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组
淘书团年终盛宴
中图网>淘书团>社科>团购详情

淘书团

“人文学术”6册,收录陈友峰、段炼、朱寿桐等资深学者撰写的学术论文,对中国戏曲、视觉文化、本雅明思想、鲁迅的文学思想及文学主张等进行学术分析,作者不仅对自己提出的命题进行合理的论证,还将现当代理论成果合理运用其中,观点深入、资料翔实,为读者开阔学术视野提供参考。原价204.5元,现团购价45元包邮!

×

团购价¥45.0 ¥204.5 折扣2.2
已售37
缺货登记

返回淘书团>>

推荐理由

32开平装,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收录陈友峰、段炼、朱寿桐等资深学者撰写的学术论文

观点深入、资料翔实、论述精当、逻辑清晰

为读者开阔学术视野提供参考

友情提示:书顶或书底切口印章,是装包时的记录,介意的读者慎拍!

一脉相承:中华历代文化鉴赏
洞明世事,从读书开始
钟灵毓秀之地:各省文化大赏
隽永的精神家园:中华艺术盛景
探索东方奇幻世界:神、鬼、人
书友说
  • 903*** 2017/8/2 21:21:31
    一如既往的好
  • 201*** 2017/4/25 9:04:11
    先看了美学本,刚好最近在写电影文本分析,实用极了~
查看下一条 >>

内容简介&作者简介

《生命之约:中国戏曲本体新论》

  中国戏曲是中国的诗词、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和中国哲学、中国美学滋养出一门具有东方血型的综合艺术。当她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确立以来,何谓“戏曲”?“戏曲”何为?这样的追问就没有间断过。但遗憾的是回答这种追问的形式大都限于对中国戏曲流变的考察和对中国戏曲外在形态的描述,未能从根本上进入到中国戏曲的本体内容,更未能形成一种理论化的表达。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戏曲其自身发展过程所形成的文化重负所致,另一方面是由戏曲从业人员多偏重于艺术实践所致,但更为重要的原因则体现为人文观念的保守和僵化。这种人文观念的保守和僵化不仅直接阻碍了戏曲研究过程中新方法、新理论和新视角的运用和融入,阻碍了新研究领域的拓展,狭隘了戏曲研究者的学术视野。”针对这一现状,友峰提出了自己对中国戏曲本体的认识,力图使中国戏曲的本体研究真正成为对戏曲本质、本源的追问。

友峰的论著《中国戏曲本体新论》,其“新”我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选题新。系统的戏曲本体论研究,在戏曲理论领域确实是较为罕见的,因而,该论著选题具有当代特色和较大的理论难度。它从一般史论和艺术形态研究的层面上升到哲学观和美学观的高度,对戏曲本体及其存在根据和本质做出全面的理论概括和学理分析。文中从“戏曲原型”的分析入手,论证了戏曲具有的“成人游戏”和“宗教仪礼”的双重本质,进而就戏曲存在的双重性、历史性、当下性和社会性展开了逐层分析,并从生存论的视角把戏曲存在与人的生命存在相关联,始终把握着“戏曲是人的艺术”这一命题,把对戏曲内部结构和外在形态的探讨,与此在主体的生命存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整个论著在充满灵性的书写中弥漫着强烈的思辨色彩。

  其次,立意新。该论著从一般本体论的理论层面探讨中国戏曲最基本的问题,这在传统戏曲研究中实不多见,立意较富新意。整部论著旨在解释中国戏曲的存在根据和意义、中国戏曲的终极价值、中国戏曲的时空形态和审美构成、中国戏曲中的生命意义和民族意识等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在论及中国戏曲的物质存在形态和观念存在形态时,力图运用不同时代的人们对戏曲的不同阐释,去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使人耳目一新。不仅如此,论著还对中国戏曲如何帮助人们克服现实苦难的方法、戏曲艺术为何晚熟、戏曲的教化功能等问题,提出了颇具新意的解释和观点。这些解释和观点,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戏曲、自觉掌握中国戏曲的审美属性,是很有启发性的,也可以说是这部纯理论性的专著很现实的当下意义。

