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组
淘书团童书特惠
中图网>淘书团>社科>团购详情

淘书团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纪念建党九十周年书系”之《中国战时财政思想的形成》《制度成长与发展逻辑》《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与领导哲学》等8册,结合党史研究与党建研究,借鉴不同学科理论视野,展示了建国以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理论探索,内容涵盖党史、党建、政治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各领域,对于了解党的发展、学习中共党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定价261元,现团购价49元包邮!

×

关键字
经济
团购价¥49.0 ¥261.0 折扣1.9
已售66
缺货登记

返回淘书团>>

推荐理由

16开平装,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本次团购包含《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与领导哲学》《中国战时财政思想的形成(1931—1945)》《制度成长与发展逻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与实践》《建国以来党内民与人民民主关系的历史考察》《人的解放主题的中国化进程》《建国后中共上海地方党委领导体制研究》《延安精神永放光芒》8册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与领导哲学》:系统梳理党的执政实践及其领导哲学思想,论述执政智慧与领导方法
《中国战时财政思想的形成(1931—1945)》:阐释抗日战争战时财政思想的形成过程,重点讲述战时财政的核心问题——战费筹措这一重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与实践》: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外交的实践及发展历程,包括中国外交的传统布局、非传统领域(包含能源外交、反恐外交、防疫救灾外交等)、中国特色的政党外交等

友情提示:本套书扉页带有出版社所盖特价章,介意的读者请慎拍

书友说
  • *** 2018/7/21 16:56:52
    封面略旧,内里如新。内容可以。
查看下一条 >>

编辑推荐

2010年7月1日,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在《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公共媒体刊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学术活动项目征集公告》,征集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围绕建党九十周年而开展的学术项目。其中征集到的研究著作经相关专家严格评审,共有二十六种优秀著作入选。丛书内容涵盖党史、党建、政治学、哲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党史研究与党建研究相结合,把地方党委领导体制置于现代国家、政党政治和公民社会的大视野中考察,搜集丰富的史料,力求不停留于历史轨迹的梳理、概括,而是借鉴不同学科理论视野,对历史现象开展必要的理论分析,从更为广阔的社会历史变迁的背景来认识、描述、分析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与领导哲学》
全书共含八章,框架上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导论,明确了本课题研究的历史的和逻辑的起点,对党的执政实践及其领导哲学思想,以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做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并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价值原则。第二部分,即第二至第七章,分别从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内涵与领导哲学的逻辑范畴的结合上设计相关章节。第三部分,即第八章,论述执政智慧与领导方法论。

《中国战时财政思想的形成(1931—1945)》
本书讲述抗日战争战时财政思想的形成过程,从战时财政动员理论出发,系统总结战时财政思想,挖掘大量史料,涉及到许多关于财经界前辈诸如卫挺生、尹文敬、关吉玉、陈长蘅、黄豪、许性初等人的财政思想,并重点讲述战时财政的核心问题——战费筹措这一重要内容。

《制度成长与发展逻辑: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政治》
本书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中国政治发展的整体面貌,并提出了有意义且具有创新性的见解,比如: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中华民族的“民族史”与“世界史”相融合、创新的历史过程;不同历史起点及社会条件,将极大地影响中国政治发展过程所遇到的问题和政治体制的具体形态等。另外,本书一方面将政治发展的核心机制解释为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换,特别是这一转换必然包含的执政党同现代民主法治的结合,另一方面提出和论证了中国政治发展重在寻求民主实现形式的蕞优次序和发展重心,明显地体现了价值与事实相结合的研究立场。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与实践》
本书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在过去九十年中对中国外交的亲身实践及发展历程。内容分为“理论篇”和“实践篇”两部分,“理论篇”阐述各时期、各背景下的中国外交,“实践篇”讲解中国外交的传统布局、非传统领域(包含能源外交、反恐外交、防疫救灾外交等)、中国特色的政党外交等。

《建国以来党内民与人民民主关系的历史考察》
本书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关系变革演化的全面考察,分析各个阶段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关系发展变化的背景和原因,考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处理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关系的方针与思路,描述在制度机制和政治生活两方面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相互作用的内容和方式,总结和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又体现民主政治一般规律的经验。

《人的解放主题的中国化进程:中国共产党对人权的社会主义塑造和开拓》
人权是人的解放的历史形态,中国的人权建设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中国共产党对人权的中国塑造之蕞大特点,在于将其有机地融合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之中。本书从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制度变迁中认识中国的人权。

