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组
中图网>淘书团>文学>团购详情

淘书团

当代著名学者和思想家龚鹏程的文学课2册,32开精装,中华书局出版,一改传统文学赏析探究方式,将文学置入更广阔的传统文化、古典生活中,纵横捭阖,直击文学本质。

两部作品中《有文化的文学课》是作者文化深沉之思的杰作,《有知识的文学课》则彰显作者的博学、明辨。

龚鹏程论述文学与天文地理、衣食住行、草木、鸟兽、虫鱼等,文学与儒释道、经史子学、书法、绘画、音乐、武侠、社会、时代、地域等的种种关系,语言幽默活泼,洞察深入,见解深刻,读来多有所悟。

×

推荐理由

32开精装,中华书局出版。

龚鹏程,著名学者和思想家,曾在北大、清华、北师大等多所高校任教,是享誉海内外华人世界的著名文史和国学学者。

作者摒弃以往文学史鉴赏文学作品、探究作者生平的叙述模式,用博学、审问、慎思来扭转一直以来对文学庸俗、刻板的认识。

《有文化的文学课》荣登“中国好书”2015年1月度榜首,入围2015年度“中国好书“前50名。

一脉相承:中华历代文化鉴赏
洞明世事,从读书开始
钟灵毓秀之地:各省文化大赏
隽永的精神家园:中华艺术盛景
探索东方奇幻世界:神、鬼、人

《有文化的文学课》

【内容简介】

作者打破了一般讲文学要么赏析作品、要么探究作者的范式,摒弃了以时间脉络、以西方文学理论来解析文学的方法。独辟蹊径,将文学作者、作品,乃至文学活动,置入文化领域进行综合研究。从文学与儒家、与道家、与佛家、与经学、与史学、与子学、与书法、与绘画、与音乐、与武侠、与社会、与国家、与时代、与地域、与读者横向角度看文学。


【序  言】

这是一本讲录,主要谈的是文学与文化的关系。
讲录成书,本是旧例,《论语》、《孟子》就出于讲说;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所传,也是演讲录;佛经更属“如是我闻”。但我不敢妄希圣贤,本册也不敢奢望成为经典,所讲只是一些文化小常识,提供给喜欢文学的朋友们做参考,聊以入门而已。
一般讲文学,要不就赏析作品,对结构、布局、笔法、人物情节之安排,修辞之巧妙,分析入微;要不就探究作者,论其心境、遭际、时世、交游、写作年时等,期为知音。这些办法当然都很好,也都是必要的。但我现在所准备讲的却不是这些,而是把文学作者、作品,乃至文学活动,放在一个较大的领域中去看。本书十五篇,也就是十五讲,分论文学与儒家、道家、佛家;经学、史学、子学;书法、绘画、音乐、武侠;社会、国家、时代、地域、读者等等的种种关系。
为何要如此讲文学呢?文学是人文活动之一端,它有具体的人文脉络,成于特定之社会文化中,不了解这些社会文化状况,自然便难以理解作者与作品,此孟子之所以云“读书须知人论世”也。例如读李白诗而不懂道教,读王维诗而不懂佛教,能成吗?中国文学,与儒道佛、经史子学以及书法绘画诸艺、时空邦国社会等等共生,彼此相联,互为骨血。不能明白这些,仅抽提、孤立地讲作品与作者,你以为做得到、讲得好吗?不懂这些而用西方文学理论来解析中国文学,你又以为能行吗?
近世论文学,不幸偏欲行此魔道。一方面是文、史、哲、政治、社会分科别系,各领风骚。中文系专究文学,罕窥经史诸子之奥,于佛老哲学、书画艺术亦颇睽隔,号称专业,其实只是固陋,以至于谈文学,便仅能就作者生平、篇籍流传考来证去,或就作品之章句修辞析来赏去。另一方面又有西洋新批评推波助澜,认为文学批评就该只针对作品本身,不必问作者乃至时世社会等事,说那些均属历史主义,都是外缘研究,作者已死,审美唯须当下即是。于是论文学者崖岸自高,益不屑于了解那些外缘。
实则康有为诗尝云:“别有遁逃聊学佛,伤于哀乐遂能文。”文人创作,不过是心迹之外显,创作主体并不在作品本身。其所以创作,并作成这样那样的作品,原因都不在作品上。新批评以作品为唯一依据,实是胶执筌蹄,未究心源。而作者之所以能成文,又或因感时伤事、或因逃禅修道、或因征圣宗经,原因亦皆不能仅在作者身上求。陆游教子诗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诗外的东西,才真正是诗里面的东西。诗中所有,均自诗外得来。所谓外缘研究,恰恰是内在之本。作诗如此,读诗亦然。近人横剖内外、割裂文学与其他人文知识及活动,真是未之思也!
时世如此,则我这一系列演讲亦可视为伤世之作。只不过,受限于学期与课时的限制,每一讲虽都是大题,我却只能略讲,挂一漏万、言简意赅,乃是必然的。讲时趁兴,细大不捐,亦只能请求读者矜谅。好在只是入门、只是介绍、只是提醒,读者观其大意即可。我若真要繁密严谨地讲,恐怕反而不便初学。
这一系列,我讲过几次,每次颇不相同。因我讲课并无一定的内容,因时因地因机而发,殊不一致,如水注物,赋形各异。这本书所录,基本上采用二〇一〇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所讲,由学生据录音整理成稿。他们整理得很辛苦,但毕竟非子游子夏万章公孙丑,是以所录文字还须由我花很大的气力来修订。修来改去,日就月将,终于文不文、语不语,支离桀格、漫不成章。我心已倦、我力已疲,只好如此啦,其中疵谬,读者恕之。

