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匡汉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经验》上下,本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A类重大课题的成果,从社会、政治、历史等角度分析了整个100年的文学经验和现象,观点新颖,论述全面,既有学院专著严谨厚实的特点,又兼具反思与创新的活力,是以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为研究对象的文学史著作。原价80元,现团购价25元,全国包快递!
★ 32开平装,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 本书是社科院A类重大课题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研究员杨匡汉主编,各章节由20余位专家执笔
★ 观点新颖,论述全面
★ 本书是以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为研究对象的文学史著作
《20世纪中国文学经验》是社科院A类重大课题。据该书的主编杨匡汉介绍,从1999年开始,社科院文学所就开始论证这套书的整体框架以及写作模式。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经验》的写作过程中,共有20余位专家参与其中,并为该书的各章节执笔。《20世纪中国文学经验》共分八卷,有“文学的现代性”、“左翼与延安”、“现代传媒与文学生产”以及“文学家的精神状况”和“放逐诗学与留学生文学”等。
杨匡汉,1940年出生,上海市宝山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术专长为中国当代文学、诗学、华文文学。历任文学研究所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室主任、《文学评论》副主编、当代文学研究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现任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副会长,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监事长。已出版著述三十余种,其中与华文文学研究相关的主要学术著作有《扬子江与阿里山对话》、《时空的共享》、《中国文化中的台.湾文学》、《中华文化母题与海外华文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知识谱系的诗学考辩》等。曾获中国图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奖等。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历时五年策划撰写的《20世纪中国文学经验》,读来受益匪浅
——思佳
◆《20世纪中国文学经验》建立了以“文学现象”为视角的文学史论述方法,推动了现代文学
——会会
◆该书的写作,不以整个文学的编年史为体例,而是着重分析整个100年的文学经验和现象。
——小东
20世纪中国文学经验(上下)
作 者: 杨匡汉
出 版 社: 东方出版中心
I S B N : 9787801864598
出版时间: 2006-1-1
开 本: 32
页 数: 1024
定 价: 80 元
内容简介:
本书以20世纪中国文学为整体考察对象,在以批判性反思进入“百年文学”此一大变局时,超越常见的“西方冲击——中国回应”的思路,着重以中国的视点会融新知,审视一个求新求变的文学世纪;且以当代人的目光回首来路,整厘传统,检点得失,选择20世纪文学进程中有关键意义的重要现象和问题,将“经历”积聚为“经验”,采取横切竖排的结构模式,进行了深细的论述。其中,从中国特有的文情出发,对“文学现代性”的真实缘起及内在复杂性,做了深一层的开掘;从社会思潮与方学资源的向度,对“左翼——延安”文学与一个时代的新文化构建,进行了新的考量;从政治的审美化与审美的政治化视界,对文学与政治、城市与乡村、性别与写作、传媒与生产等关系,做了另有新境的梳理;从历史语境与精神状况的角度,对现当代有代表性的作家的心路历程和生存策略,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还从一个世纪大中国文学的时空之间,对台港文学和留学生文学做了新的解读和探悉。全书按照“本土立场、问题意识、还原历史、打通断裂”的著述理路,既有学院专著严谨厚实的特点,又兼具反思与创新的活力,由浮世而见精神。
本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A类重大课题的成果,与本社先期出版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合则可称“东方版”百年中国文学研究的“三部曲”,为广大读者提供智慧的共享。
