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读本”系列14种,著名历史学家何芳川、曲艺理论家薛宝琨等各领域专家学者精心撰写,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古代的中西文化交流、中国文化在俄罗斯的情况;讲解中国的民族概况、少数民族婚丧风俗和少数民族节日;探究围棋、字典词典、工业的发展历史;解析中国的曲艺、谜语、古代戏曲以及中国人的软幽默;赏析多姿多彩的玉文化,还有风采各异的名胜古迹。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更配有黑白插图,带读者深度认识中国历史文化,领略其内在精神。定价286元,现团购价58元包邮!
更多“中国读本系列”敬请期待……
★ 16开平装,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
★ 本次团购包含15册,分别为:《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中国民族史话》《中国的曲艺》《中国人的软幽默》《中国古代戏曲》《中国的玉文化》《中国围棋史话》《中国少数民族婚丧风俗》《中国少数民族节日》《中国文化在俄罗斯》《中国的名胜古迹》《中国字典词典史话》《中国的谜语》《中国工业史话》
★ 论题丰富,范围广博,寻觅千百年历史的文化积淀,荟萃华夏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成就
★ 简单的黑白插图,为文字内容做了补充和参照。内容精湛,亦庄亦谐,融知识性与通俗性于一体
友情提示:本套书为特价库存书,品相略旧,但内页完好不影响阅读,介意的读者请慎拍
《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中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从远古混沌时期开始直至清代,古代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发展各具特色。西方贵族视若珍宝的丝绸,漂洋过海而来的宗教,还有那被称为China的瓷器,都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本书讲述了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状况。
何芳川(1939-2006),山东菏泽人,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东语系,一年后转入历史学系,1962年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被美国狄金森学院和香港城市大学聘为客座教授,2004年被日本樱美林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1988年至1992年担任历史学系亚非拉史教研室主任,1992至1995年担任历史学系主任;1995至1997年担任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院长:1996至2002年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后任北京大学亚太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北京市史学会会长等职。治学专长在非洲史、亚洲史、环太平洋地区史等领域。出版《崛起的太平洋》、《澳门与葡萄牙大商帆》、《太平洋贸易网500年》(主编)、《非洲通史·古代卷》(主编)、《中外文明的交汇》等著作十余部,发表《古代东非城邦》、《“华夷秩序”论》、《世界历史上的大清帝国》等论文50多篇。
万明,1953年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明清史专业研究生,历史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明史研究室主任、徽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明史和中外关系史研究,著有《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明与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较研究》、《中葡早期关系史》、《明太祖本传》、《明钞本瀛涯胜览校注》等,发表《明代中葡两国的第一次正式交往》、《明代中英的第一次直接碰撞——来自中、英、葡三方的历史记述》、《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从西域到西洋——郑和远航与世界文明史的重大转折》等论文80余篇。
