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组
淘书团年终盛宴
中图网>淘书团>社科>团购详情

淘书团

荣获中国图书奖的《丝绸之路研究丛书》全20册,季羡林封面题字,重达17公斤,共计870万字,配有3200余幅高清晰考古和文献资料,是国内第一部有关丝绸之路研究的大型学术著作丛书,王炳华、盖山林等20余位文物考古研究专家撰写,汇集了考古、历史、民族、宗教、人口、文化、艺术等20余个学科领域研究成果,还将为您立体展示新疆“丝绸之路”演进的历史。原价1178.6元,现团购价288元包邮!

×

关键字
考古 历史
团购价¥288.0 ¥1178.6 折扣2.4
已售175
缺货登记

返回淘书团>>

推荐理由

16开平装,重达17公斤,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季羡林封面题字,邀请中西文化交流史著名学者、苏州大学教授沈福伟先生和清华大学教授张国刚先生为丛书撰写了序言

丛书各卷的作者也多为近年来活跃在相关领域中的知名学者和专家:盖山林的岩画研究,韩康信的古代西域人种研究,王炳华的新疆考古研究,王博的新疆石人研究,仲高的西域艺术研究,李进新的新疆宗教史研究,薛宗正的北庭史地研究等,皆位列学界前茅

《丝绸之路艺术研究》和《丝绸之路岩画艺术》分别荣获第五届和第八届中国图书奖

集中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我国在丝绸之路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本丛书以大量精确而具有说服力的文献和考古资料,大视野、多角度拓展了“丝绸之路”的内涵外延,极大程度上丰富和深化了以往“丝绸之路”探索范围

一脉相承:中华历代文化鉴赏
洞明世事,从读书开始
钟灵毓秀之地:各省文化大赏
隽永的精神家园:中华艺术盛景
探索东方奇幻世界:神、鬼、人
书友说
  • lfz*** 2020/6/1 22:21:41
    一带一路研究丝绸之路的,满满的一大箱,藏书很适合!
  • *** 2020/5/29 16:19:20
    大部头,重量级,珍藏。
  • ztw*** 2019/2/20 10:20:01
    书很好,不错
  • 457*** 2019/1/27 21:58:21
    购书只在中图购
  • ztw*** 2019/1/14 19:56:34
    收到了,取得时候终于体会到了什么叫做“知识就是力量”真的是物超所值呀~总之这个价格很实惠,开心~
  • 101*** 2019/1/12 19:00:01
    发货快!性价比极高!
  • 中国往*** 2018/12/9 18:05:58
    超值特惠价!
  • cha*** 2018/10/27 16:29:34
    这套书真得超级值得!!!四舍五入感觉自己赚了好多。
  • ztw*** 2018/6/21 10:14:57
    分量很重,不仅是之重量、更指学术含量。 价格很低,非常划算。 涵盖了丝绸之路研究的方方面面。 多图!
  • 201*** 2018/3/21 11:54:24
    收录新编与旧出版的各类常用文献,作为一次补漏的购买可以说是十分超值与划算的体验,装帧精美,藏书较新而且包邮。以后会继续支持。
查看下一条 >>

编辑推荐

  《丝绸之路研究丛书》(第二版,20卷)是国内第一部有关丝绸之路研究的大型学术著作丛书,集中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我国在丝绸之路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学术成果。这些成果,以传统草原丝绸之路和绿洲丝绸之路为主线,注重学术观点的创新性和理论研究的系统性,内容涉及考古、历史、民族、宗教、人口、文化、艺术等多学科领域。丛书共计870万字,配有3200余幅图片和英文目录。


  “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的提出源自西方学术界在东亚国家,特别是19世纪前后在中国西北广大地区考古的新发现。同时也昭示着人们对中国丝绸以及其经济活动在东西方关系中显著作用的认可。这一概念虽然得到国内外学者的一致认可,但是尔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学界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探索研究主导权则为西方话语所控制。我国文化界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探索起步虽早,但真正取得进展,并获得累累硕果则是在新中国建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

  在众人公认的连绵壮观的古代陆上“丝绸之路”交通中,我国新疆地区无疑是其中最为漫长艰险的路段,高山巍岭,沙海荒原,皆留下体现古代东西交流的“丝绸之路”的印迹。新疆在“丝绸之路”中的特殊区位还使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生活的地区,文化多样性迄今依然构成该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今天新疆人民出版社适时推出的这20卷本“丝绸之路”研究的煌煌巨著即是该领域学术话语权转化的有力证明,整体上反映了我国学术界对“丝绸之路”的关注度和研究水准,其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值得充分肯定。

 

  《丝绸之路研究丛书》贯穿了“文明交流”的真谛,各卷内容都在充分吸收了当今国内外学术界成果基础上,以大量精确而具有说服力的文献和考古资料,大视野、多角度拓展了“丝绸之路”的内涵外延,极大程度上丰富和深化了以往“丝绸之路”探索范围。将“丝绸之路”学术研究向前推动一大步。

  《丝绸之路研究丛书》(20卷)题材多样,内涵丰富,极尽囊括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宗教、文化、艺术等“丝绸之路”研究诸多方面,从多个学科领域集中呈现了“丝绸之路”的博大精深和广泛内容。丛书各卷的作者也多为近年来活跃在相关领域中的知名学者和专家,所著内容均为他们的厚积薄发之作,例如盖山林的岩画研究,韩康信的古代西域人种研究,王炳华的新疆考古研究,王博的新疆石人研究,仲高的西域艺术研究,李进新的新疆宗教史研究,薛宗正的北庭史地研究,等等,皆位列学界前茅。

  该丛书在多角度、全视角反映中国学者对“丝绸之路”内涵的深刻认识和理解的同时,更提供了许多中国境内最新的考古发现和文书材料,例如最新调查的岩画材料和新出土的吐鲁番文书等,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故此,该丛书多角度勾勒出一幅“丝绸之路”数千年历史演变的雄壮画卷,此间“丝绸之路”的社会政治演变,民族的分布和迁徙,经济的变化和发展以及文化艺术的演进变衍、诸多民族对中西关系发展的显著作用,书里也都有实事求是的科学评价。拟是一部国内学术界关于“丝绸之路”专题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所谓“学术长卷”实不为过。

  《丝绸之路研究丛书》具有浓重的新疆本地特色。强调了新疆地区在古代“丝绸之路”演进过程中承负的重要作用,并对此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讨。

  新疆地处享誉中外的“丝绸之路”的中段东部,扼守东西交通要冲,曾在中外文明交流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丝绸之路”同时还成为沟通内地与新疆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中原地区的丝绸、瓷器和农业生产技术输入该地再传入西方,而西方地区的珍宝、香料和毛织品等则经过这里流入中原地区,丝绸贸易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也推动了新疆商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丛书中各卷几乎都涉及到对新疆历史文化问题的研讨,其中对于新疆地区古代居民种族和民族集团演变过程的探讨,对于新中国建立后大量新出土文物的具体梳理,对于新疆古代多民族、多种宗教并存、多种文化类型的深入分析,如龟兹、吐鲁番、伊犁等古代文化的关注研究,对于中原诸朝历代经营新疆,包括各种屯田举措对“丝绸之路”的畅通和新疆社会发展贡献的科学评价,等等,多有前人未发之新论,读来发人沉思。

 

  《丝绸之路研究丛书》的出版问世不仅填补了我国“丝绸之路”学术研究的空白,开辟了新疆历史著述中的新天地,为正确阐述和宣传新疆的历史、民族发展史和宗教的演变史以及推进新疆学术事业的发展进步发挥重要作用。

  在对“丝绸之路”相关问题的探索中,各卷作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有针对性地就一些“丝绸之路”研究中易于混淆的史实进行了深入探讨,在诸如各民族的族源问题、社会形态问题、屯田戍边问题以及古代新疆与内地的关系等方面表述了自己的学术立场。这些观点和成果对于社会各界全面系统地了解和认识“丝绸之路”的概貌,特别是新疆的历史和现状多有裨益。

  通过《丝绸之路研究丛书》的系统阐述和深入研究,一个立体的新疆历史全貌清晰地矗立在我们面前,推进人们对新疆在“丝绸之路”演进过程中的特殊作用以及经济文化交流对历史上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积极意义的深刻理解,同样,新疆各族聚居共存、互助友好,共创中华文明历史辉煌的真实场景也将更加清晰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新疆各族人民自古以来为开发、建设、保卫新疆都作出了贡献,都是祖国西北边疆的开发者、建设者、保卫者,都是祖国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丝绸之路研究丛书》对这些理念和观点的诠释不仅有助于我们科学阐释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促进各族民众对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作者简介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王炳华,1935年3月生,江苏南通人。1960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曾任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新疆文物考古考察、发掘与研究。主要著作有《丝绸之路考古研究》、《吐鲁番古代文明》、《天山生殖崇拜岩画》、《新疆古尸--古代新疆居民及其文化》、《新疆历史文物》、《沧桑楼兰》、《精绝春秋》、《西域考古历史论集》、《新疆访古散记》等。新疆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丝绸之路岩画研究》《丝绸之路草原文化研究》

