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历史与社会”5册,江南以厚重的历史积淀曾经迷倒了多少文人墨客!本系列丛书追溯吴文化的源头与流变,考察苏南区域社会变迁,从传统技艺、社会保障、慈善事业,人口等多侧面对苏南区域历史进行研究,透过苏南研究的点点滴滴,映现中国文化的大千面影。原价126.2元,现团购价32元包邮!
★ 32开平装本,群言出版社出版
★ 本系列是苏州大学“211”立项课题,“区域(苏南)经济与社会发展”标志性成果
★ 资料丰富,结构谨严,重点突出,考证精详
★ 本系列是苏南区域史研究论文的集结
《周秦汉魏吴地社会发展研究》
着眼于国家权力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针对以往吴地区域史研究的不足,系统研究西周至孙吴时期吴地社会的历史变迁过程。
《吴文化与江南社会研究》
江南区域历史文化是理解中国历史的关键,江南区域历史文化可以为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历史的参照。发现苏州,认识江南,理解中围.可以从本书着眼。
《明清时期江南社会史研究》
长期以来,苏州大学历史系即把江南区域历史文化的研究作为自己的一大特色。本书收录的是历史中国古代史教研室部分教师最近二、三年的研究成果。这些论文有的已经公开发表过,有的是首次发表。它们采用多学科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考察了明清时期的江南社会,涉及社会的多个侧面与领域,其中对传统社会保障、慈善事业、传统工匠等问题的研究,更体现了历史系教师研究的专长和特色。
《明清江南人口社会史研究》
本书依据现代系统科学理论,立足社会史,提出区域人口社会史的学科新概念;原创性地将明清江南人口社会视作一个系统,资料丰富,结构谨严,重点突出,考证精详;既充分尊重现有学术成果,又新意迭出。无论在江南或区域史研究,还是在江南或区域现实人口社会发展上,该书见解都颇值得重视。
《传统技艺与文化再生 : 对苏州镇湖绣女及刺绣活动的社会学考察》
苏绣是我国独有民间艺术文化,本文运用社会人类学的方法对苏州镇湖绣女及刺绣活动进行的微观考察。带你走近镇湖,去倾听绣女们讲述自己亲身的故事,了解改革开放后镇湖八千绣女中从土地上走出来的这群人的创业历程,展示她们的生产和社会生活,追踪她们思想和行动变化的轨迹,以记录这段奋斗和创业的历史。解读镇湖刺绣文化,保护传统艺术。
臧知非,男,江苏省宿迁市人,1958年生,历史学博士,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周秦社会结构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与导师田昌五合著)、《中国道教发展史纲》(文津出片反社,1997,与刘锋合著)、《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齐鲁书社、文津出版社,1996,第一卷:战国秦汉,合著)、《吕不韦传》(重庆出版社,1999)、《人伦本原:孝经与中国文化》(河南大学出片反社,2005)、《分职定位:历代职官制度》(长春出版社,2005,与沈华合著)、《吕后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等专著。另外发表过春秋战国史、秦汉史方面的论文七十余篇。主要从事战国史、秦汉史、古代思想史的研究。
沈华,1972年生,江苏苏州人。历史学硕士,任职中国哲学博士,苏州科技学院历史系讲师。曾出片反专著《分职定位:中国历代职官制度》(与臧知非合著),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高婷婷,1979年生,江苏大丰人。2004年毕业于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历史系,获史学硕士学位。现在苏州工业园区社会事业局工作。曾发表《汉代儒生义利观新探》、《秦朝统一与吴地社会的变迁》等论文。
王卫平,生于1962年10月,江苏省溧阳市人。1983年毕业于苏州大学历史系,1997年在只本同立广岛大学获博十(文学)学位。现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吴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农村城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地方志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中国太平天国史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史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农史学会副会长等职。 著有《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吴文化与江南社会研究》等著作4部;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社会学研究》、《民族研究》、《中国史研究》、《史学史研究》、《中国地方志》、《史学研究》(日本)等国内外著名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
