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组
淘书团读书月
中图网>淘书团>社科>团购详情

淘书团

“中华学人丛书·第一辑”3册,收录国内著名历史学者桑兵、罗志田的史学专著,阐述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状况,介绍辛亥革命前后亲历者的心路历程,呈现新旧过渡时代多元竞争的思想史风貌。

《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走进共和:日记所见政权更替时期亲历者的心路历程(1911-1913)》《道出于二:过渡时代的新旧之争》3册,条理分明,结构严谨,具备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实用性,可供广大读者及相关专业人士参考。

×

关键字
历史
团购价¥63.0 ¥152.0 折扣4.1
已售13套,数量有限,下单要快哟

推荐理由

16开平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通过剖析学人交往与学术公案,探寻学界内部的相互关系,进而把握近代中国学术的源流与演进轨迹

《走进共和》,着重探讨辛亥革命前后亲历者的心态变化,以及他们对政体、国体和社会性质等重大变革的观察与思考

《道出于二:过渡时代的新旧之争》,从当时人的认知视角出发,结合丰富的历史文献,展现了新旧时代多元竞争的思想史风貌

一脉相承:中华历代文化鉴赏
洞明世事,从读书开始
钟灵毓秀之地:各省文化大赏
隽永的精神家园:中华艺术盛景
探索东方奇幻世界:神、鬼、人

分册介绍

《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

近代国学研究,从1902年梁启超谋创《国学报》,到20世纪50年代初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等终止,历经半个世纪。流派纷呈,观念不一,但总体上看,乃是数百年间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特别是晚清西学东渐之风的鼓荡,最终导致中国文化在学术层面上融入近代世界体系之旅程。作者不以时代群趋为是,由沉潜而期冀千虑一得,由学人交往与学术公案探寻学界的相互关系,进而把握近代中国学术源流与轨辙。

作者简介

桑兵,河北威县人,历史学博士。历任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中山大学逸仙学者讲座教授。出版《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孙中山的活动与思想》、《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庚子勤王 与晚清政局》、《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治学的门径与取法——晚清民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交流与对抗:近代中日关系史论》等专著。主编《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及同名丛书、《清代稿钞本》。合编《戴季陶集》、《近代中国学术批评》、《近代中国学术思想》、《国学的历史》、《读书法》。


《走进共和:日记所见政权更替时期亲历者的心路历程(1911-1913)》

系作者大转折时代四部曲之一,着重探讨辛亥革命前后亲历者的心态,及其对政体、国体、社会性质诸剧变的观察。作者返其旧心,借着性情、政见千差万别的日记 主人们的身 手耳 目,顺着历史的进程重新经历一番时代风云的变幻,深入体察革命时代的波谲云诡之下,形形色色的不同人等是如何面对巨 变,适应形势,调整自我,在进入新时代的过程中设法立足存身,以致有所施展发挥,一方面可以补充大历史的视野所不及,丰富历史的影像,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改变认识历史的方式,还原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差异与活跃之于历史和史学的应有之义。

作者桑兵


《道出于二:过渡时代的新旧之争》

近代史上的中、西、新、旧,各自都有其独立的意义,不过相互依存的一面似更显著。中西和新旧之间的关系,尤更密切而纠结。在某种程度上,正因中国在对外竞争中的屡屡失利,“中西”的认同已带有太多的感情色彩,承载着强烈的价值判断,才逐渐“新旧”所取代。 从清末到民初,一方面新旧中西之间的紧张在持续,同时也有一些读书人试图淡化其间的认同色彩。本书从当时人的认知入手,结合丰富的历史文献,展现出这一过渡时代多元竞争的思想史风貌,极具史学价值。

作者简介

罗志田,1952年生,四川大学历史系七七级毕业,新墨西哥大学硕士、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先后在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历史系任教,现任四川大学杰出教授。新书有《经典淡出之后:20世纪中国史学的转变与延续》(三联书店),另《近代中国史学述论》即将出版。

图片展示












本单详情

《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
作者:桑兵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174195
出版时间:2014/10/1
开本:16开
页数:291
定价:48