目录:
主编前言
绪论走过一个文学世纪
卷一 文学的现代性
第一章 中国的现代性:缘起与发展
一、从“古今之争”到“现代性”
二、现代性:理解“现实”的过程
三、白话文:走向“现代”的“启蒙”工具
四、“西化现代性”的限度:拼音化运动失败的启示
第二章 中国文学经验的现代性
一、时空想象对文学经验的影响
二、文学乌托邦:启蒙主义与国家文学
三、审美现代性:个性主义与自由诗学
第三章 文学现代体制的建立与拆解
一、文学的制度化:现代性规划
二、体制的“重”与“轻”:“未完成的现代性
第四章 文本传统与文学经验
一、事实与想象:从《山海经》到《镜花缘》
二、跨越时空的“故事新编”
三、怀旧的文化与政治:从《游园惊梦》到《古都>
卷二 左翼与延安
第五章 历史选择延安
一、西北角的崛起
二、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三、偶然中的必然
第六章 文化队伍的整合
一、“笔杆子”,“枪杆子”
二、文艺座谈会前后
三、整风运动与谁教育谁
第七章 《讲话》细读
一、国家文化秩序的雏形
二、“面向工农兵”的权和用
三、泛政治的“超级文学”
第八章 新的文学实验
一、“形式”问题
二、街头诗及其他
三、从“现代白话”到“革命白话”
四、旧形式与“延安体”
第九章 脱“古”人“今”的转型
一、罗马非一天建成
二、“现代性”与“中国化”
三、文化和文化人的“原罪”
四、延安与“当下”
卷三 文学的社会向度
第十章 国家的文学与人的文学
一、文学的社会学观念及其演变
二、文学中的“群体”与“个体”
三、文学与人性、人道主义
四、个性化与多样化
第十一章 “文革”及其异向的文学
一、“文革”中的“五四”讲述
二、“文革文学”与“现代文艺”
三、“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与演变
四、从“文革文学”到“新时期文学”
第十二章 文学中的城市与乡村
一、都市和乡村作为问题的提出
二、乡土的诗性表现
三、市井——都市与乡村之间
四、都市的迁徙与作家的书写
第十三章 妇女思想与文学发展
一、意识的启蒙与写作的互动
二、个性经验之于女性书写的意义
三、“红妆”与“武装”的变奏
四、女性文学的拓进
卷四 文学的审美形态
第十四章 从浪漫的“审美启蒙”到审美的政治化
一、“五四”新文学的浪漫之路
二、“新罗曼主义”的审美取向
三、从审美先锋到政治先锋
第十五章 “雅‘俗”两翼的纠结
一、世纪初文学雅俗系统的建构
二、“五四”精英文化语境中的雅俗制衡
三、唯美派与新感觉派的雅俗交叠
四、“城市之俗”与“乡土之雅”
第十六章 语言艺术与诗意想象
一、从文体革命到诗学革命
二、新诗语言形式之维
三、自由与格律的交替
四、汉诗的想象方式与审美形态
第十七章 母体模态与审美文化的延伸
一、台湾文学的母体
二、审美文化的“历史模子”
三、审美策略和艺术呈示
卷五 现代传媒与文学生产
第十八章 现代传媒与现代文学
一、现代传媒的萌生与发展
二、媒介与论战
三、从同人性到商业性
第十九章 现代传媒与文化领导权
一、文化领导权的理论
二、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的初步确立
三、文化领导权的转化
四、文化领导权在中国的重建
第二十章 传媒的控制
一、报刊制度与文化同质化
二、文学报刊与文化同质化
第二十一章 传媒与大众文学
一、传奇形式和民族性
二、献身理想的故事
第二十二章 传媒功能的嬗变
一、期刊体制的解体与改刊风
二、传媒功能的转变
三、千座高原上的网络乌托邦
卷六 文学家的精神状况
第二十三章 作家的情感方式与精神地位
一、“尚力”审美的胜利
二、从“个人”到“集体”
第二十四章 鲁迅的精神遗产
一、“大道直行”的批判精神
二、直面“物”“我”的自省精神
三、别求新声的文学精神
第二十五章 “中国歌德”的道路
一、庙堂与心态
二、文化观和文艺观
三、历史剧的上场
四、“政治打油诗”的典型
五、“中国歌德”现象
六、郭沫若的思想谱系
第二十六章 生存策略与精神密码
一、悲剧性的灵魂史
二、个人与时代的艰难平衡
三、精神自我的无奈分裂
四、新的生存空间
五、彷徨中的期待
六、精神蓄势与“归来的歌唱”
卷七 放逐诗学与留学生文学
第二十七章 裂变的中国人
一、文化的困境
二、“杂交”之果
三、整合与离散
第二十八章 自卑与超越
一、“东洋罪”与“西洋罪”
二、人种的焦虑
三、面向未来的超越之道
四、“弱国子民”的性别差异
第二十九章 纵情与尚理
一、“人情世界”的异态回照
二、理性的抑扬
三、东风与西风
第三十章 魔幻镜里观异域
一、恶性的文化互动
二、想象中的东方“白马王子”
三、面对傲慢的英国人
四、早熟的世界公民
第三十一章 文化乡愁与故国想象
一、去国乡愁文化美学
二、新时期的留学生写作
三、身份认同与寻找家园
卷八 文学纪事与世纪名篇
一、20世纪(1900~2000年)中国文学纪事
二、20世纪百部文学名篇目录(1900~2000年)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