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组
淘书团读书月
中图网>淘书团>社科>团购详情

淘书团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5册,荟萃曾国藩、梁启超、王国维、马一浮、马相伯5位近代思想家的著作,汤志钧、李天纲等知名学者编选,一览大家们的政治及学术思想成就。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部百卷本学术文集,主要选取活跃在1840年至1949年之间的思想人物。
本团购包括《曾国藩卷》《梁启超卷》《王国维卷》《马一浮卷》《马相伯卷》5册,选录每位思想家颇具代表性的著述,并分别汇编成册,尽可能全面、系统地展现5位近代中国思想家的思想成果。

×

推荐理由

16开平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部百卷本学术文集,主要选取活跃在1840年至1949年之间的思想人物
凡在某一学科、某一领域,有其独立思考、提出特别见解和主张者,都尽量收入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先生领衔主编
汤志钧、李天纲、彭林、吴光等知名学者任编委
规模之大,水平之高,实为少有

一脉相承:中华历代文化鉴赏
洞明世事,从读书开始
钟灵毓秀之地:各省文化大赏
隽永的精神家园:中华艺术盛景
探索东方奇幻世界:神、鬼、人
书友说
  • mkm*** 2022/11/18 15:22:16
    一以贯之,慢慢学习吧。
查看下一条 >>

编辑推荐

《马相伯卷》
马相伯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位关键人物,章太炎列举清末“西学”人物,曾以“严(复)、马(相伯)、辜(鸿铭)、伍(廷芳)”并称,梁启超、蔡元培等人率众弟子求教于他,可见时人之推崇。马相伯著述大多散失,方豪辑录为《马相伯先生文集》(1948),复旦大学出版社《马相伯集》(1996)续有搜罗,今本《马相伯卷》又收集了多篇轶文,力图呈现马相伯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卷中关于改良、变法、政体、国体、民族、政教关系和宗教信仰之地位的论述,尤其值得关注。
作者简介
马相伯(1840—1939),江苏丹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1851年迁居上海,毕业于徐汇公学,加入会,为神父。1876年脱离教会,任李鸿章幕僚,参与洋务活动,后回归,创办震旦学院(1903)、复旦公学(1905)。辛亥革命后,担任总统府高级政治顾问,兼任北京大学校长,筹建辅仁大学。马相伯学贯中西,精于欧洲语言、宗教、哲学和历史,思想通达、公允、理性,为学界尊奉。晚年参与抗战宣传,随迁大后方,在越南谅山去世。
编者李天纲,1957年生于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思想文化史专业,获博士学位。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思想文化史研究室主任,2003年起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宗教学系主任、利徐学社主任。著有《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1998)、《人文上海》(2004)、《跨文化的诠释:经学与神学的相遇》(2007)、《增订徐光启年谱》(2011)等,与业师朱维铮先生一起主编《徐光启全集》(2011),编辑《马相伯集》(1996)。

《曾国藩卷》
本书自曾国藩所留不下千万言的公私文牍当中,精选近300篇长短不一计约50万言的文字,包括文章、奏疏、书信(含家书)、日记等多种体裁,内容上涉及其政事、军事、德事、学事、家事等方方面面,反映这个“百科全书式”人物的人生梗概和思想内涵,同时也体现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状貌和世态面相。知人论世,论世知人,本书尽管篇幅有限,但能为读者获取这种双向互动的认知提供助益。
作者简介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晚清中兴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被梁启超称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曾国藩1811年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今娄底市双峰县),道光十八年(1838年)考中进士,从此开始了辉煌的仕途生涯,曾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是清朝历史上汉族文人为官的高峰。曾国藩一生以创立湘军、开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以及在识人用人方面的卓越成就而为世人所熟知。曾国藩1872年死于两江总督任上。三年之后,由光绪帝亲自下诏,其门人李瀚章、李鸿章等组织30多位达官士绅辑其一生所著编辑成《曾文正公全集》。
编者李天纲,复旦大学哲学系宗教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宗教学会理事。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师从朱维铮教授,研究中国思想文化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和中国基督教史,获博士学位。著有专著《金泽:江南民间祭祀探源》《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文化上海》《人文上海》《大清帝国城市印象》《马相伯与近代中国思想》(英文)等;译著:《中国民间崇拜》《清廷十三年》等;论文:《跨文化诠释:经学与神学的相遇》《十七、十八世纪的年代学》《<天主实义>与<孟子字义疏证>》《早期天主教与明清多元社会文化》等。

