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印本《大明一统志》精装全两册,总达1391页,是明代李贤、彭时等撰修的地理总志,对研究明代疆域、地理、经济、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等,具有广泛而重要的资料价值。
《大明一统志》保存了大量明代史料,比《明史·地理志》更加丰富、详细,为其他史志所不可代替。
全书以当时以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为纲,以及所属一百四十九府为目,下设建置、沿革、郡名、风俗、山川、土产、公署、学校、寺观、名宦、仙释等38门,是研究明代自然与社会,历史和现状,兼及邻国的重要典籍。
★ 16开精装,三秦出版社出版
★ 《大明一统志》的编纂始于永乐年间,至天顺五年编成,是今存*早的未散佚官修地理总志
★ 该书共90卷,以天顺时期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为纲,下设建置、沿革、郡名、形胜、风俗、山川、土产、公署等38门都详加说明
★ 正文前有全国总图,详细勾划了山脉、河流和府州方位
★ 书末记述相邻近国家或地区的地理形势,比较系统而集中的保存了明代政区的有关地理资料
我国的地理总志,*早*原始的首推《禹贡》。从班固《汉书》开始,「正史」中又出现总志性质的《地理志》。单行的而且体例完备的地理总志,则始于唐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圆志》。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王存的《元丰九域志》、欧阳志的《舆地广记》,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等都承其余绪,不过其中除《元丰九域志》外均出于私家撰集而非官修。官修且用《一统志》这个名称的则始于元代的《大元一统志》。以后明清两代也各有官修的《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这些官修的《一统志》在分量上比以前私家撰集的要大得多。
这些单行的地理总志中,《大元一统志》已不幸失传了。唐宋的几种总志清代都有刻本,近来已闻有计划整理重印。《大清一统志》则有清乾隆时修成后的原刻本,和《四部丛刊续编》影印嘉庆时的重修本,也还不算难得。*难得的是《大明一统志》,因为此书裹讲到清的先人女真族的位置和情况,触犯了清统治者的忌讳,在清代实际成为禁书,无人敢于重刻贾祸。三秦出版社有鉴于此,借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明天顺五年司礼监原刻本即所谓经厂本影印流传,实是一大好事。
这里要谈谈明代官修地理总志的经过。*早是在朱元璋建国后的洪武三年,官修了一部《大明志书》(见《太祖洪武实录》卷五九),洪武十七年又官修《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书》(《洪武实录》卷一六七),洪武二十七年又官修《寰宇通衢书》(《洪武实录》卷二三四)。可能由于体例均未完善,到明成祖永乐十六年,又诏令纂修天下郡县志书(《永乐实录》卷一一〇),但仍未及就绪而中缀。到代宗景泰五年,又韶令纂修(《英宗实录》附《景泰附录》卷六一),七年书成进上,定名《寰宇通志》,共一百十九卷(《景泰附录》卷八四)。第二年,英宗复辟,改元天顺。天顺二年(公元一四五八年)八月,英宗又勅谕吏部尚书李贤等重修,天顺五年(公元一四六一年)四月全书完成,共九十卷,赐名《大明一统志》,并御制序文(《英宗天顺实录》卷二九四、三二七),造就是流传到今天的《大明一统志》。至于既修了《寰宇通志》,何以时隔两年又娈修《大明一统志》,显然是出于政治原因,即英宗既不承认代宗的政权,当然也不愿意让代宗朝官修的书流传。因此《寰宇通志》的纂修者中有三分之一以上仍留充《大明一统志》的纂修,《大明一统志》除总裁李贤外,六个副总裁都是《寰宇通志》的纂修者。今《寰宇通志》有《玄览堂丛书续集》的影印本,取与《大明一统志》对勘,所不同者仅沿革部分。《大明一统志》写得较为简要,又将《寰宇通志》的馆驿、关隘、井泉、迁谪、科甲、题咏等篇目加以删并,而另增流寓、列女、仙释等篇目。《大明一统志》影响深远,所述精要多为明清地方志所承袭。
