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与传统文化研究”6册,文化部副部长陈晓光主编,以昆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为切入点,多角度、多方位加以论述。资料丰富、图文并茂,选题或立足昆曲本体,或侧重学术研究,研究与普及相结合,让广大读者对昆曲有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原价207元,现团购价39元包邮!
★ 32开平装,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
★ 文化部副部长陈晓光主编,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撰写总序
★ 本丛书是“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科研项目
★ 选题新颖、视角独特、资料丰富、图文并茂
★ 使广大读者对昆曲有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昆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经过历代剧作家、演剧家的创造和积累,成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艺术研究院及其前身中国戏曲研究院长期以来在昆曲研究和保护方面作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文献、图片和音像资料, 2001年5月18日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单位就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为了进一步做好昆曲的“保护、继承、革新、发展”工作,文化部加大了经费投入,并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对昆曲艺术的理论研究和宣传普及。这套丛书就是文化部委托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全国一批老中青专家共同撰写的。
《昆曲与传统文化研究》丛书是一套以学术研究为主的昆曲著作,以昆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为切入点,多角度、多方位加以论述,选题新颖,具有较高的价值,在提升昆曲研究的学术水平的同时,也呈现了昆曲艺术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对本“丛书”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在为“丛书”撰写的《总序》中指出:“这套‘丛书’的出版,对于昆作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保护、继承,或作为历史文化的认知,或作为当代艺术的现实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它填补了学术研究的空白,同时也拓展了戏曲研究领域的深度和广度。……编辑出版这样一套选题新颖、视角独特,有创新、有深度、有理论、有资料的昆曲艺术研究‘丛书’是一项大工程,是昆曲理论研究和宣传普及工作的一项重要成果。透过它,可以使广大读者对昆曲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及其发展有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昆曲创作与理论》
王安葵、冯俊杰主编的《中华戏曲第48辑》以戏曲文物研究为特色,以戏曲史、戏曲理论研究为核心内容。本期共收录最新戏曲研究论文二十余篇,包括凌霄汉阁论剧、汤显祖“至情说”的多维解读--兼论《牡丹亭》若干艺术问题、论戏曲唱腔研究的向度、论凌廷堪曲学思想中的复古倾向--以《与程时斋论曲书》为考察中心、论明清才子佳人剧的故事模式及其结构性缺陷、戏曲舞台题记蕴涵的社会文化及民俗演剧信息、临汾三座元代戏台的学术意义、舞楼碑刻与晋东南社会:金代舞楼碑发现的意义等。