《梁启超卷》
梁启超撰著宏富,在中国近代学者中是不多见的。他的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文学、历史、法律、宗教、新闻、教育、文字音韵等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据不完全统计,至20世纪30年代,各地出版的梁启超文集、全集、选集、文存等,不下四十种,另有政论集、演讲集、法制论集、诗抄等二十余种,单行本一百多种。梁启超留下近两千万字的著述,本卷选编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对认识“文名满天下”的梁启超,还是有帮助的。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别号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既是中国近代鼓吹变法维新的风云人物,舆论界的骄子,又是中国近代蜚声中外的政治活动家、思想家和著名学者。在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立宪运动、辛亥革命、护国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中都有他的身影。他“文名满天下”,留下近两千万字的著述,在众多领域,均有建树,许多著述在思想学术领域都是开山之作。
编者汤志钧,江苏常州人,1924年生。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史地系。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近代史研究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教授,台湾东海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经学史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近代史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史学学科规划组成员(20世纪80、90年代)。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1994年退休后,仍任《辞海》编委、分科主编,《续修四库全书》学术顾问致力于中国经学史、中国近代史及戊戌变法史研究数十年,具有极高的建树。曾多次赴美国、日本、新加坡和中国港、澳、台地区讲学和访问。2008年9月,获得“上海社会科学院杰出贡献奖”;2014年8月,获得“上海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学术贡献奖”。

《马一浮卷》
选录了马一浮先生撰著于1949年以前的代表作,以展示其主要的儒学思想。全书分六大部分:部分选录《泰和宜山会语》中的全篇二卷,了解其“六艺论”思想体系的架构和要旨。第二部分选录《复性书院讲录》中的四卷,为作者对群经大义的具体阐释。第三部分选录《尔雅台答问》的《初编》与《续编》,舍其《补编》,为作者对问学者的答问和点拨之语。第四部分收录《寒江雁影录》一卷,是作者与有关人员商讨筹备复性书院事宜之书信。第五部分选录《马一浮全集文集》之《序·跋·启》一卷和《记传铭赞》一卷。第六部分选收《蠲戏斋杂著》。书末《马一浮先生年谱简编》为丁敬涵原著、本卷编者校订。
作者简介
马一浮(1883—1967),浙江上虞人。早年积极参与反帝救亡运动,辛亥革命后,深感“救国有志,回天力”,于是杜门治学。中年以后,归本儒学,专研六经,成为一代儒宗。抗日战争时期,受邀讲授国学于浙江大学西迁途中,创办并主持复性书院的讲学、刻书活动。1953—1966年任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长,为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会特邀代表。马一浮,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于儒、佛、道、诸子百家乃至考据、医学、西学等莫不探究,兼擅诗词、书法。传承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儒学的道德人文精神,建立了以“国学者,六艺之学也”、“六艺该摄一切学术”、“六艺统摄于一心”为核心观点的“六艺论”新经学思想体系。

《王国维卷》
王国维学赅中西,著作等身,本书从中萃取*有代表性的论著八十余篇,分为经学、古文字学、史学、文献学、历史地理学、西域史地、文学史及文学评论等门类,其中《说觥》、《说盉》、《汉魏博士考》、《释旬》、《殷周制度论》、《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虚书契考释〉序》、《〈两浙古刊本考〉序》、《鞑靼考》、《萌古考》、《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从不同角度考古论史,精深明快,新见迭出,均为典范之作,足启后学。
作者简介
王国维,1877年12年3日生于浙江海宁,字静安,一字伯隅,晚号观堂,中国近代学术的开拓者,20世纪独步史坛的巨擘。其学淹博,几无涯略,举凡甲骨金文、钟鼎彝器、齐鲁封泥、汉魏碑刻、流沙坠简、敦煌写经、西北史地、宋元戏曲、版本目录、典籍校勘等领域,无不卓有建树,令人至今不敢望其项背。其所创立的以“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堪称史学研究之革命,至今为学界遵奉。1927年6月2日,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
编者彭林,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中国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学术研究部主任,京都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中正大学客座教授,巴黎人文之家、台湾“中研院”文哲所等单位访问学者。著有《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中国礼学在古代朝鲜的播迁》、《中华传统礼仪概要》、《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三礼研究入门》等。曾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高校教学名师奖、清华大学首届“十佳教师”等奖项。

图片展示















本单详情

《马相伯卷》
作者:马相伯 著;李天纲 编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95414
出版时间:2014-06
开本:16开
页数:573
定价:84.00