  盖山林,满族,1936年9月生,河北行唐人。1960年西北大学毕业。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第七、八、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政协副主席。长期从事文物考古考察和发掘工作。发表学术文章200余篇。主要著作有《和林格尔汉墓壁画》、《阴山汪古》、《阴山岩画》、《乌兰察布岩画》、《巴丹吉林沙漠岩画》、《中国岩画》、《中国岩画图录》(合著)、《中国岩画学》、《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蒙古族文物与考古研究》、《世界岩画的文化阐释》、《内蒙古岩画的文化解读》(合著)、《文明消失的现代启悟》等20多部。其中《文明消失的现代启悟》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蒙古族文物与考古研究》、《世界岩画的文化阐释》获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别奖。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丝绸之路古代种族研究》

  韩康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1935年生于日本名古屋,江苏镇江人。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人类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62~1973年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工作,1973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及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现任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客座教授、学术委员。主要从事中国新石器时代-历史时期人类遗骨的鉴定及种族形态的生物测量学研究。主要*作有《丝绸之路古代居民种族人类学研究》、《中国西北地区古代居民种族研究》等,发表了150余篇论文,也是专*《安阳殷墟头骨研究》主编之一。其中“新疆孔雀河古墓沟墓地人骨研究”和《丝绸之路古代居民种族人类学研究》获考古研究所**成果奖,“中国*早的开颅手术实例鉴定研究”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丝绸之路宗教研究》

  李进新,1948年1月生,山东济南人,1976年新疆大学历史系毕业。新疆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新疆宗教历史和宗教问题研究,主要*作有《新疆宗教演变史》、《新疆伊斯兰教汗朝史略》、《中国新疆地区伊斯兰教史》(合*)等。其中,《中国新疆地区伊斯兰教史》,《新疆宗教演变史》分获新疆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二等奖。


《丝绸之路人口研究》

  袁祖亮,1944年生,河南南阳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郑州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教授,郑州大学中国古代史博士点**学术带头人。曾任中国秦汉史学会副会长(1996—1999年)。长期从事秦汉史、人口史、灾害史研究。主要*作有《中国古代人口史专题研究》、《人口研究论稿》、《丝绸之路人口问题研究》。主编有《中国古代边疆民族人口研究》、《中国灾害通史》等。发表论文60余篇。承担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考察合作项目。


《丝绸之路北庭研究》

  薛宗正(1935~ ),山东济南人,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赵予征,1922年生,山西沁县人。1938年1月参加革命,曾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政委。长期致力于屯垦历史研究。发表屯垦历史研究文章20多篇。主要*作有《新疆屯垦》,获新疆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丝绸之路屯垦研究》(1996),获西北地区党史研究**成果一等奖。


《丝绸之路吐鲁番研究》

  田卫疆,1955年6月生,陕西西安人。历史学博士。新疆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历史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中外关系史、中国民族史、新疆地方史研究。主要*作有《高昌回鹘史稿》、《丝绸之路与东察合台汗国史研究》、《蒙古时代维吾尔人的社会生活》、《新疆史纲》、《吐鲁番史》等。发表论文一百余篇。获新疆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二、三等奖。


《丝绸之路艺术研究》

  仲高,锡伯族,1946年生,新疆伊宁人。1968年新疆大学中文系毕业。新疆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长期从事西域文化、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主要*作有《西域艺术通论》、《丝绸之路艺术研究》、《走向21世纪的新疆》(文化卷)等。发表论文100余篇。获新疆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二、三等奖。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


《丝绸之路民间文学研究》

  李竟成,1948年11月生,江苏彭城人。1986年安徽教育学院中文系毕业。新疆艺术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新疆西域文化研究。主要*作有《丝绸之路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合作)、《外国文学史纲》、《中国当代文学教程》、《新疆回族文学史》、《新疆电视纪实艺术研究》等。发表论文50余篇。

  雷茂奎,1934年4月生,陕西大荔人。1957年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疆艺术学院原党委书记、教授。主要*作有《西部文学散论》、《影戏论评》、《丝绸之路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合作)、《新疆当代多民族文学史·戏剧影视卷》等16部,发表文艺评论文章250多篇;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金秋,1955年8月生,舞蹈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系主任。主要*作有《舞蹈——气质与形体的塑造》(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外国舞蹈文化史略》(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古丝绸之路乐舞文化交流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中国传统文化与舞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中国区域性少数民族民俗舞蹈》(民族出版社,2009)。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及北京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一二等奖。


《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

  王博,1949年生,甘肃甘谷人。1975年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部研究员。合作《中国阿尔泰山草原文物》、《草原、天马、游牧人》、《新疆历史图说》、《中国新疆山普拉——古代于阗文明的揭示与研究》、《丝绸之路——新疆古代文化》等*作。发表的论文有《扎滚鲁克一号墓地发掘报告》、《新疆扎滚鲁克箜篌》、《新疆出土铜鳆的初步科学分析》、《新疆考古出土手制黑衣陶器初探》、《切木尔切克文化初探》、《扎滚鲁克二号墓地出土的毛、棉织物》、《丝绸之路上的袄教陶棺》、《阿勒泰是人类滑雪*早起源地探索》等。

 

  祁小山 1956年生,乌鲁木齐人。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二级摄影师。合作编*《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中国阿尔泰山草原文物》、《西域国宝录》、《交河故城》、《高昌故城》、《柏孜克里克石窟》、《尼雅遗址》、《克孜尔石窟》、《楼兰故城》、《新疆历史图说》、《丝绸之路·新疆古代文化》、《丝绸之路·新疆佛教艺术》、《从印度到中国新疆的佛教艺术》、《新疆彩陶》和《中国新疆古代艺术》等20种,其中《中国新疆古代艺术》获中国民族图书二等奖,《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1996)获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苏北海(1915~1999年) 江苏无锡人。1937年江苏教育学院历史系毕业,新疆大学历史系教授。长期从事新疆民族、历史、文化研究。主要*作有《西域历史地理》(**卷、第二卷)、《哈萨克族文化史》、《哈密、吐鲁番维吾尔王历史》(合*)、《新疆岩画》、《丝绸之路与龟兹历史文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全国高等院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新疆大学第四届**科研成果一等奖。


《丝绸之路佛教文化研究》

  周菁葆,1945年6月生,江苏扬州人。原任新疆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新疆木卡姆研究学会副会长、丝绸之路研究中心理事长等。现任海口经济学院艺术研究所所长、艺术学院教授,新疆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等。长期从事丝绸之路文化研究。主要*作有《丝绸之路音乐文化》、《丝绸之路艺术研究》、《丝绸之路岩画艺术》、《丝绸之路宗教文化》、《丝绸之路乐舞之旅》、《丝绸之路佛教文化研究》等20部。其中《丝绸之路音乐文化》荣获第二届新疆哲学社会科学*作一等奖,《丝绸之路艺术研究》和《丝绸之路岩画艺术》分别荣获第五届和第八届中国图书奖。新疆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专家。


《丝绸之路伊犁研究》

  贺灵,锡伯族,1956年生,新疆察布查尔人。1982年新疆大学历史系毕业。新疆人民出版社编审。长期从事锡伯族历史、文化研究,主要*作有《锡伯族史》、《锡伯族历史与文化》、《锡伯族习俗志》、《锡伯族民族社会与民间信仰》、《伊犁历史与文化》等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陆晖,1950生,甘肃张掖人。1985年西安音乐学院音乐系毕业。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新疆音乐家协会会员,新疆曲子学会常务理事,新疆昌吉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音乐教学与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主要*作有《新疆当代戏曲艺术》。


《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

  李强,1950年8月生,甘肃兰州人。1978年上海师范大学音乐系毕业。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作有《丝绸之路乐舞艺术》、《丝绸之路造型艺术》(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中国戏曲志·新疆卷》(中国[SBN中心,1995)、《中西戏剧文化交流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民族戏剧学》(民族出版社,2003)、《西域音乐史》(合作)(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中外剧诗比较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民族音乐学新论》(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京华出版社,2007)、《民族文学与戏剧文化研究》(三晋出版社,2009)。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丝绸之路音乐研究》

  宋博年,1943年9月生,湖南湘荫人。1965年新疆艺术学院音乐系毕业。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史学会会员、中国声乐教育学会理事。主要*作有《歌唱与审美》、《西域音乐史》(合作)。

  李强 1950年8月生,甘肃兰州人。1978年上海师范大学音乐系毕业。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作有《丝绸之路乐舞艺术》、《丝绸之路造型艺术》(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中国戏曲志·新疆卷》(中国ISBN中心,1995)、《中西戏剧文化交流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民族戏剧学》(民族出版社,2003)、《西域音乐史>(合作)(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中外剧诗比较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民族音乐学新论》(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京华出版社,2007)、《民族文学与戏剧文化研究》(三晋出版社,2009)。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李肖冰,1933年生,南京人。1951年中央戏剧学院毕业。新疆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研究员。长期从事新疆民间图案纹饰艺术研究。主要*作有《维吾尔戏剧审美思考》、《中国西域民族服饰研究》、《中国吐鲁番民间图案纹饰艺术》、《中国新疆古代陶器纹饰艺术》、《中国新疆佛教图案纹饰艺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图片展示













本单详情

《丝绸之路研究丛书-全20册》
作者:王炳华、盖山林、韩康信、李进新 等
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8127351
出版时间:2009/9/1
开本:16
页数:全二十册
定价:1178.6

内容简介:
“丝绸”之路研究丛书汇集了中国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丝绸之路各学科领域研究成果,是国内最权威、最全面、最系统的学术著作。

目录: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出版说明

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学研究(总序一)

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总序二)

