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学人丛书”系列《变局与抉择:晚清人物研究》《中国学术之近代命运》,精选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两位学者的学术专著,选题新颖、论证严密、脉络分明,分别从政治史和学术史两个方向,审视清末民初的千古变局。
《变局与抉择:晚清人物研究》从不同侧面考察了传统士人面对西力东侵与西学东渐挑战,在传统与近代之间徘徊的心路历程,以及从洋务自强到变法新政时期,清廷高层与地方大员面对千古变局的回应。
《中国学术之近代命运》以经史之学为中心,通过关键论题、关键人物、关键著作的有机结合,从富于个性的视角探讨西力东侵、西学东渐背景下中国近代学术变迁之大势。
★16开平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变局与抉择:晚清人物研究》:李鸿章为何从联日制西变成以西制日防俄?张之洞在庚子年是否有过独立称王的思想?慈禧太后究竟是被过度神化还是妖魔化?
★《中国学术之近代命运》:分别探讨了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来龙去脉、康有为与章太炎的经学之争以及梁启超、胡适、钱穆之间的“戴震”公案等内容。
《变局与抉择:晚清人物研究》
晚清时期,传统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国人如何自处,国家何去何从,便成为时人思考的沉重话题与必须面对的难题。各色人等你方唱罢我登场,伴随着清王朝在经世、洋务、维新、新政与革命的交互递进中艰难前行。作者别出心裁,从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到大名鼎鼎的高官曾国藩、倭仁、李鸿章、刘铭传、张之洞、张人骏、袁世凯,再到中下层士人管庭芬、魏源、容闳、谭嗣同,上下左右地考察了近代初期传统士人面对西力东侵与西学东渐挑战在传统与近代之间徘徊的心路历程,以及从洋务自强到变法新政时期清廷高层与地方大员面对千古变局的回应,呈现了晚清大变局中各类人物不同抉择的复杂面相。
【作者简介】
李细珠,1967年生于湖南安仁,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秘书长。出版专著《晚清保守思想的原型——倭仁研究》《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晚清权力格局再研究》,合著《中国近代通史》《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当代中国台湾史研究》等,兼学术集刊《台湾历史研究》执行主编。曾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研究领域涉及晚清民初历史、台湾史。
《中国学术之近代命运》
本书以经史之学为中心,通过关键论题、关键人物、关键著作的有机结合,从富于个性的视角探讨西力东侵、西学东渐背景下中国近代学术变迁之大势:经学史学之更替、子学之凌驾经学、“汉宋之争”之折变、“国史”创制之新局诸端,选题新颖、论证严密、脉络分明,为近年来难得之佳作。其意义,一言以蔽之,为重建中国学术之学统,提供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教训。
【作者简介】
刘巍,浙江省嵊泗县人,先后就读于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清华大学历史系,1998年7月硕士研究生毕业,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研究所工作至今,现为该所副研究员、清华大学历史系在职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学术思想史。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多次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优秀成果一等奖、青年优秀论文奖。
《变局与抉择:晚清人物研究》
作者:李细珠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223954
出版时间:2017/10/1
开本:16开
页数:316
定价:68
目录:
自叙
乡村士绅在“近代”边缘的生活世界——嘉道咸同时期管庭芬日记解读
一、管庭芬行迹与“近代”边缘的海宁
二、科举的理想及其幻灭
三、日常生活与地方社会
四、战乱时期的经历与见闻
五、对近代西方的模糊感知