《建国后中共上海地方党委领导体制研究》
本书针对建国后中共上海地方党委领导体制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包含中国领导体制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建国初上海地方党委领导体制的建构、上海地方党委领导体制的曲折演变、转型期上海地方党委领导体制的变革与创新等。

《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
本书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年来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研究和思考,重点对延安精神在当代青年中的地位、作用、意义以及在新时期如何进一步发扬光大延安精神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和探讨,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思路。这些理论研究和探讨,反映了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和毛泽东思想研究会这几年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开展理论研究和学习宣传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图片展示















本单详情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与领导哲学》
作者:奚洁人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03559
出版时间:2011年6月1版1印
开本:16开
页数:297
定价:32元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一、新中国的建立与党的领导理念的价值转型
(一)从推翻旧政权到掌握、巩固新政权
(二)从破坏一个旧世界到建设一个新世界
(三)从局部范围内执政到全国范围内执政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及其党的领导哲学的历史演进
(一)建国大纲的制定与党执政的领导哲学理念
(二)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与党的领导理念的变革和偏差
(三)邓小平理论与党的领导哲学思想的重大历史飞跃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领导哲学思想特点
(五)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领导哲学思想的新贡献
三、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领导价值取向
(一)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二)以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为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
(三)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要求
(四)以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为执政能力建设的政治目标
四、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与领导哲学的研究思路
第二章 科学认识执政环境
一、党执政必须科学认识执政环境
(一)执政党的主体意识及认识执政环境的重要性
(二)认识执政环境与提高执政能力是辩证统一的过程
(三)适应和优化执政环境是执政党成熟的标志
二、党的执政环境的历史嬗变
(一)执政环境研究的内容及其分类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环境的历史变迁
(三)我们党认识执政环境的基本经验
三、中国共产党执政环境的时代特征
(一)新时期党的执政环境的有利因素
(二)新时期党的执政环境的不利因素
四、执政环境与党的历史方位
(一)深刻认识党的执政环境与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
(二)党的历史方位与党执政的历史任务
(三)优化执政环境与提高执政能力
第三章 执政理念与领导价值观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
(一)从领导的社会属性看执政党的价值取向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与我们党的政治价值目标
(三)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二、以“执政为民”为根本价值取向
(一)“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根本价值取向
(二)“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基本执政经验
(三)“以人为本”与“执政为民”理念的时代新内涵
三、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改革取向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价值取向的确立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确立
(三)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四、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
(一)先进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提升文化软实力,激发文化创造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先进文化的灵魂
(四)不断提高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
五、以“和谐”为社会建设的价值理念
(一)“和谐”理念:我党执政理念的重大转折
(二)“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三)“和谐世界”:对构建世界格局的新贡献
(四)不断提高构建和谐社会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第四章 执政方式与领导机制
一、执政方式的变革要适应时代发展和实践的需要
(一)我们党执政方式的形成及原因探析
(二)执政方式的变革及其指向的核心问题
(三)改革和创新执政方式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二、把握执政规律,不断提高科学执政的能力和水平
(一)在实践中认识和准确把握执政规律
(二)按照执政规律科学地实施治国理政
(三)科学执政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执政水平
三、强化执政宗旨,加快推进民主执政的制度化进程
(一)民主执政解决了为谁执政、靠谁执政的问题
(二)只有民主执政才能保障历史使命的实现一
(三)执政中要推进民主竹制度化和规范化
(四)在推进党内民主的基础上扩大人民民主
四、坚持依法执政,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依法执政是我们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二)提高依法执政能力是一项长期任务
(三)依法执政实现党的领导方式的深刻转变
(四)要处理好依法执政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第五章 执政方略与领导辩证法
一、总揽全局,统筹兼顾,协调各方
(一)总揽全局:执政党重要的战略思维能力
(二)统筹兼顾:执政党重要的战略谋划能力
(三)协调各方:执政党重要的战略执行能力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一)以系统思维的方法准确把握三者关系
(二)在实践中动态调整三者关系的战略重点
三、社会多样化与执政党的社会矛盾观
(一)中国转型期社会矛盾的复杂性
(二)把握处理复杂社会矛盾的领导艺术
四、妥善处理社会政治关系的领导艺术
(一)妥善处理政党关系的领导艺术
(二)妥善处理民族关系的领导艺术
(三)妥善处理宗教关系的领导艺术
(四)妥善处理阶层、海内外同胞关系的艺术
第六章 执政绩效与领导评价
一、政绩观与执政绩效的评价
(一)政绩观的历史性与时代性
(二)政绩观与执政绩效的关系
二、执政成本与执政绩效的政治考察
(一)关于执政成本的分析
(二)关于执政绩效的分析
(三)科学发展与执政绩效
三、人民群众是执政绩效评价的主体
(一)执政绩效评价的人民性
(二)执政绩效评价的异体性
四、绩效评价最终标准:是否推动社会历史进步
(一)执政绩效评价的技术标准
(二)执政绩效评价的根本标准
(三)执政绩效评价的事实考量
(四)执政绩效评价的价值考量
(五)社会历史进步是执政绩效的最终标准
第七章 执政主体与领导文化
一、坚定信仰,始终忠诚于马克思主义
(一)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是建设执政党领导文化的根本
(二)建设学习型政党,创斯执政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机制
(三)践行核心价值体系,是执政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关键
二、改革创新,始终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
(一)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提高党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二)着力培养优秀领导人才,提高党的队伍的创造活力
(三)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三、完善制度,始终保持党的高度团结与统一
(一)健全完善党的制度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二)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是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
(三)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四、以人为本,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一)以人为本,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以人为本,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领导作风
(三)以人为本,坚持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五、居安思危,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一)增强忧患意识,建设长治久安的执政党组织文化
(二)坚持反腐倡廉,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制度体系
(三)加强自我修养,形成领导者廉洁自律的自觉行为方式
第八章 执政智慧与领导方法论
一、党的领导方法论的思想精髓
(一)实事求是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二、党的领导方法论的眼界胸襟
(一)宽广的世界眼光,深邃的历史眼光
(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三、党的领导方法论的战略理念
(一)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
(二)渐进性改革与历史性飞跃
(三)独立自.主与国际合作
四、党的领导方法论的辩证思想
(一)理论指导与实践第一
(二)总结历史与开辟未来
(三)把握规律性与富于创造性