目录
导言
上朝鲜国王条陈(约1882)
致朝鲜京畿道金宏集书(约1882)
改革招商局建议(1885)
致汪康年(1896)
务农会条议(1897)
论叶君《条议书》(1897)
枪不杀人(1897)
炮台新制(1897)
利玛窦遗像题词(1897)
徐光启遗像题词(1897)
汤若望遗像题词(1897)
南怀仁遗像题词(1897)
致汪康年(1897)
致汪康年(1898)
捐献家产兴学子据(1900)
致朱志尧(1900)
开铁路以图自强论(1901)
兴学笔录(1902)
震旦学院章程(1902)
致英华(1902)
《拉丁文通》叙言(1903)
致汪康年(1903)
明故少保加赠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徐文定公墓
前十字记(1903)
前震旦学院全体干事中国教员全体学生公白(1905)
复旦公学章程(1905)
复旦公学广告(1905)
中国图书有限公司招股缘起启(1906)
《也是集》序(1907)
政党之必要及其责任(1908)
《墨井集》序(1908)
《古文拾级》序(1909)
《求新厂出品图》叙(1911)
复旦学院广告(1911)
劝勿为盗布告(1912)
复旦公学招生广告(1912)
辛亥政见(南华录)(1912)
致孙中山(1912)
上总统书(1912)
致熊希龄(1912)
上教宗求为中国兴学书(1912)
致董恂士(1913)
致英华(1913)
致英贞淑(1913)
覆丁义华(1913)
《〈新史合编直讲〉音译名称合璧》引言(1913)
函夏考文苑文件十种(1913)
北京法国文术研究会开幕词(1914)
代拟宋氏山庄碑记(1914)
一国元首应兼主祭主事否(1914)
宗教在良心(1914)
宗教之关系(1914)
信教自由(1914)
一九一五年(1914)
答客问一九一五年(1914)
致英贞淑(1914)
重刊《主制群征》序(1915)
重刊《辩学遗牍》跋(1915)
致英贞淑(1915)
致张渔珊(1915)
题赠杨佑廷(1916)
青年会开会演说词(1916)
《圣经》与人群之关系(1916)
书《利先生行迹》后(1916)
《万松野人言善录》序(1916)
《宪法草案》大、二毛子问答录(1916)
书《〈天坛草案〉第十九条问答录》后(1916)
书《请定儒教为国教》后(1916)
保持《约法》上人民自由权(1916)
代拟《反对孔道请愿书》五篇(1916)
宪法向界(1916)
《约法》上信教自由解(1916)
信教自由(1916)
书《分合表》后(1916)
国民大会说(1916)
农业改良友助社简章(1916)
呈设农业改良社(1916)
致英华(1916)
致英贞淑(1916)
跋文澂明《怀归诗》(1917)
《元代也里可温考》序(1917)
致段祺瑞(约1917)
重刊《真主灵性理证》序(1918)
重刊《灵魂道体说》序(1918)
《言善录》再版序(1918)
民国民照心镜(1918)
《民治学会签名簿》题词(1918)
致英贞淑(1918)
致英华、英贞淑(1918)
致英华(约1918)
无题(1919)
《明李之藻传》序(1919)
重刊《灵言蠡勺》序(1919)
答问中国教务(1919)
录北京一九一九年十一月十八日巡阅使光主教致天津
华铎书并按(1919)
题《愧林漫录》(1919)
现今财政以组织收支细则为要务说(1919)
致英贞淑(1919)
致英华(1919)
致陈垣(1919)
致张渔珊(1919)
致张仲仁(1919)
致陈垣(约1919)
代拟《北京教友上教宗书》(1920)
《王觉斯赠汤若望诗翰》跋(1920)
跋《造花园新法序》(1920)
《教宗本笃十五世通牒》译文(1920)
教育培根社募捐小引(1920)
致英华(1920)
重刻《忍字辑略》序(1921)
无题(1921)
致英华(1921)
致英贞淑(1921)
五十年来之世界宗教(1922)
《康墨林戒弟书》书后(1922)
致英华(1922)
致英贞淑(1922)
致杨千里(1922)
《致知浅说》付刊叙(1923)
《致知浅说》小引(1923)
《原言》自序(1923)
致英华(1923)
致英贞淑(1923)
致刘少坪(1923)
致英华(约1923)
二黄司铎辉烈、诚烈祖母刘太夫人百岁记(1924)
覆徐季龙先生电(1924)
《尤其反对基督教理由》书后(1924)
致英华(1924)
美国本笃会士创设北京公教大学宣言书稿(1925)
致英华(1925)
《芝加哥万国圣体大会事理之说明》译文(1926)
《天民报》发刊词(1926)
致徐宗泽(1926)
致英华(1926)
致英千里(1926)
罗马教廷锡封瓦嘉郡司牧代任宣化区司教赵公墓堂碑(1927)
问谋叛专制与谋叛共和其罪孰大(约1927)
《胡明复先生遗稿》序(1928)
致陆徵祥(1928)
谢刚总主教书(1928)
《圣难绎义》叙(1928)
释景教(1928)
教廷使署志(1929)
代译《教廷驻华代表上主席书》(1929)
当今教宗晋铎五旬金庆(1929)
统一经文刍议(1929)
《纳氏英文法讲义》叙(1929)
致徐宗泽(1929)
致陈垣(1929)
威县蘂轩张府君墓表(1930)
题《徐季龙先生墨迹》(1930)
题墨井道人画(1930)
九一寿辰演说词(1930)
《〈孝经〉之研究》序(1930)
江苏省《通志》局宗教一门嘱拟之稿(1930)
致徐宗泽(1930)
《历代军事分类诗选》叙(1931)
息焉公墓碑记(1931)
劝国人慰劳东北抗日军队(1931)
致陆徵祥(1931)
九二老人病中语(1931)
《世界杂志》题词(1931)
致徐宗泽(1931)
备忘录(约1931)
六十年来之上海(1932)
《李诵清堂述德录》序(1932)
致陆徵祥(1932)
《勒赛夫人日记》与《日思录》序(1932)
《宗座代表驻华十周年大庆特刊》发刊词(1932)
题《磐石杂志》创刊号(1932)
跋《中国民治促成会发起宣言》(1932)
与熊希龄、章太炎等组织中华民国国难救济会通电(1932)
致徐宗泽(1932)
国货年献词(1933)
联合宣言甲(1933)
联合宣言乙(1933)
联合宣言丙(1933)
警国人勿幸小胜(1933)
徐文定公逝世三百年纪念词(1933)
求为徐上海列品诵(1933)
徐文定公与中国科学(1933)
赠科学研究会(1933)
致陆徵祥(1933)
勉冯玉祥电(1933)
致冯玉祥通电(1933)
致宋哲元通电(1933)
双十节献词(1933)
国货展览会演说词(1933)
《南海黄竹岐乡何氏谱》序(1933)
十诫序论(1933)
宗教与文化(1933)
致陈垣(1934)
致于斌(1934)
赞许章太炎讲学(1935)
民治私议(1935)
联邦议(1935)
《童鲍斯高圣传》序(1935)
题赠丁在君先生(1935)
题赠映珹(1935)
劝国人节约拯救水灾书(1935)
致复旦大学学生书(1935)
耶稣圣心敬礼短诵(1936)
《救世福音对译》叙(1936)
贝沙罗司牧马师大裔族费来弟氏安德勒自序(1936)
教宗比阿九世答法文译者饶宝亵封菜山峦司铎
译文及按语(1936)
苏联对中国毫无野心(1936)
题赠全救第二次执委会词(1936)
致冯玉祥(1936)
题马建忠著《东行三录》(1936)
救国谈话(1936)
学术传教(1936)
致冯玉祥(1937)
南海何君墓志铭(1937)
家产立典记(1937)
致徐宗泽(1937)
致李荫西(1937)
《申报》发行港版感言(1938)
精诚团结一致对外(1938)
家书选辑
马相伯年谱简编