丝绸之路新疆段考古研究

丝绸之路南道我国境内帕米尔路段调查

新疆库车玉其土尔遗址与唐安西柘橛关

刘平国刻石及有关新疆历史的几个问题

唐西州白水镇初考

新疆细石器遗存初步研究

新疆地区青铜时代考古文化试析

西汉以前新疆和中原地区历史关系考索

孔雀河古墓沟发掘及其初步研究

古墓沟人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几个问题

古代新疆塞人历史钩沉

西迁伊犁后乌孙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

乌孙王难兜靡死于大月氏考

尼雅考古在走向科学

尼雅考古与精绝文明

从考古资料看新疆古代的农业生产

新疆犁耕的起源和发展

盐湖古墓考古发现

新疆东部发现的几批铜器

天山东部的石雕人像

吐鲁番出土唐代庸调布研究

唐代以前的吐鲁番水利

新疆天山生殖崇拜岩画初探

研究原始舞蹈的珍贵刻石

贵霜王朝与古代新疆

对新疆古代文明的新认识

新疆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

参考文献

图版目录

后记



《丝绸之路岩画研究》

出版说明

丝绸之路与丝路学研究(总序一)

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总序二)

前言

导论

  第一节  岩画的传统考古学断代

  第二节  用自然科学手段断代的探索

  第三节  岩画的年代比较

第一章  中国岩画

  第一节  中国岩画的发现

  第二节  中国岩画的分布

第二章  中国东北地区岩画

  第一节  黑龙江地区岩画

  第二节  辽宁地区岩画

第三章  内蒙古岩画

  第一节  内蒙古东部地区岩画

  第二节  内蒙古中部地区岩画

  第三节  内蒙古西部地区岩画

第四章  山西、宁夏、甘肃岩画

  第一节  山西岩画

  第二节  宁夏岩画

  第三节  甘肃岩画

第五章  青海、西藏岩画

  第一节  青海岩画

  第二节  西藏岩画

第六章  新疆岩画

  第一节  北疆地区岩画

  第二节  南疆地区岩画

第七章  云南、贵州、四川岩画

  第一节  云南岩画

  第二节  贵州岩画

  第三节  四川岩画

第八章  蒙古岩画

  第一节  蒙古岩画的分布

  第二节  典型岩画遗址举例

  第三节  岩画时代分期

第九章  西伯利亚岩画

  第一节  托木河岩画

  第二节  贝加尔湖岩画

  第三节  希什金诺岩画

  第四节  黑龙江左岸地区岩画

  第五节  穆古尔·苏古尔岩画

  第六节  戈尔诺·阿尔泰岩画

第十章  中亚岩画

  第一节  哈萨克斯坦岩画

  第二节  吉尔吉斯斯坦岩画

  第三节  塔吉克斯坦岩画

  第四节  乌兹别克斯坦岩画

参考文献

图版目录

后记



《丝绸之路古代种族研究》

出版说明

丝绸之路与丝路学研究(总序一)

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总序二)

前言

新疆古代居民种族研究

孔雀河古墓沟墓地人骨研究

阿拉沟古代丛葬墓人骨研究

焉布拉克古墓人骨种系研究

昭苏土墩墓人骨研究

山普拉古代人骨种系问题

山普拉古代丛葬墓头骨的鉴定复原

楼兰城郊古墓人骨人类学特征

塔吉克香宝宝古墓头骨

察吾呼沟三、四号墓地人骨研究

甘肃玉门火烧沟墓地人骨研究概报

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墓地人骨研究概报

西安北周安伽墓人骨鉴定

太原虞弘墓石椁雕刻人物的种族特征

宁夏固原九龙山一南塬墓地西方人种头骨

附录Ⅰ  塞、乌孙、匈奴、突厥之种族特征

附录Ⅱ  头骨测量说明

附录Ⅲ  英文摘要

附录Ⅳ  图版

图版目录

后记



《丝绸之路宗教研究》

出版说明

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学研究(总序一)

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总序二)

前言

第一章  丝绸之路西域先民与原始崇拜

  第一节  自然崇拜

  第二节  动植物崇拜和图腾崇拜

  第三节  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

第二章  丝绸之路西域先民与萨满教

  第一节  萨满教的起源和基本特点

  第二节  萨满教在西域的流行

  第三节  萨满教在新疆少数民族中的遗留

第三章  袄教在丝绸之路的传播

  第一节  祆教及其教义礼仪

  第二节  祆教在西域的传播

第四章  丝绸之路上的西域佛教

  第一节  佛教及其基本教义教派

  第二节  佛教初传西域

  第三节  佛教与城郭诸国

  第四节  佛教与西北游牧诸族

第五章  丝绸之路佛教文化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西域佛教文化

  第二节  隋唐时期的西域佛教文化

第六章  道教景教在丝绸之路的传播

  第一节  道教在丝绸之路的传播

  第二节  景教在丝绸之路的传播

第七章  伊斯兰教的初传与喀喇汗朝

  第一节  伊斯兰教及其基本教义教派

  第二节  伊斯兰教首先传入喀什地区

  第三节  于阗佛国的被征服

  第四节  喀喇汗朝时期的伊斯兰教及其文化

第八章  高昌回鹘国的佛教和摩尼教

  第一节  回鹘与摩尼教

  第二节  回鹘与佛教

  第三节  以佛教为主的高昌回鹘多元文化

第九章  西辽和蒙元时期的西域宗教

  第一节  西辽的宗教形势和宗教政策

  第二节  屈出律对伊斯兰教的迫害

  第三节  蒙元时期西域的宗教形势

  第四节  蒙古统治者的宗教政策

  第五节  察合台汗国时期的伊斯兰教和天主教

第十章  东察合台汗国时期伊斯兰教的发展

  第一节  蒙兀儿人的伊斯兰化

  第二节  伊斯兰教在库车地区的传播

  第三节  伊斯兰教传入吐鲁番地区

  第四节  伊斯兰教传入哈密地区

  第五节  伊斯兰教和卓贵族势力的兴起

第十一章  叶尔羌汗朝时期的伊斯兰教

  第一节  叶尔羌汗朝时期的宗教

  第二节  叶尔羌汗朝的政治和宗教制度

  第三节  苏非派的发展和麻扎朝拜

  第四节  伊斯兰教对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第十二章  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与伊斯兰教

  第一节  伊斯兰教在哈萨克族中的传播

  第二节  伊斯兰教在柯尔克孜族中的传播

  第三节  伊斯兰教在塔吉克族中的传播

第十三章  卫拉特蒙古人与藏传佛教

  第一节  新疆藏传佛教的早期传播

  第二节  卫拉特蒙古人接受藏传佛教

  第三节  卫拉特贵族与西藏佛教首领的关系

第十四章  和卓统治时代的伊斯兰教

  第一节  和卓势力和黑山派白山派斗争的兴起

  第二节  南疆和卓贵族的统治

第十五章  清政府统一新疆及其宗教政策

  第一节  和卓贵族的叛乱和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斗争

  第二节  清政府对新疆采取的宗教政策

第十六章  19世纪后期新疆的宗教形势

  第一节  穆斯林的反清斗争和宗教上层的背叛

  第二节  外国侵略势力利用宗教妄图分裂颠覆新疆的活动

第十七章  新疆近代多宗教格局的形成

  第一节  回乌孜别克塔塔尔等族穆斯林的大量迁入

  第二节  汉满锡伯达斡尔俄罗斯等民族的迁入及其宗教信仰

第十八章  20世纪上半期新疆的宗教状况

  第一节  泛伊斯兰主义思潮对新疆的影响

  第二节  “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等分裂政权的破产

  第三节  军阀和国民党统治新疆时期的宗教政策

参考文献

图版目录

后记



《丝绸之路人口研究》

出版说明

丝绸之路与丝路学研究(总序一)

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总序二)

第一章  两汉时期丝绸之路的人口问题

  第一节  西汉时期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和人口概况

  第二节  东汉时期丝绸之路沿线地方政权和人口概况

  第三节  两汉时期丝绸之路沿线的人口迁徙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人口问题

  第一节  魏晋时期丝绸之路沿线的地方政权和人口概况

  第二节  南北朝时期西域各地方政权的地理分布与人口概况

  第三节  南北朝时期西域人口的大迁徙

第三章  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人口问题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丝绸之路

  第二节  隋唐时期丝绸之路政权分布

  第三节  隋唐时期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民族构成与人口概况

  第四节  隋唐时期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人口迁移

第四章  五代、宋时期丝绸之路的人口问题

  第一节  五代、宋时期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政治形势与政权格局

  第二节  五代、宋时期丝绸之路沿线地方政权的分布

  第三节  五代、宋时期丝绸之路沿线地方政权的民族构成与人口概况

  第四节  五代、宋时期丝绸之路沿线人口迁移概况

第五章  元朝时期丝绸之路的人口问题

  第一节  蒙古统一西域及元朝对西域的统治

  第二节  蒙古与内地人口对西域及蒙古宗藩之国的人口迁移

  第三节  西域及蒙古宗藩之国向中原的人口迁移

第六章  明朝时期丝绸之路的人口问题

  第一节  明朝时期丝绸之路沿线地方政权概况及与明朝的关系

  第二节  明朝时期丝绸之路沿线的人口概况、民族分布及人口迁移

第七章  清王朝前期的新疆人口问题

  第一节  清朝前期新疆的人口概况

  第二节  清朝前期新疆的人口迁移

第八章  丝绸之路人居生态环境的变迁

  第一节  西部地区人居生态环境的古今演化

  第二节  难以忍受的承载能力

  第三节  黑河流域古今生态的变化

  第四节  准噶尔盆地古今生态的变化

  第五节  塔里木盆地古今生态的变化

  第六节  祁连山北麓人居生态环境的变化

  第七节  人与生态的平衡问题

参考文献

图版目录

后记


《丝绸之路草原文化研究》

出版说明

丝绸之路与丝路学研究(总序一)