《中国战时财政思想的形成(1931—1945)》
作者:李超民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03962
出版时间:2011年7月1版1印
开本:16开
页数:328
定价:36元

目录
绪言
第一章全民族持久抗战战略观与战时财政转型(1921—1938)
第一节全民族持久战战略的起源与实践
一、中国共产党全民族持久战争观
二、九一八事变后全民族持久抗战战略的发展
第二节国民党政府消极被动的国防战略
一、“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与消极防御观
二、由消极防御观到“持久消耗战略”的形成
第三节九一八事变与国民党政府的战时财政举措
一、事变后的财政紧急情况
二、事变后的财政整理方策
三、战时税收和公债政策
四、金融的稳定对策
第四节国民党政府财政制度的现代化转型
一、预算和支出制度的变化
二、现代财政与国地分权
三、岁入制度的变革
四、货币金融制度改革
五、第二次全国财政会议与开始长期财政改革
小结
第二章战时财政经济问题争鸣(1931—1937)
第一节中国共产党战时财政政策主张及其发展过程
一、中国共产党战时财政政策主张的提出
二、《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的战时财政思想
第二节九一八事变后有关财政整理的讨论
一、关于建立国防财政
二、财政税收改革
三、货币金融制度改革
第三节对战争与经济关系的各种认识
一、九一八事变后的抵制日货、废除日债议论
二、战争经济理论的发端
三、从战争经济论到国防经济动态论
第四节对国防与经济关系的认识
一、国防问题与中国国防力量建设
二、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防经济政策
三、国防经济理论的产生
第五节战时统制与国防经济动员思想
一、战时统制思想的起源与归宿
二、战时统制政策与反对
三、由统制经济而战时经济动员
小结
第三章战费筹措思想之发端(193l—1937)
第一节战费筹措的思想起源
一、战时财政论著出版盛况
二、战费筹措理论的兴起
第二节战费筹措理论的深化
一、战费规模与战时财政预算
二、战时税收研究
三、战时公债政策思想的展开
第三节尹文敬的战费筹措思想体系
一、尹文敬与其学术提要
二、战争与战时财政研究
三、战费筹措与战时公债政策
四、战费筹措与战时租税理论及政策
五、财政手段外的战费筹措与专卖
六、中国财政需尽快进入非常时准备
小结
第四章战时财政实践与思想的成长(1937—1941)
第一节战争资源筹集与战争经济思想发展
一、总体战与战争资源
二、战争资源与经济战思想
三、战时经济新思想与资源枯竭问题
第二节战费筹措与战时财政思想进步
一、抗战初步胜利的财政政策因素
二、有关战时战费筹措政策的争论
第三节战费筹措与战时直接税思想
一、战费筹措方策中的直接税与专卖思想之争
二、战时过分利得税政策与战费筹措
三、遗产税与战费筹措
四、其他税收与战费筹措讨论
第四节战费筹措与战时公债思想
一、关于战时公债理论与实践
二、战时对外募债问题
第五节配合战时财政的战时统制思想
一、战时物价问题的根源与对策
二、战争资源与战时贸易、外汇统制争论
三、战时专卖制度问题
第六节根据地战时财政与实践
一、持久战战略与“全民族的”“战时财政经济政策”
二、根据地战时财政经济政策实践
小结
第五章战时财政思想的转型与完成(1941—1945)
第一节战时财政思想的转型之始
一、国民党五届八中全会与抗战建国思想
二、“战时三年建设计划大纲”
三、第三次全国财政会议与抗战建国财政
第二节国家总动员与战时财政思想
一、战时财力动员与经济战
二、战时有关财政争论
三、关于外债的利用方式争论
四、接近胜利的财政复员准备
第三节战费筹措与战时地方财政问题
一、重划国地财政的动因议论
二、战时地方财政难题
三、整理地方财政的新思想
第四节战费筹措与田赋征实政策思想
一、田赋征实政策思想的起源
二、田赋征实政策要点
三、有关田赋征实政策的议论
第五节战时物价问题与专卖政策思想
一、战时物价与生产政策大讨论
二、专卖制度的推行与争论
第六节战后财政复员问题
一、对战后经济复员的较早关注
二、战后财政复员的主要争论
小结
结语
后记