吴建华,1962年生,江苏宜兴人。苏州大学史学学士(1983)、博士(2000),南开大学史学硕士(1986)、博士后(2002),美国亚里桑那大学访问学者。现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史学会常务理事。从事明清史、中国社会史、江南区域史、姓氏学、谱牒学研究。在《历史研究》、《中国人口科学》、《清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著《中华姓氏谱’彭姓卷》、《彭姓史话》等,参著《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副主编。主持“香山工匠”、“明清江南的教育与人门文化素质研究”、《王鏊集》等项目。
叶继红,男,1969年生,安徽省长丰县人,汉族,2004年在南开大学获社会学博士学位。现为苏州大学社会学系教师,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学和社会人类学。已完成国家级和省级项目各1项,在《社会科学战线》、《当代中国史研究》、《科学学研究》、《中国科技论坛》等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
《周秦汉魏吴地社会发展研究》
作 者: 臧知非
出 版 社: 群言出版社
条 形 码: 9787800807824
出版时间: 2007-12-1
开 本: 32开
页 数: 289
定 价: 22 元
内容简介
重点讨论先秦时代吴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秦朝统一对吴地社会的影响、揭示两汉时代吴地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孙吴时代吴地社会结构及其经济进步的一般状况,弥补了秦汉时代区域社会研究的不足。从文化传播、人口迁移、社会控制等不同层面说明国家力量对社会发展的辩证作用。对先秦时期吴文化与周文化的关系、战国时代吴地社会风俗与中原的差异问题、汉魏时期的吴地社会特点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运用吴简系统揭示吴地基层社会结构,探讨吴国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特点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先秦吴国历史的几个问题
第一节 “太伯奔吴”的历史分析
第二节 周吴关系释疑
第三节 礼乐文明在吴地的传播
第四节 吴国疆域的扩展和吴越关系
第二章 秦朝统一对吴地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 战国时期经济区域及吴地区域社会特点
一、战国时期的经济区域
二、吴地的社会与经济
第二节 秦朝统一后经济结构的变动
第三节 “匡饬异俗”与社会整合
一、秦始皇“匡饬异俗”的历史基础
二、秦与六国风俗差异的比较分析
三、用法律手段“匡饬异俗”的功能分析
第四节 《会稽刻石》与吴地风俗
第三章 西汉时期吴地社会经济与中原的逐步趋同
第一节 西汉大分封与吴地社会传统经济结构的复活
一、汉初经济结构的变动
二、分封与吴地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第二节 吴地社会经济与中原的同一化
一、七国之乱后吴地社会经济的变动
二、汉武帝经济改革对吴地的影响
三、人口流动与吴地社会
第四章 东汉吴地的迅速发展与人文进步
第一节 郡县、人口的变迁
一、郡县数量的变动和人口的增加
二、人口南移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二、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人文的进步
一、仕人的增加
二、官吏的儒化
三、教育的发达及私人讲学风气的兴起
第四节 东汉末年吴地移民的增加与社会变动
第五章 豪强大姓和孙吴政权关系的演变
第一节 江东大族的兴起和发展
一、孙吴豪强大姓概述
二、土著大族的渊源和演变
第二节 江东世家大族的声望和特权
一、出仕优先
二、掌控清议
三、垄断学术
四、经济实力雄厚
第三节 孙吴政权和世家大族关系的变迁
一、孙策时期:试探与靠拢
二、孙权时期:合作与限制
三、三嗣主时期:貌合神离
第六章 孙吴的基层社会控制
第一节 编户民的分层
一、郡县领民
二、屯田民
三、诸吏
四、各类隶属人口
五、国家佃农
第二节 基层政权组织
一、乡里制度
二、乡与丘
第三节 对编户民的人身控制
一、户籍制度
二、限制大姓私占人口
三、国家佃田制
第四节 国家佃农田租负担分析
一、佃田者的租税负担分析
二、佃农和屯田民负担比较
三、田租政策的原因分析
余论:吴简所见国家权力与经济发展
后记
《吴文化与江南社会研究》
作 者: 王卫平
出 版 社: 群言出版社
条 形 码: 9787800804779
出版时间: 2005-4-1
开 本: 32
页 数: 404
定 价: 22.8 元
内容简介
厚重的历史积淀,丰富的文化资源,独特的文化样式,江南曾经迷倒了多少文人墨客!又现在吸引了多少的专家学者!《苏南历史与社会丛书:吴文化与江南社会研究》以吴文化与江南社会为研究对象,追溯吴文化的源头与流变,探讨吴文化的特色与性质,分析江南社会的思潮与风习,考察江南城市与市场变迁从中可以发现吴文化的独特之处,领略江南社会风情,体味江南历史文化的魅力。
