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19.9元!汉文化研究专著《汉画新释》《民间信仰与汉代生肖图像研究》,运用汉代画像的传世文献与出土简牍资料,从历史、社会、宗教多角度,深度剖析汉代社会生活及民间信仰。
《汉画新释》,作者刘辉不仅广泛收集并整理大量一手汉画像石资料,还深入现场展开调查,为读者呈现极具深度的汉画研究成果。
《民间信仰与汉代生肖图像研究》,以汉代生肖画像为核心资料,科学还原汉代民众的精神生活图景,为你解锁汉代人的精神密码。
★平装,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汉画像石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几乎涵盖了汉代社会生活、观念信仰的各个方面,为历史考古、文化艺术、民俗风情以及古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提供了直观而又形象化的资料
★32开《汉画新释》,作者刘辉通过实地调查、文献比对和实物研究,对汉代画像、造像进行研究。冯其庸作序推荐
★16开《民间信仰与汉代生肖图像研究》,从历史学、社会学、宗教学的视角,对汉代民间信仰进行研究,科学地还原了汉代民众精神生活图景
《汉画新释》
汉画像石是汉代墓室、墓地祠堂以及地面石阙等建筑物上的石质构件,有着深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意蕴,也是汉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汉画像石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几乎涵盖了汉代社会生活、观念信仰的各个方面,为历史考古、文化艺术、民俗风情以及古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提供了直观而又形象化的资料。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说:“我以为除了古人的遗物以外,再没有一种史料比绘画雕刻更能反映出历史上的社会之具体的形象。”他认为汉代石刻画像是一种最真确的史料,“这些石刻画像假如把它们有系统地搜集起来,几平可以成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
从汉画像石的发现到汉画像石的研究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期间大体经历了金石学阶段、考古资料积累阶段和综合研究阶段三个阶段。如今汉画像石已经步人了综合研究阶段,学术研究成绩斐然、硕果累累。
刘辉由酷爱和收藏汉画像石而步入汉画像石的研究领域已有十个春秋了。十年间他坚持笔耕,在《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政协报》和《中国书画》、《中华文化画报》、《民间文化论坛》、《四川文物》、《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徐州工程学院学报》、《寻根》、《商丘师范学院》等报刊,先后发表了三十余篇有关汉画研究方面的文章,其中有不少具有深度的学术论文,诸如《汉画像主格论》、《汉画中的三维时空构图》、《汉画像车马图像辨析/兼与巫鸿先生商榷》、《也谈董永故事源流》、《沛县汉代石椁墓中的“西王母”画像管见》等,他以自己的声音积极参与汉画像研究中的“争鸣”。刘辉在对汉画像石的研究过程中重视第一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该书中的《萧县城阳村东汉祠堂初步调查》一文,就是他深入现场调查,发现了在皖北苏北流行的“抱鼓石”形画像石祠堂的结构形式,为汉代画像祠堂研究提供了新鲜的研究资料。
作者简介
刘辉,1965年生,安徽萧县人。自2003年起,在《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政协报》、《中华文化画报》、《中国书画》、《民间文化论坛》、《四川文物》、《寻根》、《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等报刊上发表了30余篇论文。2006年出版由冯其庸先生题评的《汉画解读》一书。
《民间信仰与汉代生肖图像研究》
本书是作者郑先兴研读汉代民间信仰偶像的心得。这里所谓的生肖图像,仅仅是假借生肖观念来探究汉代民间信仰中的、与生肖相关的汉画像而已。众所周知,近年来,民间信仰作为社会精神生活中的普遍追求又似乎极具缺失的东西,业已成为学术界备受重视的跨学科研究的学术热点。举凡文学、社会学、宗教学、哲学、政治学和历史学,甚而至于经济学和管理学,都从各自的学科规范予以探究和论述。由此,民间信仰的研究视域极其广泛。在这里,试图借助于汉画像的资料,从历史学、社会学和宗教学的视角挖掘汉代民间信仰的宝藏。换句话说,对于汉代民间信仰的研究,我们是选取汉代社会思潮、社会知识和民众精神三个层面,并具体到民俗社会中的生肖观念,比较详细考究其偶像的内容和特征,以期达到科学认识汉代民众精神生活的目的。所以,释疑求真、去伪存实,乃是本书稿的诉求。
作者简介