  再其次,运用的论证方法和使用的理论工具较新。在本论著中,作者不仅运用传统的古典哲学和古典美学理论对自己提出的命题进行合理的论证,而且对表现主义美学、现象学美学、存在主义美学、生命哲学、符号学、哲学解释学等现当代理论成果,也能熟练地把握和运用,并巧妙自如地与中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相互转换、融为一体,形成一个较具逻辑力度的理性构架。如在论及“戏曲审美欣赏的三种精神类型”时,本书借鉴和吸收了后现代主义社会学家、人类学家齐格蒙·鲍曼的理论成果,并与戏曲的审美形态紧密结合,提出了“观光者”、“流浪者”和“安居者”等戏曲审美的三种精神类型,深刻地揭示了三种审美精神类型的区别和各自的存在状态,读后使人颇受启发。又如,在论及戏曲与民意识的关系时,本书融合了英国左派史学家艾里克·霍布斯鲍姆和民族主义学者埃里·凯杜里的观点,在齐格蒙·鲍曼提出的“想象共同体”的基础上,结合当今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发展,提出了“文化共同体”这一民族概念,并进一步阐述了作为中华文化之集大成者的戏曲,在民族意识的形成和民族认同感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占据的地位。读后均使人深受启发,对戏曲存在的社会价值产生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考。如是的例子在本书中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这部论著尽管可能还有一些值得斟酌的地方,但它对于中国戏曲的研究具有实实在在的价值。它填补了中国戏曲本体论研究的空白,拓展了中国戏曲研究的新视域,提供了研究中国戏曲的新思路。

作者简介

  陈友峰,博士,中华美学学会会员,中国戏曲学院学报《戏曲艺术》编辑部主任。1969年出生于安徽省毫州市,2000年师从戏曲史论家周育德先生攻读硕士学位,而后考入南开大学,师从彭修银先生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戏剧美学。在全国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上海孤岛话剧研究》

  上海的戏剧观众的审美取向又与海派文化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何以话剧职业化在上海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话剧这一自身蕴含现代性的戏剧样式和上海现代文化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的关联?上海孤岛这种繁盛的演剧局面出现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一个特殊的历史地域中,是正常还是反常?它的出现,是戏剧发展的必然,还是偶然?它与历史上其他表面类似的话剧现象相比较,其内在又有很大的不同,那么,造成这些不同的根源何在?和其他剧种的同时期演出相比,这种状态又是不是真正的繁盛?……

  当面对当代戏剧发展中出现的通俗化、市场化的戏剧现象时,重回戏剧史中,对当年那段曾被忽略的类似的发展阶段进行重新整理和研究,非常有必要。

作者简介

  胡叠,文学博士。生而注定学文,现在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任教。常思得以教授中国传统艺术为业,大幸也。创作的戏曲剧本《锦瑟》获第二届老舍青年戏剧文学奖优秀奖,在《戏剧》、《四川戏剧》、《中国图书评论》、《戏曲艺术》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戏剧论文及数个戏曲剧本。


《灵韵与救赎:本雅明思想研究》

  借着对本雅明提出的“灵韵”、“紧急状态”、“国家大计”等诸范畴的考述,把充满歧义与内在扦格的本雅明思想阐释为一个线索清晰、略可予以整体把握的系统。作者对本雅明致思初衷的探问是真切而富于同情理解的,对其理论得失的检讨颇具分寸感而又有相当的深度。对多个“双重的本雅明”:卡夫卡式的本雅明与波德莱尔式的本雅明或布莱希特式的本雅明与阿多诺式的。

  本雅明所体现的某种时代悲情和精神张力的揭示是《灵韵与救赎:本雅明思想研究》最见特色之处。

作者简介

  于闽梅,2000-2003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童庆炳教授学习文艺美学,2003年6月获博士学位。2003-2006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攻读博士后,从事本雅明思想研究。著有《西方戏剧史话》并撰写论文多篇。