《中国民族史话》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她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始终保持着历史的延续性,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一脉相承的古老文明之国。这本《中国民族史话》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民族发展状况,包括夏商周时代的中国民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的中国民族、五代辽宋夏金时代的中国民族、元代的中国民族、明清时期的中国民族等。
周茶仙,1964年生,江西上饶人,江西师大历史学学士,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专门史。现为上饶师院政法系教师,上饶师院朱子学研究所兼职研究人员,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于《安徽史学》、《江西礼会科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省级课题4项,出版专著1部,主编和参编论著5部。
《中国的曲艺》
曲艺是一种艺术形式,多数曲种有说有唱,集文学、音乐、表演三位一体,带有一定程度的综合性。曲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就有了关于说书艺人活动的记载。
薛宝琨,1935年生,南开大学教授,著名曲艺理论家。20世纪60年代调入中国广播说唱团任创作员,先后与侯宝林共事达20余年,在中国曲艺理论研究领域声名显赫。著有专著《侯宝林评传》、《中国的曲艺》、《中国人的软幽默》、《怎样欣赏戏曲艺术》、《中国说唱艺术史论》等。
《中国人的软幽默》
软幽默是一种温和、含蓄、慰藉的深层次幽默。是中国人特有的精神武器和心理良药。它唤起的是理性的愉悦,依靠由表及里的开掘和由此及彼的想象,通过审度与联想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在悟性中体味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作者同上)
《中国古代戏曲》
戏曲是中国的特产。它是一种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熔于一炉、高度综合的艺术,一种载歌载舞、写意传神的艺术。中国戏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戏剧文化之一,它和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被称为世界三大戏剧体系。古希腊戏剧和印度梵剧已经衰落下去,中国戏曲历经千载,几度沉浮,而今依然充满生机。
周传家,男,1944年出生,江苏省沛县人,文学博士、研究员、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中国文学及戏剧的教学及研究,曾发表200多篇文章,出版《李玉评传》、《新花部农谭》、《中国古代戏曲》、《谭鑫培传》、《东篱采菊集》、《戏曲概论》等各类著作20余种。
《中国的玉文化》
华夏文明,因玉而始。玉石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发展,与国家的神权政治息息相关。原始先民崇拜玉,春秋诸子辩论玉,大汉天子痴迷玉……中国的玉早已成为中国民族的文化符号。
姚士奇,江苏省扬州市人,1946年5月出生,江南大学造型美术设计专业毕业。现任江海职业技术学院珠宝专业教研室主任,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珠宝专业国家考评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委员,全国宝玉石协会会员。长期从事工艺美术及珠宝首饰的生产经营、艺术指导和理论研究工作,先后出版玉文化学术专著两部、学术论文数十篇,获得过三项国家专利。
《中国围棋史话》
小小围棋盘,上应天文,下象地理,深不可测,变化无穷,被列为“琴棋书画”,成为中国四大高雅技艺之一。古往今来。有少多文人雅士为之倾倒,奇思妙想,以探其奥:吟歌作赋,以称其玄;文章小说,以传其道。
薛克翘,辽宁大连人,1945年生,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198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南亚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研究员、北京大学东方文化文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著作有,专著《中国与南亚文化交流志》、《剪灯新话及其他》、《西洋记》、《中印文学比较研究》、《佛教与中国文化》、《中国印度文化交流史》、《印度民间文学》;译著(合译)《普列姆昌德传》、《檀香树》、《肮脏的裙裾》等:电影剧本(合著)《玄奘》、《第五世达赖嘲嘛》;七集电视专题片剧本《走近释迦牟尼》;主编《简明南亚百科全书》、《东方神话传说》、《东方趣事佳话集》。
