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价19.9元!三联书店出版《稻作传统与社会延续:日本宫城县仙台秋保町马场村的民族志》,研究日本村落变迁的民族志上乘之作,探寻村落历经冲击仍坚韧存活的根本原因
静谧温情的日本乡村有着怎样的社会形态?上门女婿、兼职农民又是什么?来听听专业人类学学者说的吧!
本书探讨了日本村落在社会政治变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如何受到冲击,又是如何维系和发展的,全景式、多方位地展现了一个不为我们所熟知的日本乡村形象,是了解相关主题的一本佳作。
★32开平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本书围绕稻作这一日本农业的根基命脉,挖掘日本乡村形象的内部建构,小到日常耕作、大到村落自治,诸多生动的细节一一道来
★本书理论对话丰富、田野调查详实,堪称民族志研究的上乘之作,并对于重新思考中国目前的“乡村振兴”与农村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本书探讨每一个问题都有扎实的田野经验再现和理论对话。主题对话的是“共同体”理论,各个章节的讨论则涉及了“家”“村”理论、文化模式理论、仪式理论、社会管理理论、共同体理论、国家治理理论、社会结构理论、宗教人类学理论等。
★本书是了解相关领域的佳作,也可作为乡村振兴工作参考读本使用
喜爱日本影视作品的朋友,大概不会对日本乡村社会感到陌生——田园美景和邻里温情,都令人心生向往。但在这背后隐藏着什么东西吗?日本乡村有着什么样的独特发展模式,又有着哪些常人所看不到的问题呢?上门女婿、兼职农民、町内会,都是什么意思?又有着哪些故事可以讲述呢?来听听专业人类学学者是怎么说的吧!
这是一本研究日本村落变迁的民族志。作者历时多年深入日本村落内部,在观察和访谈的基础上,探讨了日本村落在社会政治变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如何受到冲击,又是如何维系和发展的,并发现日本稻作村落之所以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村落仍然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共同体社会”。全书围绕稻作这一日本农业的根基命脉,全景式、多方位地展现了一个不为我们所熟知的日本乡村形象,小到日常耕作、大到村落自治,诸多生动的细节一一道来,是了解相关主题的一本佳作。
李晶(蒙古族名:莫力契戈),内蒙古呼和浩特人,蒙古族,广州商学院外语学院教授。日本东京大学综合文化学部访问学者,日本东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曾就读于内蒙古大学外语系,日本冈山大学文学部。原内蒙古农业大学外语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序二 日本稻作传统中的“村落共同体”
麻国庆
1994年10月,我以北京大学和东京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的身份到东京大学大学院文化人类学专业留学,师从末成道男教授。临行前到导师费孝通先生家聆教,先生希望我到日本后认真学习三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的研究,他们是福武直、鹤见和子和中根千枝。我的日本老师末成先生正是中根先生的大弟子。在学校我不断学习这三位老师的著作,从中体会到他们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关注中日的社会结构和乡村发展的问题。次去拜访中根先生时,她很高兴我来东大留学并问起费老的情况,我一一做了回答。她问我对哪方面感兴趣,我说家族与社会结构。她当时就建议我去冲绳做调查,比较一下中国社会与日本本土社会的区别[但由于条件限制,我一直没有完成中根先生的建议。直到2002年我以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的身份,在东京都立大学(现在叫首都大学)做客座副教授时,得到研究资助,才得以前后做过两次村落调查]。末成老师的研究则涉及日本、韩国、中国(包括中国台湾)、越南等地的比较研究,而且倡导从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东亚其他社会的视角,从周边来看中国。在两位老师的影响下,我在留学期间特别感兴趣的是同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和日本在社会结构上表现出何种差异,基于此,我阅读了相关的研究,并在末成老师的安排下去九州农村做了短期的调查。