何玉人,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文学室主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戏曲文学、戏曲理论、近当代戏曲。先后担任国家重点课题《全国戏曲剧种剧团生存现状调查》、《西北人文资源基础数据库·戏曲卷》,重点课题《昆曲大典》,国家年度课题《新时期中国戏曲研究》的工作。主要著作有《戏曲创作理论探寻》、《昆曲创作与理论》(合著)、《20世纪中国戏剧》(合著)等,发表论文近百篇200多万字。论文多次获得全国及省级艺术科研成果奖。
《二十世纪前期昆曲研究》
吴新雷,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1933年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贯庄村;1945年江阴县贯庄小学毕业;1951年江阴县南菁中学高中毕业;1955年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1960年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留任中文系助教;1978年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1981年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1983年任硕士生导师;1985年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1986年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87年南京大学戏剧研究室副主任;1992年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主任;1993年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宋元明清文学史”中国戏剧史专业博士生导师:2003年退休;现为中国红楼学会顾问。
主要学术专著:
1960年首次在《光明日报》文学遗产副刊发表学术论文;《试论白朴的(墙头马上)》;1983年《曹雪芹》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两宋文学史》(合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中国戏曲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元散曲经典》(合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红楼梦)导读》(合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中国昆剧大辞典》(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二十世纪前期昆曲研究》春风文艺出版社。
《昆曲与民俗文化》
王廷信,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戏曲史论研究,出版有《<锦笺记>评注》、《中国戏剧之发生》、《昆曲与民俗文化》,参编著作多部。自2002年起开始涉猎艺术学研究。现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剧比较、艺术社会学、艺术传播学、艺术创意产业等。
《昆曲与人文苏州》
顾聆森,1943年生,江苏苏州人。研究员,苏州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苏州中国昆剧博物馆副馆长,江苏省昆剧研究会副秘书长,江苏省昆剧院艺术顾问,《中国昆剧大辞典》副主编,《昆剧艺谭》执行主编,《中国昆剧志》“音乐部类”编审及撰稿人。先后发表昆剧论文300余万言,多次在全国、省、市论文比赛中获奖。著有《聆森戏剧论评选》、《沈璟与昆曲吴江派》、《李玉与昆曲苏州派》、《中国昆曲与人文苏州》、《天下第一团》、《后妃与朝政》及长篇小说《孤岛落魂》、《兰剑情仇》、《情狱钦案》等,另有若干昆剧、苏剧剧作如《哪吒闹海》、《唐伯虎智救崔素琼》、《赖债庙》、《1428》等为江苏省属剧团所公演。2009年受国家文化部表彰,授予“优秀昆剧理论研究人员”证书。
