其他俗乐
第三节 规模浩大精华荟萃的隋唐乐舞机构
一、内廷外朝乐舞机构的相对区分与设置
二、太常寺与教坊
三、梨园及小部音声与府邸乐及私家伎乐
四、隋唐宫廷舞伎乐工的身份与地位职责
第二章 州县军府和人文士大夫的乐舞生活以及异彩纷呈的民间乐舞百戏
第一节 军镇边关和各州府署的乐舞享乐活动与文人士大夫的音乐生活
一、军镇边关和各州府署的乐舞活动
二、文人士大夫的音乐生活
三、琴乐与文人音乐活动的关系
第二节 异彩纷呈的民问乐舞百戏活动
一、民问乐舞活动与民间歌舞
二、都市乐舞生活其他场景
三、影响巨大的隋唐佛、道乐舞
第三章 舞蹈艺术的辉煌成就
第一节 丰富精湛的各类舞蹈
一、宫廷朝会宴飨舞蹈的艺术成就
二、“健舞”“软舞”的技艺特色
三、歌舞大曲中的名舞——《霓裳羽衣曲》
第二节 绚丽多姿的隋唐舞蹈文物
一、敦煌唐代壁画中的舞蹈形象
二、龙门唐窟中的舞蹈形象
三、唐墓出土文物中的舞蹈形象
第三节 唐代舞谱
一、舞谱概述
二、敦煌舞谱
第四章 音乐艺术的辉煌成就
第一节 隋唐歌曲与歌唱艺术
一、谣歌和曲子
二、音乐对唐代诗歌发展的影响
三、歌唱技艺的发展
第二节 歌舞乐的艺术成就
一、歌舞音乐种类丰富、规模浩大
二、大曲与法曲
第三节 隋唐器乐艺术的成就
一、乐器及器乐合奏的大发展
二、独奏器乐的发展
三、全面发展的隋唐琴乐
第五章 散乐百戏中其他重要艺术门类的成就与发展
第一节 杂技、马戏发展演进的新高峰
一、隋唐杂技艺术的盛行状况
二、隋唐杂技的艺术特点
第二节 曲艺说唱走向兴盛
一、佛教“俗讲”与“转变”等说唱形式
二、民间“说话”与“唱词”以及“论书”等说唱形式
第三节 戏曲艺术的萌芽与雏形
一、逐渐成长的戏曲雏形
二、隋唐戏曲的流行
第六章 隋唐表演艺术理论与
第一节 隋唐表演艺术理论
一、乐律理论
二、唐代的乐谱及音乐论著
三、隋唐乐舞观
第二节 乐舞百戏的内外交流
一、统一帝国南北乐舞的交流融合
二、中原与西域各国乐舞艺术交流
三、吐蕃、南诏与内地的乐舞艺术交流
四、隋唐与东亚各国的乐舞百戏交流
五、隋唐与东南亚诸国的乐舞艺术交流
第七章 隋与初唐书法艺术
第一节 隋代书法艺术
一、融北碑南帖书风于一体
二、居承前启后之关键的隋书名家智永
三、当古今之变的隋碑代表作
第二节 初唐书法艺术
一、初唐书法发展的动因和条件
二、专立书学,初立“唐法”
三、初唐四家
四、初唐其他重要书家
第八章 盛中晚唐书法艺术
第一节 盛中唐书艺的发展鼎盛
一、“盛唐气象”与书艺气度
二、楷法为主,全面变革
三、群星灿烂,大家辈出
四、诸体皆备,全面成熟
第二节 盛中唐书艺的杰出代表
一、一变古法的颜真卿及其“颜体”书艺
二、狂草书艺的双子星座——张旭与怀素
第三节 晚唐书法艺术的嬗变
一、晚唐书艺巨星——柳公权
二、晚唐其他知名书家
第九章 隋唐绘画与壁画艺术
第一节 隋唐绘画艺术
一、历史契机与绘画发展
二、笔墨的新探索
三、绘画题材分科与样范的出现
第二节 人物画的成熟
一、阎氏父子的成就
二、画圣吴道子的开拓与创造
三、张萱与周昉的贡献
第三节 山水画的发展与变革
一、展子虔与《游春图》
二、李家父子的青绿山水
三、水墨山水画的出现
第四节 花鸟画的出现
一、花鸟题材的出现与初期花鸟画家的成就
二、鞍马、畜兽画
