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铁基文集》1-8卷,16开精装。该文集是著名历史学家、道家道教研究专家熊铁基60余年学术研究生涯成果的总结性著作,其中多是相关学术研究领域的经典、重磅之作。
《熊铁基文集》是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熊铁基教授的学术成果之集成。全书共10卷,本团购为前8卷,每卷主题分别为《秦汉新道家》《秦汉文化史》《汉唐文化史》《汉代学术史论》《秦汉军事制度史》《秦汉官制史》《中国老庄学史》《中国古代史论集》,主要涉及秦汉史和道家道教文化两个研究领域。
★16开精装,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熊铁基,著名历史学家、道家道教研究专家、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和研究,近年主要侧重思想文化史特别是道家思想史的研究
★文集涉及秦汉新道家、秦汉文化史、官职史、学术史、军事史、中国老庄学史等的专题研究,以及古代史、道家道教文化研究的学术论文等
★前8卷中的许多作品是秦汉史、道家道教文两大学术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重磅力作
《熊铁基文集》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陆续推出,是著名历史学家、道家道教研究专家、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熊铁基教授的学术成果之集成。共10卷,分别为《秦汉新道家》《秦汉文化史》《汉唐文化史》《汉代学术史论》《秦汉军事制度史》《秦汉官制史》《中国老庄学史》《中国古代史论集》《序跋·随笔·回忆录》《道家道教论集》。 本团购为其中第1-8卷。
《熊铁基文集》是熊铁基60余年学术研究生涯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之总结性著作,主要涉及秦汉史和道家道教文化两个研究领域,包括秦汉新道家、秦汉文化史、官职史、学术史、军事史、中国老庄学史等的专题研究,以及古代史、道家道教文化研究的学术论文,序跋、杂文、回忆录等。其中多是两大学术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重磅力作。
文集第一卷为《秦汉新道家》,这是熊铁基在秦汉思想文化领域深耕多年的代表作之一。早在1984年,熊铁基的《秦汉新道家略论稿》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对秦汉新道家的代表人物、思想特点进行专题讨论。熊铁基认为《吕氏春秋》《淮南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根据其内容、思想的变化称之为新道家。熊铁基对秦汉新道家的特点、代表人物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指出秦汉新道家之“新”的内容主要有三点:一是“由批判儒墨变成了兼儒墨、合名法,当然,从战国后期开始,各家各派都在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只不过各自站在不同的基点上吸收,各自所标榜和强调的不同罢了。新道家是站在道家立场来‘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的”。二是“由逃世变成了入世。新道家不回避现实矛盾,也不轻率地对待矛盾,他们的代表作都认真地讨论现实问题,这些代表作可以说都是政论书”。三是“发展天道无为的思想,把它创造性地运用到人生和政治上去了”,这就是把《老子》消极的无为变成了积极的“无不为”。这部著作的出版,在秦汉史学界和中国古代思想史学界都有积极的反响。赵吉惠认为“立论有据,自成一说,见解新颖”,是“近年秦汉思想史研究的新成果”。熊铁基的研究并没有止步于此,他对此问题的思考持续了十余年。2001年,熊铁基的《秦汉新道家》问世。这部著作是《秦汉新道家略论稿》的增订本,较之前者篇目增加了一倍,字数增加了两倍,在论述的角度和深度上,都比以往有较大的进展。该书分“历史篇”和“思想篇”。著名秦汉史学者、苏州大学臧知非教授认为,《秦汉新道家》在对秦汉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和著作的属性做出深入的探讨并补充以往不足的同时,注重对秦汉新道家演变的历史进程及其原因、特点进行分析,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术体系。著名秦汉史学者、中国人民大学王子今教授认为,这是探讨“道家在秦汉时期发展成熟并且实现新的时代变化之思想史过程的深层次的专著”。