《中国少数民族婚丧风俗》
我国少数民族的婚丧嫁娶习俗,是民族文化中内涵深广又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重要部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少数民族社会发展呈现不平衡的状况:到20世纪中叶,有的进入了封建社会后期的地主经济阶段,一些城市也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但有的地区还处于封建社会早期的领主制阶段,有的仍处在奴隶占有制时代。边疆地区一些人数较少的民族中,依然存在着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家庭公社、农村公社和父权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的参差不齐,对属于上层建筑的各种习俗文化无疑会有制约作用。习俗文化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滞后性,一经约定俗成,往往长期传承,并不会随社会的变迁而立即改变。正因如此,在一些已进入阶级社会的民族中,仍会保留着一些极古老的习俗。对这些古老习俗,应该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而不应歧视。“入乡问俗”,尊重兄弟民族的风俗习惯,乃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美德。
严汝娴,女,1933年生人。1954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历史系民族学专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著有《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普米族简史》、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婚姻家庭》、《民族妇女传统与发展》等著作;并发表了《家庭的发生与发展》、《俄亚纳西族的女子走婚》、《论纳西族的母系“衣杜”》、《纳西母系亲属制与易洛魁亲属制的比较研究一一兼论亲属制度的起源问题》等数十篇论文。
刘字,女,1959年生人,彝族。1983年2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二分校档案管理学专业,并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3-1984年在北京市档案馆工作。1985年在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培训班结业,1985-1996年在中国民族博物馆任职。曾多次深入海南,云南,四川,内蒙古及东北调查,搜集,整理,研究和布展有关黎族,傣族,基诺族,摩梭人,彝族,鄂伦春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的文物和文化。发表过多篇论文,并著有《凉山彝族的英雄时代》。
《中国少数民族节日》
中国是具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现行的岁时节日早在距今2000年前就已经定型。这些节日不仅为中国广大民众所认同、所享用、所传承,而且在亚洲邻国和世界华人社会都有深刻的影响。中国的节日文化已经成为世界上的珍贵遗产。胡起望,项美珍的这本《中国少数民族节日》主要介绍了喜庆的新年节日、丰收的生产节日、传统的宗教节日等内容。
胡起望,浙江杭州人,1933年生。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民族学系教授,中国民族学会理事。长期从事少数民族研究和教学工作。曾参加过全国第二次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曾任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外国人研究员。1994年-2001年任日本岐阜圣德学园大学外国语学部教授、研究生导师。先后主编、合著出版著作有:《瑶族研究五十年》、《盘村瑶族》(与人合著)等。
项美珍,广西人,1935年生。中央民族大历史系民族学专业毕业。中国民族史研究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主要从事民族学、民族史研究和教学工作。曾参与全国第二次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1994年-2001年应日本岐阜圣德学园大学外国语学部邀请讲学。参与编著的书有:《中国少数民族》、《民族词典》、《中国风俗辞典》、《中华民族》、《中国少数民族节日风情》和《文化人类学词典》等。发表的主要文章有:《中国南方民族的言语和习惯》、《解放前京族的社会经济和民族关系》等。
《中国文化在俄罗斯》