第五节 隋唐壁画艺术
一、丰富的壁画遗存
二、壁画的题材与风格样式
三、壁画的技巧与手法
第十章 隋唐雕塑艺术
第一节 辉煌的佛教造像
一、龙门石窟
二、敦煌莫高窟
三、炳灵寺石窟
四、天龙山石窟
五、四川各地石窟
六、其他造像
第二节 壮观的陵前石雕
一、昭陵群雕与“昭陵六骏”
二、乾陵群雕
三、顺陵群雕
第三节 充满生活气息的随葬俑群
一、隋俑
二、唐俑
第四节 隋唐雕塑家与唐代雕塑的艺术成就
一、隋代雕塑家——昙摩拙义与李春
二、唐代雕塑家——吴道子与杨惠之
三、唐代雕塑的艺术成就
第十一章 隋唐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
第一节 隋唐建筑艺术的巨大成就
一、恢弘开阔的城市景观
二、金碧辉煌的宫殿
三、华丽庄严的寺塔
四、显示皇权尊严的陵墓
五、园林、住宅和桥梁
第二节 工艺美术的多品类发展
一、陶瓷工艺的新成就
二、染织工艺的发展
三、金属工艺的提高
四、漆木工艺的新创造
第一节 书画理论的成熟
一、理论形态的多样化
二、理论视野的拓展
三、史学意识的强化
第二节 书画理论的建树
一、书法法则的探索与确立
二、绘画理论的成果与贡献
年表
《中华艺术通史简编-第四卷》
作者:李希凡 主编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159079
出版时间:2013-08
开本:16开
页数:608
定价:98.00
目录
第六编 五代两宋辽西夏金
概述
一、文化环境的变迁
二、市井文化生活的繁荣
三、兴盛的士大夫艺术生活
四、艺术的嬗变
五、美学气象
六、审美特征
第一章 表演艺术的时代性辉煌
第一节 宫廷宴乐的盛大
第二节 市井艺术的崛起
一、汴京瓦舍勾栏的产生
二、临安瓦舍勾栏的继起
三、表演与创作组织的建立
第三节 各民族表演艺术及其交流
一、辽国表演艺术
二、西夏表演艺术
三、金国表演艺术
第二章 精彩纷呈的民间舞蹈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城乡舞队之舞
一、城乡舞队之名
二、宋代舞队部分节目
第三节 祭祀和娱乐之舞
一、祭祀乐舞
二、娱乐性乐舞
第四节 南方少数民族舞蹈的独立发展
一、瑶、苗等族民俗歌舞
二、壮族民俗舞蹈
三、黎族民俗舞蹈
第三章 宫廷舞蹈的历史性转折
第一节 宋代宫廷舞蹈
一、宫廷宴乐及大曲
二、大曲表演的具体实例
三、宫廷其他宴乐舞蹈
四、宫廷雅乐舞蹈
第二节 宫廷、贵族宴乐中的队舞
一、宫廷队舞
二、贵族家的小型队舞
第三节 辽、西夏、金舞蹈的多元发展
一、辽代舞蹈
二、西夏舞蹈
三、金代舞蹈
第四章 说话艺术的历史性辉煌
第一节 实力最雄厚的说唱技艺:说话
第二节 最受欢迎的说话技艺:小说
……
第七编 元代
《中华艺术通史简编-第五卷》
作者:李希凡 主编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159086
出版时间:2013-09
开本:16开
页数:383
定价:78.00
目录
第八编 明代
概述
一、明前期艺术的冷寂
二、明中叶艺术的复兴
三、明后期艺术的繁荣
第一章 明代戏曲(上)