《有知识的文学课》

【内容简介】

作者从文学与天文、与岁时、与地理、与饮、与食、与衣、与住、与行、与草、与木、与鸟、与兽、与虫、与鱼的横向角度看文学。打破了一般讲文学要么赏析作品、要么探究作者的范式,摒弃了以时间脉络、以西方文学理论来解析文学的方法。独辟蹊径,将文学作者、作品,乃至文学活动,置入一个较大的知识领域综合研究。


【序  言】

文学作品,我们自小读得够多了,文学课也没少上过。打幼儿园开始,就背诵了许多诗词;小学到中学,每学期又熟读了十来篇古今佳作名文;至大学,少说也有上百篇诗文是烂熟于胸的。文学典故、作家履历、字词解释、篇章大意、文法语态,什么都考不倒我们。
可是,考上了名校的大学生,你让他写篇诗文函札试试。除了考试用的作文套话,什么也不会。你找篇文章让他谈谈,也会发现他根本没有审美能力,超出字词解释之外的文学文化问题大抵皆一窍不通。
我在大学教书,于今快四十年了,年年碰到的学生均是如此,两岸都一样。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语文教育一塌糊涂,老是把诗文割裂为字词解释、文意译读、文法语态、作家生平资料等等,然后令学生背诵之,反复考习之。最终便使得学生都不知文学为何物。
而且,入了大学,一般人就再也不会接触文学的了,因门既已敲开,敲门砖谁也不会再拎在手上。少数进了文学科系的学生,则虽号称以文学为专业,然而习得的本领,其实与初高中并无大异,只是割裂更甚。要用西方哲学、当代思潮、政经社科知识、工科论文术语及格式去“剖析”中国文学。
我久不满于这种文学教育形态,认为把文学仅囿限于作家与作品,内缩式地讲作家人格如何高、心境如何好,作品又如何结构巧、修辞精,讲来讲去,豆剖瓜分,越缩越小。仅在版本、字句、语法、词意上打转,实在玩物丧志,越讲越没劲。
当然,这些方法当然不能说完全没用,但显然还再可以开发一些视域,让人对文学能有更入乎其内的理解。
“文学与文化”是把文学活动放在整体中国文化视域中去看,不认为文学作品是独立的,通过文学,可以了解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也即整体体现为中国文学。
孔子说,读诗有诸多好处,“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还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也可以来服侍君上,还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的说法道尽了文学与人的密不可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不有文学;衣、食、住、行世俗之事中亦见文学;鸟兽草木虫鱼中更有文学。文学一直在这些寻常可见的文化知识中,只是我们习焉不察。
我们只看《诗经》的开篇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接上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偶尔相遇,若有理若无理,若有意若无情,而这一切即兴发生成于此间,本非臆造,然义不尽处于意外,兴成可观,则又未必纯属被决定、被限制。这就是文学中的鸟兽虫鱼、江河湖海,他们在情理(知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这等魅力也许只能来自神思。
相对于那种内缩而割裂的文学阐释形态,我如此恢拓无端,有点“其大无外”。但你不觉得唯其如此,才足以开豁耳目、高大其心志,非局促之学吗?
这样理解文学,才可以破除过去文学教育常给人一些迷思与错误。这些错误太多了,我每一讲都须花点口舌去拨乱反正。不是我比较聪明,故能识前人之误,只是大脉络理顺了,自然就会明白过去那些文学知识为何是胡说八道。希望大家看看,也能养成大识见,成为有文化的人。

作者简介

龚鹏程,祖籍江西吉安,1956年生于台北。精通中国文学、中国史学、中国哲学、中国宗教,是当代享誉海内外华人世界的著名文史和国学学者。
曾任淡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台湾南华大学、佛光大学创校校长,获台湾中山文艺奖、中兴文艺奖、杰出研究奖等奖项及台湾校园十大名师称号。

2004年起,任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
主要著作有《汉代思潮》《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文学散步》《中国文学批评史论》《近代思潮与人物》《中国小说史论》《中国文学史》《文学批评的视野》等。

图片展示












本单详情

《有知识的文学课》
作者:龚鹏程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96606
出版时间:2016/5/1
开本:32开
页数:345
定价:39

目录:

第一讲文学与天文
天文是古人日用所知
古人生活中的天文知识
类书、蒙学书中文学性的天文知识
《天问》分化出的文学形态及影响
第二讲文学与岁时
什么是岁时
文学关注下的时间
中国人重节气、节日
文人笔下的节日、岁时
四季变化为文人所重
第三讲文学与地理
《禹贡》与九州地理观
《山海经》、《穆天子传》启发下的文学想象
《诗经》中的具体生活场域
楚辞、地理志、辞赋中文学与地理的关联
地理文学化的诸多体现
以地理视角看《乐府诗》
第四讲文学与饮
中国人更重视的是饮
《诗经》里的酒
《楚辞》中丰富多样的饮
与文学相关的酒
饮茶法的变迁
与文学相关的茶文化
僧家对茶道的推动
文人对茶饮的影响
第五讲文学与食
文学中的农事稼穑
文学作品祭祀中的食物
《诗经》开创食物描写的三大类型
《楚辞》中的离俗之食
汉代歌诗辞赋里的佳肴
第六讲文学与衣
中西方服饰观之不同
《诗经》之衣多在《国风》中
着衣之礼及各种衣服
《楚辞》超凡脱俗之服饰
文学里的冠剑、纶巾、金缕衣
第七讲文学与住
中西方居住文化差异
文学中的卜居主题
《长物志》显现出的文人生活理想
文学中的园林楼阁
“观”的性质、作用与表现
第八讲文学与行
由《诗经》开启的行旅文学
行旅文化中产生的闺怨文学
行旅文学出现的原因
驿站诗、题壁诗
游的文学史
第九讲文学与草
北京花事
早期花草意识的混而未分
重视花,始于汉代
香在草之外另成大邦
词比诗更显花草意识
体物、博物、格物、玩物
第十讲文学与木
橘之颂
嘉木者木兰
桐花时节
文人爱梧桐
桂花之幽静
韵胜格高的梅花
文学里草木的深意
第十一讲文学与鸟
《诗经》里聚讼万端的鸟
文学中的嘉禽
文学中其它诸鸟
第十二讲文学与兽
蒙学读物中的兽
诗人体物工夫
文人笔下的马
寓言与以兽拟人
与兽相关的文学故事
文学变形幻化主题中的异兽
第十三讲文学与虫
《诗经》里的虫
龙非虚构之物
声望较差的蛇
文学中的小虫们
相生相化之虫
第十四讲文学与鱼
鱼之总说
有文化符号意义的龟
重要且美好的鲤鱼
丧失本义的鲲
与鱼相关的文学故事


《有文化的文学课》
作者:龚鹏程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0464
出版时间:2016/5/1
开本:32开
页数:302
定价:38

目录:

第一讲 文学与儒家
当下文学解读是贬抑儒家的
僵化意识下的文学史
儒家,知文学者
儒者分合与文学
最重情者是儒家
第二讲 文学与道家
对道家、道教的错误认识
战国人眼中的《老子》
从《老子》与修道合一到老庄与道教合一
历代只以儒家为国教吗
文学、书法与道教的关系超乎想象
第三讲 文学与佛家
中国佛教伦理观下的文学
对文人、宗派信仰的张冠李戴
佛教儒学化
佛教影响下的文学世界
第四讲 文学与经学
目录分类中的文学与经学
文学与经学的分分合合
经学对文学的作用
复古是强有力的革新力量
第五讲 文学与史学
先秦时期是文史一体
汉魏之际文、史之分
刘知几的重要性是分开文、史
文学与史学融合的体现
第六讲 文学与子学
洋溢文学意识的子部书
子部书的持论之风与论难并行
诸子的文学化
诸子与文学的分途
子部书里的文学现象
第七讲 文学与书法
所谓现代书法
传统书法的现实境地
守住书法的法
何谓真正的书法
书法与诗法同重意、韵
清人书风源于苏黄而非汉魏
第八讲 文学与绘画
中国绘画是转向文学的
中西绘画的不同走向
诗画合一
文人绘画重神似
中国画中的文学
第九讲 文学与音乐
中西音乐之对比
历史流变里的音乐
文学形式中的音乐
音乐的没落
文学与音乐的疏离与亲密
第十讲 文学与武侠
为何会有侠
战国之侠、儒侠、墨侠
汉唐之侠
唐代侠的另一个面向:非理性
明代以后侠的正面化
侠义文学苏醒
第十一讲 文学与社会
社之本义
历代社、会形态
论中国社会要知道社、会
社、会与文学相映发
文人结社、秘密社会与文学
第十二讲 文学与国家
天下观念中的逸民、遗民现象
中西方不同的人与国家观
与国家相关的文学现象
国家兴亡之叹
身世之变的吟咏
第十三讲 文学与时代
文学脱离的历史观
编年史中的文学
朝代史下的文学
唐诗宋词就是指唐宋吗?
时代气运与文学
西方历史观下的文学
马克思学史观与文学
第十四讲 文学与地域
中国文学地域观不鲜明
汉唐文体汇归时期没有地域观
地域作为文学分类标志的出现
清人的区域意识
被解释出来的地域文学
慎谈地域文学
第十五讲 文学与读者
读者为什么重要?
读者群与作品
教读者阅读的方法
作品变化万千为读者
读者造就的经典阐释
出版是不能忽视的

淘书团小贴士

1、全场包快递,快递不可达区域使用邮政小包,需自付邮费(港澳台、新疆西藏运费政策>>

2、淘书团订单限30分钟内支付,逾时将被取消。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团购畅销榜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