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总序二)

前言

第一章  石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

  一、内蒙古、甘肃地区的颜料手形岩画

  二、内蒙古、宁夏、新疆原始氏族部落岩画

  三、山西峙峪遗址出土骨片上的刻画符号和图像

  四、辽宁和内蒙古的女神像

  五、辽宁、内蒙古红山文化中的精美玉器

  六、青海、甘肃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

  七、内蒙古赵宝沟文化陶饰艺术

  八、青海、甘肃等地羌人、戎人的彩陶艺术

  九、甘肃、青海等地羌人、西戎的陶塑艺术

第二章  青铜器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

  一、夏家店下层文化彩绘纹样

  二、内蒙古的北狄艺术

  三、北京、河北北部的山戎青铜艺术

  四、内蒙古的楼烦艺术

  五、辽宁、内蒙古的东胡青铜艺术

  六、内蒙古、辽宁的鲜卑青铜艺术

  七、辽宁出土的乌桓青铜艺术品

  八、内蒙古、宁夏、陕西、青海、新疆等地匈奴青铜艺术

  九、宁夏、甘肃等地西戎青铜艺术

  十、新疆鹿石

  十一、内蒙古、宁夏的匈奴岩画

  十二、内蒙古、宁夏的面具岩画

  十三、新疆塞族生殖崇拜岩画

  十四、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等地的编织物

  十五、新疆车师彩陶器纹饰

  十六、新疆塞人的金器艺术

第三章  北朝至唐代的草原文化艺术

  一、新疆、宁夏、甘肃、内蒙古游牧人的衣着

  二、新疆、内蒙古的突厥人石雕像

  三、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地的藏族系岩画

  四、内蒙古的突厥人岩画

  五、内蒙古、新疆突厥人的工艺制品

第四章  辽代至清代的草原文化艺术

  一、内蒙古、辽宁、河北辽代契丹墓壁画

  二、辽宁、内蒙古辽代契丹人衣着

  三、辽宁、内蒙古辽代契丹人面具

  四、内蒙古西部西夏彩塑

  五、宁夏、内蒙古的西夏党项人岩画

  六、内蒙古蒙古人的顾姑冠

  七、内蒙古蒙古族石雕人像

  八、西藏玛尼石

第五章  当代草原文化艺术

  一、西藏、青海、内蒙古等地喇嘛教壁画艺术

  二、西藏、青海藏族酥油花艺术

  三、青海、内蒙古、西藏喇嘛教雕塑艺术

  四、青海塔尔寺藏族堆绣

  五、内蒙古蒙古族民间图案

  六、新疆柯尔克孜族民间图案

  七、新疆、内蒙古蒙古族和柯尔克孜族马佩饰

  八、新疆哈萨克族民间乐器

  九、内蒙古鄂伦春族桦皮、兽皮艺术

第六章  草原艺术的区系类型和演化

  一、草原岩画的区系类型

  二、鄂尔多斯式青铜艺术的区系类型和演化

  三、建筑艺术的区系类型和演化

第七章  草原的绘画和造型艺术

  一、北方草原画派及其特点

  二、草原早期造型艺术的视觉感受

  三、偶像崇拜在文化内涵上的演变

第八章  草原艺术与域外艺术的关系

  一、草原艺术与中原艺术的交流

  二、草原艺术与域外艺术的关系

第九章  草原艺术的制约因素

  一、自然环境对草原艺术的影响

  二、传统民族文化对草原艺术的制约

  三、宗教对草原艺术的制约

第十章  草原艺术在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

参考文献

图版目录

后记



《丝绸之路北庭研究》

出版说明

丝绸之路与丝路学研究(总序一)

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总序二)

第一章 北庭研究历史回顾

 第一节 北庭古城的发现

 第二节 北庭研究的起步

 第三节 北庭研究的扩大与吐鲁番学

第二章  山北六国及其考古文化

 第一节 兰州湾子、四道沟—小西沟文化

 第二节  山北六国及其盟主蒲类

 第三节 岩画中的塞人图像

 第四节 匈奴与山北六国的衰落

第三章 车师、车师后部与车师六国

 第一节 濒临蒲昌海的姑师、车师

 第二节 车师前部、后部的分化

 第三节 以车师后部为盟主的车师六国

 第四节 车师后部牙庭务涂谷

第四章  山北屯区与汉金蒲城、疏勒城

 第一节 从使者校尉到戊己校尉

 第二节 从金附国到戊校尉治所金蒲城

 第三节 耿恭驻守的疏勒城

 第四节 屯田戍边的汉军将士

第五章 柔然、突厥与可汗浮图城

 第一节 柔然汗国霸权的兴衰

 第二节 丁零—铁勒西迁与突厥

 第三节 石堆墓、草原石人与高昌北山

 第四节 粟特与山北平原丝路

 第五节 贪汗山王庭与可汗浮图城

第六章 大唐庭州的创置

 第一节 可汗浮图城归唐

 第二节 庭州与瑶池都督府的创置

 第三节 汉人、高丽人定居天山北麓

 第四节 郡县化的庭州

第七章 北庭前身及其建置沿革

 第一节 金山都护府

 第二节 北庭都护府与轮台县的创置

 第三节 北庭晋级为大都护府

 第四节 北庭伊西节 度使与北庭道

第八章 北庭号令万里疆

 第一节 兼主民事的大唐军府

 第二节 北庭三州与府兵、勋官制度

 第三节 北庭驻兵与军屯

 第四节 草原游牧族群:突厥

 第五节 西突厥羁縻州府

第九章 北庭历史地理

 第一节 北庭五城与别失八里

 第二节 北庭东部重镇蒲类县

 第三节 碎叶路与轮台县

 第四节 北庭的交通与长行坊

 第五节 北庭与碎叶镇

第十章 北庭多元文化

 第一节  以儒学为主体的汉文化

 第二节 汉传佛教与北庭三州诸寺

 第三节 吉木萨尔千佛洞与高台寺

 第四节 美术、乐舞与诗人岑参

 第五节 粟特商人与粟特文化

 第六节 突厥的草原游牧文化

第十一章  大唐北庭日落

  第一节  北庭将士入关平叛

  第二节  从三道联防到结盟回鹘

  第三节  大唐北庭的悲剧前奏

  第四节  大唐北庭的历史尾声

第十二章  唐朝末世的北庭

  第一节  [夹]跌氏与回鹘汗朝易代

  第二节  回鹘、吐蕃西域之争

  第三节  吐蕃统治西域与葛逻禄

  第四节  西迁回鹘重返北庭、安西

第十三章  北庭回鹘与别失八里亦都护政权

  第一节  北庭回鹘与仆固俊

  第二节  北庭回鹘的政治经济结构

  第三节  北庭回鹘的多元文化

  第四节  北庭佛教与僧伽萨罩都统

  第五节  北庭回鹘王家佛寺与民间佛寺

  第六节  西辽帝国统一西域

第十四章  蒙古黄金家族治下的别失八里

  第一节  畏兀儿归降蒙古汗国

  第二节  别失八里教案与亦都护迁居火州

  第三节  元朝建立与蒙古内战

  第四节  元朝汉军屯田

  第五节  察合台汗国接管西域与畏兀儿内迁

  第六节  察合台系蒙古治下的别失八里

大事记

参考文献

图版目录

后记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说明

丝绸之路与丝路学研究(总序一)

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总序二)

