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真的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深入浅出”!如果不是把中国历史吃透了又嚼碎了的大家,是无法用这样浅显易懂的文字,好似讲故事一样把那些艰深的学术道理娓娓道来的。先生思路清楚,对历史把握相当准确。是历史入门的一本好书。装订和版面都很喜欢,书不像史记是按着时间编写,这本书是分块写的,很适合做查找资料素材使
——龙吟浅笑《中国史学入门》
◆现代人可能不喜欢写古体诗词,但却喜欢古体诗词的情感表达方式,特别是那些能引起共鸣的精品!
——yanhua《唐宋词欣赏》
◆赵大师的书,普及佛教知识,理解了很多基础知识,虽然枯燥,但是对爱好欣赏佛教的人来说,值得一看,实惠
——leongg《佛教常识答问》
◆许多人都评论过鲁迅,到现在仍然有人在评论。这本书应该是比较早的而且相对来说客观一些的吧。写的不错,作者很有勇气,也有主见。
——幽艳冷芳《鲁迅批判》
◆这是我的佛教常识启蒙书。文笔通顺,浅显易懂,内容安排很清晰。想了解佛教的人值得一读。
——香染梅魂《汉化佛教与佛寺》
◆这本书很轻易地唤起了我的阅读欲望,柔软的纸质使人非常放松。
——伯驹《词曲概论》
◆写得很详细,对中西方的诗歌都深有研究,现在恐怕没这样的学者了。诗歌让人想到的只是浪漫,而形式方面的东西让人感到有些乏味。
——盛天熙园《诗论》
《中国史学入门》
作者:顾颉刚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时间:22009-3-01
ISBN:9787200076455
开本:16开
页数:244
定价:25 元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2—1980),江苏苏州人。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古史辨”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民俗学家。笔名有余毅、铭坚等。 顾颉刚于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北京大学本科哲学门毕业。以后留任教于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云南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社会教育学院、兰州大学等,并任北平研究院历史组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主编《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燕京学报》、《禹贡半月刊》、《边疆周刊》、《齐大国学季刊》、《文史杂志》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内容简介:
《中国史学入门》是顾颉刚大师一生心血的闪光晶体,展示了他老先生对中华民族之远古先人的深刻探索,也展现了顾先生的渊博与精深。显示着这位鼎鼎大名的史坛巨人对于古史的谙熟、通晓及其铿锵有声的独到见解。《中国史学入门》是广大史学爱好者的有益读本。
《唐宋词欣赏》
作者:夏承焘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3-1
ISBN:9787200076400
开本:16开
页数:189
定价:23 元
作者简介:
夏承焘(1900-1986),中国现代著名词学家,古代词学的总结者,现代词学的奠基人。浙江省温州市人。早年喜读诗词,后专攻词学。1930年任杭州之江文理学院国文系教授。1949年后历任杭州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杭州大学文学研究室主任等职。主要著作有《白石歌曲旁谱辨》、《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姜白石词编年笺校》、《月轮山词论集》、《瞿髯论词绝句》、《夏承焘词集》、《天风阁词集》、《天风阁学词日记》、《夏承焘集》(八卷)等。
内容简介:
《唐宋词欣赏》是词学大师夏承焘先生的名作,是专为广大诗词爱好者和普通读者写的普及性读物。书中阶介绍词的基本常识之外,重点品评赏析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唐宋词名篇的创作背景、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讲解深刻的细腻而又浅近亲切,妙趣横生,读来如亲聆大师指授,对提高诗词鉴赏水平颇有帮助。
《佛教常识答问》
作者:赵朴初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3-1
ISBN:9787200076929
开本:16开
页数:162
定价:22 元
作者简介:
赵朴初(1907-2000),安徽太湖人,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诗人、书法家。早年就学于苏州东吴大学。1949年之前,一直在上海佛教界及慈善机构任职。抗战爆发后,曾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理事、上海少年村村长,并参与发起组建中国民主促进会。1949年之后,历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中缅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名誉副会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顾问,中国宗教和平委员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出版有《滴水集》、《片石集》、《赵朴初诗词曲手迹选》、《佛教常识答问》等。
内容简介:
赵朴初先生写过不少诗、词、曲、联、韵文,人们往往在肯定他是爱国宗教领袖、社会活动家、佛教大护法的同时,称他为诗人、书法家,而对他在佛学研究方面也是一位大家却很少提及。我想原因或许就在于他没有等身的著作,不四出讲学,在佛学界也并无桃李,所有的只是这么一本小书。
其实,这本小书已足以证明他是一位大家。首先,佛教历史源远流长,教理教义高深含蓄,经典著作浩如烟海,能够如此深入浅出地将其概括成为“常识答问”,没有高深的功底难以做到。 。
《鲁迅批判》
作者:李长之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3-1
ISBN:9787200076417
开本:16开
页数:189
定价:24 元
作者简介:
李长之(1910-1978),初名李长植,山东利津县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先后在中央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是著名的诗人、翻译家、学者,在文学批评和古典文学研究领域造诣尤深。主要著作有《夜宴》、《鲁迅批判》、《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批评精神》、《文艺史学和文艺科学》、《梦雨集》、《苦雾集》、《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孔子的故事》、《中国文学史略稿》等。
内容简介:
《鲁迅批判》一书特有的魅力和特有的价值具体说来,它有不可替代,不可抹杀,卓然独立的三个方面。所谓不可替代,是《鲁迅批判》表达的是亲历五四运动的文学青年对于鲁迅的感受。生存这观念,使他的精神永远反抗着,使他对于青年永远同情着,又过分的原宥着,这也就是他换得青年的爱戴的根由,在生活上,我们有时麻木,或者妥协,拯救了我们的,就是鲁迅的那枝笔。
《汉化佛教与佛寺》
作者:白化文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3-1
ISBN:9787200076912
开本:16开
页数:225
定价:25 元
作者简介:
白化文,1930年生,北京市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已退休。已发表的单行本著作30种,主要有《佛不的折谢》(1988),《<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敦煌文物目录导论》(均1992),《汉化佛教法器服饰略说》(1998),《学习写对联》(1998),《承泽副墨》(2002)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专科目录、敦煌学、佛教等。担任中华书局《文史知识》杂志编委。
内容简介:
当代文史专家白化文描绘的到目前为止最好的“寺庙导游图”。本书内容包括:佛光的折射、释尊的生涯、佛像与佛寺、山门与天王殿、大雄宝殿、菩萨、观世音菩萨、中国的罗汉、汉化的诸天、藏经与藏经阁、塔与经幢、受戒与戒坛、僧人生活与佛事。
《词曲概论》
作者:龙榆生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3-1
ISBN:9787200076431
开本:16开
页数:226
定价:24 元
作者简介:
龙榆生(1902-1966),名沐勋,以字行,又名龙七,别号忍塞居士。江西万载人。1928年起,先后任教于上海暨南大学、广州中山大学、南京中央大学及上海音乐学院等院校。一生致力于词学研究,曾主编《词学季刊》、《同声月刊》。著有《中国韵文史》、《词学十讲》、《唐宋词格律》、《唐宋名家词选》等。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论源流,主要论述词曲的特性及起源、发展、流变,并对唐宋词、元曲、明清传奇的重要作家、作品加以评价。下编论法式,着重探讨声韵对词曲的重要作用,阐明词典中平仄四声的安排、韵位的疏密和平仄转换等对表达思想感情的关系。本书对许多问题的阐发细致深人,且具独到见解,对研究词曲史、声律学以及词曲写作,都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书中所引例子,多为脍炙人口的名作,通过介绍和评析,有助于提高读者的鉴赏力。
《诗论》
作者:朱光潜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3-1
ISBN:9787200076370
开本:16开
页数:258
定价:25 元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从1925年起先后赴英、法等国学习,获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毕生从事美学教学与研究工作。重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悲剧心理学》等,并有多种美学译著行世。
内容简介:
在欧洲,从古希腊一直到文艺复兴,一般研究文学理论的著作都叫做诗学。“文学批评”这个名词出来很晚,它的范围较广,但诗学仍是一个主要部门。中国向来只有诗话而无诗学,刘彦和的《文心雕龙》条理虽缜密,所谈的不限于诗。诗话大半是偶感随笔,信手拈来,片言中肯,简练亲切,是其所长;但是它的短处在零乱琐碎,不成系统,有时偏重主观,有时过信传统,缺乏科学的精神和方法。诗学在中国不甚发达的原因大概不外两种。一般诗人与读诗人常存一种偏见,以为,诗的精微奥妙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如经科学分析,则如七宝楼台,拆碎不成片段。其次,中国人的心理偏向重综合而不喜分析,长于直觉而短于逻辑的思考。谨严的分析与逻辑的归纳恰是治诗学者所需要的方法。 诗学的忽略总是一种不幸。从史实看,艺术创造与理论常互为因果。例如亚理斯多德的《诗学》是归纳希腊文学作品所得的结论,后来许多诗人都受了它的影响,这影响固然不全是好的,也不全是坏的。次说欣赏,我们对于艺术作品的爱憎不应该是盲目的,只是觉得好或觉得不好还不够,必须进一步追究它何以好或何以不好。诗学的任务就在替关于诗的事实寻出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