文集第二卷为《秦汉文化史》。1998年,熊铁基的《秦汉文化志》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年更名《秦汉文化史》,由上海东方出版中心再版,2018年由北京新世界出版社出版该书第3版。在这部著作里,熊铁基概括地介绍了秦汉文化的历史背景,分析了与文化发展相关的政治、文化与教育制度;对秦汉文化的几个重要方面,如学术、文学与艺术、农食住行与工艺等,都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述;在“社会思潮”、“礼仪与风俗”、“文化的地域性”等章节,提出了一些独到的学术见解。为便于人们深入了解和研究秦汉文化的发展状况,末附《文献与考古》一章,对有关资料进行了重点介绍。令人感兴趣的是,这部著作从新的视角来认识文化,力图从文化的视角观察秦汉社会,避免以文化为名义而写秦汉史的偏颇,将秦汉史与秦汉文化严格区别开来,这可说是对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文集第三卷为《汉唐文化史》。该著分为“综论”、“分论”两篇,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论述汉唐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历史地位。“综论篇”着眼于宏观和整体性,把制度文化的建设到精神文化的发展作为汉唐文化的核心进行阐释,认为经过汉唐时期制度文化的建设到精神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基本确定下来,并且为唐以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汉唐文化相对于先秦时期来说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流”,相对于唐以后来说又有不少“源”的成分。正是在文化的源和流共生中,熊铁基发现了汉唐文化发展的轨迹,即中国传统文化是呈波浪式前进,进一步指出汉唐文化发展的特点“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是结合在一起的,汉唐文化是在不断地统一化(整合),在统一发展中既包括着各种文化的矛盾、斗争,也包括着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吸取,同时,整个过程又是一个继承和创新不断前进的连续过程。”“分论篇 ”则侧重于家庭、经学、社会思潮、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方面,做出多角度、多侧面的重点阐发,既论证了这些思想文化的源流和背景,阐释了它们的时代特征及其对社会思潮形成的影响作用,又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注意到各个时期思想文化发展的关联性和独特性,揭示出它们共同的特点和规律。其中对汉唐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提出的若干问题,如怎样具体看待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老翻新与推陈出新、文化的统一、文化的交流与交融、精神文化所反映的人的个性、经学与文化等等,都具有启发性,有助于促进汉唐文化史研究的深入开展。
文集第四卷为《汉代学术史论》。共七章:汉代学术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汉初的学术载体;两汉学术载体的演变;影响学术发展的重大举措;论学术思想的趋同与整合;传统学术特点的形成;辉煌的学术成果。赵国华教授认为,该书是接着顾颉刚《汉代学术史略》而写就的一部学术专著,从历史和文化背景来研究汉代学术的发展概况,对于汉代学术的主要内容、发展轨迹、基本特征及其历史地位,都做了较详尽和系统的论述,并揭示了中国学术史中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是一部颇有创见的学术史力作。