绪论  丝绸之路与西域屯田

  第一节  丝绸之路开通与屯田

  第二节  屯田起源初探

第一章  西汉时期西域屯田

  第一节  西汉初年的形势

  第二节  张骞出使西域

  第三节  西汉时期西域的屯田

第二章  东汉时期西域屯田

  第一节  东汉初年与西域的关系

  第二节  东汉统一西域

  第三节  东汉在西域屯田

第三章  两汉屯田探讨

  第一节  西汉陕甘宁青屯田

  第二节  东汉陕甘宁青屯田

  第三节  两汉西域屯田的管理制度

  第四节  两汉西域屯田的特点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屯田

  第一节  魏晋时期的西域

  第二节  魏晋时期的西域屯田

  第三节  魏晋西域屯田的管理

  第四节  十六国时期的西域屯田

  第五节  北魏时期的西域屯田

  第六节  北魏时期陕甘宁青屯田

  第七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屯田的探讨

第五章  隋代西北屯田

  第一节  隋朝的建立

  第二节  西北屯田

  第三节  隋代西北屯田初探

第六章  唐代西域屯田的兴盛

  第一节  唐王朝的建立

  第二节  唐代西域屯田的兴盛

  第三节  唐代陕甘宁青屯田

  第四节  唐代西北屯田的探讨

第七章  五代和宋西域屯田的中断

  第一节  唐王朝灭亡,五代继起

  第二节  西辽统治西域

第八章  元代西域屯田

  第一节  蒙古的兴起与统一西域

  第二节  蒙元对西域的统辖

  第三节  元代西域屯田

  第四节  哈喇火州与斡端屯田的探讨

  第五节  西域屯田的组织管理

  第六节  元代陕甘宁青屯田

  第七节  元代屯田的历史地位

第九章  明代西域屯田

  第一节  明太祖统一中国

  第二节  明代陕甘宁青屯田

  第三节  置哈密卫

  第四节  哈密卫屯田的探讨

第十章  清代前期新疆屯垦

  第一节  康熙平定准噶尔叛乱

  第二节  康熙的屯垦政策

  第三节  关于屯田与屯垦的探讨

第十一章  乾隆嘉庆时期新疆屯垦

  第一节  乾隆平定准噶尔叛乱

  第二节  乾隆的屯垦政策

  第三节  乾嘉时期屯垦区分布

  第四节  乌什人民起义和乌什屯垦

  第五节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及南疆

  西四城屯垦

  第六节  兴办牧场

  第七节  北疆屯垦探讨

第十二章  道光咸丰时期新疆屯垦

  第一节  清廷平定张格尔叛乱

  第二节  清廷加强对南疆的屯垦

  第三节  林则徐遣戍新疆期间对屯垦的贡献

  第四节  咸丰时期新疆屯垦

第十三章  清代后期新疆屯垦

  第一节  阿古柏入侵与沙俄强占伊犁

  第二节  左宗棠率军出塞,收复新疆

  第三节  清代后期新疆屯垦

  第四节  清代新疆屯垦的探讨

  第五节  清代陕甘宁青屯垦

第十四章  杨增新时期新疆屯垦

  第一节  统一新疆军政管理

  第二节    击退外蒙古军对阿尔泰的侵犯

  第三节  处理哈、布难民涌入新疆事件

  第四节  处理大批白俄败兵入窜事件

  第五节  粉碎马福兴的割据势力

  第六节  组织军民屯垦与兴修水利

第十五章  盛世才时期新疆屯垦

  第一节  平定内乱,统一新疆

  第二节  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第三节  大兴水利,举办屯田

  第四节  盛世才的垮台

第十六章  吴忠信和张治中时期新疆屯垦

  第一节  吴忠信入疆主政

  第二节  三区革命爆发

  第三节  张治中入新,联合政府成立

  第四节  不景气的屯垦和水利

第十七章  新中国屯垦事业的建立

  第一节  新疆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进疆

  第二节  驻疆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

  第三节  艰苦创业的三年

  第四节  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

第十八章  新疆屯垦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向万古荒原大进军

  第二节  工业迅速发展

  第三节  战备防边

  第四节  与各族人民紧密团结

  第五节  生产建设兵团经验的传播

  第六节  兵团精神代代相传

第十九章  十年动乱,兵团解体

  第一节  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经济濒临崩溃边缘

  第二节  兵团解体

第二十章  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制

  第一节    中央加强对农垦事业的领导

  第二节    中央决定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制

附录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垦区分布

陕甘宁青垦区分布

参考文献

图版目录

后记



《丝绸之路吐鲁番研究》

出版说明

丝绸之路与丝路学研究(总序一)

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总序二)

前言

第一章  先秦时期

  第一节  吐鲁番的自然地理

  第二节  石器时代

  第三节  青铜时代到早期铁器时代

  第四节  文化与原始宗教

  第五节  先秦吐鲁番与周边文化的联系

第二章  两汉时期

  第一节  汉朝管辖车师地区

  第二节  汉朝戊己校尉的设置

  第三节  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四节  文化与宗教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隋朝时期

  第一节  高昌郡的设置及前凉的统治

  第二节  前秦、后凉、西凉、北凉和阚爽对高昌的统治

  第三节  高昌国的兴亡

  第四节  丝绸之路与高昌

  第五节  文化艺术

第四章  唐朝时期

  第一节  西州、西州都督府的建立

  第二节  西州的军政隶属关系与西域边防

  第三节  安史之乱后的西州

  第四节  西州的军政管理系统与交通的开辟

  第五节  西州的经济

  第六节  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

第五章  五代辽宋金元时期

  第一节  唐末五代时期回鹘人在高昌地区的活动及其结果

  第二节  辽宋金时期的西州回鹘

  第三节  蒙古元朝治下的畏兀儿亦都护政权

  第四节  社会经济与文化艺术

第六章  明朝时期

  第一节  察合台后裔对土鲁番的争夺

  第二节  土鲁番与明朝的关系

  第三节  社会经济和宗教文化

第七章  清朝时期

  第一节  清初察合台后裔统治下的吐鲁番

  第二节  清朝统一天山南北过程中的吐鲁番

  第三节  清朝对吐鲁番地区的治理

  第四节  经济与文化状况

第八章  民国时期

  第一节  社会政治(北京政府时期)

  第二节  社会政治(南京政府时期)

  第三节  经济生活

  第四节  文教卫生

  第五节  宝贵文物的盗掘与散失

大事记

图版目录

后记



《丝绸之路艺术研究》

出版说明

丝绸之路与丝路学研究(总序一)

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总序二)

第一章  丝绸之路文化的多元格局

  第一节  生态环境与文化起源

  第二节  地域历史与文化类型

  第三节  区域社会与文化变迁

  第四节  文化传播与文化整合

  第五节  信仰、仪式与文化精神

第二章  丝绸之路艺术的发生机制

  第一节  工艺技术与艺术分野

  第二节  神话意象的文化意义

  第三节  宗教文化与艺术形态

  第四节  审美情趣与艺术选择

  第五节  早期民族文化与艺术传统

第三章  丝绸之路艺术人文初曦

  第一节  人体装饰与原始审美意识

  第二节  彩陶:有意味的形式

  第三节  女性雕像的地母情结

  第四节  岩画与巫术

第四章  丝绸之路绿洲艺术之脉

  第一节  绿洲艺术复调

  第二节  苏祗婆与龟兹乐舞

  第三节  尉迟乙僧与于阗画派

  第四节  乞寒习俗与“苏莫遮”

  第五节  木卡姆艺术流变

第五章  丝绸之路草原艺术之维

  第一节  马背民族的艺术摇篮

  第二节  动物纹样的角色转换

  第三节  石人与鹿石的文化阐释

  第四节  草原咏叹调

  第五节  民间图案艺术走向

第六章  丝绸之路汉文化艺术之链

  第一节  从神话意象到写实风格

  第二节  雕塑艺术:神圣与世俗之间

  第三节  汉锦唐绢的艺术品格

  第四节  建筑艺术的绝响

  第五节  汉唐遗风与屯垦艺术

第七章  丝绸之路宗教艺术解悟

  第一节  萨满教艺术的审美迷狂

  第二节  袄教、摩尼教、景教艺术

  第三节  丝绸之路西域佛教艺术(一)

  第四节  丝绸之路西域佛教艺术(二)

  第五节  本土化的伊斯兰教艺术

第八章  丝绸之路艺术与东西方文化

  第一节  异化的希腊罗马艺术

  第二节  印度艺术及其东渐

  第三节  波斯文化与艺术张力

  第四节  粟特:文化艺术的中介

  第五节  阿拉伯文化与艺术转型

第九章  丝绸之路诸民族文化艺术关系

  第一节  多民族聚居与文化包容

  第二节  艺术借鉴:摹仿与嫁接

  第三节  艺术创新:交融与变异

  第四节  艺术发展:往复与回授

第十章  近代新疆城市艺术

  第一节  近代城市文化的二元结构

  第二节  崛起的舞台艺术

  第三节  抗战文化与救亡艺术

  第四节  文化提升与艺术教育

图版目录

后记



《丝绸之路民间文学研究》

出版说明

丝绸之路与丝路学研究(总序一)

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总序二)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

  第二节  西域文化的分期

  第三节  西域民族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丝绸之路民族神话

  第一节  丝绸之路民族神话的涵义及其来源

  第二节  丝绸之路民族神话的分类

  第三节  丝绸之路民族神话的特征与功能

  第四节  丝绸之路游牧民族的创世神话《迦萨甘创世》

第三章  丝绸之路民族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

  第一节  丝绸之路民族民间传说的涵义及其分类

  第二节  丝绸之路民族民间故事的涵义及其分类

  第三节  丝绸之路民族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的艺术特色

  第四节  丝绸之路民族机智人物的代表“阿凡提”

第四章  丝绸之路民族英雄史诗

  第一节  丝绸之路民族英雄史诗产生的背景及其地位

  第二节  丝绸之路民族英雄史诗的思想内容和

  艺术特征

  第三节  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

  第四节  卫拉特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

第五章  丝绸之路民族民间叙事长诗

  第一节  丝绸之路民族民间叙事诗的产生和流传

  第二节  丝绸之路民族民间叙事诗的思想艺术特征

  第三节  维吾尔族民间叙事长诗《艾里甫与赛乃姆》

  第四节  哈萨克族民间叙事长诗《萨里哈与萨曼》、《巴合提亚尔的四十枝系》

第六章  丝绸之路民族民歌

  第一节  丝绸之路民族民歌的涵义和分类

  第二节  丝绸之路民族民歌的艺术形式及其流传

  第三节  哈萨克族习俗歌

  第四节  维吾尔族情歌

第七章  丝绸之路民族民间谚语和谜语

  第一节  丝绸之路民族民间谚语和谜语的涵义及特征

  第二节  哈萨克族的谚语和谜语

参考文献

图版目录

后记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出版说明

丝绸之路与丝路学研究(总序一)

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总序二)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丝绸之路历史沿革

  第二节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交流概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现实意义