目录
《苏南历史与社会》丛书序
前言
第一编 吴国的崛起与盛衰
I.“勾吴”立国与吴、越民族的分合
Ⅱ.寿梦以前吴国史探讨
Ⅲ.吴国在东南开发史上的地位
Ⅳ.论吴国的兵学成就
V.试论伍子胥与吴国的强盛
Ⅵ.实事求是地评价伯豁
Ⅶ.子贡游说及其后果考辨
第二编 吴文化流变与特征
I.古代越族的“文身断发”与图腾崇拜
Ⅱ.吴文化的基本特征
Ⅲ.吴国以后吴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Ⅳ.吴地商业文化论纲
第三编 社会风气与社会问题
I.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奢侈风气及其评价
Ⅱ.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重商思潮
Ⅲ.清代吴地赌风述论
Ⅳ.“削鼻班”事件及其有关问题
V.清代江南地区社会问题研究:以逼醮、抢醮为例
Ⅵ.清代江南地区社会问题研究:以停棺不葬为例
Ⅶ.太平天国时期太湖地区枪匪研究
第四编 城市与市场
1.明清时期苏州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Ⅱ.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城市化及其局限
Ⅲ.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市场体系
Ⅳ.明清时期苏州的母亲们:日常生活、地位与作用
第五编 荒政与社会救济
I.清代江南地区的乡村社会救济——以市镇为中心的考察
Ⅱ.清代社仓的兴废及其原因——以江南地区为中心的考察
Ⅲ.林则徐的荒政思想与实践——以江苏省为中心的考察
《明清时期江南社会史研究》
作 者: 王卫平
出 版 社: 群言出版社
条 形 码: 9787800805707
出版时间: 2006-3-1
开 本: 32开
页 数: 519
定 价: 25.8 元
内容简介
长江以南,太湖之滨,钟灵毓秀,人文荟萃,这便是江南地区的核心,众人瞩目的苏南地区。近代以一,中国的近代化在这里迈出了第一步:工业化于此发轫,城市化在这里翻开新的篇章。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苏南地区开发镇企业发展之先河,抢开放型经济发展之先机,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之潮头,先后以“苏南模式”的发祥地与改革开放的前沿而引人注目,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目录
《苏南历史与社会》丛书序
中国传统工业文献的初步统计与明清江南工业著作的地域分布
传统工匠及其现代转型界说
明清工匠除籍入仕与江南传统工匠的现代转型
“唐伯虎现象”的传承与应用透视
“民抄”董宦事件与晚明江南的社区失范问题
人力所至与明清江南人口社会系统的渐变
袁黄劝善思想与明清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
明清时期江南社会基层组织演变述论
明清以来徽州与苏州社会保障的比较研究
郑板桥与江南关系探微
同光之际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秩序的重建
谣言与秩序——光绪二年江南系列谣言案研究
光绪二年苏北赈灾与江南士绅——兼论近代义赈的开始
江南绅商与光绪初年山东义赈
晚清苏州府长元吴丰备义仓研究
科举之废与江南士绅之蜕变
后记
《明清江南人口社会史研究》
者: 吴建华
出 版 社: 群言出版社
条 形 码: 9787800804991
出版时间: 2005-1-1
开 本: 32
页 数: 568
定 价: 32.8 元
内容简介
本书依据现代系统科学理论,立足社会史,提出区域人口社会史的学科新概念;原创性地将明清江南人口社会视作一个系统,考察其自平衡的运行和发展;认为人口内部的数量和质量的变化所生的人口力,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而社会对人口的制约,又影响人口的发展和变化,这是互动的过程。
全书分绪论和十章,构建一个江南区域史的新的认识框架;资料丰富,结构谨严,重点突出,考证精详;既充分尊重现有学术成果,又新意迭出,是作者持之以恒、长期务实研究积累的结晶。无论在江南或区域史研究,还是在江南或区域现实人口社会发展上,该书见解都颇值得重视。
目录
《苏南历史与社会》丛书序(1)
绪论 明清江南人口社会史研究的范围、内容和方法(1)
第一节 明清江南人口社会史研究的范围和内容(1)
第二节 明清江南人口社会史研究的思路与方法(7)
第三节 明清江南人口社会史的研究状况与本课题的研究取向(9)
第一章 明清江南人口增长的低速度与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26)
第二章 明清江南宗谱人口增长与世代间隔(54)
第一节人口研究与明清宗谱人口研究(54)
第二节 明清江南宗谱人口增长与世代间隔(60)
第三章 明清江南人口密集及其对社会的压力问题(82)
第一节明清江南的人口密集程度(82)
第二节 明清江南的人口密度变化(91)
第三节 明清江南人口的绝对高密集与低相对人口压力的问题(104)
第四章 明清江南人口与土地、粮食、物价、住房关系的变化(136)
第一节明清江南人口与土地关系的变化(136)