文集第五卷为《秦汉军事制度史》。该书分为兵士、军队、装备、 军马、给养、营垒、军法、兵法等十一章,对秦汉时期的兵役制度、军队的构成和编制、武器装备与马政、后勤保障制度、军营和壁垒设施,以及军事法律、作战方法等问题,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是中国军事史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因为时代的久远和资料的残缺,秦汉军事制度史研究困难重重。熊铁基从恢复历史本来面目出发,通过对零碎史料进行梳理和研究,并尽可能与出土文献相结合,大量征引秦汉简牍,如云梦秦简、居延汉简、敦煌汉简等,力图向人们展示秦汉军事制度的发展脉络。基于这样的学术探索,《秦汉军事制度史》改变了中国军事制度史研究的薄弱环节,并为广大史学工作者提供了一个研究方式。
文集第六卷为《秦汉官制史》。安作璋与熊铁基合著的《秦汉官制史稿》于1984年由齐鲁书社出版,此次收入文集时有所修订,并改书名为《秦汉官制史》。这部著作系统地论述了秦汉官吏制度的基本构架和发展变化,共分三编,第一编为 “中央官制 ”;第二编为“地方官制”;第三编为“官吏的选用、考课及其他各项制度”。全书用70万字的篇幅对秦汉中央和地方官制的设立及演变、职掌、属官,以及选举用人制度等问题,都进行系统而详细的论述,从而揭示了秦汉官吏制度的主要特点及其在中国古代官制史中的特殊意义。这部著作资料翔实、考订细致,收录了大量有关秦汉官制的文献资料,如《汉书·百官公卿表》《续汉书·百官志》《汉官六种》《秦会要订补》《西汉会要》《东汉会要》《三国会要》《汉官答问》《通典》《文献通考》《太平御览》《历代职官表》《玉海》等等,并充分利用考古出土文物资料,如秦简、汉简、碑刻、金石、封泥、陶器、汉官印及秦汉瓦当等。《光明日报》《史学史研究》《社会科学评论》等报刊相继发表评论,给予该书较高的评价,认为它“不仅填补了断代官制史方面的空*,而且在许多方面有新的开拓,它的出版在中国官制史研究的漫长进程中树立了又一块新的里程碑 ”。
文集第七卷为《中国老庄学史》。老庄学研究是熊铁基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事的一个新的学术研究领域。其研究特色在于注重老庄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将老庄学与中国思想史结合起来展开综合性的研究。1995年,熊铁基与马良怀、刘韶军合著的《中国老学史》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熊铁基负责先秦秦汉部分的撰写,即第一至第三章。2002年,熊铁基与刘韶军、刘筱红、吴琦、刘固盛合著的《二十世纪中国老学》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2003年,熊铁基与刘固盛、刘韶军合著的《中国庄学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老学史》《中国庄学史》的先后问世,学术界总是用“开拓 ”、“拓荒”等词语来形容其“填补空白”的学术意义,认为是“开辟了道家文化乃至传统文化的新天地”。的确,熊铁基的老庄学研究,无论是对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的开拓,还是对道家道教文化研究的深化,都是有学术贡献的。
文集第八卷为《中国古代史论集》,收录熊铁基撰写与发表的一些学术论文。如《秦代的邮传制度——读云梦秦简札记》《“十里一乡”和“十里一亭”——秦汉乡、亭、里关系的决断》《汉代对先秦典籍的全面改造》等。
这些著作在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许多研究成果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要参考。熊铁基教授的学术贡献不仅限于历史研究,还在道家道教文化研究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研究方法和见解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将熊铁基的成果进行总结性整理,既可全面反映出熊铁基的学术成就,也有利于深入研究、总结熊铁基的学术思想。《熊铁基文集》的编纂和出版,对推动中国古代史和道家道教的研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均具有重要意义。