第一节 传奇的艺术样式
一、体制与曲腔
二、表演艺术
第二节 传奇的作家作品
一、明前中期的作家作品
二、明后期的作家作品
三、汤显祖的“四梦”
第二章 明代戏曲(下)
第一节 杂剧
一、明初杂剧
二、明中后期杂剧
三、徐渭的《四声猿》
第二节 目连戏和祭赛演剧
一、目连戏
二、傩戏
三、赛社演剧
第三章 明代说唱
第一节 平话
一、上下流行
二、说书大家柳敬亭
三、话本编刊和小说创作
第二节 词话
第三节 宣卷、道情和其他说唱形式
第四章 明代音乐(上)
第一节 南曲诸腔和水磨调
一、诸腔分衍
二、水磨昆腔
第二节 北曲和弦索调
一、北曲
二、弹唱“弦索调”
第三节 小曲
第五章 明代音乐(下)
第一节 器乐
一、琴
二、弦索和琵琶
三、吹管和吹打
第二节 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
一、宗教音乐
二、宫廷音乐
第三节 少数民族音乐
第六章 明代舞蹈
第一节 民俗舞蹈
第二节 戏曲舞蹈和其他舞蹈种类
一、“纯舞”和宫廷舞
二、戏曲舞蹈
第七章 明代表演艺术理论
第一节 戏曲理论
第二节 音乐理论
一、琴谱和琴学
二、乐律学集大成者朱载堉
第三节 舞蹈理论
第八章 宫廷“院体”与“浙派”绘画
第一节 明代美术概述
一、明代美术发展的“三部曲”
二、文人画成为画坛主流
三、工艺美术的文人化
四、美术中世俗情趣的渗透
第二节 明代宫廷“院体”绘画
一、明代特殊的画院机构
二、宫廷绘画的成就和特色
第三节 戴进、吴伟与“浙派”
一、戴进的生平和绘画成就
二、吴伟的生平和绘画特色
第九章 明中期吴门绘画
第一节 沈周
一、沈周的生平
二、沈周山水画的衍变
三、沈周山水画的特色
第二节 文徵明
一、文徵明的生平
二、文徵明的艺术成就
第三节 唐寅
一、唐寅坎坷的经历
二、风流才子的复杂内心
三、唐寅绘画的艺术特色
第四节 仇英
一、仇英借画谋生的生涯
二、仇英精工的画艺
第五节 吴门后学诸家
一、文氏家族代有传人
二、以山水著称的“吴派”诸家
三、独擅花鸟的吴门名家
四、兼擅山水、花鸟的“吴派”名家
第十章 流派纷呈的晚明花坛
第一节 文人写意花卉画的立派
一、陈淳阐扬“吴派”写意花鸟法
二、徐渭创立大写意花卉画流派
第二节 董其昌和晚明山水画
一、董其昌和“松江画派”
二、蓝瑛和“武林派”
三、项圣谟和“嘉兴派”
第三节 “南陈北崔”与晚明人物画
一、丁云鹏、吴彬的道释画
二、陈洪绶、崔子忠的变形画风
三、曾鲸肖像画和“波臣派”
第十一章 版画、书法和篆刻
第一节 明代版画
一、明代版画的发展阶段
二、地区版画流派
三、陈洪绶的版画艺术
四、谱类版画和彩色套印
第二节 明代书法
一、明代书法发展的鲜明阶段性
二、以“台阁体”为主流的明初书坛
三、明中期“吴中三家”
四、众家纷立的晚明书坛
第三节 倡兴的明代篆刻
一、明早期篆刻艺术的退与进
二、明中期开派篆刻家文彭
三、明晚期的篆刻流派
第十二章 建筑、壁画与雕塑
第一节 明代建筑
一、城市、宫殿
二、祭祀建筑
三、佛寺道观
第二节 丰富混融的壁画艺术
一、绚烂多彩的中原地区寺庙壁画
二、特色各异的西南地区与西北地区寺庙壁画
第三节 日趋式微的雕塑
一、宗教造像
二、陵墓石雕
三、陶木石俑