《制度成长与发展逻辑: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政治》
作者:程竹汝 上官酒瑞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04099
出版时间:2011年9月1版1印
开本:16开
页数:390
定价:34元

目录
序/王邦佐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何谓政治发展
一、政治发展:进入中国主流话语
二、西方政治发展理论透视
三、政治发展内涵的三个要素
第二节 中国模式与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
一、中国模式争论:聚焦政治领域
二、政治体制改革:滞后论与适应论
三、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第三节 革命党领导下的中国政治
一、革命政治
二、理想政治
三、全能政治
四、动员政治
第二章 中国政治发展历程的独特性
第一节 超大社会:政治演进的历史基础
一、超大社会形态
二、传统政治文化
三、特有现代化境遇
第二节 多元平衡:政治发展的价值取向
一、民主与法治:中国政治发展的价值目标
二、稳定与公正:中国政治发展的社会目标
第三节 市场与权利:政治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具有同构性
二、社会结构变迁:推动政治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全球化:影响中国政治发展的外部动因
第三章 中国政治制度的成长轨迹
第一节 民主形式:多元发展趋向
一、选举制的改革与进步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成长
三、协商民主的增长
四、社会民主的增量发展
第二节 政党政治:制度化的进程
一、党政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二、各政党政治地位和关系的制度化
三、多党合作形式的制度化
第三节 法治秩序:现实性的增长
一、立法体制的适应性发展“
二、行政法治的进步
三、司法制度的进步
四、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初步形成
第四章 中国政治发展的功能特色
第一节 重心功能:社会稳定
一、政治体系结构与社会稳定
二、政治体系功能与社会稳定
三、社会自律体系与社会稳定
第二节 基本功能:汲取合法性
一、有效的政治业绩积累合法性
二、创新的意识形态建构合法性
三、增量的民主改革巩固合法性
第三节 体系功能:社会整合
一、有效的领导体系与社会整合
二、有机的国家结构与社会整合
三、有控的组织网络与社会整合
第四节 过程功能:政策优化
一、多元化的利益输入与政策优化
二、协商式的政策议程与政策优化
三、程序性的公共决策与政策优化
第五章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上)
第一节 价值理念:以人为本的确立
一、政治发展核心价值的两次转向
二、以人为本政治核心价值的理论品格
三、以人为本政治核心价值的现实意蕴
第二节 制度形态:渐获适应性与自主性
一、制度形态适应性的增强
二、制度形态自主性的提高
第三节 轴心机制:从革命党走向执政党
一、共产党是中国政治发展的轴心结构
二、共产党从革命党走向执政党的历程
三、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向的理论与现实取向
第六章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下)
第一节 政治过程:从动员走向有序参与
一、全能体制下的动员型参与
二、社会转型期政治参与模式的变迁
三、转向有序政治参与
第二节 治理方式:从人治走向法治
一、治理方式演进的历史轨迹
二、政府推进型法治建设的成就与悖论
三、法德共治的结构诉求
第三节 政治文化:从革命文化走向公民文化
一、革命型政治文化:政治文化转型的基础
二、革命型政治文化转向公民文化的表现
三、中国式公民文化培育的行动选择
第七章 当代中国政治的科学发展:寻求民主实现形式的最优次序与发展重心
第一节 基础:选举民主
一、选举民主的发展应讲究战略和策略
二、稳妥推进选举民主的发展
第二节 根本:人民民主
一、议会民主:开发现有制度资源
二、协商民主:夯实基础和拓展空间
三、参与民主:保障利益表达的有序与畅通
第三节 关键:宪政民主
一、确立宪政民主发展上的优先性
二、宪政民主重在规范公共权力
第四节 动力:党内民主
一、正确认识和科学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
二、落实和创新党内的选举制度
三、解决好党的代表大会制度运行中的三个问题
四、确立集体领导制度的刚性地位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与实践》
作者:杨洁勉 等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03696
出版时间:2011年7月1版1印
开本:16开
页数:330
定价:36元