《曾国藩卷》
作者:曾国藩 著;董丛林 编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87044
出版时间:2014-11
开本:16开
页数:579
定价:84.00

目录
导言
甲编
顺性命之理论(道光十八年四月下旬,1838)
道光二十年六月初七日日记(1840)
道光二十一年七月十四日日记(1841)
禀祖父母(道光二十二年八月初一日,1842)
禀祖父母(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七日,1842)
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1842)
道光二十二年十至十二月日记选(1842~1843)
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1843)
复贺长龄(道光二十三年,1843或1844)
致刘蓉(道光二十三年,1843或1844)
五箴并序(道光二十四年二月初二日,1844)
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1844)
求阙斋记(道光二十五年五月,1845)
书《学案小识》后(道光二十五年十二月,1845或1846)
答刘蓉(道光二十五年,1845或1846)
君子慎独论(道光二十七年四月二十七日,1847)
致澄弟沅弟季弟(道光二十七年六月十八日,1847)
答欧阳勋(道光二十七年,1847或1848)
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道光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一日,1849)
应诏陈言疏(道光三十年三月初二日,1850)
答冯卓怀(道光三十年,1850或1851)
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咸丰元年四月二十六日,1851)
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咸丰元年五月十四日,1851)
备陈民间疾苦疏(咸丰元年十二月十八日,1852)
复胡大任(咸丰元年,1851或1852)