第二章  美索不达米亚乐舞艺术研究

  第一节  美索不达米亚乐舞艺术

  第二节  世界舞蹈始源

第三章  古埃及乐舞艺术研究

  第一节  古埃及各王国时期的乐舞

  第二节  古埃及舞蹈形态

  第三节  古埃及舞蹈艺术的内涵

  第四节  古埃及舞蹈艺术的传播

第四章  古希腊乐舞艺术研究

  第一节  古希腊乐舞历史

  第二节  克里特岛乐舞艺术

  第三节  古希腊乐舞艺术种类

  第四节  古希腊乐舞艺术形式

  第五节  古希腊乐舞艺术思想

  第六节  古希腊乐舞艺术传播

第五章  古罗马乐舞艺术研究

  第一节  古罗马历史与文化

  第二节  古罗马乐舞艺术思想

  第三节  古罗马乐舞艺术种类

  第四节  古罗马乐舞艺术特征

第六章  波斯乐舞艺术研究

  第一节  波斯乐舞艺术形式

  第二节  波斯乐舞艺术传播

  第三节  波斯乐舞艺术延伸

第七章  古印度乐舞艺术研究

  第一节  古印度乐舞艺术的人文、地理环境

  第二节  古印度乐舞历史沿革

  第三节  古印度乐舞艺术种类及风格

  第四节  古印度舞蹈形态

第八章  先秦东西方乐舞艺术研究

  第一节  西方之影响

  第二节  楚乐舞与西方乐舞

  第三节  楚乐舞与塞种人

  第四节  塞种人——先秦丝路乐舞的传递者

  第五节  塞种人艺术对先秦乐舞艺术的影响

第九章  汉朝东西方乐舞艺术研究

  第一节  中亚、西亚乐舞艺术的传播

  第二节  汉代西域乐舞

  第三节  汉代中原乐舞

第十章  唐朝乐舞艺术研究

  第一节  东西合壁的唐燕乐

  第二节  唐朝宗教乐舞-

  第三节  唐朝与边塞乐舞

  第四节  唐代酒令乐舞艺术中的创新

  第五节  敦煌乐舞艺术的传播

第十一章  元明清乐舞艺术研究

  第一节  蒙古地区乐舞艺术

  第二节  新疆蒙古人乐舞艺术

  第三节  内蒙古、新疆的俄罗斯乐舞艺术

第十二章  佛教乐舞艺术研究

  第一节  月氏人与早期佛教艺术

  第二节  鲜卑、嚈哒、突厥人与佛教乐舞

  第三节  北魏拓跋氏与佛教乐舞

  第四节  印度佛教乐舞演变

  第五节  犍陀罗艺术东传

  第六节  翼人与飞天

  第七节  龟兹乐舞

第十三章  欧洲乐舞艺术研究

  第一节  中世纪早期乐舞艺术

  第二节  文艺复兴运动之后的舞蹈艺术

  第三节  宫廷礼仪舞蹈

  第四节  芭蕾舞艺术

第十四章  东欧乐舞艺术研究

  第一节  罗马尼亚乐舞艺术

  第二节  匈牙利乐舞艺术

  第三节  保加利亚乐舞艺术

  第四节  阿尔巴尼亚乐舞艺术

  第五节  南斯拉夫乐舞艺术

  第六节  波兰乐舞艺术

  第七节  捷克、斯洛伐克乐舞艺术

第十五章  阿拉伯乐舞艺术研究

  第一节  伊斯兰教兴起之前的文化艺术

  第二节  伊斯兰教兴起之后的乐舞艺术

  第三节  伊斯兰宗教舞蹈形式

  第四节  伊斯兰乐舞在中国的传播

第十六章  日本乐舞艺术研究

  第一节  中国与日本乐舞艺术交流

  第二节  日本本土乐舞艺术

  第三节  日本飞鸟、奈良朝时期的雅乐与佛教乐舞

  第四节  平安时代对唐乐的变容

  第五节  从镰仓到江户时代的唐乐

  第六节  日本乐舞艺术之美

第十七章  朝鲜乐舞艺术研究

  第一节  朝鲜半岛乐舞历史

  第二节  三国建立之前的乐舞艺术

  第三节  三国鼎立与中国乐舞艺术交流

  第四节  高丽王朝与中国的乐舞艺术交流

  第五节  朝鲜王朝与中国的乐舞艺术交流

参考文献

图版目录

后记


《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

出版说明

丝绸之路与丝路学研究(总序一)

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总序二)

前言

第一章  亚欧草原和草原丝绸之路

  第一节  亚欧草原的地理环境

  第二节  草原丝绸之路

第二章  石人资料的来源、名称及研究方法

  第一节  石人研究的范围及资料来源

  第二节  浅议石人的名称

  第三节  石人研究方法的探讨

第三章  蒙古石人研究综述

  第一节  蒙古石人的调查和收获

  第二节  瑙罗布林山的随葬石人

  第三节  突厥时期石人

  第四节  蒙古墓地石人类型及年代

  第五节  内蒙古突厥墓地石人简述

第四章  南西伯利亚草原石人

  第一节  米努辛斯克盆地石人研究综述

  第二节  图瓦盆地石人研究综述

  第三节  阿尔泰边疆区石人研究综述

第五章  中亚石人研究综述

  第一节  中亚石人的调查和收获

  第二节  哈萨克斯坦境内石人

  第三节  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石人

  第四节  土库曼、塔吉克斯坦石人

  第五节  中亚墓地石人类型及年代

第六章  南俄草原石人研究综述

  第一节  青铜时代墓地石人

  第二节  早期铁器时代墓地石人

  第三节  南俄草原墓地石人类型及年代

  第四节  南俄草原11~13世纪石人

第七章  新疆石人的分布及特征

  第一节  阿勒泰地区石人

  第二节  塔城地区石人

  第三节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石人

  第四节  哈密、吐鲁番地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和乌鲁木齐市发现的石人

  第五节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发现的石人

  第六节  伊犁地区石人

第八章  新疆石人类型与时代研究

  第一节  新疆石人的类型分析

  第二节  新疆石人服饰和佩饰

  第三节  新疆石人类型的面部特征

  第四节  新疆石人时代的探讨

第九章  亚欧草原石人的族属、作用及起源的探讨

  第一节  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墓地石人的族属

  第二节  公元6~13世纪墓地石人的族属

  第三节  亚欧草原石人作用的探讨

  第四节  墓地石人的起源

第十章  亚欧草原鹿石及相关问题

  第一节  蒙石和新疆的鹿石

  第二节  鹿石研究的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图版目录

后记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说明

丝绸之路与丝路学研究(总序一)

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总序二)

前言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龟兹

  第一节  母系氏族社会

  第二节  父系氏族社会

  第三节  龟兹人种与敦薨语(吐火罗语)

第二章  两汉时期的龟兹

  第一节  龟兹王都延城及伊逻卢城的位置

  第二节  匈奴对龟兹的统治

  第三节  龟兹王室为汉朝统一西域

  第四节  匈奴勾结龟兹权贵扩张势力

  第五节  龟兹白氏王族的兴起

  第六节  龟兹白姓来源

  第七节  龟兹的政治制度

第三章  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

  第一节  西汉统一西域

  第二节  东汉对龟兹的统治

  第三节  两汉时期西域都护府位置变动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龟兹

  第一节  龟兹与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关系

  第二节  龟兹与高车王国的关系

  第三节  龟兹与噘哒国的关系

第五章  突厥、吐蕃对龟兹的统治

  第一节  突厥对龟兹的统治

  第二节  吐蕃对龟兹的统治

第六章  唐代安西都护府、四镇节度使的设立

  第一节  安西都护府的设立

  第二节  安西都护府晋级为大都护府的历史

  第三节  安西大都护府建置垂为定制

  第四节  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的历史作用

  第五节  安史之乱后的安西军政

  第六节  安西大都护府在龟兹地区的

  军政设施

第七章  龟兹疆域及中原平叛

  第一节  龟兹疆域

  第二节  四镇、北庭行营节  度使统领西域军

第八章  龟兹回鹘

  第一节  回纥汗国疆域的西部范围

  第二节  漠北回鹘西迁龟兹

  第三节  龟兹回鹘的政治经济

  第四节  龟兹回鹘与北宋的关系及商贸往来

第九章  龟兹经济

  第一节  封建土地制度

  第二节  农业

  第三节  畜牧业

  第四节  手工业

  第五节  商业与货币流通

第十章  汉唐时期龟兹的屯田

  第一节  西域屯垦

  第二节  汉代在龟兹的屯田

  第三节  唐朝在龟兹的屯田

第十一章  龟兹宗教

  第一节  祆教传入龟兹及其发展

  第二节  摩尼教传入龟兹及其影响

  第三节  佛教的产生及其传入龟兹

  第四节  道教传入龟兹及其影响

  第五节  景教传入龟兹及其活动

  第六节  藏传苯教传入龟兹

第十二章  龟兹佛教文化

  第一节  佛教传入龟兹的路线及

  大、小乘教的区别

  第二节  佛寺

  第三节  龟兹高僧

第十三章  龟兹石窟及其壁画

  第一节  龟兹石窟

  第二节  本生、佛传、因缘、供养故事壁画

  第三节  龟兹石窟壁画中的佛教人物画

  第四节  龟兹菱格画的来源及其特色

  第五节  龟兹石窟壁画中裸体艺术溯源

  第六节  龟兹古代的生殖崇拜文化

  第七节  龟兹石窟的动植物画

第十四章  龟兹文学与艺术

  第一节  文学

  第二节  音乐

  第三节  舞蹈

  第四节  戏剧

  第五节  绘画

  第六节  雕塑

  第七节  服饰

参考文献

图版目录

后记



《丝绸之路佛教文化研究》

出版说明

丝绸之路与丝路学研究(总序一)