郑先兴(1961—),河南南阳市宛城区人,史学博士。1984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历史学系历史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7年考进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攻读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方向硕士研究生,1999年获硕士学位;2001年考进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攻读史学理论及史学史方向博士研究生,2004年获博士学位。曾任南阳师范学院历史学院院长、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现为历史学院教授、汉文化研究院研究员。
《汉画新释》
作者:刘辉 著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909543
出版时间:2012/12/1
开本:32开
页数:336
定价:39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章 汉画的艺术学研究
第一节 汉画像主格论
一、当前汉画像解读和研究的失当现象
二、分格汉画像中主格的核心地位
三、如何在分格汉画像中认定主格
第二节 汉画中的三维时空构图
一、汉画中的三维时空构图与特点
二、三维时空汉画与西欧美术的异同
三、三维时空汉画的意义与影响
第三节 汉画中历史故事的组合、版本与变化
一、汉画中的历史故事概说
二、历史故事的表现手法与组合
三、结语
第四节 汉画像的写意性
一、写意性汉画像产生的沃土
二、汉画像的艺术表现手段
三、写意性汉画像的艺术特色
四、汉画像对后世写意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五节 汉画像画铭 中国画题款之源
一、中国画题款源自汉画像画铭
二、汉画像画铭和汉代印章
第六节 汉画细节漫议
一、细节在中国上古绘画中的运用
二、细节在汉画中的运用及意义
三、结语
第七节 陕北汉画像的艺术特色
一、陕北与鲁南苏北、豫西南鄂西北汉画像概况
二、陕北汉画像的产生、特色及消失的原因
三、结语
第八节 嘉祥汉代武氏祠建筑的复原
一、嘉祥武氏祠的历史背景及汉画像石出土的概况
二、武氏祠复原的历史
三、复原存在的问题和推想
第二章 汉画题材内容的解读
节秦始皇泗水捞鼎揭秘
一、并非真有“泗水捞鼎”发生的依据
二、不容忽视的传说发生时间、地点和主旨
三、神龙转世,亡秦兴汉
四、汉画“泗水捞鼎”简说
五、结语
第二节武氏祠中“汉承尧运”的汉画像解读
第三节嘉祥发现早期刘邦为“神龙转世”的汉画
一、嘉祥县的四例画像内容
二、武氏祠“神龙转世”的画像
……
第三章 汉化所蕴含的思想
第四章 对汉代一种特殊形制祠堂的调查与研究
第五章 汉化琐谈
后记
《民间信仰与汉代生肖图像研究》
作者:郑先兴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907822
出版时间:2012/12/1
开本:16开
页数:281
定价:38
目录:
绪
汉代民间信仰的研究范式及其研究趋向
汉画像的研究现状及其民间信仰性质
十二生肖的研究现状及其文化意蕴
鼠
“狗咬耗子”:汉代民众生活的现实问题
“仓中鼠”:汉代民众生活的物质诉求
“老鼠嫁女”:汉代的生存现状及其人生理念
“鼠咬天开”:汉代的创世及其再生观念
牛
牛耕与牛车:先进生产力的载体
斗牛与牛首:远古部族争斗与融合的表征
牛神与牛奶:精神的信仰与物质的食粮
牛郎与金牛:汉代牛的理念及其饲养
虎
猎虎与戏虎:汉代虎信仰的现实基础
部族与再生:汉代虎信仰的历史记忆
人文与天文:汉代虎信仰的方位观念
与科学:汉代虎信仰的矛盾性
兔
捕食兔:汉代兔信仰的现实基础
捣药兔:汉代的长生向往和历史部族记忆
月中兔:汉代的月相天文观念
兔儿爷:汉代兔信仰的活化态
具象与想象:汉代民间龙信仰的现实基础
记忆与期盼:汉代龙信仰的历史与现实诉求
人文与天文:汉代龙信仰的方位观念
生机与张力:汉代龙信仰的精神抗争
蛇
珥蛇与操蛇:汉代蛇信仰的英雄意蕴
交尾蛇:汉代蛇信仰的性意识与生殖观念
玄武蛇:汉代蛇信仰的远古部族记忆与重生期盼
升仙蛇:汉代蛇信仰的精神向往
马
耕战:汉代马信仰的物质基础
富贵:汉代马信仰的制度养成
相驭:汉代马信仰的知识张扬
智能:汉代马信仰的精神诉求
羊
美:汉代民间羊信仰的物质需要
姜:汉代羊信仰的生殖崇拜
羌:汉代羊信仰的部族记忆
祥:汉代羊信仰的精神诉求
法:汉代羊信仰的制度传说
猴
性与性别:汉代猴信仰的生物学知识
偷人抢女:汉代猴信仰的婚俗遗风
时运封官:汉代民间猴信仰的社会理念
鸡
食与玩:汉代鸡信仰的现实基础
部族与官职:汉代鸡信仰的政治观念
给予与交合:汉代鸡信仰的重生期盼
日月与方位:汉代鸡信仰的知识诉求
狗
“走狗烹”:汉代狗信仰的工具理性
粱瓠狗:汉代狗信仰的婚俗传说
天狗劫:汉代狗信仰的知识诉求
猪
食肉与财富:汉代猪的社会学价值
“虎猪戏”与“斗猪”图:遗留在汉画像上有关远古野猪家养部族信息的记忆
“猪龙”与“猪神”:财富诉求与文明创制者崇拜的表征
名号与刘姓:汉代猪信仰的历史遗存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