乙编
敬陈团练查匪大概规模折(咸丰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853)
与湖南各州县公正绅耆书(咸丰三年正月,1853)
与冯卓怀(咸丰三年正月,1853)
与朱孙贻(咸丰三年二月二十七日,1853)
与徐嘉瑞(咸丰三年二月,1853)
与江忠源(咸丰三年八月三十日,1853)
与吴文镕(咸丰三年九月初六日,1853)
与张亮基(咸丰三年九月初九日,1853)
与彭洋中曾毓芳(咸丰三年九月十七日,1853)
与王錱(咸丰三年十一月初六日,1853)
复吕贤基(咸丰三年十一月十七日,1853)
与胡林翼(咸丰四年正月十六日,1854)
与郭崑焘(咸丰四年正月二十一日,1854)
讨粤匪檄(咸丰四年正月,1854)
报东征起程日期折(咸丰四年二月初二日,1854)
靖港败溃自请治罪折(咸丰四年四月十二日,1854)
官军大破田家镇贼折(咸丰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854)
晓谕新募乡勇(约作于咸丰四年,1854或1855)
统筹全局折(咸丰五年二月二十七日,1855)
谕纪鸿(咸丰六年九月二十九日,1856)
谕纪泽(咸丰六年十月初二日,1856)
谕纪泽(咸丰六年十一月初五日,1856)
与李元度(咸丰七年闰五月初三日,1857)
沥陈办事艰难仍吁恳在籍守制折(咸丰七年六月初六日,1857)
致胡林翼(咸丰七年八月初三日,1857)
致沅弟(咸丰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1858)
致沅弟(咸丰八年正月十九日,1858)
湘乡县宾兴堂记(咸丰八年五月,1858)
谕纪泽(咸丰八年八月初三日,1858)
谕纪泽(咸丰八年八月二十日,1858)
致澄弟季弟(咸丰八年八月二十二日,1858)
致胡林翼(咸丰八年九月二十九日,1858)
复邓汪琼(咸丰八年十一月初二日,1858)
致澄弟沅弟季弟(咸丰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1858)
李续宾死事甚烈功绩最多折(咸丰九年正月十一日,1859)
复胡林翼(咸丰九年正月十二日,1859)
圣哲画像记(咸丰九年正月二十一日,1859)
谕纪泽(咸丰九年四月二十一日,1859)
咸丰九年五月初八日日记(1859)
复邓汪琼(咸丰九年六月二十四日,1859)
复葛封泰(咸丰九年八月十九日,1859)
复左宗棠(咸丰九年九月二十五日,1859)
遵旨会筹规剿皖逆折(咸丰九年十月十七日,1859)
致吴廷栋(咸丰九年十月二十一日,1859)
复胡林翼(咸丰九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859)
咸丰九年十一月初二日日记(1859)
复张裕钊(咸丰十年闰三月二十七日,1860)
致澄弟(咸丰十年闰三月二十九日,1860)

