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科学院军史专家陈宇力作《红军长征年谱长编》精装全三卷。详尽记录了从1934年10月8日红一方面军踏上征途,到1936年10月22日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长征历史。
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及红二十五军,四支英勇的铁流,在雪山草地间谱写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本书广泛搜集并精心筛选了来自国共两军统帅部、各级指挥部、地方政府的珍贵文电、战报、阵中日志及检讨总结,同时收录了众多亲历者的日记、当时的报刊新闻报道及时评。这些一手资料经过严格辨伪存真,确保了内容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为您呈现一个更加立体、生动的长征历史。
★16开精装,蓝天出版社出版
★被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和2016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
★书中既有对战略战术的精妙分析,也有对人物命运的细腻刻画,让读者在感受历史震撼的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红军将士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不仅是一部研究红军长征的必备参考书,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历史文化瑰宝
本书的编写体例,遵循通常编写“大事记”和年谱长编的惯例,也有一些为适配这段特殊历史而“量身打造”的特例。
一、前延、后续和兼容。本书以编年体“日志”形式,多方位记录红1方面军(中央红军)、红2方面军、红4方面军、红25军的长征历史,还有国民党军追随“陪同”红军长征的全程历史。正文起始时间为1934年10月8日(红1方面军开始长征)至1936年10月22日(红1方面军与红2方面军会师)。鉴于红军长征史的特别之处,前加一段“长征开始前的局面(1934年4月1日~10月7日),记录红军长征的缘由、各部队编成序列和红军重要将领的职历,其中主要记录第5次反“围剿”及长征前夕的准备工作;后加一段“长征结束后的新局面(1936年10月23日~12月31日)”,记录红军长征对国共两党历史、国家命运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历史的重大影响,其中主要记录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局面的重大作战行动、事件直至“西安事变”,力求完整地展现多路红军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足迹和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1936年红1方面军的东征、西征,史学界一般不将其归入红军长征史,但鉴于此时段内整个红军的长征还未结束,红2方面军(红2、红6军团)和红4方面军还在长征路上,为全面记述和印证长征历史,本书故也适当兼容记录。
二、正文。基本原则是一事一条。同一时间有多条内容,在第一条注明时间后,用“ ”符号表示。在一个条目中,尽量完整地叙述一件事。为叙述上的条理化和文字上的整齐划一,少数要事采用“多事一条”的合并同类项方法,如同一天某单位、某人的多件事。根据文中场景,适宜使用“是日”“同日”“当日”“这天”“今日”“本日”表述同一天发生的事情,不苛求“用词”统一。“年”“月”亦如此。军队番号序列前一般加“第”字,如第1军第2师第3团;通常情况下,红军部队番号前加“红”字以简明文字,如“红4方面军”“红3军团”“红2师”“红1团”等。为避免部队番号和数量混淆而产生歧义,在表示单位数量时加“个”,如“5个团”,而不用“5团”。
三、条目排序。
(一)军事武装力量排序:1.共产党军队。红1方面军(中央红军),红4方面军,红2、红6军团(红2方面军)、红25军,陕甘红军,南方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等。2.国民党军队。中央军、正规军按编制序列,地方军按粤军、桂军、湘军、黔军、滇军、川军、藏兵(番兵)、马家军、陕军、东北军等顺序,游杂军按长征路线先后地域。一些大地域上的国民党政府地方武装力量,为指向明确,在地方军简称前冠“国民党”以区分,如国民党川军。3.日军。先记在华军事,后记日本内阁侵华决策。
(二)时间排序:依公元纪年的年、月、日递进排序,必要之处加“民国”纪年补充。少数年份中用“年底”“本年”条日叙事。四季之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简称为春、夏、秋、冬。计分:月初(5日前),上旬(11日前),上中旬(15日前),中旬(18日前),中下旬(20日前),下旬(25日后),月底(31日后),本月(月底后);春(3月底后)、夏(6月底后)、秋(9月底后)、冬(12月底后);初春(2月末),初夏(5月末),初秋(8月末),初冬(11月末);年初(1月底后),年底(12月底后),上半年(夏后),下半年(冬后、本年前),本年(下半年后、一年最后)等20余种表述方法。
