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场所》收录著名艺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2012至2019年的15篇论文和讲稿,主要涉及中国古代墓葬艺术、六朝绘画艺术、美术史方法论等方面,以独特的细读方式分析了宝山辽墓、马王堆汉墓、中山王厝墓等古代墓葬中隐藏的细节。
宝山辽墓中的壁画暗藏了什么秘密?战国中山王厝墓中青铜器的摆放有怎样的讲究?画屏为什么频频出现在墓葬和古画之中?中国艺术应该如何融入全球艺术史的叙事?
★16开精装,世纪文景出品,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国古代美术研究成果的全面集成,重建中国古代美术史的结构。
★串联四十年学术历程中散落的明珠,反思艺术史学科的发展与改变。
★透视学者思维发展成熟的脉络,严谨考究中充满想象力与人文情怀。
“巫鸿美术史文集”是芝加哥大学巫鸿教授中国古代美术研究成果的全面集成,编年汇集了巫鸿几乎所有古代中国美术史的论文和未发表讲稿,串联四十年学术历程中散落的明珠,透视学者思维发展成熟的脉络。本书是巫鸿美术史文集的第六卷,收录作者2012至2019年的15篇论文和讲稿,主要涉及中国古代墓葬艺术、绘画,六朝艺术,美术史方法论等方面,以独特的“细读”方式深入分析了宝山辽墓、马王堆汉墓、中山王厝墓等古代墓葬中隐藏的细节,找寻礼器的意义,追溯山水画的起源,提取出了大量被忽略的信息。全球语境下的艺术史如何被研究、被书写成为新的焦点,在过去和当代的艺术之间、在世界上的不同文化之间建立起联系。
巫鸿,著名艺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
196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72—1978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78年重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受聘支持芝加哥大学(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亚洲艺术的教学、研究项目,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0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同年兼任该校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
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著名美术史家、艺评家和策展人。现任芝加哥大学美术史系和东亚语言文化系“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东亚艺术中心主任及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
《比较场所》
作者:巫鸿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77000
出版时间:2022/10/1
开本:16开
页数:394
定价:179
目录:
72 比较场所:纪念碑性、废墟、时间性
73 汉代石棺:外观、深度与原境
74 宝山辽墓的释读和启示
75 超细读:马王堆1号汉墓中的龙、璧图像
76 礼器的艺术:话语与实践
77 无形的微型:中国艺术和建筑中对灵魂的界框
78 墓葬考古与绘画史研究
79 中国墓葬和绘画中的“画中画”
80 “黑画”小史:中国绘画中的一个反传统
81 墓葬中的通道:对“不可视性”的阅读
82 实践与话语:中山王厝墓中器物的安置与象征意义
83 死亡之为纽带:佛教礼拜与祖先尊崇
84 六朝时代的艺术与视觉文化
85 画屏的世界
86 全球视野中的美术史研究:变动的格局与未来的展望
本卷所收论文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