四、工艺雕塑家
第十三章 异彩纷呈的工艺美术
第一节 瓷都景德镇及其制瓷艺术
一、占据主流的青花瓷
二、颜色釉的成就
三、斗彩与彩瓷 =
四、永乐甜白瓷
五、官窑瓷器的造型与图案装饰艺术
第二节 富地方特色的民窑瓷器
一、民窑与官窑的区别
二、景德镇的民窑瓷器
三、白如凝脂的德化窑
四、紫砂陶的异军突起
第三节 漆器、玉器和珐琅
一、御制漆器和民间雕漆
二、明玉的成就和琢玉大师陆子冈
三、珐琅
第四节 文房四宝和明代家具
一、明代文房用具的大发展
二、明代家具的时代特征
三、案头雕刻及其名家
年表
《中华艺术通史简编-第六卷》
作者:李希凡 主编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159055
出版时间:2013-09
开本:16开
页数:440
定价:88.00
目录
第九编清代
概述
一、清代表演艺术的高度发展与成熟
二、清代美术的空前兴盛与繁荣
第一章清代戏曲概貌及清初传奇创作的繁华
第一节清代戏曲艺术概述
一、清初传奇创作的再度繁荣
二、清中叶地方戏曲的勃兴
三、宫廷戏曲和清末戏曲改良运动
第二节李玉和苏州作家群
一、李玉作品的表现内容
二、李玉作品的艺术特色
第三节洪舁及其《长生殿》
一、洪舁的生平和思想
二、《长生殿》的主题和思想内容
三、《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孔尚任和《桃花扇》
一、孔尚任的生平活动
二、《桃花扇》的思想内容
三、《桃花扇》的艺术特点
第二章清代地方戏曲的崛起和四大声腔并存格局的形成
第一节梆子腔的源流及其发展演变
一、梆子腔的源流
二、梆子腔的迅速发展和激烈竞争
三、两个演出中心的形成
四、梆子腔在长江流域的发展和流变
五、梆子腔的音乐、表演和舞台美术
六、各路梆子戏的形成
第二节皮黄腔的形成和发展
一、西皮腔和二黄腔的源流
二、皮黄腔的形成和繁荣
三、京剧的形成和繁荣
第三节昆山腔和弋阳腔在清代的发展和演变
第四节弦索腔和柳子戏
第三章清代地方戏曲的剧本创作和表演艺术的成就
第一节昆山腔和弋阳腔的剧本创作
第二节梆子腔剧本创作的成就
第三节皮黄腔剧目
第四节清代地方戏曲表演艺术的成就
一、演唱和朗诵艺术的戏剧化
二、角色分工的细致化和多种角色体制的完备
三、表演风格的形成与武术、杂技的进一步戏剧化
第四章清代说书类曲艺的传衍
第一节评话和评书的分流与勃兴
一、南方评话的崛起与发展
二、北方评书的形成与流传
第二节弹词的繁荣与鼓书的兴盛
一、姿采各异的南方弹词
二、广泛繁衍的北方鼓书
三、渔鼓道情的传播和演化
四、琴书的形成与鼓书的蜕变
第五章清代的唱区、韵诵类曲艺及相声和满族曲艺
第一节清代唱曲的分化与整合
一、俗曲的兴盛及刊本的涌现
二、清代形成的唱曲曲种
第二节相声的形成与韵诵类曲艺的崛起
一、相声的形成
二、韵诵类曲艺的崛起
第三节清代满族曲艺
一、子弟书
二、八角鼓
第六章清代音乐
第一节清代宫廷音乐
一、清代宫廷音乐的演进
二、宫廷礼仪音乐
三、宫廷娱乐音乐
第二节清代宗教音乐
一、佛教音乐
二、道教音乐
三、保留在宫廷中的萨满教音乐
第三节清代民间音乐
一、清代民歌
二、民间器乐合奏形式的兴旺发达
第四节清代文人音乐