中俄的文字之交,已有悠久的历史。17世纪初有人员开始来往,17世纪末、18世纪初在俄国兴起的“中国热”,是两国文化交流的开端。宫廷和上流社会热衷于中国文物,俄国人同西欧人士一样搜集瓷器、漆器和丝绸织物,按中国风格装饰皇宫住宅,仿建中国的园林。知识界也开始注意了解中国的文化、思想。《中国读本:中国文化在俄罗斯》主要内容包括:诸子百家在俄罗斯(上);诸子百家在俄罗斯(下);第一部中国文化典籍史;古代文论西渐寻踪;敦煌文献和黑城文物;藏传佛教入俄等。
李明滨,教授,北京大学俄罗斯学研究所所长。著有《中国文学在俄苏》等。
《中国的名胜古迹》
三千年的文明史,在中国古老而辽阔的土地上留下了无数遗迹:先民草创的公社村落,群雄逐鹿的古战场,绵亘万里的长城,水利工程的奇迹,古都雄伟的宫观城垣,造型复杂的塔楼桥梁,古墓中瑰奇的艺术世界,石窟寺庙内精美的雕刻壁画,历代文化名人的故里旧居,富有诗情画意的古典园林……书描述了华夏大地上风采各异的名胜古迹,它们叠合着兴废盛衰的印记,凝聚着世世代代人民的智慧,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与人文宝库。
葛晓音,1946年生于上海,1968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1982年获北大中文系中古典文学硕士学位后留系任教,1989年任北大中文系教授。九十年代曾任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即研究生院)人文社会系教授。现为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代表作有《八代诗史》、《汉唐文学的嬗变》、《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等近二十种。
《中国字典词典史话》
介绍了我国古代的字典词典对汉字的形音义和相互关系,以及各种词语的解释,不仅揭示了汉字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从侧面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情况,提供了关于古代自然科学、社会民俗人情方面的常识,为阅读古籍、学习古代文化创造了基本的条件。
张明华,女,副研究馆员,1946年10月生,江西南城人,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先后在贵州省遵义县、河北省涞水县任中学教员,1979年调往北京市宣武区红旗夜大工作;1981年调入中国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参考部从事参考咨询。在图书馆工作期间,曾参与编纂《民国时期总书目——中国哲学卷》和《北京图书馆馆史(1909-1949)》的修订工作,参与主持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资助项目——《中国图书馆数据库》的建立和《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的编辑工作,任副主编。该丛书曾获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中国图书奖”等多项重要奖项,除发行大陆简体字版及修订版外,还发行有台湾、香港繁体字版和日本国日文版等,在海内外颇具影响。
《中国的谜语》
谜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语言文化游戏,它曲折别致,变化多端且耐人寻味,不仅具有独特的思想艺术价值和社会文化功能,而且源远流长,凝聚着民族的丰富智慧。
李敬信,满族,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人。毕业于东北鲁迅文艺学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辽宁省作家协会《鸭绿江》文艺月刊编辑部主任,沈阳市文联副主席、《芒种》文学月刊主编。《中国谜报》社长兼主编。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想不到的事》、《风雨旗》。主编纪实文学集《果园史话》、祖国丛书《中国的谜语》、《世界谜语精华》等。
《中国工业史话》
中国工业发端于原始社会,那时只是用粗糙简陋的工具进行手工操作。后来,随着技术和工具的发明,陆续产生了多种工业门类和技术精湛的制品,并出现了资主义的萌芽。但中困近代工业则是在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下发展的,历经了艰难历程。
谢俊美,男,1942年出生,江苏盐城人。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主要著作有《翁同龢传》、《翁同龢集》、《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东亚世界与近代中国》、《盛宣怀与中国通商银行》等。季风文,男,内蒙古赤峰人。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曾为中共卜海市徐汇区党校教员