目录
引言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外交的领导及成就
一、九十年内外环境和中国外交的历程
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外交理论
三、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外交领导的特点
四、中国共产党的全球战略和外交布局
理论篇
第一章 时代观与中国外交
第一节 战争与革命观下的中国外交
一、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对时代观的探索
二、新中国成立后党对时代观认识的发展
三、主要特点和趋向
第二节 和平与发展观下的中国外交
一、和平与发展主题的提出
二、和平与发展现的基本思想
三、意义与成就
第三节 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新内涵
一、国际体系进入转型期的特点
二、中国外交面临的新形势
三、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时代观认识上的新飞跃
第二章 国际体系观与中国外交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国际体系观与对外关系
一、国际体系概念、演变进程和中国的半边缘化
二、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的国际体系观和对外关系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国际体系观及外交实践
一、“一边倒”战略和国际体系的重要参与者与推动者
二、“世界革命中心”和国际体系的革命者
三、中国战略再思考和与国际体系关系的改善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的国际体系观和外交实践
一、国际体系观的历史性转变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
二、和谐世界理念和国际体系的建设者
第三章 国家利益观与中国外交
第一节 共产国际影响下的国家利益观(1921~1936)
一、建党初期的困扰
二、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后的逐渐转变
三、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过程中走向成熟
第二节 独立自主国家利益观的形成(1936—1949)
一、抗日救国与维护中国革命利益的斗争(1936—1945)
二、争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斗争(1945—1949)
第三节 意识形态影响下的国家利益观(1949—1979)
一、“一边倒”战略时期
二、“两个拳头打人”战略时期
三、“一条线、一大片”战略时期
第四节 改革开放环境中的国家利益观(1979—2011)
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国家利益观与中国外交
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国家利益观的发展
三、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国家利益观方面的
新进展及中国外交
第四章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外交
第一节 挑战中形成的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三、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第二节 实践中完善的科学发展观与新时期中国外交
一、科学发展观源自实践
二、科学发展观重在实践和落实
三、科学发展观与新时期中国外交
第三节 理论建设中的科学发展观和中国外交创新
实践篇
第五章 中国外交的传统布局
第一节 战略伙伴和大国外交
一、和平解放外交与保持相对独立
二、“一边倒”战略和与苏结盟
三、迈向独立自主与不结盟
四、积极大国与伙伴关系
第二节 睦邻友好和周边外交
一、坚持睦邻外交与和平共处
二、追求和平发展与互利共赢
三、与邻为善,构建和谐周边
第三节 继往开来和发展中国家外交
一、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二、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友好关系
三、机制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共赢关系
第四节 开拓创新和多边外交
一、被动参与时期
二、主动参与时期
三、主动建构时期
第六章 中国外交的非传统领域
第一节 非传统领域外交的发展基础
一、中国对非传统领域外交的认知发展
二、从传统到非传统领域的外交思想的变化
三、非传统领域外交的外部推动和重要意义
第二节 能源外交
一、中国面临能源的内外压力
二、中国的能源外交政策
三、能源外交的主要领域
四、能源外交的主要贡献
第三节 环境外交
一、中国环境外交的发展演变
二、中国环境外交的原则
第四节 反恐外交
一、反恐外交的基本立场
二、反恐外交的实践
第五节 防疫救灾外交
一、防疫救灾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
二、防疫救灾的外交实践
第六节 公共外交
一、公共外交的内涵
二、中国公共外交的演进
三、公共外交的主要路径
四、公共外交和中国的国家形象
第七章 中国特色的政党外交
第一节 政党外交的内涵和发展
一、政党外交的内涵
二、政党外交的发展
第二节 政党外交的原则和对象
一、政党外交的原则
二、政党交往的对象
第三节 政党外交的作用和影响
一、政党外交的作用
二、政党外交的影响
结语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外交前瞻
一、新时期的机遇和挑战
二、理论创新和机制创新
三、和平发展的坚强领导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建国以来党内民与人民民主关系的历史考察》
作者:梅丽红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04044
出版时间:2011年9月1版1印
开本:16开
页数:270
定价:30元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的现状与意义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三、历史分期与分析方法
(一)分期依据
(二)分析方法
第二章 奠定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关系的重要基础(1949.10-1957.3)
一、民主集中制:从党内延伸至国家与社会层面
(一)民主集中制在建国程序中的灵活变通
(二)民主制宪——人民当家作主的一次重要实践
(三)民主集中制在政权组织和运行机制上的运用
二、以党的组织及其基本原则重构国家与社会
(一)在各级人民政府中建立党的组织系统
(二)党对基层社会的组织整合
(三)党管干部制度的建立
三、以民主建政促进党内民主建设
(一)确定执政党领导国家事务的基本原则
(二)赋予民主集中制以新的内涵
……
第三章 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关系的异常发展(1957.4-1966.4)
第四章 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关系畸变(1966.5-1976.10)
第五章 构建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关系的新格局(1976.11-1989.5)
第六章 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关系再定位(1989.6-2002.11)
第七章 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互动共进(2002.12至今)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人的解放主题的中国化进程:中国共产党对人权的社会主义塑造和开拓》
作者:孙力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03702
出版时间:2011年7月1版1印
开本:16开
页数:264
定价:28元