《观念与形成:当代批评语境中的视觉艺术》

  视觉文化是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才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其要义在于视觉文化产品的传播与解读方式。《观念与形式:当代批评语境中的视觉艺术》从艺术批评的角度出发,视艺术现象为一完整的文化世界,包括作为创造主体的艺术家、作为艺术本体的作品、作为作品生存环境的美术史和跨文化语境、作为被观照对象的外在现实和内在自省,以及艺术批评本身。这种完整性,见于观念与形式的统台。

作者简介

  段炼,1960年生于成都,1978年起在国内外研习文学与美术,获硕士及博士学位。曾先后执教于四川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等,现任教于加拿大康科迪亚大学。出版有《艺术与精神分析》、《世纪末的艺术反思》、《跨文化美术批评》、《外看风景》、《触摸艺术》等多部译著、专著和文集。


《观察、批判与理性:纷杂时代中一个知识个体的思考》

  这不是一本社会文化批评的专集,也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学术专著。收录于此书中的文字,大致分为四编:第一编,政治、社会、文化篇;第二编,现代、民族、国家篇;第三篇,文学篇;第四篇,知识分子篇。第一编的内容大致辞又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对转型期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多样性关系的分析。二是对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几则评论,三是对90年代“宪政”欲求的思考

  第二编既包括对知识界90年代现代性话语的梳理与分析,也考察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学科的变迁,以及全球化境遇中,中国知识界关于“中国认同”的不同观点的论辩,它们一起构成了转型期中国社会文化身份认同多方位的焦虚表现。

  第三编是“文学篇”。顾名思义,本编的关注焦点更多地集中于对文学现象与文学作品的分析。

  第四编的题目是“知识分子篇”。虽然本书所考察的绝大部分内容都与知识分子有着关系,但是相对而言,本编更为直接地指向转型期中国的知识分子。

作者简介

  姚新勇,男,汉族,1957年出生。曾从事过农民、工人、公务员等多种职业,现任职于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及当代文化批评工作。


《孤绝的旗帜:论鲁迅传统及其资源意义》

  鲁迅不仅是个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本书就鲁迅的文学思想及文学主张等作了学术性分析,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分别写了鲁迅从创作《呐喊》时期到创作《彷徨》时期的创作心理转变,鲁迅在创作中的价值观,审美传统,以及鲁迅在作品中表现的“精神主义”,对于鲁迅研究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朱寿桐,男,文学博士,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暨南大学现代文学研究中心筹备组负责人。1958年出生于江苏省大丰县,1993年起担任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副所长。2001年5月至2004年5月兼任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2004年7月起应聘到暨南大学任教。兼任海峡两岸梁实秋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中国闻一多研究会理事;广东省鲁迅研究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 

  已在各类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中国社会科学》3篇、《文学评论》9篇,为《新华文摘》转载7篇),出版《情绪:创造社的诗学宇宙》《新月派的绅士风情》《中国现代文学范畴论》《中国现代社团文学史论》等专著12部。1999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2002年获得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1995年、2003年两次获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图片展示











本单详情

《观察、批判与理性:纷杂时代中一个知识个体的思考》
作者:姚新勇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ISBN:7503927402
出版时间:2005/3/1
开本:16开
页数:327
定价:30.0

目录:

引言1

第一编 政治、社会、文化篇

第一章 被掩抑和被张扬的"民间"3

第一节 统一文化表象下的多样性关系3

第二节 暖昧的"民间"16

第二章 现象杂观30

第一节 繁荣身后的阴影39

第二节 帝国批判60

第三章 制度思考的检视68

第一节 "公选":亡羊补牢还是缘木求鱼68

第二节 宪政:制度设计抑或政治童话73


第二编 现代性、民族、国家篇

第四章 现代性言说在中国

--90年代中国现代性话题扫描87

第一节 状况扫描87

第二节 焦点讨论96

第五章 追求的轨迹与困惑

--"少数民族文学"建构的反思103

第一节 历史103

第二节 变异中的沿袭109

第三节 "文化身份"建构的悖论115

第六章 世纪末的焦虑

--全球化、文化认同、中国、民族主义125

第一节 焦虑与立场125

第二节 "民族主义"与"专制主义"128

第三节 "自由主义"与"爱国主义"130

第四节 本土跨文化知识空间的开拓133


第三编 文学篇

第七章 文学史重读139

第一节 《憩园》:五四启蒙文学的一个转折性象征139

第二节 从知青--小将到悲剧英雄156

第八章 "边缘"视角195

第一节 边疆的策动

--先锋叙述中的边疆文化195

第二节 流动的"西部"