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总序二)

前言

第一章  佛教的兴起与东传

  第一节  佛教的兴起

  第二节  原始佛教

  第三节  部派佛教

  第四节  大乘佛教

  第五节  佛教的东渐

第二章  佛教的基本教义

  第一节  小乘佛教的教义

  第二节  大乘佛教的教义

  第三节  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比较

第三章  于阗佛教

  第一节  佛教传入

  第二节  大乘佛教

  第三节  佛教盛况

  第四节  佛教衰落

第四章  龟兹佛教

  第一节  佛教传入

  第二节  佛教盛况

  第三节  佛教分化

  第四节  佛教衰落

  第五节  龟兹高僧

第五章  高昌佛教

  第一节  佛教传入

  第二节  回鹘佛教

  第三节  佛教衰落

  第四节  藏传佛教在回鹘人中的传播

第六章  佛教东渐中原与西藏

  第一节  两汉佛教

  第二节  两晋佛教

  第三节  南北朝佛教

  第四节  隋唐佛教

  第五节  藏传佛教

  第六节  佛教宗派的建立

第七章  佛教文学

  第一节  佛典的文学性质

  第二节  佛典翻译及文学表现

  第三节  高昌回鹘佛经对西域佛教文学的影响

  第四节  佛教与西域文学家

  第五节  佛教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第八章  佛教戏剧

  第一节  印度原始戏剧

  第二节  西域佛教戏剧

  第三节  佛教戏剧对中国戏剧的影响

第九章  佛教建筑

  第一节  佛寺建筑

  第二节  石窟建筑

第十章  佛教雕塑

  第一节  印度的佛教雕塑

  第二节  阿富汗的佛教雕塑

  第三节  于阗的佛教雕塑

  第四节  鄯善的佛教雕塑

  第五节  龟兹的佛教雕塑

  第六节  高昌的佛教雕塑

  第七节  中原佛教雕塑

第十一章  佛教绘画

  第一节  印度阿旃陀壁画

  第二节  阿富汗巴米扬壁画

  第三节  米兰的佛教绘画

  第四节  于阗的佛教绘画

  第五节  龟兹佛教壁画

  第六节  龟兹壁画中的人体艺术

  第七节  高昌的佛教壁画

  第八节  西域壁画的艺术特色

  第九节  敦煌的佛教壁画

第十二章  佛教书法

  第一节  佛教书法的兴起

  第二节  佛教与西域书法

  第三节  佛教与西域书法形体

  第四节  佛教与西域书法家

第十三章  佛教乐舞

  第一节  佛教乐舞的兴起

  第二节  佛教乐舞的传入

  第三节  佛教乐舞的发展

  第四节  西域佛教乐舞

  第五节  龟兹乐舞探幽

  第六节  西域佛教乐舞对中原乐舞的影响

参考文献

图版目录

后记



《丝绸之路伊犁研究》

出版说明

丝绸之路与丝路学研究(总序一)

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总序二)

绪论

第一章  汉朝伊犁

  第一节  塞人与古国乌孙

  第二节  汉朝和亲与乌孙的兴衰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唐伊犁

  第一节  悦般柔然瓜分乌孙故地

  第二节  铁勒西迁

  第三节  西部高车的兴亡

  第四节  突厥汗国与西突厥汗国

  第五节  从瑶池都督府到潆池都护府

第三章  西辽蒙元明伊犁

  第一节  从辽朝遥领伊犁到西辽帝国

  第二节  蒙古国与元朝西北藩王封地

  第三节  从别失八里到亦力把里

第四章  清代伊犁(上)

  第一节  瓦刺与准噶尔蒙古

  第二节  清朝统一伊犁

  第三节  锡伯营八旗

  第四节  索伦营八旗

  第五节  察哈尔营八旗

  第六节  厄鲁特营八旗

  第七节  满营与新满营

  第八节  沙俄侵占伊犁

第五章  清代伊犁(下)

  第一节  清代伊犁兵屯

  第二节  清代伊犁民屯

  第三节  清代伊犁回屯

  第四节  清代伊犁犯屯

  第五节  清代伊犁旗屯

第六章  民国伊犁

  第一节  清末伊犁形势与辛亥革命

  第二节  国民党统治与三区革命

  第三节  白俄军逃入伊犁事件

第七章  伊犁民族文化

  第一节  早期游牧文化

  第二节  突厥与蒙古文化

  第三节  哈萨克文化

  第四节  屯垦文化

第八章  伊犁宗教文化

  第一节  原始宗教文化

  第二节  古代宗教文化

  第三节  伊斯兰教文化

  第四节  近代宗教文化

第九章  伊犁历代文学艺术

  第一节  草原文学

  第二节  屯垦文学

  第三节  草原艺术

  第四节  屯垦艺术

附录

第十章    伊犁历代文化遗产

  第一节  地名文化

  第二节  文物古迹

  第三节  自然景观

第十一章  伊犁历代人物

  第一节  汉代人物

  第二节  唐代人物

  第三节  明清人物

  第四节  民国人物

参考文献

图版目录

后记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出版说明

丝绸之路与丝路学研究(总序一)

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总序二)

第一章  先秦时期

  第一节  原始乐舞

  第二节  优人戏场

  第三节  文化交往

  第四节  歌舞剧

第二章  秦汉时期

  第一节  角抵百戏

  第二节  疏通丝路

  第三节  丝绸古道

  第四节  屯田制

  第五节  乐舞百戏交流趋盛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一节  宗教文化的影响

  第二节  乐人们

  第三节  蚕桑与牛耕

  第四节  乐舞交往

第四章  隋唐时期

  第一节  一统大业

  第二节  盛唐时期

第五章  宋元时期

  第一节  文化联系

  第二节  市井文化

  第三节  文人与戏曲

第六章  明清时期

  第一节  明代传奇剧

  第二节  清代乱弹剧

  第三节  屯垦

  第四节  会馆(同乡会馆、商会馆)

  第五节  寺庙与庙会

  第六节  戏楼、戏台

  第七节  戏班

  第八节  丝绸之路百花锦簇

第七章  丝绸之路上的秦腔艺术

  第一节  秦腔艺术在关中、陇右

  第二节  秦腔艺术在河西走廊

  第三节  秦腔艺术进入新疆

  第四节  丰富多意的审美内涵

  第五节  改革与创新

第八章  流传丝绸之路的豫剧艺术

  第一节  西传

  第二节  豫剧艺术入新疆

第九章  流传丝绸之路的京剧与河北梆子戏

  第一节  京剧入三秦陇右

  第二节  历史源流

  第三节  历史局限

  第四节  传播方式

第十章  丝绸之路上的曲子戏

  第一节  曲子之源

  第二节  受众与传播

  第三节  融合

  第四节  孕育之地

  第五节  名称由来

第十一章  丝绸之路上的秧歌戏

  第一节  河西以东

  第二节  在河西走廊

  第三节  秧歌戏入西域

  第四节  昌吉秧歌

第十二章  丝绸之路上的皮影戏

  第一节  关中一带皮影

  第二节  河西走廊一带的影戏

  第三节  丝绸之路北道、中道的影戏

第十三章  丝绸之路上的木偶戏

  第一节  历代形制

  第二节  西域木偶戏

  第三节  在关中一带

  第四节  在河西走廊一带

  第五节  再出西域

第十四章  丝绸之路上的眉户戏

  第一节  名称由来。

  第二节  关中眉户

  第三节  眉户形制

  第四节  眉户西传

  第五节  入西域

  第六节  共同特性

第十五章  丝绸之路北道上的锡伯汗都春剧

  第一节  西迁

  第二节  锡伯族民俗文化

  第三节  汗都春剧

第十六章  丝绸之路上的湖南花鼓戏

参考文献

图版目录

后记



《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

出版说明

丝绸之路与丝路学研究(总序一)

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总序二)

