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阅读书系”4册:孙传钊《东张西望》、刘柠《前卫之痒》、吴强《看不见的观察》、朱航满《书与画像》。内容丰富,理论深厚,邀您共赴一场思想的盛宴。
《东张西望》:集中审思域外学者相关著作和言说,深度解读西方左翼知识分子思想及个性阐释与日本相关著作。
《前卫之痒》:探讨“人生即艺术”型的艺术家,畅谈中外前卫艺术问题并对中国前卫艺术进行评价与个案分析。
《看不见的观察》:从德国社会与政治视角,带您理解德国及欧洲社会;剖析世界范围内的政治乱象与全新挑战。
《书与画像》:借助读书随笔向鲁迅、聂绀弩等先辈文人致敬,阐述作者对中国文人、文学和文章的看法和见解。
★16开平装,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
★“独立阅读书系”是一套开放性的文化随笔丛书,旨在呈现全景式的人文阅读平台
★横跨文学、历史、思想、艺术等多领域
★拓展大众视野,塑造公众意识、倡导人文阅读提供借鉴和思考
《东张西望》
本书为学者、翻译家孙传钊的近年学术随笔文字的结集。
本书集中于对域外学者相关著作和言说的集中审思。辑一“共同的责任”涉及共同体成员、公民、公民中的精英阶层,尤其是知识分子群体的政治伦理责任;辑二“西方左翼知识分子”针对读书界对这一群体的误解作出深度解读;辑三“回眸东瀛”侧重于与日本相关的著作的个性阐释。
作者简介
孙传钊,学者、翻译家。1949年生于上海,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著有《大学之外的人文主义》,译有《知识分子的背叛》、《耶路撒冷的艾希曼》等。
《前卫之痒》
谈艺术不拘泥于艺术本身,而是把艺术放到其赖以生成的社会、时代的大背景中去考察,力求再现其艺术背后的发生机制。本书分三辑。第一辑:人生即艺术。一些在艺术史上并非赫赫有名的画家、摄影家,但其风格独特,颇具影响,如蕗谷虹儿、竹久梦二等。最是经历传奇,属于那种“人生即艺术”型的艺术家。通过对他(她)们生平及艺术风格的描绘、评价,再现一个特定时代的艺术史、文化史。第二辑:前卫之痒。该部分为上海《艺术世界》的评论专栏,谈的都是与前卫艺术有关的问题,话题涉及中外,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一定的理论性。第三辑:中国前卫。中国的前卫艺术已成为一个世界现象,也构成了中国经济泡沫的一部分。何以认识、评价它,无疑是一个重要问题。这部分通过对中国前卫的一些总体性评价及个案分析、评论,展现中国前卫的一个侧影。
作者简介
刘柠,北京人。独立学者,专栏作家,系《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东方早报》《南风窗》等媒体的特约评论员、专栏作者。著有《穿越想像的异邦--布衣日本散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逆旅--竹久梦二的世界》(新星出版社,2010年)《“下流”的日本》(新星出版社,2010年)等。
《看不见的观察》
本书是作者旅居德国时期以兼具记者和学者的视角对德国的社会与政治所做的观察的结晶。此种视角,迥异于一般的政经观察或者国际关系角度,而是从德国基本法同时也是德国知识界主流认知的社会国与法治国的二元划分角度,来理解德国乃至欧洲社会的特质。此外,该文集还收录了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笔者对欧洲和世界范围内的混乱政治和全新挑战所做的访谈、分析,以及相应的书评和笔记。
作者简介
吴强,70年代生人。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政治学博士。曾旅居德国多年,从事社会运动研究,长期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撰写评论和分析。现供职于清华大学政治学系。
《书与画像》
本书为青年学者、批评家朱航满近年文化随笔文字的结集。作者试图通过笔下的文章,向先辈文人表达自己的个人致敬。《书与画像》分为四辑,辑一为“思美人”,辑二为“非常道”,辑三为“谈艺录”,辑四为“夜读抄 ”。通过读书随笔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于中国文人、文学和文章的看法和意见,在温和优美的文风之中,隐藏着犀利独特的思想锐角。
作者简介
朱航满,1979年生于陕西,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鲁迅文学院第九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特聘研究员。出版著作有评论集《精神素描》、《书与画像》等。
《书与画像》
作者:朱航满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676551
出版时间:2013/9/1
开本:16开
页数:262
定价:36
目录:
序一 孙郁
序二 李静
辑一 画梦录
鲁迅的人间纪念
劫后传薪火
或远或近的鼓声
度尽劫波文心在
自由思想之累
一个上山,一个下山
唯知音者倾听
喧嚣中的沉默
彼岸未达,斯人已去
把人字写端正
有狂气,有傲气,更有不平之气
烈日灼人
流放者归来
向桑塔格致敬
辑二 春泥集
风雨中的“八道湾”
新月之蚀
日暮酒醒人已远
前辈学人有遗风
去看杨绛
先生之风
钱钟书的“No call do”
舐犊情深
孙犁的魅力
小识林文月
她从民国走来
优雅的书事
辑三 小风景
旧派人的风雅
译书的勾当
丹青引
书话与佳话
草木知己
新鲜的陈旧人物
故纸堆与热心肠
清洁的读书精神
写在孙犁边上
温雅的学术光亮
秋水堂散墨
编书匠笔记
好的读者
辑四 夜读抄
热爱大自然的人
我看见了野菊花
在孤岛上读书
发现阅读的秘密
会心一笑
家国如梦,人生如诗
远游笔记
幸亏还有好文字
春节书事
京城访书记
后记
《前卫之痒》
作者:刘柠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657390
出版时间:2011/10/1
开本:16开
页数:279
定价:48
目录:
序(汪民安)
辑一 人生即艺术
从舞池到战场——*美的被摄体
美,就是像情人那样生活——塔玛拉·德兰姆皮卡的生涯和艺术
艺术,还是艺术家?