熊铁基,1933年生,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和研究,近年主要侧重思想文化史,特别是道家思想史的研究。著有《秦汉新道家略论稿》《汉唐文化史》《秦汉军事制度史》等;主编有《传统文化与中国社会》《中国帝王宰相词典》等。
《熊铁基文集:第一卷:秦汉新道家》
作者:熊铁基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290377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开本:16开
页数:505
定价:178元
目录
历史篇
第一章 从“稷下黄老”到“家人之言”
——新道家问题的提出
一、先秦学说的分派别与黄老道家
二、“老庄”与“黄老”
三、“稷下黄老”的地位和作用
四、“家人之言”及其意义
五、几点结论
第二章 《文子》《经法》及其他
——黄老之学的著作
一、黄老之学的概况
二、《管子》四篇
三、《经法》四篇
四、《文子》
五、简短结论
第三章 诸子“文篇俱在”与“秦圣”自谓“真人”
——秦代的道家思潮
一、道家与道家学者
二、秦代的道家思潮
三、方士与道家思想
第四章 “学老子者则绌儒学”
——汉初的儒道之争
一、汉初儒道互绌的概况
二、“道不同不相为谋”
三、汉初儒道两派的代表
第五章 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
——论秦汉之际的新道家
一、不是杂家,是新道家
二、新道家的主要特点
三、新道家的成败得失
四、新道家的历史作用
第六章 从吕不韦到诸葛亮
——新道家的发展
一、吕不韦及其门客思想管窥
二、汉初君臣的黄老思想
三、汉武帝崇儒以后的黄老代表人物
四、前后汉之际人们对黄老学术的态度
五、东汉中后期人们对黄老的新运用
六、诸葛亮及襄阳逸民的思想
第七章 黄老·老庄·道教·玄学
——道家名与实的演变
一、黄老的名与实
二、老庄的名与实
三、老庄与玄学
四、黄老与道教
思想篇
第八章 秦汉新道家与先秦道家思想之比较
一、关于“道”的解释
二、关于出世与入世
三、关于人生哲学
四、关于无为
五、关于理想政治
六、关于尚贤使能
七、关于仁义礼法
八、关于知识论
第九章 《吕氏春秋》两论
一、论《吕氏春秋》的中心思想
二、论《吕氏春秋》的结构与思想体系
第十章 陆贾是汉初新道家的突出代表
一、陆贾其人及其《新语》
二、《新语》各篇内容的分析
三、简短的结论
第十一章 司马迁父子的道家思想
一、司马谈论道家之要指
二、司马迁思想的分析
第十二章 《淮南子》集黄老道论之大成
一、论道是宇宙之本体、万物之本原
二、对道名的统一和对道性的发挥
三、人世之道
四、道与仁义礼法的关系
第十三章 《淮南子》的政治思想及其与《吕氏春秋》的比较
一、无为政治的理论基础
二、无为政治的理想局面
三、无为政治的中心内容是君主无为
四、无为政治是贤人政治
五、无为政治的基本观念之一——贵因
六、后与柔也是无为政治的基本观念
七、无为政治要求君主节欲反性
八、“为治之本,务在宁民”
九、礼法、仁义与道和无为的关系
十、“制礼义,行至德,而不拘于儒墨”
第十四章 严遵的《老子指归》
一、严遵其人及其著作
二、虚无自然的哲学思想
三、“无为”、“守分”的社会政治思想
四、名副其实的“道德指归”论
第十五章 论扬雄的道家思想
一、从世界观看扬雄的道家思想
二、《太玄》对黄老道论的继承和发展
三、《法言》之作及其对诸子的态度
第十六章 《老子河上公章句》
一、《河上注》的时代问题
二、用“气”化学说充实“道”的概念
三、“致太平”的社会政治思想
四、《河上注》的养生论
五、《河上注》的特点
第十七章 略论刘秀为政的指导思想
一、时代条件和思想基础
二、利用图谶得天下,但并不迷信
三、“爱好经术”而仓卒难以实行
四、行“柔道”乃定大计之本
第十八章 “合黄老之义”的王充
一、王充其人其书
二、“合黄老之义”的思想
第十九章 秦汉新道家之“殿军”诸葛亮
附录一 范蠡其人其事及其思想
附录二 从“存天理,灭人欲”看朱熹的道家思想
附录三 关于古书目中的“杂家”类
总后记
《熊铁基文集:第二卷:秦汉文化史》
作者:熊铁基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281856
出版时间:2021-8
开本:16开
页数:344
定价:108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社会概况
第一节 统一 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世界、疆域和民族