--转型期中国电影"全球化"历程的考察208

第三节 "归真"、冲突与和谐

--两部长篇的多重文化意蕴分析233

第九章 "纯文本"分析246

第一节 冷月下的凝视

--鲁迅视觉经验心理无意识探微246

第二节 艺术的高蹈与政治的滞累257


第四编 知识分子篇

第十章 中国"后现代"批判275

第一节 虚拟的抗争与虚脱的自我言说:中国后现代275

第二节 "先锋"、历史与意识形态

--《表意的焦虑》之解读284

第十一章 道德与经济297

第一节 "不道德"的经济学的道德误区297

第二节 制度、文化、行为道德基础302

第十二章 虚拟的"路线斗争"

--关于"自由主义"与"新左派"的思考313

第一节 自由主义的由来314

第二节 "新左派"在哪里319

第三节 合论323



《孤绝的旗帜:论鲁迅传统及其资源意义》
作者:朱寿桐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ISBN:7503927623
出版时间:2005/3/1
开本:小16开
页数:333
定价:30.0

目录:
绪论鲁迅与中国英哲文化
 一、多元文化比照中的鲁迅式英哲文化
 二、英哲文化的“孤绝”的旗帜
 三、鲁导的精神资源意义
 四、孤绝的现代性感知与文学选择
上篇
 第一章孤绝的“呐喊”者——《呐喊》论
  一、孤绝心态下的“呐喊”
  二、“呐喊”的意义
  三、呐喊者的定位
  四、“孤绝”的允容与亮色
  五、孤绝而深刻的“消极”
  六、“不幸”与“不争”
  七、叙事的变焦
 第二章“彷徨”与慰藉
  一、孤绝感的加深:由“呐喊”到“彷徨”
  二、孤绝的胸臆寻求慰藉
  三、幼者本位:孤绝中寻求慰藉的另一面
中篇
 第三章鲁迅文学传统:孤绝的价值
  一、鲁迅与《新青年》新文学传统的开辟
  二、批评本体传统与鲁迅文学的定位
  三、鲁迅批评本体传统与几个文学社团
第四章鲁迅思想与审美传统的呈现
  一、思想和审美传统的悲剧内核
  二、思想和审美传统的价值呈现
  三、鲁迅小说传统的现代品质及其弘扬
下篇
 第五章超脱“孤绝”:寻求世界性资源
  一、易卜生主义的理解与反思
  二、鲁迅等中国作家给予勃兰兑斯的崇高文化礼遇
 第六章鲁迅与“主义”
  一、俄国文学的“为人生”与现实主义
  二、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形态与鲁迅
  三、鲁迅创作中的非理性因素
  四、“象征印象主义”就是表现主义
  五、孤绝之外:表现主义的尝试
  六、“世纪末果汁”的研磨
  余论鲁迅的人生和形象:孤绝的生存状态
  一、孤独的星还应:鲁迅在“左联”
  二、孤绝中的“人生的仪式感”
  三、仍然是“说不尽”的鲁迅
  四、关于鲁迅研究热点问题引发的思考
后记


《生命之约(中国戏曲本体新论)》
作者:陈友峰  著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ISBN:9787503934735
出版时间:2008/5/1
开本:16开
页数:364
定价:46.5

目录:

导论戏曲:永远的诱惑永远的谜
第一章 戏曲本体的现代阐释
 第一节 古代戏曲本体意识的历史沿革
   一、以诗、词为主的曲体论
   二、以“意趣”为主的情真论
   三、以李调元为代表的“戏曲——现实”同构论
 第二节 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何谓“戏曲”?  
   一、戏曲原型之一:“娱神”的宗教仪礼
   二、戏曲原型之二:娱人的成人“游戏”
   三、戏曲作为“游戏”与“宗教仪礼”的双重品性
 第三节 戏曲之为“存在”
   一、戏曲存在的双重性
   二、戏曲存在的历史性
   三、戏曲存在的此在性
   四、戏曲存在的社会性
   五、戏曲存在的隐喻性和符号性
 第四节 戏曲外在形式的固化和主体精神的消蚀
   一、戏曲形式的符号化和观念化
   二、人物的弱化与人性的颓化
第二章 戏曲艺术与人之生命存在
 第一节 戏曲——“人”的艺术
   一、人对现实束缚的解脱和对身心自由的追求
   二、人之心灵的诉求与现实欲望的外化
   三、人之生命的复现和易逝时间的复归
 第二节 戏曲:一个真诚而庄严的“骗局”
   一、一个与现实时空交互存在的世界
   二、一个符号构置的纯粹主体性的时空
   三、走进与体悟另一世界的途径和方式
 第三节 戏曲:对现实苦难征服的艺术
   一、通过“距离”对苦难“美”化
   二、通过歌舞对情感稀释
   三、通过舞台虚拟对现实生命超越
 第四节 戏曲:人发现自我和展现自我的艺术
   一、演出过程:戏曲文学进入此在的活动
   二、表演:主体自我生命精神的外现
   三、舞台:情感支撑的诗意世界
第三章   戏曲艺术的审美生成及其审美形态
 第一节 戏曲审美意识的生成
 第二节 思维模式与文化心理结构对戏曲审美形态的影响
   一、由戏曲的晚熟说起
   二、对戏曲艺术外在形式与精神内容的影响
   三、对戏曲艺术审美形态的影响
 第三节 戏曲内部审美机制对戏曲审美形态的影响
   一、叙述性文学与戏曲形成之关系
   二、叙述性对戏曲审美机制的决定作用
   三、叙述性对戏曲艺术审美形态的影响
 第四节 戏曲审美欣赏的三种精神类型
   一、“观光者”:审美愉悦的享受者
   二、“流浪者”:精神解脱的寻觅者
   三、“安居者”:精神家园的沉思者和构建者
第四章 戏曲艺术与民族意识
 第一节 戏曲:华夏民族的精神仪式
   一、诗意的“乡村之约”  
   二、庆典的特有形式和“节日”的共时品格
   三、在个体与群体、现实与历史之间
 第二节 戏曲审美精神与民族意识的相互影响
   一、“圆”的艺术与圆融的民族意识
   二、男性视角与戏曲舞台上女性主体的缺失
   三、“柔韧”的生存与“刚性”的毁灭——“男旦”现象引起的对民族精神的反思
 第三节 想象与权利:戏曲对民族意识的“教化”功能
   一、对戏曲“教化”的再认识
   二、戏曲艺术在“想象共同体”形成中的作用
   三、“隆恩”与“重负”:戏曲政治化演变的结果
 第四节 夕阳下的沉迷:戏曲的“守成”与“突围”
参考文献
后记


《上海孤岛话剧研究》
作者:胡叠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ISBN:9787503939570
出版时间:2009/11/1
开本:16
页数:258
定价:36.0

目录:

序一

序二

绪言

第一章 乱世中的短暂绚烂

一绿宝剧场的演出

二东方书场和其他游乐场的演出

三上海剧艺社的演出

四中国旅行剧团的演出

五其他断续的演剧


第二章 孤岛演剧的整体风貌

一孤岛重要剧作的文本分析

(一)于伶的剧作

(二)阿英的历史剧

(三)周贻白的话剧创作

(四)两个版本的《家》

(五)鬼才徐訏

二通俗话剧的演剧特色

(一)重要演剧的分析

(二)通俗话剧中的女性形象

(三)通俗话剧的编、导、演

三和“甲寅中兴”现象的比较


第三章 孤岛演剧现象的动因探询

一以消费为主要特征的海派文化背景

二以市民为主的戏剧观众的构成

三海派气质:同时期的上海戏剧舞台

(一)独占鳌头的海派京剧

(二)越剧:从乡间走入都市

四特殊历史情境与话剧自身发展的契合


第四章 由孤岛演剧现象引发的思考

一什么是话剧

(一)“话剧”概念的由来

(二)话剧与Dmma

(三)话剧与戏曲的区别

(四)中国话剧的传统

二话剧为谁而作

三话剧的评价标准

四对话剧史写作和研究的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灵韵与救赎:本雅明思想研究》
作者:于闽梅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ISBN:9787503935312
出版时间:2008/11/1
开本:16开
页数:219
定价:30.0

目录:
引言“紧急状态”及其应对
第一章 作为“非宗教时代”的现代
 一、“大众”:现代社会的新的人群
 二、现代社会的个体危机:丧失“经验”与转向内心
 三、非宗教时代与“弥塞亚”的意义
第二章 灵韵消逝
 一、灵韵——信仰时代的价值之光
 二、灵韵消逝:由“礼仪”到“政治”
 三、现代“灵韵”:“商品的光环”
 四、现代“灵韵”:“灵韵的借用”
第三章 权宜之计:放弃灵韵
 一、“阿本之争”:从旧的好东西还是从新的坏东西出发
 二、艺术批评家(知识分子)的战略任务:毁坏作品
第四章 个体应对:重返“灵韵”
 一、“善变”的波德莱尔
 二、“失败的”卡夫卡
第五章 总体应对:“国家大计”
 一、“进步的概念必须以灾难的观念为基础”——本雅明对现代性的反思
 二、寓言作为救赎:德国悲悼剧研究
 三、“国家大计”:《巴黎拱廊街研究》
结语 本雅明思想的意义与中国当前文化现状
 一、更新传统,灵韵再现
 二、中国的文化现状:意义缺失的大众化时代的艺术
 三、本雅明的思想资源与中国当前文化现状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观念与形成(当代批评语境中的视觉艺术)》
作者:段炼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ISBN:9787503935664
出版时间:2009/1/1
开本:16
页数:241 页
定价:32.0

目录:

引言从摄影与电影进人当代视觉艺术

第一章 艺术家的主体观念

作者的复活:艺术再现中作者的介入

作者的意向:堂·巴兰雕塑的目的

作者的态度:柏汀斯基的“恶之花” 

作者的语言:艺术家对观念语言的探索


第二章 视觉艺术的形式语言

具象形式:观念边缘的写实绘画

抽象形式:莫迪利阿尼的人物变形

表现形式:桥社的表现主义绘画性

象征形式:纳比画派的寓意风景


第三章 修辞语言与审美语言

修辞语言:从形式到观念

修辞语言:杰姆·戴恩的象征符号

审美语言:法国风景画的历史观

审美语言:龚贤山水画的意境


第四章 批评家的历史意识

今日眼光:阿特米希娅的情色与暴力

回望过去:被重新炒作的德拉普尔

重返往昔:拉斐尔前派的骑士梦幻

旧题新说:迪索的小资艺术与私人空间


第五章 文化影响与艺术比较

浮世彩绘:日本江户时期的版画

东渡扶桑:潇湘八景与浮世春宫

海外画踪:纽约和东京的南宋山水画

西风东渐:日本早期西洋画与中国现代绘画


第六章 批评家的批评意识

批评的自省:当代美术批评的反思

从自省出发:批评的缺陷与人性的弱点

直率的批评:反对当代美术的堕落

批评与探究:语言的枯竭与观念的痴肥

淘书团小贴士

1、全场包快递,快递不可达区域使用邮政小包,需自付邮费(港澳台、新疆西藏运费政策>>

2、淘书团订单限30分钟内支付,逾时将被取消。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团购畅销榜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