《中国民族史话》
作者:周茶仙 著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1795
出版时间:2011/4/1
开本:16开
页数:213
定价:25.0
目录:
导言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第一章 原始社会时期的中国民族
一 中国境内人类的前驱
二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
三 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
四 传说时代的原始民族集团
第二章 夏商周时代的中国民族
一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孕育
二 夏朝的建立和夏族的形成
三 商朝兴衰和商朝的民族
四 西周的历史和西周的民族
五 春秋时代的民族和民族关系
六 战国时代的民族和民族关系
第三章 秦汉时代的中国民族
一 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中国文化在俄罗斯》
作者:李明滨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1504
出版时间:2012/10/1
开本:16开
页数:248
定价:30.0
目录:
概说
第一章 诸子百家在俄罗斯(上)
一 普希金的“中国热”
二 普希金与《三字经》
三 托尔斯泰与《论语》、《孟子》
四 托尔斯泰与《道德经》
五 儒学道学对托尔斯泰的影响
第二章 诸子百家在俄罗斯(下)
一 儒学的实质之争
二 《论语》专论与《孔子传》
三 俄国新儒学的代表
四 《史记》新论与专著《历史学家司马迁》
五 古代文化典籍的俄译
第三章第一部中国文化典籍史
一 作者瓦西里耶夫其人
二 《中国文学史纲要》简述
三 儒、释、道学评论
四 古典文学评述
五 瓦氏的其他文化译作
第四章 古代文论西渐寻踪
一 《文心雕龙》的译名之争
二 教科书和专著对《文心雕龙》的阐释
三 专著论《二十四诗品》
四 《诗品》和《文赋》同欧洲文论之比较
五 中西比较诗学研究的前驱
第五章 敦煌文献和黑城文物
一 俄藏敦煌黑城文物窥秘
二 敦煌黑城文献何以流失俄罗斯
三 敦煌文献的整理与佛教经卷的出版
四 黑城文献的整理与西夏
《中国人的软幽默》
作者:薛宝琨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2167
出版时间:2010/10/1
开本:16开
页数:156页
定价:16.5
目录:
第一章 中国人的幽默性格
一 幽默的人生态度
二 幽默和人际关系
三 幽默的历史观
第二章 中国式的幽默——软中有硬
一 软性的幽默
二 中性的幽默
三 硬性的幽默
第三章 幽默理论的政治和道德色彩
第四章 古籍和文字里的幽默
一 文人幽默类型论略
二 古代著名优伶掠影
第五章 舞台和生活里的幽默
一 说书的“使砌”
二 评弹的“噱头”
三 单口相声的“文哏”
四 张寿臣的单口相声
五 对口相声与“包袱”
六 乡村小戏的风情
七 情歌的情趣
八 讽刺歌谣的“刺”
九 戏曲的“科诨”
第六章 智者眼中的微笑
《中国字典词典史话》
作者:张明华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2198
出版时间:2010/9/1
开本:16开
页数:143页
定价:16.0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古代字书——学习古汉语、阅读古籍的桥梁
一 字书——古代字典词典的统称
二 字书的分类
三 字书与古代文字统一
四 字书的注音方法
五 字书的释义方式
六 字书的查检
第二章 古代字书的雏形——周秦汉时期的识字课本
第三章 古代字书的产生
一 《尔雅》——第一部故训词典
二 《方言》——第一部方言词典
三 《说文解字》——第一部字典
四 《释名》——第一部声训词典
第四章 古代字书的演变
一 《玉篇》——第一部楷书字典
二 《一切经音义》——广释佛典文字音义的词典
三 《广韵》——现存第一部完整的韵书
第五章 古代字书的兴盛
一 《字汇》——第一部通俗易查的字典
二 《康熙字典》——古代字典的定型
三 《佩文韵府》——古代诗词歌赋词藻的汇辑
四 《经籍纂诂》——集经传子史引文训诂之大成
五 《经传释词》——经传虚词的集释
第六章 近现代字典词典的演变和革新
一 《中华大字典》——新旧字典的津梁
二 《辞源》——第一部大型综合性语文词典
三 《辞海》——语词及百科词语的汇聚
四 《国语词典》——符号注音和音序排列排检法的先导
五 《诗词曲语辞汇释》——诗词曲特殊语辞的汇释
六 《综合英汉大辞典》——词典编纂新领域的拓展
《中国少数民族节日》
作者:胡起望,项美珍 著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2525
出版时间:2011/3/1
开本:16开
页数:157
定价:18.0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喜庆的新年节日
第二章 丰收的生产节日
第三章 欢乐的青年节日
第四章 崇敬的纪念节日