官修之书历来都难免有粗疏之失,《大明一统志》自亦不能例外。清初顾炎武撰《日知录》就曾指出其中所述古代的事情往往有差错(卷三一《大明一统志》条)。用《明史·地理志》和它对勘,也可发现《大明一统志》在记述明代建置时过于简略,往往不如《地理志》详尽。但总的看来,这部《大明一统志》的优点仍很多。如它所述政区建置以天顺为准,和断于万历的《地理志》相比对,可看出明前后期政区建置的变革。《地理志》所载户口有洪武、弘治和万历时的几种统计,加上《大明一统志》天顺时的统计更可看出户口增损的趋势,而且《大明一统志》所记户口是以州县为单位,也远较《地理志》之按府统计为详密。《大明一统志》所记山川湖泊及其变迁,所记津梁馆驿等交通设施,所记各地的土特物产,所记各地的寺观祠庙、学校书院,也都是研究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极宝贵的资料,而多数仅存于《大明一统志》裹。此外,《大明一统志》中所收录的明代以及前代的诗文、碑刻等,还可供辑佚之用。所记名宦、流寓、人物、列女、仙释等篇目,也可补「正史」之不备。因此,这部《大明一统志》的影印,将给学术界提供大量有用的资料,对当前科研工作的开展会起有益的作用。
《大明一统志》在天顺五年刊行后,到弘治十八年有慎独斋刻本,嘉靖三十八年又有归仁堂刻本,还有万寿堂刻本,这些大体都系书坊所翻刻,其中多夹杂进明中后期的建置,已不尽是原本的真面目,《四库提要》《明一统志》条说其中「多及嘉靖`隆庆时所建置」。可证《四库》所据本是万历时所刻,足见天顺原刻本之难得。今影印所用天顺原刻本是白棉纸印,每册卷首钤有「广运之宝」朱文大方印,是司礼监官刻初印本的通行格局。
李贤(1408-1466年),字原德,明南阳邓县(今属河南)人。天顺元年七月至成化二年三月丁忧(1457年-1466年)任当朝首辅一职。一生从政三十余年,为官清廉正直,政绩卓著,是明朝文官中难得的治世良臣之一。
彭时(1416年7月10日-1475年4月27日),字纯道,又字宏道,号可斋。庐陵安福(今江西吉安市安福县枫田镇松田村)人。明朝名臣、内阁首辅,历仕英宗、代宗、宪宗三朝,为天顺、成化年间正直阁臣的杰出代表之一。他一生勤奋、忠于职守,辅政近三十年,持正不阿,与商辂齐名。著有《彭文宪公笔记》《彭文宪公文集》《可斋杂记》等。
吕原(1418年7月21日-1462年12月18日),字逢原,号介庵。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明朝大臣。吕原自幼从父居景州,父亡,奉母回嘉兴。家贫,喜读书,博涉经史,擅文章。正统七年(1442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翰林学士、右春坊大学士等职,并入内阁,曾编修《历代君鉴录》、《寰宇通志》。天顺六年(1462年)卒,年仅四十五岁。追赠礼部左侍郎,谥号文懿。吕原著有《通鉴纲目续篇考正》、《介庵集》等。
《大明一统志》
作者:(明)李贤、彭时、吕原 等撰
出版社:三秦出版社
ISBN:9787805461403
出版时间:1990/2/1
印次:2023年12月第2次印刷
开本:16开
页数:1391
定价:598
目录:
卷一:京师
卷二:保定府、河间府
卷三:直定府
卷四:顾德府、广平府、大名府
卷五:永平府、隆庆州、保安州、完全都指挥司
卷六:南京、应天府
卷七:中都
卷八:苏州府
卷九:松江府
卷十:常州府
卷十一:镇江府
卷十二:扬州府
卷十三:淮安府
卷十四:庐州府
卷十五:太平府
卷十六:池州府卷十七:广德府
卷十八:滁州府
卷十九:山西布政司
卷二十:平阳府
卷二十一:大同府
卷二十二:山东布政司
卷二十三:兖州府
卷二十四:东昌府
卷二十五:登州府
卷二十六:河南布政司、开封府上
卷二十七:开封府下
卷二十八:彰德府
卷二十九:河南府
卷三十:南阳府
卷三十一:汶宁府
卷三十二:陕西布政司、西安府上
卷三十三:西安府下
卷三十四:凤翔府
卷三十五:平凉府
卷三十六:临洮府
卷三十七:宁夏卫
卷三十八:浙江布政司
卷三十九:嘉兴府
卷四十:湖州府
卷四十一:严州府
卷四十二:金华府
卷四十三:衢州府
卷四十四:处州府
卷四十五:绍兴府
卷四十六:宁波府
卷四十七:台州府
卷四十八:温州府卷四十九:江西布政司
卷五十:饶州府
卷五十一:广信府
卷五十二:南康府
卷五十四:抚州府
卷五十五:临江府
卷五十六:吉安府
卷五十七:瑞州府
卷五十八:赣州府
卷五十九:湖广布政司
卷六十:襄阳府
卷六十一:德安府
卷六十二:荆州府卷六十三:长沙府
卷六十四:衡州府
卷六十五:辰州府
卷六十六:沔阳州
卷六十七:四川布政司
卷六十八:保宁府
卷六十九:釵州府
卷七十:鑫州府
卷七十一:潼川府
卷七十二:嘉定州
卷七十三:龙州宣抚司
卷七十四:福建布政司
卷七十五:泉州府
卷七十六:建宁府
卷七十七:延平府
卷七十九:广东布政司卷八十:南雄府
卷八十一:肇庆府
卷八十二:廉州府
卷八十三:广西布政司
卷八十四:庆远府
卷八十五:浔州府
卷八十六:云南布政司
卷八十七:景东府
卷八十八:贵州布政司
卷八十九:外夷
卷九十: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