第三节 社会经济
第四节 阶级关系和农民起义
第二章 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
第一节 政治制度
第二节 政治思想
第三章 文化政策与教育制度
第一节 全局性文化政策的发展和变化
第二节 太学与博士弟子
第三节 宫邸学与鸿都门学
第四节 郡国学校
第五节 私学
第四章 社会思潮的发展
第一节 秦代的社会思潮
第二节 从“儒道互绌”到“独尊儒术”
第三节 从阴阳之术到谶纬流行
第四节 道教的产生和形成
第五节 反传统的异端思想
第五章 综合性的学术
第一节 经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诸子思想
第三节 内学的学术地位
第四节 自然科学
第六章 文学与艺术
第一节 释文学、艺术
第二节 文学成就和关于文学的思想
第三节 艺术成就和审美意识
第七章 礼仪与风俗
第一节 礼与俗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礼仪
第三节 秦汉时期的风俗
第八章 衣食住行与工艺
第一节 饮食结构与习惯
第二节 冠服与妆饰
第三节 宫室与民居
第四节 交通和运输
第五节 工艺技术
第九章 文化的地域性与中外交流
第一节 文化的地域性与相互影响
第二节 中西文化交流
第十章 文献与考古
第一节 文献
第二节 考古
后记
总后记
《熊铁基文集:第三卷:汉唐文化史》
作者:熊铁基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294788
出版时间:2021-12
开本:16开
页数:339
定价:118
目录
综论篇
第一章 秦汉以后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轨迹
连续性中的波浪式发展
统一性中的不平衡发展
传承性中的老翻新
第二章 从制度文化的建设到精神文化的发展
第三章 汉唐文化发展的特点
统一与兼容
斗争与发展
继承与创新
吸收与消化
高潮与低潮
第四章 南北与中西
南北特点与融合
中西交流与创新
规律·途径·特点
分论篇
第五章 家庭
家庭大小及成员结构的估计
各时期家庭实例分析
法令与习俗
特征·功能·家庭观念
第六章 经学
经学的产生
汉唐经学的发展
汉唐时期经学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经学在汉唐文化中的地位及对文化其他方面的影响
第七章 社会思潮
一度成为“家人言”的黄老新道家
传业浸盛的新儒家
从阴阳之术到谶纬流行
道教的产生和发展
佛教的传人和流行
玄风大畅
反传统的“异端”
第八章 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文艺
文学的思想、理论和实践
艺术成就和审美意识
第九章 风俗习惯
汉代对风俗的认识
汉以后各朝的“整齐风俗”
一些主要习俗的演变
附录
关于汉唐文化史的资料
文史知识与史学名著题解
炎黄和华夏
中国和九州
《世本》
《逸周书》
《熊铁基文集:第四卷:汉代学术史论》
作者:熊铁基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294276
出版时间:2021-8
开本:16开
页数:540
定价:158
目录
第一章 汉代学术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一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与发展大势
二 百家争鸣的学术文化及其实质
三 汉代政治历史的主要特点
第二章 汉初的学术载体
一 汉初的学术传人
二 汉初的图书流传
第三章 两汉学术载体的演变
一 图书的集散与传世本的初定
二 两汉士人的学习与贡献
第四章 影响学术发展的重大举措
一 博士制度的形成、演变及其影响
二 “贤良对策”及其意义和影响
三 石渠阁“会议”的意义
四 刘向父子校书
五 东汉初年的文化政策
六 君臣讲经与白虎观“会议”
七 兴学与校书的制度化
第五章 论学术思想的趋同与整合
一 汉人如何看待先秦诸子
二 论汉代新儒家
三 论秦汉新道家
四 汉代经学垄断地位的确立及影响
五 对先秦典籍的全面改造
第六章 传统学术特点的形成
一 道不离器的综合性
二 经世致用的政治性
三 解读诠释的连续性
四 综论诸特点
五 规律和特点
第七章 辉煌的学术成果
一 注疏之学的发展——中国解释学的形成
二 从数术到谶纬——中国神秘学的形成