第一章  丝绸之路西域戏剧的发生

  第一节  西域自然地理与原始戏剧文化

  第二节  偃师戏与西域戏剧的交流

  第三节  傩戏与西域的傩文化

  第四节  北方鼓吹乐与北狄乐舞戏

  第五节  胡乐北歌与西域戏剧艺术

第二章  唐宋大曲与柘枝队戏

  第一节  唐宋大曲之探析

  第二节  柘枝舞之渊源

  第三节  柘枝队舞之形成

  第四节  柘枝队戏之演变

第三章  五台山与西域佛教戏曲

  第一节  五台山佛教与乐舞戏溯源

  第二节  唐宋佛乐及青庙黄庙音乐

  第三节  《清凉山志》与敦煌五台山图

  第四节  佛教寺院戏场与戏曲

  第五节  青庙黄庙佛教戏曲与赛戏

第四章  敦煌俗讲乐舞与佛教戏曲

  第一节  丝绸之路宗教文化荟萃之地

  第二节  敦煌文学与佛教俗讲艺术

  第三节  敦煌古代曲谱与舞谱

  第四节  敦煌遗书与壁画中的佛教戏曲

第五章  敦煌学中的目连文化

  第一节  目连其人与目连经文

  第二节  目连本事与目连变文

  第三节  目连变相宝卷与目连戏文

  第四节  敦煌禅宗与佛教诗歌辞令戏曲  

  第五节  《五更转》《悉昙章》与诸宫调  

第六章  吐蕃宗教文化与藏戏

  第一节  藏族起源与吐蕃苯教

  第二节  唐蕃联姻与印蕃文化遇合

  第三节  汉使入藏与唐蕃会盟碑

  第四节  《贤愚经》与佛教戏曲流变

  第五节  藏文佛教典籍与藏戏

第七章  西行使者与佛国乐舞戏

  第一节  张骞通西域与《摩诃兜勒》

  第二节  《佛国记》与佛教乐舞戏

  第三节  《大唐西域记》中的西域乐舞

  第四节  佛教经典与乐舞戏诗文

  第五节  梵音呗赞的戏剧化

第八章  西域佛教戏曲珍本考述

  第一节  三部印度梵剧的问世

  第二节  《弥勒会见记》的发现

  第三节  焉耆哈密本佛教戏剧解析

  第四节  西域戏剧写本的学术价值

第九章  中亚西亚乐舞戏剧交流

  第一节  草原丝绸之路与中亚文化

  第二节  辽金元朝乐舞与杂剧

  第三节  西夏乐舞杂剧与诸宫调

  第四节  美索不达米亚与巴比伦戏剧

  第五节  《古兰经》与阿拉伯乐舞戏剧

第十章  中西百戏歌舞戏汇考

  第一节  原始图腾艺术与角抵戏

  第二节  印度与西域百戏的输入

  第三节  百戏中的马戏与猴戏

  第四节  西域歌舞戏的形成与发展

第十一章  印度宗教文化与梵剧艺术

  第一节  湿婆吠陀与苏摩祭

  第二节  印度佛教与梵剧的缘起

  第三节  梵剧的传播与东渐

  第四节  中印傀儡戏与皮影戏

第十二章  波斯宗教文化与东方戏剧

  第一节  波斯古经摩尼文化与乐舞杂戏

  第二节  摩尼教文化与波斯乐舞杂戏

  第三节  波斯戏剧文化

  第四节  菲尔多西《王书》与东方戏曲  

  第五节  输入中原地区的波斯乐舞戏

第十三章  古希腊罗马戏剧文化东渐

  第一节  狄俄倪索斯与古希腊悲喜剧

  第二节  亚历山大东征与希腊化艺术

  第三节  犍陀罗艺术与东方戏剧

  第四节  罗马戏剧的东传与变异

第十四章  东西方戏剧文化交相辉映

  第一节  东方民族迁徙与《赵氏孤儿》

  第二节  西方使者与西亚宗教文化的东渐  

  第三节  中原地区乐舞戏曲艺术的西传

图版目录

后记



《丝绸之路音乐研究》

出版说明

丝绸之路与丝路学研究(总序一)

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总序二)

引论

第一章  古代西方音乐文化

  第一节  早期巴比伦、亚述、希伯莱音乐文化

  第二节  古代埃及的音乐文化

  第三节  古代印度的音乐文化

  第四节  古代波斯的音乐文化

  第五节  古代阿拉伯音乐文化

第二章  远古先秦时期音乐文化

  第一节  西域原始民族及原始文化的形成

  第二节  神话及传说中的西域乐舞

  第三节  西域岩画上的乐舞艺术

  第四节  古代西域与中原音乐文化的交流

第三章  两汉时期音乐文化

  第一节  月氏、乌孙、匈奴诸部音乐

  第二节  西域都护府与汉乐府

  第三节  张骞通西域及摩诃兜勒

  第四节  胡角横吹与鼓吹铙歌

  第五节  箜篌、琵琶的演变与流行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文化

  第一节  佛教音乐文化的东渐

  第二节  中国佛教音乐的起始

  第三节  佛教音乐与《龟兹乐》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音乐文化

  第一节  隋唐诸乐部与胡乐

  第二节  龟兹乐与苏祗婆其人

  第三节  五旦七调与印度乐律

  第四节  唐代大曲与西域乐舞

  第五节  隋唐五代的西域乐师

  第六节  敦煌胡乐及宗教乐舞

  第七节  回鹘汗国音乐文化

第六章  宋元时期音乐文化

  第一节  柘枝队与胡妲之演化

  第二节  诸宫调、元曲与胡曲

  第三节  西夏乐舞与西羌乐演变

  第四节  阿拉伯音乐文化的东渐

第七章  明清时期民族音乐文化

  第一节  明清时期新疆维吾尔族音乐

  第二节  明清时期新疆汉族音乐

  第三节  明清时期新疆哈萨克族音乐

  第四节  明清时期新疆回族音乐

  第五节  明清时期新疆蒙古族音乐

  第六节  明清时期新疆柯尔克孜族音乐

  第七节  明清时期新疆锡伯族音乐

  第八节  明清时期新疆塔吉克族音乐

  第九节  明清时期新疆乌孜别克族音乐

  第十节  明清时期新疆满族音乐

  第十一节  明清时期新疆达斡尔族音乐

  第十二节  明清时期新疆塔塔尔族音乐

  第十三节  明清时期新疆俄罗斯族音乐

第八章  甘肃青海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

  第一节  “花儿”概述

  第二节  回族音乐文化

  第三节  土族音乐文化

  第四节  裕固族音乐文化

第九章  近现代新疆音乐文化

  第一节  辛亥革命及抗日战争时期音乐

  第二节  抗日救亡音乐活动

  第三节  新疆地方戏曲音乐

  第四节  新疆民族音乐的流传与发展

附录

  附录一  新疆石窟乐器图表

  附录二  新疆十二木卡姆图表

  附录三  新疆民族音乐术语释义

  附录四  新疆民族音乐代表性谱例

参考文献

图版目录

后记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出版说明

丝绸之路与丝路学研究(总序一)

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总序二)

前言

  

第一章  先秦时期西域服饰

  第一节  服饰的缘起与形成

  第二节  岩画中的原始衣冠

  第三节  西王母的传说

  第四节  胡服

  第五节  原始装饰与审美

  第六节  原始的、古老的衣冠服饰

  ——铁板河出土衣冠

  第七节  裘皮衣袍的发端

  ——五堡出土衣冠服饰

  第八节  服饰文化的地域性特征

  ——扎洪鲁克出土衣冠服饰

  第九节  毛织衣袍的新奇款式

  ——苏贝希古墓出土衣冠服饰

  第十节  青铜武士俑

  ——巩乃斯出土塞人铜像造型

  第十一节  发型帽冠鞋履腰带

  附录:古代织物

  

第二章  汉代西域服饰

  第一节  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融合

  ——尼雅文化遗址出土服饰

  第二节  汉代绢袍

  ——楼兰古墓出土衣饰

  第三节  浓郁的民族风韵绚丽的服饰纹样

  ——洛浦山普拉古墓出土服饰

  第四节  棉织物的珍品

  第五节  木雕发式冠髻

  第六节  犍陀罗佛像造型与西域文化的融合

  ——造型与发式

  第七节  铜镜锦套粉袋与化妆

  第八节  汉代织物

  第九节  汉代装饰品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西域服饰

  第一节  北凉泥俑

  第二节  木俑

  第三节  墓主人生活图

  第四节  色泽如新的织成履

  第五节  璀璨夺目的丝绸织锦

  ——北朝时期纹样

  第六节  缝制精细的百褶裤

  ——营盘出土衣饰

  

第四章  隋唐西域服饰

  第一节  西域龟兹装

  第二节  龟兹壁画塑像佛教衣装

  附录:佛教文化中不同衣装的菩萨像

  附录:库木吐喇石窟彩色泥塑

  第三节  西域高昌装

  第四节  高昌佳丽

  ——衣冠服饰与人物造型赏析

  第五节  高昌少年装

  第六节  伏羲女娲绢画

  ——兼论人物造型与衣冠

  第七节  侍马图

  第八节  白色衣冠

  ——高昌摩尼教衣冠服饰

  附录:景教服饰

  第九节  面衣

  第十节  高昌回鹘石窟壁画衣冠服饰

  第十一节  回鹘夏宫遗址

  ——壁画人物造型与衣冠服饰

  第十二节  翠髻高耸绿鬓虚

  ——高昌发式

  第十三节  醉圆双媚靥

  ——西域妇女化妆

  第十四节  俑的造型与衣冠服饰

  第十五节  古代石人与草原文化圈

  ——雕刻石人衣装

  第十六节  丝绸、织锦、图案与染缬

  ——唐代织物

  第十七节  西域帽冠

  第十八节  质地、造型各异的鞋履

  第十九节  鞣鞋带

  第二十节  胡服东渐

  

第五章  五代宋元明清西域服饰

  第一节  敦煌西域装

  第二节  繁复古朴的装饰美

  ——阿拉尔宋代锦袍

  第三节  元代衣冠服饰

  第四节  壁画上的元代蒙古人衣冠服饰

  第五节  赋予吉祥寓意的图案服饰

  ——明清时期锦袍

  

第六章  近代以后新疆民族服饰

  第一节  维吾尔族服饰

  第二节  哈萨克族服饰

  第三节  回族服饰

  第四节  蒙古族服饰

  第五节  柯尔克孜族服饰

  第六节  锡伯族服饰

  第七节  塔吉克族服饰

  第八节  乌孜别克族服饰

  第九节  达斡尔族服饰

  第十节  满族服饰

  第十一节  塔塔尔族服饰

  第十二节  俄罗斯族服饰

  第十三节  身后辫饰的风采

  ——衣饰背后的装饰

  

参考文献

图版目录

后记

淘书团小贴士

1、全场包快递,快递不可达区域使用邮政小包,需自付邮费(港澳台、新疆西藏运费政策>>

2、淘书团订单限30分钟内支付,逾时将被取消。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团购畅销榜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