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人文学术丛刊《差异》1-5辑,精选具有国际意义的前沿、精深的中外人文思想类研究成果,探讨和分析不同领域中的差异现象,涵盖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文化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差异》以具有国际意义的前沿、精深和原创的专题论文论著为主要内容,倡导“新对话”主义,倡导“新对话”主义,既“求同”,更“存异”。不在“求同”中抹杀差异,而是将“求同”视为“理解”,理解差异,保证“差异”这个主题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让差异成为我们思想的活水,成为我们生活的镜鉴。
★16开平装,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差异》以具有国际意义的前沿、精深和原创的专题论文论著为主要内容,每辑主题相对集中,并常设“古今书评”和“学术访谈”栏目
★《差异》编委会有成中英、杜维明、陈筠泉等著名学者,作者涵盖中外,每篇论文和书评都在它们所处理的论题作出了切实的贡献
★主编金惠敏,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英国国际权威期刊Theory, Culture & Society(London: Sage)编委,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北美国际东西方研究学会副会长
《差异》是为适应哲学时代的召唤、推动国内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而出版的国际人文学术丛刊,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创办于2003年,是一本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刊物,自创刊以来,以其新颖的选题和广泛的报道范围受到了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该杂志旨在探讨和分析不同领域中的差异现象,涵盖了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文化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通过跨学科的视角,深入研究各种差异现象的成因、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杂志致力于探讨和研究各种社会现象中的差异,涉及的范围广泛。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行为习惯、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差异,并深入分析这些差异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此外,它还研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分配差异、贫富差距等问题,探讨背后的原因及可能的解决途径。同时,杂志还关注个体之间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差异,探究其形成原因以及对个体生活和社会互动的影响。
该杂志不仅服务大众,同时也不失理论高度。它的内容丰富多元,旨在为读者提供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指导。它倡导“新对话”主义,既“求同”,更“存异”,不在“求同”中抹杀差异,而是将“求同”视为“理解”,因此《差异》所谓的“对话”就是理解差异,宽容差异,让差异成为我们思想的活水,让差异成为我们生活的镜鉴。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差异”这个主题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为了保证“差异”这一世界的原生态,为了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留下于我们民族、国家有益的东西。在新对话主义看来,德国哲学的“主体向性”必须改写为“他者间性”(inter-otherness),因为只有做到了互为他者,互为主体才能真正实现,否则无异于缘木求鱼。
《差异》的新对话主义表明了一个基本的学术原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过这不能止步于其纯粹的方法论意义,而是更应当成为一种本体论。差异本是世界的生态。差异作为方法,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差异这一世界的原生态。
《差异》以具有国际意义的前沿、精深和原创的专题论文论著为主要内容,每辑主题相对集中,并常设“古今书评”和“学术访谈”栏目。其宗旨之一是对国际学术前沿问题的有深度的关注。其前沿性不是市场性的,如果它被许多读者认可,那是因为它思想的新颖、独创、邃密,因而其着眼点在思想问题域的开掘和拓展上。如果一定要坚持“市场性”一词,编者倒是愿意将它理解为“社会性”的同义语,它是思想学术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关切性。德里达之所以成为20世纪后半期风靡诸多学科的哲学大师,绝非因为他有意识地去迎合市场需要,而是其思想与当代社会的深刻相关性。媚俗不是社会性,无论是肯定的抑或故作姿态的否定的媚俗。
《差异:第1辑》
本书分为本辑特稿、后现代性与中国传统、启蒙反思、法国理论、学术访谈、古今书评等六个专题,收录了20篇人文学术论文。
《差异:第2辑》
本书分为本辑特稿、阅读德里达、中国文化与哲学、学术访谈、古今书评等五个专题,收录了14篇人文学术论文。
《差异:第3辑》
本书分为本辑特稿、阅读波德里亚、专题论文、哲学交往、古今书评等五个专题,收录了17篇人文学术论文。
《差异:第4辑》
本书分为本辑特稿、重新编制的战后东亚殖民主义、古代观点、当代视点、汉学视点等六个专题,收录了15篇人文学术论文。
《差异:第5辑》
本书分为本辑特稿、海外新论选读、文化研究与美学问题、中国哲学与文化、学术邮件、古今书评等六个专题,收录了16篇人文学术论文。
金惠敏,1961年生,河南淅川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哲学博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员,英国国际权威期刊Theory, Culture & Society(London: Sage)编委,美国学术期刊Journal of East-West Thought(Los Angeles)编委,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北美国际东西方研究学会副会长,奥地利克拉根福大学传媒研究系客座教授。