三 子学与汉代诸子
四 中国古代史学基本形态的确立
五 世界品质的天文、地理之学
六 根底深厚的农学与水利学
七 既唯物又辩证的中医学
八 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创立
后语
总后记
《熊铁基文集:第五卷:秦汉军事制度史 附未刊稿》
作者:熊铁基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294672
出版时间:2021-8
开本:16开
页数:360
定价:128
目录
第一章 兵士
一 名称及演变
二 关于役龄
三 正卒与戍卒
四 应募与弛刑
五 少数民族士兵
六 复除
第二章 军队(一)
——常备军
一 各级军官及组织机构
(一)太尉和大司马
(二)光禄勋
(三)卫尉
(四)中尉(执金吾)
(五)诸校尉
(六)诸都尉
二 南北军
三 郡国兵
四 任务和训练
第三章 军队(二)
——野战军
一 将帅的任命
二 征发
三 编制和组织
第四章 军队(三)
——边防军
一 边防及边防军的发展
二 戍卒和田卒
三 编制和组织
(一)边郡兵之组织
(二)西域都护及其官属
(三)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
第五章 军队(四)
——军兵种
一 步兵
二 骑兵
三 车兵
四 水兵
第六章 装备
一 武器
(一)武器的种类
(二)武器的制造和收藏
二 车船
(一)车的种类和制造
(二)战船种种
三 其他
四 汉简中的军用器物
第七章 军马
一 马政发展的大概
(一)秦马政管窥
(二)汉初马政方针
(三)武帝时马政的发展变化
(四)西汉后期的马政
(五)东汉马政
二 养马机构
(一)养马机构的发展
(二)养马机构的分类
第八章 给养
一 口粮和其他
(一)口粮
(二)食盐
(三)副食
二 饲料
三 转输
附 衣服问题
第九章 营垒
一军营和壁垒
二壁垒之设施
三从实例分析几个问题
第十章 军法
一 条文举例
(一)赏功
(二)罚罪
二 军法的执行
第十一章 兵法
一 秦代兵法举例
二 汉代兵法的运用及发展
(一)西汉初期
(二)武帝时期
(三)刘秀时期
三 秦汉兵法的影响
附录 未刊稿
谈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
如何理解农民战争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动力
——农民战争历史作用探讨之一
隋初的主要矛盾和江南暴动的性质
试论隋末农民大起义的作用
论隋朝的统一及其历史意义
唐代政治家宋璩
——诞生1300周年纪念
杜佑论输籍法辨疑
后记
总后记
《熊铁基文集:第六卷:秦汉官制史》
作者:熊铁基著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294702
出版时间:2021-12
开本:16开
页数:774
定价:198
目录
第一编 中央官制
第一章 三公和丞相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三公和上公
第二节 丞相制的确立和发展
第三节 御史大夫
第四节 太尉
第二章 诸卿
第一节 太常和宗正
第二节 光禄勋和卫尉
第三节 太仆
第四节 廷尉
第五节 大鸿胪(附典属国)
第六节 大司农
第七节 少府(附水衡都尉)
第八节 执金吾
第九节 将作大匠
第三章 中朝官
第一节 大将军(附各种武官)
第二节 尚书台
第三节 侍中、给事中等加官
第四章 宫官
第一节 太子官
第二节 皇后官
第二编 地方官制
第一章 州
第一节 司隶校尉
第二节 刺史、州牧
第二章 郡
第一节 内史、三辅、河南尹
第二节 郡守
第三节 郡佐官
第四节 郡属吏
第三章 县
第一节 县廷官吏
第二节 乡里基层官吏
第四章 王国
第一节 王国概况及汉法对王国的限制
第二节 王国官制
第五章 侯国
第一节 侯国概况及汉法对侯国的限制
第二节 侯国官制
第六章 少数民族地区
第一节 典属国、属国都尉
第二节 持节领护诸官
第三编 官吏的选用、考课及其他各项制度
第一章 选官制度
第一节 察举
第二节 征辟
第三节 考试
第四节 任子
第五节 纳赀、卖官及其他
第六节 选举法规与选官制度的利弊得失
第二章 任用制度
第一节 任用方式
第二节 任用法规和任用期限
第三章 考课制度
第一节 上计与考课
第二节 迁降与赏罚
第四章 赐爵制度
第一节 秦的赐爵制度
第二节 两汉赐爵制度的演变
第五章 秩俸和朝位制度
第一节 官吏的秩俸
第二节 朝位的班序
第六章 印绶、符、节与舆服制度
第一节 印绶与符节