《昆曲表演艺术论》
熊姝 女,1968年11月10日生于北京,198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第一分校法律系,同年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至今,期间在本院举办的学制两年的第一届研究生课题进修班学习。现为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出版的学术专著有《昆曲表演艺术论》(合著)及评论集《我为星狂》,并参加了国家“十五”重点课题“中国戏曲近代史”的研究工作,撰写了有关章节。发表文章百余篇,其中《论新时期历史剧新编》获2004年“21世纪中国戏曲发展论坛”论文二等奖。
贾志刚,著名体育记者、体育评论家、小说家、剧作家。著有非主流长篇小说《无间盗》、《侠义无道》、《副处长》、《奔向地狱》、《公元5678》等,涉猎官场、武侠、历史、悬疑、科幻等多个领域。其中《副处长》被誉为“史上最牛的官场、职场进化手册”,自2008年7月出版以来,已经累计销售近10万册。其中,《无间盗》(原名《侠兄盗弟》)入围首届温世仁武侠小说决赛。巨著《侠义无道》创作中。另著有电视剧本《山寨》。
《昆曲创作与理论》
作 者: 王安葵,何玉人
出 版 社: 春风文艺出版社
条 形 码: 9787531327684
出版时间: 2005-2-1
开 本: 32
页 数: 305
定 价: 39 元
内容简介
《昆曲创作与理论》简要描述了昆曲剧本创作和理论研究的历史状况,分析论述了各时期昆曲创作的特点和理论研究的轨迹,论述了昆曲创作与理论研究对中国戏曲艺术的贡献。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明代的昆剧创作
第一节 昆曲的发展促成了我国戏曲创作的第二个高峰
第二节 明代传奇题材的拓展和变化
第三节 昆曲剧本(传奇)创作确立了中国戏曲“叙事-抒情-科诨”的基本建构
第二章 明代昆曲理论研究和批评
第一节 诗的坚持和剧的自觉
第二节 曲论、曲律、曲谱
第三节 创作评论、表演研究、戏曲美学
第三章 清代的昆曲创作
第一节 清初昆曲的繁盛局面
第二节 清代昆曲创作的题材特点
第三节 昆曲创作带来中国戏曲“本戏-小戏-折子戏”的多种演出形式
第四章 清代昆曲理论的实绩第一节 昆曲艺术创作论
第二节 昆曲艺术表导演论
第三节 昆曲艺术声乐论:
第五章 20世纪的昆曲创作
第一节 20世纪前半叶的昆曲创作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昆曲创作
第三节 新时期的昆曲创作
第六章 20世纪的昆曲研究和评论
第一节 吴梅对昆曲的研究
第二节 50年代以前郑振铎、周贻白对昆曲的研究
第三节 五六十年代昆剧评论和昆剧发展研究
第四节 五六十年代对古代作家作品和古典理论的研究
第五节 昆剧演员谈艺录与昆剧表演研究第六节 八九十年代的昆剧研究
主要参考书目
《昆曲的传播流布》
作 者: 宋波
出 版 社: 春风文艺出版社
条 形 码: 9787531327691
出版时间: 2005-2-1
开 本: 32
页 数: 261
定 价: 34 元
内容简介
《昆曲的传播流布》尝试运用传播学的观点解读昆曲的文化传播意义和影响。通过梳理,把剧本学创作中的具体情况纳入到三种文字传播模式中,并分别进行了简要的评述。《昆曲的传播流布》探讨了昆曲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文字传播和口语传播的对立统一,并进行了扼要的分析。书中还涉及了口语传播和地方宫廷行为模式的关系,传统文化传播模式的巨变与昆曲兴衰的关系,大众传播媒介兴起后对昆曲文化传播的影响以及昆曲的流布等方面的问题。
目录
总序
绪语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昆曲的传播
第二节 昆曲的流布
第三节 传播和流布的互动
第二章 昆曲在明代
第一节 从“清唱”到“官腔”
第二节 “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
第三节 乐府争传绝妙词
第四节 杏梁余韵传雍容
第三章 昆曲在清代
第一节 未成曲调先有情
第二节 泉下故人呼欲出
第三节 古调虽自爱,令人不多弹
第四节 烂熟传奇人未解
第四章 昆曲的流布
第一节 何曾听罢不言君
第二节 浙昆、徽昆、湘昆、北昆