第五章 多彩的习俗节日
第六章 传统的宗教节日
《中国的谜语》
作者:李敬信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1832
出版时间:2011/1/1
开本:16开
页数:222
定价:24.0
目录:
第一章 从隐语到谜语
一 伍举鸟谏楚庄王
二 “海大鱼”谏靖郭君
三 申叔仪“庚癸”借粮
四 “麦麴河鱼”救无社
五 荀卿《蚕赋》兆谜体
六 孔融离合隐姓氏
七 杨修破释曹娥碑
八 鲍照首创三字谜
九 魏高祖出“留”字谜
十 先秦与魏晋时期隐谜的特征、代表人物和著作
第二章 谜语的盛行与发展
一 曹著制谜吃客谜
二 武后析字断“青鹅”
三 李太白题诗取名
四 大明寺班蒙解谜
五 施宜生“笔来”祸生
六 吕吉甫对“日”字谜
七 苏小妹对谜戏少游
八 陈子茂以谜批卷
九 纪事诗谜“赋败弓”
十 “枣枣龟糖”传归意
十一 姜夔首创印章谜
十二 唐宋时期谜语的特征、代表人物和著作
第三章 灯谜的出现与演变
一 灯谜和谜格
二 柏僧赋“香烛纸马”
三 画中隐“淮西大脚”
四 崇祯“友有酉”测吉凶
五 纪昀“茶叶信封”报信
六 “银汉无声”设哑谜
七 “低棋诗”隐射古人
八 谜家辈出群星璀璨
九 谜社林立争奇竞秀
十 谜书谜刊并发新枝
第四章 当代谜语概观
一 猜谜活动遍及全国
二 灯谜组织方兴未艾
三 谜讯谜著兴盛繁荣
四 谜坛兴旺群英荟萃
五 佳作妙品艳丽多姿
六 中国谜语海外共赏
第五章 谜语的分类
一 按谜语的特点分——民间谜语、灯谜
二 按谜底的性质分——物谜、事谜、字谜
三 按谜面的形式分——文字谜、图形谜、符号谜、数字谜、实物谜、字母谜、动作谜、声像谜
第六章 制谜和猜谜
一 制谜要精、新、巧、趣、美
二 制谜的要领和技巧
三 常见的猜谜方法
四 猜字谜的几种方法
五 制谜和猜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七章 谜语与文学
一 古代文论家刘勰论谜语
二 鲁迅和谜语
三 诗歌和谜语
四 唐代传奇《谢小娥传》中的谜语
五 《三国演义》和谜语
六 明代剧本《春灯谜》
七 《红楼梦》和谜语
八 《镜花缘》和谜语
九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谜语
十 古典小说中的谜语拾零
十一 现代小说中的谜语
第八章 谜海赏珠
一 古代民间谜语、灯谜精粹赏析
二 当代民间谜语、灯谜集锦
后记
《中国少数民族婚丧风俗》
作者:严汝娴,刘宇 著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2495
出版时间:2011/3/1
开本:16开
页数:141
定价:16.0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婚娶风俗
一 人类婚姻的起源和发展
二 叩开婚恋之门的成年礼
三 情趣各异的求爱方式
四 丰富多彩的缔婚礼仪
五 千姿百态的结婚典礼
六 繁简不一的离婚与再婚
七 多种多样的婚姻家庭形态
第二章 丧葬习俗
一 葬俗的起源和演变
二 土葬
三 火葬
四 天葬
五 树葬
《中国的名胜古迹》
作者:葛晓音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2082
出版时间:2010/9/1
开本:16开
页数:170页
定价:18.5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远古初民社会的遗址
一 北京房山周口店
二 西安半坡村
三 黄帝陵和神农祠
四 尧墓和舜陵
第二章 先秦文化哲人的故里
一 殷墟和丰镐遗址
二 曲阜孔庙
三 亚圣庙和孟母林
四 屈原祠
五 楚纪南故城
六 虎丘
第三章 秦汉土木工程的奇观
一 万里长城
二 灵渠
三 都江堰
四 秦始皇陵墓
五 霍去病墓
六 昭君墓
七 满城汉墓
八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第四章 六朝佛教文化的遗迹
一 赤壁
二 武侯祠
三 白帝城
四 张桓侯庙
五 荆州古城
六 白马寺
七 云冈石窟
八 龙门石窟
九 悬空寺
十 嵩岳寺塔
十一 少林寺
十二 响堂山石窟
十三 娲皇宫
十四 庐山东林寺
十五 陶渊明故里
第五章 唐代盛世气象的实证
一 骊山华清宫
二 敦煌莫高窟
三 唐墓壁画
四 昭陵六骏
五 西安碑林
六 马鞍山采石矶
七 成都杜甫草堂
八 杭州白堤和龙门白居易墓
九 黄鹤楼
十 寒山寺
十一 韩文公祠
十二 柳侯祠
十三 乐山大佛
十四 大雁塔、小雁塔
十五 佛光寺
十六 南禅寺
十七 广州光孝寺
第六章 两宋山水景观的开发
一 开封古城
二 包公祠
三 岳阳楼
四 苏堤和三潭印月
五 眉山三苏祠
六 岳坟
七 六和塔
八 灵隐寺和飞来峰
九 孤山
十 桂林山水
十一 白鹿洞书院
十二 岳麓书院
十三 武夷山
十四 大足石窟
十五 晋祠
十六 隆兴寺
第七章 辽金元古建筑艺术的杰作
一 独乐寺
二 佛宫寺木塔
三 华严寺和善化寺
四 崇兴寺双塔、辽阳白塔和正定广惠寺华塔
五 卢沟桥
六 古观星台
七 泉州清净寺
八 泉州开元寺
九 永乐宫壁画
第八章 明清皇家宫苑的兴衰
一 天安门
二 紫禁城
三 三海
四 天坛
五 圆明园
六 颐和园
七 西山诸景
八 雍和宫
九 承德避暑山庄
十 外八庙
十一 明孝陵
十二 明十三陵