一、古琴艺术
二、琵琶演奏的流派及传谱
三、合奏音乐“弦索十三套”
第五节西方音乐在中国的传播
一、明末清初西方音乐的第一次大量传入
二、清中晚期西洋音乐在中国的传播
第六节新音乐的萌芽——学堂乐歌
一、学堂乐歌的历史文化背景
二、学堂乐歌的出现及发展
三、学堂乐歌的主要编创者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
第七章清代舞蹈
第一节雅舞和宴飨舞蹈
一、雅舞
二、宴飨舞蹈
第二节民间歌舞的戏剧化
一、秧歌戏
二、采茶戏
三、花鼓戏
四、花灯戏
第三节欧陆舞风东渐
第四节节令习俗歌舞
一、灯节和灯舞
二、民族节目歌舞
第五节宗教习俗舞蹈
一、神秘的“堂子”
二、羌姆、查玛、跳布扎
三、乍休浴佛会,更结赛神缘
第六节生产、生活习裕歌舞
一、生产习俗舞蹈
二、婚俗舞蹈
三、丧俗舞蹈
四、喜庆聚会中的社交舞蹈
……
第八章清代的表演艺术理论
第一节清代戏曲理论
一、《李笠翁曲话》
二、《梨园原》
三、《花部农谭》
四、《藤花亭曲话》
第二节清代音乐理论
一、演唱理论
二、清儒对音乐史料的梳理
第九章清代卷轴画的发展与书法的篆刻艺术的中兴(上)
第一节以“四王”、吴、恽与“四僧”为代表的清初画坛
一、“四王”与清初正统绘画
二、吴历和恽寿平
三、以石涛与八大山人为代表的“四僧”
四、安徽及金陵画坛
第二节扬州画派与宫廷绘画
一、清代中期的画坛走势
二、以郑板桥、金农为代表的“扬州八怪”与扬州画坛
三、宫廷绘画
第十章清代卷轴画的发展与书法和篆刻艺术的中兴(下)
第一节变革迭起的晚清画坛
一、晚清画坛概貌
二、以赵之谦与吴昌硕为始末的海上画派
三、以岭南为先声的清末画坛风潮
第二节书法和篆刻的中兴
一、帖学的盛行与馆阁体诸家
二、碑学的崛起与邓石如、伊秉绶等多面兼长的书家
三、篆刻艺术与程邃、丁敬等篆刻名家
第十一章雕塑、民俗制作及民间画绘
第一节雕塑的变化
一、大型雕塑的演变与衰落
二、丰盛的小型造像与石雕、陶塑、泥塑
第二节品类繁多的民俗制作
一、民间剪刻
二、民间塑作
三、民间编扎与杂件
第三节民间画绘的繁盛
一、杨柳青与桃花坞等地的民间年画
二、壁画
三、唐卡
四、月份牌及其他民间画绘
第十二章繁盛的工艺美术
第一节以景德镇为中心的陶瓷艺术
一、制瓷技术和工艺的新发展
二、清三朝官窑
三、后期官窑和地方名窑
第二节印染织绣工艺
一、印染
二、丝织和棉、麻、毛织
三、缂丝与刺绣
第三节玉、石、漆器和金属工艺
一、玉雕及石雕
二、漆器
三、金属工艺
第四节竹木牙角及其他工艺
一、竹木牙角雕刻
二、家具和文房用品
三、玻璃工艺及其他工艺
第十三章清代建筑
第一节官方建筑和礼教建筑的继承与修建
一、城池宫苑与礼制建筑的继承
二、宗教建筑的丰富与变化
第二节民间建筑与园林建筑
一、民间建筑的综合创造
二、民居建筑系统
三、集大成的占典园林建筑艺术
第十四章美术理论与鉴藏
第一节画学理论的全面开拓
一、画学著述概观
二、理论特色和建树
第二节书法及篆刻理论
一、书法著述与理论成就
二、篆刻著述及理论
第三节美术鉴藏及著录
一、宫廷所藏与私家收藏
二、鉴藏著录
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