目录
第一章近代的伟大变迁:人权的诞生及其历史意义
一、近代文明进程中的人权孕育
(一)市场扩展对权利的孕育
(二)文化启蒙对人权的传播
二、意识形态重塑的人权原则
(一)生命权确立及其意义
(二)财产权确立及其意义
(三)自由权确立及其意义
(四)革命权确立及其意义
三、政权合法构建中的人权逻辑
(一)作为政权合法性源泉的人权
(二)作为国家法治根基的人权
第二章人的解放主题: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和追求
一、从人的异化开始的社会批判
(一)异化理论的剖析视角
(二)经济探究的理论奠基
(三)唯物史观的人权定位
二、从权利平等到制度的重塑
(一)工人运动中平等权利的诉求
(二)平等权利追求的困境
(三)平等权利的革命逻辑
三、从个人的解放到阶级的解放
(一)十月革命的人权实践
(二)社会主义对人权的当代贡献
第三章 民权与人权:中华民族解放中的人权重塑
一、民族救亡中的人权意蕴
(一)社会本位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生存危机
(二)孙中山人权思想的话语转换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人权重塑
(一)中国共产党的人权初识
(二)土地革命推动的人权进程
(三)抗日战争中民族和阶级双重解放中的人权追求
(四)解放战争奠基民主革命最伟大的人权进步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建构的人权特征
(一)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历史使命相一致的人权奋斗目标
(二)个人权利与民族权利、阶级权利以及集体权利相交融
(三)在人权的法律保护和制度基础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第四章制度重建和国家牵引:人权的历史性提升及新挑战
一、制度重建中人权的历史性提升
(一)经济权利开拓新纪元
(二)政治权利的普遍性和平等性
(三)文化和社会权利的迅速推进
(四)特殊群体人权保障的凸显
二、全能国家的人权路径和挑战
……
第五章阵地重构:社会主义人权旗帜的当代确立
第六章国际人权斗争:中国的回应和重要贡献
第七章以人为本:人权张扬与人的解放主题的时代丰碑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建国后中共上海地方党委领导体制研究》
作者:严爱云 张励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03719
出版时间:2011年7月1版1印
开本:16开
页数:267
定价:30元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中共领导体制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第一节 中共领导体制的历史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建党学说
二、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积淀
三、中国政党政治的起步
第二节 苏共领导体制的实践借鉴
一、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
二、斯大林与苏共一元化领导体制
第三节 党对中央与地方领导体制的探索与架构
一、从党章 看民主革命时期党的领导体制理念
二、根据地局部执政的领导体制实践
三、从《共同纲领》到“五四宪法”的宏观定位
第二章 建国初上海地方党委领导体制的建构
第一节 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领导体制转变
一、民主革命时期上海党组织领导机构变迁的历史回溯
二、应对进城之初的执政考验
三、上海市委的组织架构
四、党管干部制度的初构
第二节 纵横领导体系的组织架构
一、区县党委的架构变迁
二、大口党委的组织设置变迁
三、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架构
第三节 党政等关系的组织定位
一、党与政的权责划分
二、党与人大、政协的耦合
第三章 上海地方党委领导体制的曲折演变
第一节 地方党委领导体制的变异
一、开始大规模建设阶段执政使命的转变
二、地方党委的领导方式、运行机制
三、党政关系的异化
第二节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领导体制的相应调整
一、部分还原政府职能
二、有限发挥人大、政协作用
三、调整的终止和向高度集权演变
第三节 动乱中的扭曲与徘徊中的调整
一、政治“大民主”与社会大动乱
二、“一月夺权”后的领导架构
三、上海第四次党代会后党政不分的运作模式
四、粉碎“四人帮”后的起步调整
第四章 改革开放初上海地方党委领导体制的重构
第一节 从理论的反思到实践的拨乱反正
一、寻求变革的社会期待
二、自上而下的拨乱反正