十三 清帝陵
十四 南京城墙
十五 沈阳故宫
十六 武当山建筑群
十七 容县真武阁
十八 瘦西湖
十九 苏州四大古典名园
二十 虎门炮台
二十一 台南孔庙
二十二 狮球岭和八卦山
二十三 妈祖庙
第九章 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晶
一 大昭寺
二 布达拉宫
三 塔尔寺
四 扎什伦布寺
五 拉萨三大寺
六 千佛洞
七 麦积山石窟
八 海宝塔
九 清真寺
十 五当召
十一 大理三塔
十二 侗寨鼓楼
十三 风雨桥
十四 曼飞龙白塔和景真八角亭
《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作者:何芳川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1429
出版时间:2010/8/1
开本:16开
页数:132页
定价:15.0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远古时期中西交通踪迹的追寻
第二章 两汉时期中西交通与文化交流的勃兴
一 “张骞凿空”
二 汉代的丝绸之路
三 班超父子对丝绸之路的苦心经营
四 古代地中海世界对通往东方道路的探求
五 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第三章 唐宋时期中西文化的交融
一 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二次高潮
二 唐代中西陆路交通的发展
三 海上丝绸之路的勃兴与繁荣
四 唐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盛况
五 宋代的中西海陆交通
六 中国陶瓷文化的向西流播
七 指南针与印刷术的西传
第四章 蒙元和明前期中西交通与文化交流的畅达
一 蒙古西征及其对中西交通与文化交流的影响
二 元代中西海陆交通
三 元代中国与西欧的交往
四 马可·波罗与伊本·巴图塔的来华
五 元代的中西文化交流
六 郑和、哥伦布和达·伽马的伟大航海活动
第五章 近代西方殖民主义的东来与明清之际中西文化的撞击与交流
一 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传教士的大批东来
二 利玛窦与徐光启
三 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三次高潮
四 中国传统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中国的曲艺》
作者:薛宝琨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2587
出版时间:2010/9/1
开本:16开
页数:248
定价:26.0
目录:
什么是曲艺
曲艺溯源
贾凫西和“木皮鼓词”
弹词艺术前后四家
说书名家柳敬亭
石玉昆和《三侠五义》
扬州评话和“王水浒”、“康三国”
韩小窗和清代“子弟书”
“白妞说书”话大鼓
“评书大王”双厚坪和陈士和
从刘宝全到骆玉笙
从莲花落到快板书
八角鼓、单弦和旗籍子弟
从扬州清曲到四川扬琴
乔清秀和河南坠子
《中国古代戏曲》
作者:周传家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2778
出版时间:2010/8/1
开本:32开
页数:149页
定价:16.0
目录:
第一章 黄河之水天上来——寻根篇
一 先秦歌舞
二 优人表演
第二章 山重水复路漫漫——汇流篇
一 汉代至隋代的百戏散乐
二 唐代的歌舞参军戏
第三章 日出江花红胜火——形成篇
一 宋杂剧和金院本
二 宋元南戏
第四章 涛似连山喷雪来——元曲篇
一 元杂剧概述
二 元曲第一家关汉卿
三 《西厢记》天下夺魁
四 其他爱情婚姻剧
五 社会问题剧
六 公案戏和水浒戏
七 明清杂剧
第五章 不尽长江滚滚来——明清传奇篇
一 明清传奇的崛起
二 初期三大剧作
三 汤显祖和沈理
四 李玉和李渔
五“南洪”和“北孔
六 “东张西蒋”和折子戏的光芒
第六章 春在溪头荠菜花——花部篇
一 花雅之争
二 清代的声腔剧种
三 清代宫廷戏剧
《中国围棋史话》
作者:薛克翘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2648
出版时间:2010/8/1
开本:16开
页数:248页
定价:26.0
目录:
第一章 先秦
一 祖述尧舜
二 举棋不定
三 国手弈秋
第二章 两汉
一 汉宫秋月
二 法于用兵
三 班固弈旨
四 黄宪论机
五 覆巢之下
六 背碑复局
第三章 三国
一 曹氏父子
二 功盖三分
三 东吴棋风
四 孙和毁弈
第四章 两晋
一 张华推枰
二 孝子围棋
三 宫中棋影
四 王导父子
五 淝水之战
六 僧人雅好
七 裴遐雅量
八 劝人戒弈
九 围棋神话
第五章 南北朝
一 古弼上书
二 仆人劝学
三 把握分寸
四 棋手命运
五 当局者迷
六 王彧之死
七 千秋功罪
八 王抗品棋
九 齐高悔棋
十 梁武品棋
十一 到溉输石
十二 朱异不廉
十三 神童善弈
十四 烂柯奇缘
第六章 隋唐
一 皇甫自责
二 李渊反隋
三 观棋相面
四 太宗咏棋
五 弈赚兰亭
六 与囚对弈
七 王绩棋诗
八 明皇好弈
九 神童李泌