六、余论
人生境遇与时代变迁——魏源、容闳、谭嗣同三题
一、略论魏源思想的文化背景
二、“边缘人”的角色尴尬——容闳在晚清中国的人生境遇
三、谭嗣同戊戌进京前后的思想变动及其原因
曾国藩与倭仁关系论略
一、早年相交于师友之间
二、晚清理学两个路向
三、朝内朝外共辅“同治中兴”
四、晚年“绝交”说史实辨误
李鸿章对日本的认识及其外交策略——以1870年代为中心
一、前言:问题的提出
二、中日“修好”与联日制西
三、从台、琉事件看日本的野心
四、开放朝鲜与以西制日防俄
五、余论:相关问题的讨论
略论刘铭传的台海防御观
一、台防与东南海防
二、台防与闽防
三、海防与陆防
四、结语
张之洞庚子年何曾有过帝王梦——与孔祥吉先生商榷兼论清末文献中的“政府”概念
一、几点商榷
二、“政府”与“成立新政府”之真义
三、余话
在社会问题与经济问题之间——从张之洞禁烟思想与实践的内在矛盾看晚清禁烟问题的两难困境
一、张之洞对鸦片烟毒的认识与禁烟思想主张
二、张之洞在山西巡抚任上的禁烟举措与成效
三、张之洞禁烟思想与实践的内在矛盾及其成因
四、晚清禁烟问题的两难困境及其失败症结
张人骏与江苏谘议局
一、张人骏其人及其对新政的态度
二、江苏谘议局的开办与张人骏
三、张人骏与江苏谘议局的权限之争
袁世凯与清末责任内阁制
一、袁世凯与责任内阁制的提出
二、清廷高层政争与责任内阁制的流产
三、光宣间政争与袁世凯阁制主张再度受挫
四、袁世凯内阁与清王朝覆灭
神妖之间的人——慈禧太后形象三面观
一、神化的慈禧太后
二、妖魔化的慈禧太后
三、还原到人的慈禧太后
后记
《中国学术之近代命运》
作者:刘巍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161140
出版时间:2013/6/1
开本:16开
页数:378
定价:68
目录:
自序
第一章:经降史升: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来龙去脉
第一节: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本源与意蕴
引 言
一、“文史校雠”之学的开拓与“六经皆史”说的发轫
二、“六经皆史”说的基本内涵
三、章氏“六经皆史”说的时代意义
第二节:经典的没落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提升
一、“六经皆史也”:在《文史通义》位列首句之迷案
二、“六经皆史”说的传延:章氏的影响与新时代意识建构之间的互动
三、“六经皆史”说的折变与经典权威地位之失落
第二章:“今古文辨义”:康有为、章太炎的经学之争与现代人文学术
第一节:《教学通义》与康有为的早期经学路向及其转向——兼及康有为与廖平的学术纠葛
一、 周公?刘歆?古文经
二、 孔子与《春秋》
三、 礼学中的今古学之辨
四、 从“记诵之学”起脚,到“以经营天下为志”。
五、《教学通义》的弃去与康有为的今文经学立场的确立
第二节:从援今文义说古文经到铸古文经学为史学——对章太炎早期经学思想发展轨迹的探讨
一、 章太炎早年的经学立场
二、《訄书》初刻本所体现的经学思想——章太炎对康有为今文经说的迎与拒
三、《訄书》重订本的经学思想之大变
四、结 语
第三节:康有为、章太炎经学今古文之争的“知识转型”
第三章:经、子易位:“诸子不出于王官论”及其效应
引 言
一、“九流出于王官说”说与胡适批驳此说的意义
二、“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的建立——有关的根据、要素、过程
三、示范作用——“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的影响
第四章:“汉宋之争”再起?——梁启超、胡适、钱穆之间的“戴震”公案
第一节:试从“科玄论战”看梁启超、胡适有关“戴震”研究之异同离合
一、频频著文
二、梁、胡心目中的戴震
三、从“科玄论战”看梁启超、胡适对戴震的同尊异由
第二节:钱穆的重明“宋学”及其对胡适、梁启超之“戴震”研究的批评
一、梁启超、胡适对戴学的推崇与宣扬的一致指向:“反理学”
二、钱穆对胡适、梁启超之尊“戴”论的辩驳
三、围绕戴震研究的学术观和文化观之争
第五章:经学的史学化:《刘向歆父子年谱》如何结束经学争议
一、引言
二、《刘向歆父子年谱》的学术背景
三、《刘向歆父子年谱》的学术贡献
四、《刘向歆父子年谱》的初始反响
五、《刘向歆父子年谱》与经学的史学化
六、余论
第六章:“国史”创制一例:《国史大纲》“重明中华史学”的新努力
一、造作新通史——时代的需要与时代的限制
二、“新史学”的内涵
三、从以《国史大纲》为中心的“新史学”来看二十世纪中国史学中的钱穆学派
本书结论 :历史的教训
征引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