丙编
致澄弟(咸丰十年四月二十四日,1860)
复李续宜(咸丰十年四月二十六日,1860)
预筹淮扬宁国太湖三支水师折(咸丰十年五月十七日,1860)
遵旨妥筹办理并酌拟变通章程折(咸丰十年六月初三日,1860)
复刘绎(咸丰十年八月二十一日,1860)
复夏炘(咸丰十年八月二十一日,1860)
奏请带兵北上以靖夷氛折(咸丰十年九月初六日,1860)
致沅弟(咸丰十年九月初十日,1860)
遵旨复奏借俄兵助剿发逆并代运南漕折
(咸丰十年十一月初八日,1860)
致澄弟(咸丰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861)
致澄弟(咸丰十一年正月初四日,1861)
谕纪泽(咸丰十一年正月初四日,1861)
复许振祎(咸丰十一年三月十一日,1861)
谕纪泽纪鸿(咸丰十一年三月十三日,1861)
复杨岳斌(咸丰十一年六月初八日,1861)
谕纪泽(咸丰十一年六月二十四日,1861)
箴言书院记(咸丰十一年六月二十七日,1861)
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八日,1861)
咸丰十一年八月初十日日记(1861)
咸丰十一年八月十七日日记(1861)
复左宗棠(咸丰十一年八月二十一日,1861)
克复安徽省城贼众尽数歼灭及攻剿详细情形折
(咸丰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1861)
谕纪泽(咸丰十一年九月初四日,1861)
复毛鸿宾(咸丰十一年九月十一日,1861)
沥陈前湖北抚臣胡林翼忠勤勋绩折
(咸丰十一年十月十四日,1861)
恳辞节制浙省各官及军务等情折
(咸丰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1861)
复庞钟璐(咸丰十一年十二月初八日,1862)
复袁甲三(咸丰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862)
咸丰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日记(1862)
复汪士铎(咸丰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1862)
遵旨筹议五省合力会剿先陈大概情形折
(咸丰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862)
议复借洋兵剿贼片(同治元年正月二十二日,1862)
复毛鸿宾(同治元年正月二十六日,1862)
同治元年二月初一日日记(1862)
遵旨统筹全局折(同治元年二月初二日,1862)
李鸿章改由轮船赴沪折(同治元年三月初八日,1862)
复李鸿章(同治元年三月二十四日,1862)
筹议借洋兵剿贼折(同治元年三月二十四日,1862)
复李鸿章(同治元年三月三十日,1862)
复奕桂良(同治元年四月初九日,1862)
同治元年四月十一日日记(1862)
复李鸿章(同治元年四月二十日,1862)
同治元年五月初七日日记(1862)
致沅弟季弟(同治元年五月十五日,1862)
复多隆阿(同治元年五月十八日,1862)
致沅弟季弟(同治元年五月二十八日,1862)
议复调印度兵助剿折(同治元年六月二十二日,1862)
同治元年七月初四日日记(1862)
同治元年八月十九日日记(1862)
复吴廷栋(同治元年闰八月二十三日,1862)
同治元年九月十四日日记(1862)
同治元年十月初十日日记(1862)
谕纪泽(同治元年十一月初四日,1862)
复奕(同治元年十二月初三日,1863)
密陈购买外国船炮预筹管带员弁折
(同治元年十二月十二日,1863)
复王家璧(同治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1863)
复夏教授(同治元年十二月,1863)
复彭毓橘(同治二年正月初一日,1863)
复薛焕(同治二年正月十八日,1863)
致沅弟(同治二年正月十八日,1863)
致沅弟(同治二年正月二十日,1863)
同治二年正月二十一日日记(1863)
致沅弟(同治二年四月十六日,1863)
恳辞曾国荃补授浙抚并谢恩折(同治二年四月二十二日,1863)
密陈近日大江南北军情及饷缺兵逃大局决裂可虞片
(同治二年四月二十七日,1863)
同治二年四月二十九日日记(1863)
复李榕(同治二年五月初十日,1863)
南洋通商大臣一缺仍请裁撤折(同治二年六月十二日,1863)
复奕(同治二年八月十二日,1863)
遵旨复陈江南防务紧


《梁启超卷》
作者:梁启超 著;汤志钧 编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03010
出版时间:2014-11
开本:16开
页数:486
定价:77.00

目录
梁启超的一生
论报馆有益于国事(1896年8月9日)
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1896年10月27日)
记自强军(1897年6月10日)
论中国之将强(1897年6月30日)
《史记货殖列传》今义(1897年8月8、28日)
知耻学会叙(1897年9月26日)
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1897年10月6日)
大同译书局叙例(1897年10月16日)
倡设女学堂启(1897年11月15日)
读《日本书目志》书后(1897年11月15日)
日本横滨中国大同学校缘起(1897年12月4日)
论中国宜讲求法律之学(1898年3月11日)
公车上书请办德人拆毁山东孔庙折(1898年5月30日)
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1898年6月9日)
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1898年9月16日)
创办《时务报》源委(1898年9月26日)
书十二月二十四日伪上谕后(1900年3月21日)
上粤督李傅相书(1900年3月31日)
上鄂督张制军书(1900年4月20日)
论今日各国待中国之善法(1900年8月5、25日)
中国积弱溯源论(1901年4月29日至7月6日)
立宪法议(1901年6月7日)
过渡时代论(1901年6月26日)
灭国新法论(1901年7月16、26日,8月24日)
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12、22日)
本馆**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
(1901年12月21日)
自由乎?死乎?(1905年1月20日)
世界将来大势论(1905年2月18日)
文字狱与文明国(1905年2月18日)
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1906年3月9日)
暴动与外国干涉(1906年7月6日)
中国不亡论(1906年9月3日)
再驳某报之土地国有论(1906年11月1、16、30日)
《社会主义论》序(1907年2月)
政闻社宣言书(1907年10月7日)
政治与人民(1907年10月7日)
世界大势及中国前途(1907年10月7日)
改革之动机安在?(1907年10月7日)
《国风报》叙例(1910年2月20日)
说国风(1910年2月20日)
论各国干涉中国财政之动机(1910年2月20日)
中国国会制度私议(1910年4月30日至9月4日)
将来百论(1911年2月9日至6月26日)
中、俄交涉与时局之危机(1911年2月19日)
英、美与英、日(1911年3月11日)
学与术(1911年6月26日)
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2年10月10日)