第二节明清江南人口与粮食关系的变化(152)
第三节 明清江南人口与物价关系的变化(160)
第四节明清江南人口与住房关系的变化(172)
第五章明清江南人口职业结构与职业人口构成(197)
第一节关于明清江南人口职业结构变动的思考(197)
第二节明清江南人口的职业构成(204)
第三节明清江南人口的职业观念(232)
第四节 明清江南人口职业观念与职业人口构成的特征(246)
第六章 明清江南的市镇密度和城乡人口结构变动(258)
第一节明清江南的市镇密度(258)
第二节 明清江南市镇——都市化进程中的城乡人口结构变动(266)
第三节 明清江南市镇密度与城乡人口结构变动的关系(277)
第七章 明清江南社会的人口流移(283)
第一节明清江南社会人口流移的数量(284)
第二节 明清江南社会的人口流向(303)
第三节 明清江南社会人口流移的原因(312)
第四节 明清江南社会人口流移的稳定性和后果(316)
第八章 明清江南人口的文化教育与人口文化素质(324)
第一节 明清江南人口文化教育观念(326)
第二节明清江南人口文化教育状况(331)
第三节明清江南人口文化素质与人才(343)
第四节 明清江南人口文化教育的决定因素(392)
第九章明清江南人口社会管理(405)
第一节 明清江南非政府性人口社会管理(405)
第二节 明清江南政府性人口社会管理(434)
第三节 明清江南两种人口社会管理的关系(466)
第十章 明清江南人口社会系统(474)
第一节作为一个系统的明清江南人口社会(474)
第二节 明清江南人口社会系统变化的机制(480)
第三节 明清江南人口社会系统的渐变(514)
后记(553)
《传统技艺与文化再生 : 对苏州镇湖绣女及刺绣活动的社会学考察》
作 者: 叶继红
出 版 社: 群言出版社
条 形 码: 9787800804786
出版时间: 2005-1-1
开 本: 32开
页 数: 387
定 价: 22.8 元
内容简介
独坐纱窗刺绣迟, 紫荆花下啭黄鹂。 欲知无限伤春意, 尽在停针不语时。
这是唐代诗人朱绛在《春女怨》中刻 画的大家闺秀在绣楼上绣花的情景:花针穿梭,彩线缤纷,纤手凝脂,春意绵绵,一幅浓郁的诗情画卷。在今天的苏州西郊、太湖之滨有座不起眼的小镇 “镇湖”,两万人口中约有八千绣女,用她仃J的纤纤细手造就了著名的刺绣艺术之乡。“闰阁家家架绣绷,妇姑人人习针巧”是这里农家的真实写照。
本书带你走近镇湖,去倾听绣女们讲述自己亲身的故事,了解改革开放后镇湖八千绣女中从土地上走出来的这群人的创业历程,展示她们的生产和社会生活,追踪她们思想和行动变化的轨迹,以记录这段奋斗和创业的历史。
绣女及相关群体的刺绣活动是展现生机勃发的刺绣文化的载体,绣女围绕刺绣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一方面体现了其自主性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这些活动展现了一种生生不息的刺绣文化,是传统民间文化的一种再生。
目录
《苏南历史与社会》丛书序(1)
前 言(1)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选题的由来和意义(1)
第二节文献综述和已有研究的局限(5)
第三节思考路径和分析框架(14)
第四节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22)
第二章苏绣的历史与象征(32)
第一节苏绣的历史渊源(32)
第二节历史上的民间绣和闺阁绣(38)
第三节苏绣的宫货生产和绣工的命运(58)
第四节建国前后苏绣业的发展(67)
第五节苏绣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84)
第三章绣女与镇湖刺绣业的兴起(88)
第一节镇湖刺绣的社会文化背景(88)
第二节从土地上走出来(99)
第三节拜师学艺和专业化培训(104)
第四节到镇上开店(122)
第四章绣品的生产、交易和市场扩张(131)
第一节绣店(131)
第二节辅助业(144)
第三节绣品的交易方式和条件(171)
第四节绣女与市场的扩张(193)
第五章刺绣市场的组织和管理(208)
第一节从行会到协会(208)
第二节镇湖刺绣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222)
第三节刺绣市场的治理和管理思路(232)
第六章绣女的角色转换和社会分层(244)
第一节社会学的“角色”理论(244)
第二节绣女的角色转换与政府引导(249)
第三节乡土文化与经商绣女的文化适应性(253)
第四节绣女的角色分化和社会分层(266)
第七章绣女的生活世界(291)
第一节家庭生活(291)
第二节社会活动和交往(301)
第三节性别角色与社会地位(307)
第四节思想观念的变化(320)
结语:苏绣的未来命运和文化再生的条件(329)
第一节 “草根工业”的力量(329)
第二节政府的保护和对绣女劳动的重视(333)
第三节从原生态走向市场态的挑战(335)
第四节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337)
第五节与现代科技和外来文化的结合(339)
参考文献(343)
附录一:镇湖绣店一览表(357)
附录二: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365)
后记(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