其间我一直关注日本的“家”“村”问题。1999年,我在《世界民族》发表了《日本的家与社会结构》一文,系统阐述了我对日本的家与社会结构的认识。之后我又出版了《家与中国社会结构》一书,在书中我把中国的“家”与日本的“家”进行了比较,我发现,日本的家更强调其作为一个经营体的概念,而中国的家则强调血缘体及外延扩大的社会关系特征,更具文化意识形态的意义。书中我还阐述了日本村落社会的基本特征,指出日本农村社会的同族组织是日本社会主要的社会结构之一。日本社会中的同族组织,表面上类似于中国的宗族制度,但两者的内容完全不同。日本的同族是在家联合的基础上建立的,家联合是由本家(honke)与分家(bunke)所组成的,即是一个称为“本家”的原有之家及与本家有附属关系的新成立之“分家”所构成的功能团体。典型的本家、分家关系是由长子继承本家,次子及以下诸子则为分家,不论是本家还是分家都是功能性的共同体。这显然不同于中国的宗族的系谱关系。和中国进行比较,日本的同族是以本家为中心的,同族含有非血缘者,血缘的原理较为淡漠,但中国的同族非常清楚是以父系血缘的原理结合在一起的。中国人所指的宗族是一个典型的父系继嗣群(patrilineal descent group),但是日本的同族显然并非一个继嗣群(descent group),这是中日两国亲族制度基本的相异点。因此,中国的宗族是基于父系原理形成之群体;日本的同族则是基于居住、经济要素而形成之群体,其结构的本质具有一种松散的倾向,并非一种稳定的共同体。随着长子继承制度等在法律上的废止,以本家和分家关系建立起来的同族集团也就失去了其实质的意义。我在书中讨论了战后日本农村社会学的理论问题,指出战后的日本农村社会学,主要继承了战前有贺教授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福武直教授提出了具有影响的日本村落类型论,把日本的村落分为同族型村落和讲组型村落。其他代表性的日本村落类型的分类还有人类学家冈正雄的同族制村落和年龄阶梯制村落、法社会学家畿田进教授的家格型村落和非家格型村落。上述不同的村落类型论揭示了一个共同点,即家这个角色在村落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村落类型论的一个基点。战后日本人类学对于日本社会结构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探明了年龄阶梯制村落的社会结构。这一结构特征与社会学对于同族村落的研究结合在一起,对于日本的村落的基本结构,基本上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这主要是以村落结构和亲族结构的对应关系为主轴展开的。日本人类学研究者对于村落社会的同族制村落和年龄阶梯制村落两种类型的分法和日本社会学者的看法并不相同,如有贺喜左卫门和福武直,都不承认年龄阶梯制在村落结构上的意义。事实上,这种分歧出于各自的研究视角,如果确切地来划分年龄阶梯制村落和讲组型村落也是很困难的,但至少有一点是共同的,从功能上来看,在日本村落社会中,这三种性质确能体现不同的村落的结构特点。我在书中还讨论了日本和中国的村在结构上的差异问题,指出从神社和庙的性质的差异上就可以看出日本的村和中国的村在结构上的差异。在日本,村里有神社,氏神不只是血族团体的守护神,它也保护着村与村里的人。例如对于祭祀,村民并不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进行祭祀镇守,而是祭祀村全体的守护神,可见神社作为地缘结合的中心起到了强化地域认同的作用。中国的村落中村人信仰的对象除宗祠外,还有村庙。村庙是村人信仰的中心之一。汉民族作为血缘集团象征的祠堂和作为地域社会象征的村庙,和日本的不同,就是在历史的发展中,并没有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而是相互独立地存在。也就是说,血缘和地缘的纽带在汉民族的村落生活中是分离的。在日本,村同族集团在以共同祖先神为中心结合在一起的同时,又与其他的同族一起祭祀神社,祭祀共同的村守护神。因此,在地域的融合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纯地域团体的特色。在这一过程中,氏神、产土神、镇守常作为相同的词来使用,它们作为血缘、地缘一体化的共同体的神而被村民祭祀。在书中,我表达了自己对中日社会结构构成差异的看法,认为这一差异使中日两国选择了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可以说,中国的传统社会结构比日本有更多的不利于现代化的因素,如继承制所体现的资本的分散、集团构成的血缘意识、社会组成的关系网络等,当然这些只是现代化过程中的内在因素。