第二节 车舆和冠服
第七章 休假和致仕诸制度
第一节 休沐与告宁
第二节 致仕与优恤
附录 发挥各自优势携手精诚合作——《秦汉官制史稿》写作出版的前前后后
总后记
《熊铁基文集:第七卷:中国老庄学史》
作者:熊铁基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294757
出版时间:2021-12
开本:16开
页数:482
定价:168
目录
中国老学史(节选)
前言
第一章 老子其人其书
第一节 老子其人
第二节 《老子》其书
第三节 《老子》的基本思想
第四节 《老子》的思想渊源
第二章 老学的初兴
第一节 急剧变化的战国时代
第二节 和老子有关的人
第三节 稷下黄老及其他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老学
第一节 时代特点
第二节 《老子》的流传及其影响
第三节 严遵在老学中的地位
第四节《老子河上公章 句》
结束语
二十世纪中国老学(节选)
前言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老学述要
第一节 20世纪初展现的新面貌
第二节 二三十年代的大事与成就
第三节 50年代时局变化下的老学
第四节 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的新事、大事
第五节 后论
中国庄学史(节选)
第一章 庄子其人其书及其思想
第一节 庄子生平简述
第二节 《庄子》其书
第三节 《庄子》的主要思想
第四节 关于庄子的历史地位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庄学
第一节 社会政治与思想学术
第二节 潜行的《庄子》
第三节 《吕氏春秋》《淮南子》与《庄子》
第四节 《庄子》思想对儒学的渗透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庄学
第一节 社会·士人·玄学
第二节 庄学的勃兴
第三节 阮籍与庄学发展
第四节 郭象《庄子注》
第五节 魏晋般若学与《庄子》
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庄学
第一节 政治与文化的特点
第二节 庄学的继续发展
第三节 陆德明《庄子音义》
第四节 成玄英《庄子疏》
第五节 《庄子治要》《庄子意林》《南华邈》
后记
总后记
《熊铁基文集:第八卷:中国古代史论集》
作者:熊铁基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251118
出版时间:2021-8
开本:16开
页数:449
定价:158
目录
石器时代的一般特征——读《考古学通论》札记
封建化过程中土地占有关系的变革
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学说的再认识
对“让步政策”的看法
西汉初没有实行过“让步政策”
“让步政策”的理论根据质疑
重新认识古书辨疑
重新认识《古史辨》
浅谈阴阳五行
楚史二三题
试论中国传统学术的综合
评几篇讨论诸葛亮故居的文章——兼谈史学研究的方法与任务
谈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世族
隋代户数是怎样增长的
“不役者收庸”非自唐代始
唐代前期的阶级矛盾和各族人民的
以敦煌资料证传统家庭
关于李纲的“得民心”和对农民的态度
评朱嘉的政治思想
秦汉历史在世界和中国历的地位
秦汉时期的历史特点
秦汉历史的纵与横
秦汉的几个问题
从云梦秦简看秦代的主要矛盾
《吕氏春秋》的政治理论——兼论吕不韦和秦始皇的矛盾
秦汉时期的统治思想与思想统治
简帛在秦汉史研究中的地位
关于深入研究秦汉军事制度的几点建议
试论秦代的军事制度
秦人早期历史的两个问题
秦代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秦代赋税徭役制度初探
秦代的邮传制度——读云梦秦简札记
释《南郡守腾文书》——读云梦秦简札记
啬夫考——读云梦秦简札记
秦法述略
秦始皇的后十年
评项羽过是非
关于项羽研究的一些思考
关于秦史、秦文化再研究的几点思考
论刘彻
武帝雄才拓汉疆
略论刘秀统治的指导思想
“十里一乡”和“十里一亭”——秦汉乡、亭、里关系的决断
秦汉时期云南的大开发
汉代对先秦典籍的改造
再谈汉人改造先秦典籍
论汉代新儒家
汉代学术的历史地位
我的三十年秦汉史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