目录:
第一章 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与西学
 一、西人东来
 二、科学与学科
 三、国际汉学的影子
第二章 近代中国学术的地缘与流派
 一、粤人与南学
 二、太炎门生
 三、新文化派
 四、学分南北
第三章 大学史学课程设置与学风转变
 一、史家之总法
 二、议论与讲学
 三、南北异同
 四、综合与考据
第四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国际反响
 一、日本:有信有疑
 二、韩国:声应气求
 三、欧美:汉学专利
 四、内外有别
第五章 东方考古学协会
 一、新兴学科
 二、意在结盟
 三、分歧与影响
第六章 陈寅恪与清华研究院
 一、入院因缘
 二、师生名分
 三、讲学与研究
第七章 陈寅恪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一、不古不今
 二、成同之世
 三、具有统系与不涉附会
第八章 陈垣与国际汉学界
 一、独吾陈君
 二、海内公意
 三、汉学正统
 四、天下英雄谁敌手
第九章 厦门大学国学院风波
 一、旧嫌新隙
 二、文理争风
 三、学派与政争
第十章 胡适与《水经注》案探源
 一、作案动机
 二、案中有案
 三、意在争胜
 四、治学方法
第十一章 近代学术转承:从国学到东方学
 一、新史学与史学革命
 二、新旧难辨
 三、科学的东方学之正统
 四、专精与博通
人名索引
征引书目
 一、著述文献
 二、报刊
再版后记


《走进共和:日记所见政权更替时期亲历者的心路历程(1911-1912)》
作者:桑兵著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194742
出版时间:2016/1/1
开本:16开
页数:303
定价:56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山雨欲来

引子 瑞雪与妖异

第一节 内外官员:帝制末年

第二节 青年学生:躁动与求变

第三节 南北士绅:两难取舍


第二章 烽火连三月

引子 天灾人祸

第一节 树倒猢狲散

第二节 恨铁不成钢

第三节 变与乱

第四节 共和与君宪


第三章 共和元年

引子 改用阳历

第一节 拥抱民国

第二节 有遗有老

第三节 融入新朝?格格不入?


尾声

附录:

征引文献

一、报刊

二、一般文献

索引



《道出于二:过渡时代的新旧之争》
作者:罗志田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174935
出版时间:2014/7/1
开本:16开
页数:266
定价:48

目录:

失去重心的近代中国:清末民初思想与社会的权势转移

 一、思想权势转移:从西学不能为用到中学不能为体

 二、社会权势转移:从士到知识人

 三、社会权势再转移:知识人的边缘化与边缘知识青年的兴起

近代湖南区域文化与戊戌新旧之争

 一、从边缘走向中央的湘学

 二、后湘军时代湖南的守旧与趋新

 三、近代湖南排外的实际与迷思

 四、余论:官绅的互动与竞争

思想观念与社会角色的错位:王先谦、叶德辉与戊戌前后湖南新旧之争

 一、引言

 二、旧中有新:王先谦、叶德辉对国情的认知

 三、由新转旧:旧派人物反戈一击的关注所在

 四、余波

他永远是他自己——陈独秀的人生和心路

 一、发出时代的声音

 二、从国家到个人的觉悟

 三、从文学到伦理的文化革命

 四、从康、梁到胡、陈的时代转折

 五、走向行动的政治革命

 六、一生定位

文学革命的社会功能与社会反响

 一、引言:《新青年》的沟通作用

 二、“我们”与“他们”的困扰

 三、新文学作品的实际读者

林纾的认同危机与民初的新旧之争

陈独秀与“五四”后《新青年》的转向

 一、“五四”前后的《新青年》

 二、北大的学科调整与京城的新旧之争

 三、在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陈独秀

 四、《新青年》的转向

 五、《新青年》编辑部改组风波

 六、余论:“五四”比我们认知的更丰富

课业与救国:从老师辈的即时观察认识“五四”的丰富性

 一、引言

 二、蒋梦麟对“五四”的即时观察

 三、老师辈一年后的反思

 四、救国和读书怎样两全? 

 五、社会模范的自制能力

 六、余论:进一步认识“五四”的丰富性

从科学与人生观之争看后“五四”时期对“五四”基本理念的反思

 一、论战双方的动机

 二、进化论与作为“五四”基本理念的“科学”

淘书团小贴士

1、全场包快递,快递不可达区域使用邮政小包,需自付邮费(港澳台、新疆西藏运费政策>>

2、淘书团订单限30分钟内支付,逾时将被取消。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团购畅销榜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