第五章 昆曲在近现代
第一节 红牙一任敲残月
第二节 幽径无人独自芳
第三节 香在无心处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二十世纪前期昆曲研究》
作 者: 吴新雷
出 版 社: 春风文艺出版社
条 形 码: 9787531327721
出版时间: 2005-2-1
开 本: 32
页 数: 292
定 价: 38 元
内容简介
《二十世纪前期昆曲研究》这是考察20世纪前半世纪昆曲研究情况的专著。书中结合时代背景,联系昆曲的演唱实际,对1901年以后至1949年之前有关昆曲的著述和剧评进行了总的评估。其中涉及昆曲的认识问题和思想问题,涉及理论界的交锋和争鸣,涉及报章杂志上的评论和剧谈,书中作了历史性的回顾与反思。本书前半部分先介绍昆曲研究的历史渊源,后半部分则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昆曲研究的新气象。以点带面,前后呼应,理出头绪脉络,给读者勾勒出了昆曲研究的整体态势。
目录
总序
导论:昆曲研究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从魏良辅到汤显祖和沈璟的论争
第二节 吕天成的《曲品》与王骥德的《曲律》
第三节 明代后期的演唱论著
第四节 评点之学
第五节 格律谱和歌唱谱
第六节 李渔和清代的《曲话》《剧说》诸作
第七节 清代的演唱谈艺著作
第一章 20世纪之初的昆曲论坛
第一节 传统曲学的继承与昆曲盛衰的时论
第二节 中西文化的交汇和新旧“戏剧观”的交锋
第三节 兼容并包,重整旗鼓
第二章 曲学大师吴梅及诸家论著
第一节 吴梅的生平及其曲学特点
第二节 吴梅的曲评曲史之学
--从《霜崖曲话》到《中国戏曲概论》
第三节 吴梅的曲律曲谱之学
--从《顾曲麈谈》到《南北词简谱》
第四节 吴梅曲学的深远影响
第五节 黄人、姚华、许之衡和天虚我生诸人的著述
第三章 订谱专家王季烈及诸家曲谱
第一节 王季烈的生平及其曲学造就
第二节 清宫谱与戏宫谱交流融合的新成绩
--从《集成曲谱》《与众曲谱》到《正俗曲谱》
第三节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经验之谈
--《螾庐曲谈》和《度曲要旨》的理论价值
第四节 刘富梁等文人订谱和殷溎深等艺人传谱的贡献
第五节 《昆曲新导》等简谱本和刘天华五线谱译本的出现
第四章 前半世纪的昆曲论坛
第一节 民初上海昆曲论坛之一瞥
第二节 天津昆曲论坛之一瞥
第三节 北京昆曲论坛之一瞥
第四节 30、40年代上海昆曲论坛之一瞥
第五章 南北昆曲演出评论及剧谈
第一节 有关南昆“新乐府”“仙霓社”的评论
第二节 有关“荣庆社”等北方昆弋班的评论
第三节 有关曲社串客及客串的评论
第六章 昆曲的文献整理和专题研究
第一节 曲本、论著等文献的整理及研究
第二节 升平署档案的整理及研究
第三节 有关昆曲史的研究
后续与展望:新中国成立后昆曲研究的新气象
第一节 一出戏救活昆剧后的重大收获
第二节 新时期以来的新成果
附录
度曲刍言(俞粟庐)
《长生殿·哭像》曲折跋后(俞粟庐)
吹弄漫志(黄南丁)
近百年来昆曲之消长(曹心泉口述邵茗生笔记)
五十年来昆曲盛衰记(丁丁)
昆弋剧源流考(市隐)
昆弋剧社人物考(市隐)
河北省昆曲会的人才(田禽)
参考书目举要
《昆曲与民俗文化》
作 者: 王廷信
出 版 社: 春风文艺出版社
条 形 码: 9787531327738
出版时间: 2005-2-1
开 本: 32
页 数: 230
定 价: 32 元
内容简介
《中国的昆曲艺术》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昆曲与民俗文化之间的关系的学术著作。其丰富的资料、通畅的论述对我们进一步研究昆曲历史、昆曲理论,进一步了解昆曲的品性、思考昆曲的现状和前景均有裨益。
目录
总序
自序
引言
第一章 昆曲演出与节日时令
第一节 昆曲演出与春节
第二节 昆曲演出与迎春
第三节 昆曲演出与元宵
第四节 昆曲演出与端阳
第五节 昆曲演出与赛会
第六节 昆曲演出与中元
第七节 昆曲演出与中秋
第二章 昆曲演出与人生礼仪
第一节 昆曲演出与生子
第二节 昆曲演出与婚礼
第三节 昆曲演出与寿礼
第四节 昆曲演出与丧礼
第三章 昆曲演出与宴集之风
第一节 官府宴集与昆曲
第二节 贵族宴集与昆曲
第三节 富商宴集与昆曲
第四节 文人宴集与昆曲
第四章 昆曲演出与宫廷习俗
第一节 明代宫廷
第二节 清代宫廷
第五章 昆曲戏班的演出习俗
第一节 拍曲与踏戏