恶魔的情欲
巴尔蒂斯:*后的大师?
日本艺术的三个偏执狂
竹久梦二:寂寞的乡愁诗人
蕗谷虹儿素描
1968:你的名字叫叛逆——日本“反安保”一代的艺术
辑二 前卫之痒
人体摄影,危险的游戏
英国的波普艺术
日本漫画:冷酷仙境的冒险
漫画·动漫·宅男
东洋艺术中的情色主义
浮世春梦——浮世绘中的春画
日本后现代状况:从跟随到原创
“物派”的光荣抵抗
艺术的**=反艺术?
服饰的表情
原宿的气味··日剧
哈“不良”——时尚文化的原动力
日本文人与通奸
“萝莉控”的非常美与非常罪
哪里有贱民部落,哪里便有《山谷》的观众
因为是人性的,所以是尊严的
当“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的时候——北野谦的观念摄影艺术
温暖的景深——北井一夫视野中的北京
负责设计
辑三 中国前卫
吴冠中:横站于东西方夹缝间的艺术家
张念:“蛋生”在中国
石心宁:无限逼真的“捏造”
仓库生活能爽多久?
蓝天不设防
前卫中国:在泡沫中狂欢
中国艺术何妨“悠着点”
艺术与“爱国”
为什么我喜爱宋庄甚于798?
中国前卫艺术的敌人是“去前卫性”
爱你因为爱自由
中国当代艺术:火焰熄灭,海水上升
啊,那些消逝的艺术杂志
跋 艺术,是一种生活态度
《东张西望》
作者:孙传钊 著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676537
出版时间:2013/9/1
开本:16开
页数:249
定价:36
目录:
序言
辑一 公民的责任
“新”在何处
——关于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
如被遗忘的伦理责任
——读拉杰《纳粹的竞赛:1年的奥运会》
关于《上帝的代理人》
过去与未来之间的道德考验
——读《德意志问候:关于一个灾难性姿势的历史》
道德崩溃的时代
——读《纳粹上台前后我的生活回忆》
从阐释到再创造
——关于《卢梭f.题》中责任伦理的论述
托尔斯泰的“罪责论”
——读《天国在你心中》
立场比学识更重要
——读斯蒂夫·富勒《知识分子》
诺曼。马内阿作品中的犹太性
孤独的歧路
——里尔克和卡夫卡
不屈的女杰
——密伦娜、马格利特、阿伦特
重温一个世纪前的革命
——读马克斯·韦伯《论俄国革命》
辑二 西方左翼知识分子
阿伦特与左翼知识分子
阿多诺的“硬伤”
奥威尔的名单
阿伦特传记以外的斯特恩
也说弗朗茨·诺依曼
转型期的国体研究
——恩斯特·弗伦凯尔的《双重国家》
左派乎,右派乎
一生不放弃理想
——关于费利普·塞尔茨尼克
从斯图尔特·休斯说到彼特.盖伊
……
辑三 回眸东瀛
《看不见的观察》
作者:吴强 著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681227
出版时间:2015/11/1
开本:16开
页数:241
定价:36
目录:
伟大的二流国家(代序)
辑一 德意志的社会国
导盲犬的城市空间
“小就是美”:从简单生活到和谐世界
雷妮瑞芬斯塔尔:我不是希特勒的女孩
格拉斯:铁皮鼓手的陷落
合法化还是去罪化?
——一个女性主义的视角
社会民主是个好东西
——德国、瑞典模式新解
“社会国”的终结?
——艰难前进的德国社会福利体制改革
德东观察之集中居住
德国的媒体与政治
——DieZeit的经验
志愿社会主义、公社和柏林
九十岁政治老人的箴言
——对话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
辑二 德意志的法治国
民主也长牙齿的
——德国联邦宪法保卫局揭秘
斯塔西档案解密二十周年
左派党的天空
革命家、环保分子、欧洲主义者?
——关于德国外长菲舍尔的三种文本
默克尔:让德国回到科尔时代?
古滕贝格之痛
——学术抄袭与政治信誉
德国大选:多党制的胜利
选举与革命的对穿
欧洲军火政治透析
辑三 欧洲的气候政治
欧洲的气候政治版图
气候政治年谱
通向世界政府之路?
——气候政治的新国际主义
谁的责任?
——气候债务与气候正义
后哥本哈根时代的全球气候政治
哥本哈根之后:严冬已经来临
低碳经济的本质是民主生活
全球化的罪与罚
——海里根达姆G8峰会观察
辑四 书评手记
世界开始向左偏转:欧洲手记
社会团结
——一种“社会国”理想
社会权利的由来
——马歇尔的《公民权与社会阶级》
英国病人
——贝弗里奇模式的吊诡
民主化和威权主义
——奥唐纳的对位
威权政权的命运:转型还是巩固?
——评Linz《极权主义与威权主义政体》
抗争与民主
——蒂利对法国、英国民主道路的解读
帝国与自由领
——《不列颠自治领》导读
跋:看不见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