2001年到2003年,我以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的身份,在东京都立大学(现在叫首都大学)渡边欣雄教授的安排下,在长野农村做了前后几个月的田野调查,后来又到冲绳调查。从田野中我深切感受到中日两国在乡村社会方面的本质性差别。在我看来,对日本社会的人类学研究是人类学全球话语体系之内的工作,对于中国人类学界来说,这项工作做得还不够理想。早在2010年,我在《中国人类学的学术自觉与全球意识》一文中就谈到,人类学终要解释人类生存价值背后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种诉求的背后是对人与文化的反思。人类学话语体系是全球性的话语体系。作为一门以研究异文化为基础的人类学,这一传统对于学科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2015年,我在《跨界的人类学与文化田野》一文中指出,今天,人类学家在关注文化、历史、结构、过程以及研究对象的行动时,经常要穿越村社、地方、区域乃至国家的边界。近年来,从大量的民族志作品看,仅仅试图赋予某个“个案”独立的意义已难成功,甚至当以类型学的手段进行个案分析时,我们也难以概括不同个案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性内涵。此外,虽然“跨国主义”“跨境研究”等系列概念也在试图回应全世界普遍发生的“流动”状态,但仍然是不够的。因为,人类学的研究单位是立体的、多层次的,对任何一种社区单位层次的简单概括都不足以分析当代世界体系中复杂的交叉性特征。即使是东方、非洲与南美等发展中区域,世界体系也早已将它们深深卷入其中。因此,我认为进行海外民族志研究,除了可以加深对研究对象国的认识之外,对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国社会、解决中国社会自身的问题也大有裨益。而海外研究,即对于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的周边国家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和日本的关系非常重要,对亚洲社会中的日本社会的田野研究,是我们认识日本社会的重要基础。我一直希望有学生能在日本做一个长时间的田野调查。
……
《稻作传统与社会延续:日本宫城县仙台秋保町马场村的民族志》
作者:李晶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63557
出版时间:2019年4月
开本:32开
页数:378
定价:68元
目录
“跨界与文化田野”丛书总序 麻国庆 01
序一 赖川昌久11
序二 日本稻作传统中的“村落共同体” 麻国庆13
主要人物 26
导 言
一、共同体社会的理论视角 001
二、日本村落研究的传统 003
三、人类学家对日本村落的研究 028
四、“稻作传统”研究的选题意义 036
第一章 田野点概述
一、秋保町 047
二、马场村 068
第二章 日本稻作农业
一、日本稻作农业的历史 097
二、日本稻作农业面临的挑战 103
三、马场村的稻作农户 107
四、稻作农业与水 117
五、稻作与马 120
六、稻作与农具 123
第三章 “共同体社会”中的“家”与“村”
一、“家”与“村” 127
二、日本人的家族意识 133
三、“家”继承 135
四、亲戚种类 148
五、日本村落的历史 153
六、日本“家”与“村”的类型 157
第四章 稻作文化与“村落共同体”
一、祖先崇拜 164
二、民间艺术 169
三、村落中的传统节日 173
四、婚葬习俗 195
第五章 生计模式与村落共同体
一、非稻作生计 208二、稻作与兼业 215
三、马场村的“新农民” 220
第六章 “村落共同体”的基石—马场村的社会组织
一、町内会 235
二、水利管理组合 239
三、消防团 242
四、青年组 243
五、葬礼组 244
六、檀家集团 245
七、泷野会 246
八、农业实践组合 247
第七章 政府荫庇下的日本农协
一、日本农协的诞生 253
二、农协的主要业务 254
三、农协和政府的关系 255
四、马场村的实地调查 259
第八章 信仰“共同体”
一、日本“村民”生活中的神道 280
二、村社祭祀 284
三、家庭祭神 290
四、3·11大地震的村民神道信仰 294第九章 “村落”的国家在场
一、马场村历史上的“村落自治” 301
二、教育与村落自治 305
三、马场村“村落自治”中的国家 308
第十章 乡村再建中的“乡绅”
一、日本的“乡绅” 322
二、“田野”中的日本农村 325
三、村落中的“乡绅” 328
结 语 339
参考文献 344
后 记 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