梁启超年谱简编


《马一浮卷》
作者:马一浮 著;吴光 编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04598
出版时间:2015-04
开本:16开
页数:445
定价:72.00

目录
导言
一、泰和宜山会语二卷
卷端题识
卷一泰和会语
引端
论治国学先须辨明四点
横渠四句教
楷定国学名义国学者,六艺之学也
论六艺该摄一切学术
论六艺统摄于一心
论西来学术亦统于六艺
举六艺明统类是始条理之事
论语首末二章义
君子小人之辨
理气形而上之意义义理名相一
知能义理名相二
附录:论老子流失
赠浙江大学毕业诸生序
对毕业诸生演词
卷二宜山会语
说忠信笃敬
释学问先释学问之义后明问答之旨
颜子所好何学论释义
说视听言动续义理名相一
居敬与知言续义理名相二
涵养致知与止观续义理名相三
说止续义理名相四
去矜上续义理名相五
去矜下续义理名相六
附录:拟浙江大学校歌附说明
二、复性书院讲录四卷
卷一
复性书院开讲日示诸生
复性书院学规
读书法
通治群经诸书举要
卷二
题识
群经大义总说
论语大义
卷三
孝经大义
卷四
诗教绪论
礼教绪论
三、尔雅台答问二卷
卷一尔雅台答问初编
尔雅台答问编例
编者序
答张立民
答袁竹漪一
答袁竹漪二
答杨硕井一
答杨硕井二
答杨硕井三
答杨硕井四
答杨霞峰
答张德钧一
答张德钧二
答程泽溥一
答程泽溥二
答程泽溥三
答夏眉杰
答王白尹
答陈兆平
答贾君
答周君
答吴君
答池君
答黄君
答云颂天一
答云颂天二
答云颂天三
答某上座
答郭君
答刘君
答许君
答张君
答刘君
答张君
答龚君
答罗君
答王君
答徐君一
答徐君二
答张君
答许君
答杨君
答熊君
答赵蕃叔
答刘君
答刘君
答许君
答张君
答谢子厚
答李君
答杨君
答徐君
答鄢君
答周君
答徐君
答任君
卷二尔雅台答问续编
尔雅台答问续编新例
弁言
示语一
示吴敬生十五则
示乌以风
示刘公纯
示王星贤二十三则
示张立民二十五则
示语二
示张德钧七十五则
示张伯衡一百一十二则
示王紫东三十九则
示王伯尹五十六则
示语三
示金晓村三十八则
示杨硕井五十则
示杨霞峰十七则
示严康澄十则
示张知白十九则
示陈兆平九则
示语四
示樊漱圃十六则
示夏眉杰二十则
示张仲明七则
示徐赓陶六则
示刘愧庵四则
示王子游十四则
示陶元用六则
示鲜季明四则
示羊宗秀
示袁竹漪十四则
示孙伯岚五则
示邓懋休九则
示王敬身
答书
答王君
答朱君
答邵君
答马君
答张君
答杨君
答王君
答黄君
答倪君
答徐君
答吴君
答许君
答袁一洪
答吴敬生一
答吴敬生二
答刘公纯
答张伯衡
答王伯尹一
答王伯尹二
四、寒江雁影录一卷
复刘百闵
致寿毅成
与张立民
致蒋公书
致陈布雷
致陈部长
至屈文六
致孔院长
致刘百闵
致寿毅成
复性书院简章
答刘百闵
致屈文六
五、文集二卷
卷一序?跋?启
宋遗民诗序
政诫序
曲苑珠英序
名媛文萃序
重印严氏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序
重印姚氏古文辞类纂王氏续古文辞类纂序
印光法师文钞序
楞严正脉科会序
新唯识论序
儒林典要序
浙江旅嘉同乡会集会序
圣传论序
重刊盱坛直诠序
重印宋本春秋胡氏传序
蠲戏斋诗自序
慈湖家记序
重刊周易系辞精义序
舜水遗书序代
意林续钞序
国朝文汇序代
熊氏丛书弁言代
重刻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序
题子恺画集
复性书院缘起叙
佐治药言抄本跋
四书纂疏札记跋
周易易解跋
姜西溟藏稿书后
跋弘一大师华严集联墨迹
蠲戏斋诗自序科解跋
高子遗书节钞跋
王心湛印边款
兰亭集诗写本自跋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写本自跋
嵇叔夜养生论答难养生论写本自跋
书王右丞西施咏后
书素问上古天真论句跋
楚辞写本短跋
诅楚文跋
圣教序临本自跋
晋武帝临辟雍颂临本自跋
为董事会代拟书院募集刻书基金启
蠲戏老人鬻书约
蠲戏老人鬻字刻书启
蠲戏斋鬻字改例启
蠲戏斋鬻字后启
废置复性书院议
复性书院董事会基金管理委员会联合启事
卷二记?传?铭?赞
董解元西厢记记
新嘉坡道南学堂记
重修绍兴县文庙记
会稽马氏皋亭山先茔记
先考马公行状
先妣何恭人事述
哀亡妻汤孝愍辞
汤蛰先先生家传代南通张季直先生作
故马浮妻孝愍汤君权葬圹铭
浙军凯旋纪念碑铭并序代汤寿潜撰
烈士徐君墓表代汤寿潜撰
绍兴汤先生墓志铭
重修祥峰禅师塔铭
弘一律主衣钵塔记并铭
孔学会赞
宋贞女赞
六、蠲戏斋杂著
大学玄疏残稿
释荀子解蔽篇
希言
论语集解索隐
论语异义
魏晋间逸说考
般若会约
马一浮先生年谱简编
编校后记