(三)日记排序:依时空地域、部队序列及职务顺序。先红军各路部队,后国民党军、地方政府。万里长征路上,“日记”具有即时天候气象记录及部队定位作用,故本书在同一天“日记”的排序上,先按主人公所在地域,后按部队序列;日记跟随同一天的电报、指示及综合大事记排列其后。本书所收录红军将士日记,按所在部队序列及职务排序:①伍云甫(中革军委无线电总队);②童小鹏(红1军团政治部);③赖传珠(红1军团第1师、第2师);④萧峰(红1军团第1师);⑤陈伯钧(红5军团、红4方面军);⑥林伟(红9军团、红4方面军);⑦关向应(红2军团、红2方面军);⑧张子意(红6军团、红2方面军);⑨王恩茂(红6军团、红2方面军);10吴德峰(红6军团、红2方面军)等。其“日记”因人不同曾冠以不同的标题,本书统一以书名号冠名《日记》,在个别避免引起歧义的地方用引号标注“长征日记”。
四、简录“对手”的要事。万里长征路,实际上是国共两军共同走过的万里大较量,记录红军的长征,还要记录对手—一国民党军以及各个地方军阀围追堵截红军的全过程,故本书对“敌军”的行动部署以及蒋介石的行踪作平行记录,可佐证,可校验。这是本书的一个特点。同时,记录日本国的侵华战略部署以及日军的侵华军事行动,以彰显红军长征“北上抗日”的总目标,深感中华民族已经处于大战前夕的最危险时刻氛围。国民党军在“围剿”“追剿”红军长征中,番号众多,变化频繁。为规范名称,本书以蒋介石、国民党军方颁布的编制命令正规名称为准。1934年10月7日之前,冠名用“围剿军”“剿匪军”(全称 “赣粤闽湘鄂5省剿匪军”);1934年10月8日至1935年1月,用“追剿军”;1935年2月1日后,用“剿匪军”。
五、文电档案。在史实记录中,本书尽量较全面地录用“原汁原味”的电报、战报、日记、报刊,尽量保持原貌。(1)原件中有错、漏、衍文的,处理处留有痕迹;脱漏或订正的字词用〔〕标出,无法辨认的字或原件已经表明的缺字用口标出。电文标题,依据能体现电报内容拟定及已有常用标题为首选规则。原件无标点符号的,加标点符号。(2)文电发出时间,按档案原件上所注标明,确有讹误的查证后作订正并说明。(3)字数较多的文电、文献作适当压缩,取其主要内容。不用或少用后人的叙述语言,以方便长征史研究者和爱好者的直接读史印证,作深入研究,而不被前人“定论”作先入为主的误导。(4)原文中一些使用不当,但不会产生歧义的字,如须、需混用等,不作改动。原文中的一些词组仍沿惯例用原常用词组,如用“枪枝”,不用现行“枪支”。原文除特别需要保留原字体(繁体、异体)的,均按国家颁行的汉字简化字规定用字。(5)统一序号格式,如“甲、乙、丙……”“一、二、三……”1.2.3……”“A. B. C……”等。对一些固定词组用字作适当调整,如“连系”改“联系”,“连络”改“联络”,“真象”改“真相” 等。(6)电文中的“国民政府”系指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在此时空特定的“长征时期”,为指向明确,在引文之外,以“国民党政府”指明;电文中的“政府军”,即“国民革命军”,以“国民党军”指明。(7)为求史料详实,文中引用国民党政府、国民党军的许多电报等文献资料,其中有“共匪”“赤匪”“剿匪”“进剿”“追剿”等语,为存史料真相,对类似表述,本书在引文内照录,不作处理,在引文之外加引号,特此说明。
六、规范人名。除文电中的原文之外,尽量用常见的名字,以适应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如用张闻天、博古、王稼祥,不用或少用洛甫、秦邦宪、王稼薑;用蒋介石、汪精卫、张学良,不用或少用蒋中正、汪兆铭、张少卿。萧克等“萧”姓人名,用“萧”而不用“肖”。对易引起歧义的人名,采取加注、括号的方式另行说明。
七、相关大事记。本书中收录部分要事,虽然并非发生在长征路上,选录于此是因其与红军长征史及当时军政大局紧密关联。选录标准是与红军长征、中共命运紧密相关联,仅记述梗概,对事件发展不作详尽展开。适量摘录毛泽东、蒋介石等国共两军将领的军事言论,以反映长征线路的形成和作战指导思想。
八、注释。一是对一些地名、人名、部队番号等的简短说明或补遗;二是对文电、言论的原文出处以及简要说明;三是对个别特别需要详加说明的事件或有争议的条目加以补充,以求对事件的综合完整记述,以便于读者较为详细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凡人物、地名、时间、部队番号等前文已注明的,无变化时,后文一般不重注。
九、长征路的舞台空间非常广阔,上场人员繁多纷乱,队伍编制常变,大事、要事庞杂。全书为在体例上的统一,在不改变原义前提下,对原文中各行其是的一些用语,尤其是错字病句、古奥偏僻用字,以约定俗成的方式作有视情变通,或加注说明。本书所收录信息量巨大,为与事适宜,与人为善,与史相安,并照顾当代读者阅读习惯,故对个别事例亦作特例处理。
十、记事有异,不—一罗列,经考订取其一,其余作注,酌加介绍。
《红军长征年谱长编》(全三卷)
作者:陈宇 编著
出版社:蓝天出版社
ISBN:9787509415696
出版时间:2016/6/1
开本:16开
页数:2051
定价:890
目录:
前言
凡例
长征开始前的局面(1934年4月1日~10月7日)
1934年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934年
10月
11月
12月
1935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36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长征结束后的新局面(1936年10月23日~12月31日)
1936年
10月
11月
12月
附录电报代码、军队代号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