其英文专著Active Audience: A New Materialistic Interpretation of a Key Concept of Cultural Studies(Bielefeld: Transcript, 2012) 曾获第七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类三等奖(2015)。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高成果奖。
《差异:第1辑》
主编:金惠敏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ISBN:781091121x
出版时间:2003年9月
开本:16开
页数:273
定价:26元
目录
前言
本辑特稿
中西会通 戛戛独造——纪念一代宗师贺麟先生
后现代性与中国传统
孔子思想与后现代主义
现代中国与后现代西方
从差异到互补:西方与中国研究的互动
儒教复兴与女权主义
启蒙反思
后期现代主义
启蒙的后果
启蒙运动、辩证法和哈贝马斯
阿多诺与海德格尔: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法国理论
重复差异
黑格尔、人类、历史
耗费的观念
学术访谈
生产力与交往
嗜好诡秘——德里达回忆录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与复调性
古今书评
无边界的帝国——迈克·哈尔特和安东尼奥·内格里:《帝国》
海德格尔思想的东方光芒——赖·迈:《来自东方的光芒:东亚影响下的海德格尔著作》
摆脱“宿命”的技术批判理论——安德鲁·芬伯格:《可选择的现代性》
古代注疏学的传世经典——郑玄的《三礼注》
杨亨寿重编本法式善《悟门诗话》跋
著译者简介
英文要目
编后记
《差异:第2辑》
主编:金惠敏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ISBN:7810912267
出版时间:2004年12月
开本:16开
页数:305
定价:29元
目录
本辑特搞
后现代史话
阅读德里达
困境:死亡——在“真理的极限”相互等待
德里达与文学
解构文本:文学与哲学
德里达与美学:辅助定理(重构深渊)
德里达与再现:模仿、表现和再现
中国文化与哲学
中国古代宗庙祭祀制度的起源及其在商周的演变
中国:作为科学的文字
庄子养生论的基石——庄子“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辨正
吃中药的文化人类学
学术访谈
哲学解释学:他者、传统与语言——伽达默尔访谈录
对德国哲学与英国批评理论之调解——访欧洲哲学教授安德鲁·鲍伊
古今书评
一本书颠覆一段历史——评《左派反对派的挑战(1923-19250
米勒在中国:不应该的接受折扣
著译者简介
英文目录
编后记
《差异:第3辑》
主编:金惠敏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ISBN:7810914022
出版时间:2005年11月
开本:16开
页数:287
定价:35元
目录
本辑特稿
图像时代的文论碎片
阅读波德里亚
不可能的交换
生产之镜
论诱惑
大众:媒介社会的内爆
从物体系到拟像、仿真——让·波德里亚思想导论
从未来图绘当今:从波德里亚到赛博朋克
关键词:模拟、拟像、超现实、传播研究
专题论文
马塞尔·莱蒙与认同批评
维科与人文科学方法论
“只要我不被迫进行表现”:伊泽尔的否定性美学
论全球文化多样性与政治理念多样性并存的合法性——兼评当代美国推行的“自由民主”绝对主义和政治战争哲学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政治理论的一些审思
哲学交往
评解构论与实用主义
也说解构论与实用主义:作为对罗蒂等评论的一个回应
古今书评
徐干《中论》序录
现代日本思想史:抹去中国的先验存在
怎一个“现实主义”了得?
著译者简介
英文目录
编后记
《差异:第4辑》
主编:金惠敏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0914581
出版时间:2006年4月
开本:16开
页数:340
定价:35元
目录
本辑特稿
跨文化研究与诠释问题举隅:儒家传统对于知识与价值的理解
编制的战后东亚殖民主义
何为“责任”?何为“主体”?——质疑所谓的“战后”
三木清思想中的“技术”、“动员”、“空间”——东亚统合体论与构想力的理论
从“帝国臣民”到“日本国民”——国民概念变迁
“少数族群”还是“国民”——在日朝鲜人的进行之路
后殖民的政治与“在日”文学
洞窟唤起的冲绳战记忆
战后开拓与农民斗争——社会运动中的“难民”体验
关于“返回祖国”
欲望/忘却“美国”的日本战后——“基地”与“消费”文化的错综关系
古代视点
论汤祖剧作与剧论中之情、理、势
金圣叹的诗歌理论及批评实践
当代视点
“现代化”的期待,还是“现代性”的忧思?——从“韦伯翻译”看1990年代以来的“西学想像”
汉学视点
马若瑟的选择:《赵氏孤儿》翻译的历史背景和美学缘由
古今书评
评《实用主义的误读——杜威哲学对中国现代哲学的影响》
评《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家”的思想论争》
著译著简介
英文目录
编后记
《差异:第5辑》
主编:金惠敏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0917230
出版时间:2008年9月
开本:16开
页数:305
定价:38元
目录
本辑特稿
思想家和诗人的摇篮
——参观图宾根神学院的追忆
海外新论选读
从赛博客到认知域:没有完成的工作
如果我们从来都没有成为人类,以后应该怎么办?
——唐娜·哈拉维访谈录
内爆与狂喜:基特莱尔,一位德国文豪,与品克·弗劳德
从话语网络到文化数学
——F.A.基特莱尔访谈录
证据,修辞和镜像阶段——论拉康对于心理学的曲解
从《帝国》到《民众》
——米歇尔·哈尔特访谈
文化研究与美学问题
消费时代的社会美学
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文化研究
文化产业、现代艺术与未来美学
——阿多诺美学思想述评
中国哲学与文化
王艮“淮南格物”论的构设及对《大学》的重释
中国饮食在伦敦
——一个消费文化视角的研究
学术邮件
走向消费伦理
——致金惠敏教授
古今书评
捍卫《理性的毁灭》
“进入”“时间”是“接近”“事物本身”的唯一方式
为何重译《美学的理论》
——《作为表现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的理论》翻译札记
著译者简介
英文要目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