《王国维卷》
作者:王国维 著;彭林 编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00422
出版时间:2014-11
开本:16开
页数:542
定价:79.00

目录
导言
学术旨趣
《国学丛刊》序
经学史
明堂庙寝通考
说斝
说觥
说盉
说彝
说俎上
说俎下
汉魏博士考
魏石经考一
魏石经考二
魏石经考三
魏石经考四
魏石经考五
书《毛诗故训传》后
甲骨、金文及其他古文字
释史
释旬

释礼
《毛公鼎考释》序
《宋代金文著录表》序
《国朝金文著录表》序
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说
《史记》所谓古文说
《汉书》所谓古文说
《说文》所谓古文说
《说文》今叙篆文合以古籀说
汉时古文本诸经传考
汉时古文诸经有转写本说
商三句兵跋
秦新郪虎符跋
秦阳陵虎符跋
《齐鲁封泥集存》序
殷周史
生霸死霸考
女字说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
殷周制度论
说自契至于成汤八迁
说商
鬼方昆夷狁考
《殷虚书契考释》序
《殷虚书契考释》后序
周开国年表
古诸侯称王说
文献学
太史公行年考
明抄本《水经注》跋
聚珍本戴校《水经注》跋
宋越州本《礼记正义》跋
《两浙古刊本考》序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
今本《竹书纪年》疏证
历史地理学
秦都邑考
秦郡考
汉郡考上
汉郡考下
浙江考
简牍文书
《流沙坠简》序
《流沙坠简》后序
敦煌所出汉简跋一
敦煌汉简跋二
敦煌汉简跋三
敦煌汉简跋四
敦煌汉简跋五
敦煌汉简跋六
敦煌汉简跋七
敦煌汉简跋八
敦煌汉简跋九
敦煌汉简跋十
敦煌汉简跋十一
敦煌汉简跋十二
敦煌汉简跋十三
敦煌汉简跋十四
简牍检署考
西域史地、民族史、宗教史及其他
西域井渠考
鞑靼考
萌古考
日本奈良正仓院藏六唐尺摹本跋
胡服考
摩尼教流行中国考
文学史及文学评论
宋元戏曲考
人间词话
王国维学术年谱

淘书团小贴士

1、全场包快递,快递不可达区域使用邮政小包,需自付邮费(港澳台、新疆西藏运费政策>>

2、淘书团订单限30分钟内支付,逾时将被取消。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团购畅销榜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