第二节 新时期上海地方党委领导体制的新模式
一、地方党委领导体制制度化建设的起步
二、大口党委的重新设置
三、人大、政协职能的逐步恢复
第三节 以调整党政关系为重点的政治体制改革
一、党与政府的权责初分
二、基层党政关系的调整
三、对权力运行监督的加强
第五章 转型期上海地方党委领导体制的变革与创新
第一节 “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模式下地方党委领导体制的调整
一、转型期社会生态环境的特征
二、地方党委政治功能的演化
三、纵向领导体系的重心下移
第二节 构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格局
一、横向领导体系的职能分工
二、“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格局
三、“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制度保障
第三节 新时期党在社会生活中政治权威的重塑
一、从管控到凝聚理念的转变
二、有序推进社会组织的培育
三、畅通党群联系的渠道
第六章 科学发展观与上海地方党委领导体制的完善
第一节 副书记职数减少后地方党委领导体制的再调整
一、“减副”后党委会组织结构的调整
二、全委会功能作用的扩大
三、党委会运行机制的规范化建设
第二节 以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
一、健全党内民主制度
二、提升党员主体地位
三、建立党代会常任制
四、改革完善党管干部的体制机制
五、“一个党委三个党组”政治权力结构的巩固
第三节 健全对地方党委权力运作的监督制度
一、建立各级巡视制度
二、加强党内纪检制度
三、健全民主评议制度
第七章 地方党委领导体制永葆活力的科学化建设
第一节 地方党委领导体制建设的经验与挑战
一、领导体制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二、领导体制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节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鉴戒
第三节 进一步改革完善地方党委领导体制的思考
一、完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格局,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二、以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
三、科学化制度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
参考文献
后记


《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
作者: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 编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03481
出版时间:2011年6月1版1印
开本:16开
页数:316
定价:35元

目录
前言
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与马列主义的理论关联
 1952年毛泽东对私人资本主义策略转变原因探析
 浅析毛泽东的学习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经验和启示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文化建设思想的启示
 要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毛泽东自由和必然关系的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
中国共产党90年的革命实践与理论探索
 陈独秀与中共领导体制的初创
 张闻天——坚持调查研究的楷模
 二十年代上海职工学(夜)校的革命动员
 我党执政以来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程序化的历史考察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在“白区”的思想政治教育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抑制上海物价上涨的努力
 浅析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互相监督
  ……

淘书团小贴士

1、全场包快递,快递不可达区域使用邮政小包,需自付邮费(港澳台、新疆西藏运费政策>>

2、淘书团订单限30分钟内支付,逾时将被取消。

团购畅销榜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