第二节 定戏与点戏
第三节 破台与扫台
第四节 清唱与彩串
第五节 会串与外串
第六节 开场与送客
第七节 封箱与倒串
第六章 昆曲戏班与神灵信仰
第一节 昆曲戏班与老郎神君
第二节 昆曲戏班与喜神娃娃
第三节 昆曲戏班与其他神灵
第七章 昆曲戏班的组班
第一节 宫廷戏班
第二节 家庭戏班
第三节 职业戏班
第四节 曲社堂名
第五节 市井青楼
第八章 职业昆班的经营
第一节 职业昆班的班规
第二节 职业昆班的经营
余论 民俗变迁与昆曲之兴衰
参考文献
后记
《昆曲与人文苏州》
作 者: 顾聆森
出 版 社: 春风文艺出版社
条 形 码: 9787531327745
出版时间: 2005-2-1
开 本: 大32开
页 数: 226
定 价: 30 元
内容简介
《昆曲与人文苏州》主要内容:苏州是昆曲的故乡,又是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公元前514年,吴王命伍子胥在此建造了设有八座水陆城门的阖闾大城,即苏州古城。 两千五百多年来,这座古城历尽沧桑,有着极其深厚的人文积淀。本著八章,即开启了昆曲若干与苏州人文相关的窗口,试图通过人文的视角,与读者交流,切磋昆曲历史和昆曲艺术中的一些重要话题。
目录
总序
绪论
第一章 “吴侬软语”:昆曲的温床
第一节 “吴依软语”的语音环境及其自然形态
第二节 魏良辅的声腔革命
第三节 “苏州-中州音”的字声特征与昆曲腔格关系
第四节 苏州方言向昆曲舞台的有限返归
第二章 古城春秋:<浣纱记>的价值取向
第一节 《浣纱记》的人文系数
第二节 梁辰鱼笔下的西施
第三节 《浣纱记》对社会现实的近距离穿刺
第三章 苏州园林:昆曲难解的情结
第一节 昆曲的“园林范式”
第二节 昆曲与园林的艺术同构
第三节 “灌园鬻蔬”与“宣泄垒块”
第四章 苏州丝绸:昆曲的市民话题
第一节 雅曲之滥觞及其危机
第二节 机杼声与水磨调的变奏
第三节 破律与守律:两种文化形态的排斥与渗透
第五章 昆曲新纪元:“苏州派”的继往开来
第一节 “苏州派”、李玉与昆曲新纪元
第二节 昆曲市民性的张扬
第三节 贵族精神的维护
第四节 昆曲艺术的二次革命
第六章 昆曲论坛:苏州的曲家沙龙和曲家的理论批评精神
第一节 吴中昆曲人才的结集形态
第二节 苏州曲家的理论批评精神
第七章 苏州滩簧:城市性格的俗面倾斜
第一节 前滩:昆曲的异化
第二节 苏剧:昆曲榻旁的孩提
第三节 后滩的崛起
第八章 苏州的特产:状元和梨园子弟
第一节 明清状元--灿亮的苏州人文标志
第二节 昆曲状元形象的艺术意蕴
第三节 苏州梨园风景
征引文献
《昆曲表演艺术论》
作 者: 熊姝,贾志刚
出 版 社: 春风文艺出版社
条 形 码: 9787531327752
出版时间: 2005-2-1
开 本: 32
页 数: 261
定 价: 34 元
内容简介
《昆曲表演艺术论》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深入研究昆曲表演艺术的学术著作。书中阐述了昆曲载歌载舞的表演特征形成的历史以及发展规律,探讨了华夏民族传统文化与昆曲表演的关系,指出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模式与诗化原则对昆曲表演的形成起到决定作用,并分析了昆曲表演程序、行当的特点,对昆曲演员如何创造角色和昆曲表演程序、行当的历史成就等问题,提出了新见解。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昆曲表演的本质属性:一种独特的歌舞表演
第一节 华夏民族的思维模式与诗化原则
第二节 歌舞表演的孕育和形成
第三节 以唱为主 综合发展
第四节 昆曲表演的成熟标志:载歌载舞
第二章 昆曲的程式与行当
第一节 程式的属性
第二节 程式与生活
第三节 行当:人物类型化的高度概括
第四节 昆曲行当的历史地位
第三章 潘之恒曲论
第一节 进步、发展的文艺观
第二节 独树一帜的表演理论
第三节 论演员
第四章 李渔剧论
第一节 编导结合
第二节 登场之道
第五章 俞振飞和他的书卷气
第一节 “票友”下海
第二节 得天独厚 卓然成家
第六章 周传瑛的儒雅潇洒
第一节 少年“小诸葛”与全才
第二节 以风流儒雅胜,俱极化境
第七章 王传淞的“丑中美”
第一节 学艺与登台
第二节 以形传神 形神兼备
第八章 华传浩的雅正脱俗
第一节 初学小生 后改丑行
第二节 文武兼备 不瘟不火
参考书目举要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