十 仙姑授艺
十一 一行自悟
十二 新罗围棋
十三 杜甫好弈
十四 棋人参政
十五 枰上人品
十六 元白酬唱
十七 刘郎赠友
十八 橘中棋仙
十九 晚唐国手
二十 僧人棋诗
第七章 五代
一 逍遥先生
二 日月轮空
三 花蕊夫人
四 罢弈再弈
五 无德棋人
第八章 两宋
一 太宗倡弈
二 徐铉术语
三 围棋五常
四 元之三黜
五 名相之弈
六 枰上探玄
七 东坡观棋
八 文士棋闻
九 山谷道人
十 饶天下先
十一 仲甫成仙
十二 宗泽退兵
十三 南宋待诏
十四 廿朋两范
十五 野战自得
十六 爱国棋人
十七 楼钥诗资
十八 妇女之弈
十九 村童娶亲
二十 佛道之弈
第九章 元明
一 似我棋心
二 吴女遗恨
三 玄玄棋经
四 太祖开先
五 成祖继之
六 相楼新风
七 宰辅之功
八 吴中才子
九 永嘉鲍生
十 京派颜李
十一 少年成名
十二 输棋输德
十三 明末棋风
十四 自知之明
十五 拐卖棋手
十六 仙女教弈
第十章 清代
一 围棋谋杀
二 边弈边读
三 东侯西侯
四 黄徐血泪
五 代父胜客
六 随园老人
七 十人联弈
八 梁程风范
九 范施国弈
十 围棋轮回
十一 寄驴扬州
十二 让与不让
十三 陈周颉颃
十四 思棋碰壁
十五 末代传奇
十六 文士之弈
十七 僧道之弈
十八 妇女之弈
十九 高官之弈
二十 民间趣闻
《中国工业史话-中国读本》
作者:谢俊美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2150
出版时间:2011/1/1
开本:16开
页数:148页
定价:16.0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古代工业的发端
一原始社会的中国工业
二以青铜器为代表的商周工业
三春秋战国工业
第二章 从秦汉到隋唐的中国工业
一秦汉大一统下的中国工业
二汉代的造纸术
三从炼丹术到中国古代化学工业的出现
四隋唐工业
第三章 各具特色的辽宋夏金元工业
一应时所需的兵器工业
二宋代的印刷术
三各有千秋的制瓷工业
四异军突起的棉纺织业
第四章 明清工业的大发展
一官府工业和民间工业的消长
二不断发展的明清工业
三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第五章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工业
一战前中英两国工业的对比
二西方工业对中国传统工业的冲击
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
四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第六章 清朝末年的中国工业
一甲午战争后中国工业的状况
二民族工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1895~1898)
三民族工业发展的第二个高潮(1903~1911)
第七章 从“一战”到“二战”的中国工业
一中国民族工业的新发展
二“二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状况
三解放前夕的中国工业
《中国的玉文化》
作者:姚士奇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1955
出版时间:2010/10/1
开本:16开
页数:219页
定价:23.0
目录:
第一章 玉饰起源
第二章 玉的概念
一 古人辨玉法则
二 近代玉石范畴
第三章 古老的玉石材种
一 玛瑙
二 青金
三 珊瑚
四 水晶
五 砗磲
六 绿松石
七 岫玉
八 白玉
第四章 远古玉崇拜的传说
一 原始部落的玉刻标志
二 氏族领袖的玉石光环
三 从乐器起源到中华玉振之声
第五章 玉石见证的史前史
一 从新乐到红山——中华第一龙的惊世雄姿
二 从仰韶到龙山——中原各民族的统
三 从河姆渡到良渚——东方文明的曙光
四 从石峡到卑南——民族大家庭的融合与风采
第六章 华夏文明的第一奠基石
一 新石器时代玉器的伟大成就及三大特征
二 全国规模玉崇拜观念的形成
三 为华夏文明奠基
第七章 玉石与国家神权政治
一 早期国家用玉礼仪的诞生
二 妇好墓玉器
第八章 氏族巫觋和商代儒术的玉石渊源
第九章 西周政治变革的玉文化成果
第十章 中国古代最完整的玉文化理论——“三礼玉论”
一 国家统治的管玉机构
二 政治经典的玉器形制
三 行政典章的用玉分类
第十一章 玉宝概念之内涵
第十二章 春秋辩玉诸子争鸣
一 儒家学术:从褒玉起家走向反面
二 道家理论:非宝而言他
三 法家观点:痛贬与伐足达
四 时代进步的体现
第十三章 玉石文化与统治形象
一 万物主宰
二 天地之精
三 道德楷模
第十四章 传国玉玺的故事
一 古玺传承刀光血影
二 赝伪不绝欺人诬天
第十五章 大汉天子们的痴迷
第十六章 舆服用玉的奇观
一 冕旒
二 圭笏
三 玉辂
四 宝玺
第十七章 玉书与史实
一 秦惠文王祷告上天之玉
二 山西侯马东周盟誓玉书
三 唐玄宗封禅玉简
第十八章 儒道释关于玉宝的说教
一 董仲舒谶讳神学中的玉石神谶
二 佛门极乐世界的玉石场景
三 祈求长生不老的玉石仙药
第十九章 统治者敛宝
第二十章 石破天惊拥抱未来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