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中国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2册,荟萃学术大家方孝岳、萧萐父的著作,精选史料、见解独到、理论严谨、条理清晰、内容详实,为读者深入了解该领域提供了关键路径与重要参考。
《中国文学批评》,中国文学批评史领域的开山之作,以时间为轴线,对古今经典的文学批评著作进行详细述论。
《中国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系统梳理中国从古至近代的哲学史料,探寻发掘、研究中国传统哲学史料方法。
★32开平装,文津出版社出版
《中国文学批评》
★上卷从《尚书》到孔门诗教,中卷从赋代兴到《诗品》,下卷从王通一直讲到袁枚
★作者秉承深厚的桐城派传统,对古今诸家文学批评观的评议尽力做到知人论世
★不以先秦等政治朝代为界限,去生硬地为文学史分期,具有超凡的卓识的见解
★港台大陆再版多次,本版为校订之前数版大量讹误而成的精良版本
《中国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
★确立了中华民族古史的价值与意义,表达了他的古史观及文化观
★介绍了朴学的主要成就与近代学者对朴学的进一步发展
★开辟了宽阔的研究路径,表达了他广博的胸襟与“通观儒、释、道,涵化印、中、西”的学术追求
★强调了地下考古的各种文字与新材料和经学为代表的上古文献的重要性
《中国文学批评》
虽不言“批评史”,但其实就是以时间线索辑论古今经典的五六十家文学批评著作进行述论,实际可以说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精选精论”。作者秉承深厚的桐城派传统,对古今诸家文学批评观的评议尽力做到了知人论世,即所谓“了解之同情”。如关于纪晓岚对方回的否定,本书有如下评议 “像方回这种人,既然晚年在元朝统治之下,又时作宋室之思,这种态度,在清朝那些皇帝心中,是所憎恶,如果方回生在清初,恐怕早已为文字狱所罗织 一班馆阁之臣习染成风,也从而吠影吠声,殊为可笑。”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从《尚书》到孔门诗教 中卷从赋代兴讲到《诗品》 下卷则从王通一直讲到袁枚。方孝岳不以先秦等政治朝代为界限去生硬地为文学史分期,也体现了其超凡的卓识。
《中国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
这本书写作目的只是为了“使研究生继踵前修,尽快地进入学术前沿同时,特别强调义必征实,言必有据,提倡严谨笃实的学风”。本书综合了文献学、目录学、校雏学、版本学、史源学等多门学科。作者采用了以每个时代主要思潮为经,以人物或著作为纬的写法。首先确立了中华民族古史的价值与意义,表达了古史观及文化观,超越了“信古派”与“疑古派”的观点,并介绍了中国传统治学方法,朴学的主要成就与近代学者对朴学的进一步发展。调了地下考古的各种文字与新材料和经学为代表的上古文。作者善于从各学科史料中发现哲学史的新材料。同时反映了萧先生对于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的认识,开辟了宽阔的研究路径,表达了他广博的胸襟与“通观儒释、道,涵化印、中、西”的学术追求,体现了萧先生的为人与为学,人风与学风。
方孝岳(1897-1973),名时乔,以字行,为学者方守敦之子,舒芜之父,其岳父为桐城派大家马其昶。幼年在家乡桐城读私塾,继承了桐城派的深厚学养,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曾担任北京大学预科国文讲师,翌年任商务印书馆编辑。不久赴日本东京大学进修。进修两年间翻译出版《大陆近代法律思想小史》,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24年自日本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华北大学、东北大学师范学院、广州中山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任教。1949年至1957年,任中山大学教授,教学、著述不辍。方氏在在文学、经学、语言学研究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专著有《中国文学批评》《中国散文概论》《左传通论》《尚书今语》《汉语语音史概要》《广韵研究导论》《广韵韵图》等。
萧萐父(1924-2008),祖籍四川井研,出生于成都,哲学家与哲学史家。194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1951年入华西大学,后任四川医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1956年到中央党校高级理论班深造,1957年到北京大学哲学系进修,同年秋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此后一直在该系任教,曾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他是国际知名学者,是国家重点学科一-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学科的创建者与学术带头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首任主任。社会兼职有: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联顾问,国际道联学术委员,中国《周易》学会顾问,国际中国哲学会国际学术顾问团成员,中国文化书院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是著名的船山学和“明清早期启蒙”学专家,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要著作有《吹沙集》《吹沙二集》《吹沙三集》《船山哲学引论》等。合著有《明清启蒙学术流变》《王夫之评传》 等,主编《哲学史方法论研究》等。与李锦全教授共同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卷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曾获原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
《中国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
作者:萧萐父
出版社:文津出版社
ISBN:9787805546155
出版时间:2017/6/1
开本:32开
页数:442
定价:68
目录:
恩师的《中国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新版序
弁言
第一讲 引论
一、明确本课要旨
二、珍视优良传统
三、正确对待民族文化遗产
第二讲 古史祛疑
一、问题的提出
二、从考古新发现看我国文明史的开端
三、我国奴隶制形成的历史特点及其在古文献中
的反映
第三讲 朴学简介
一、朴学源流
二、关于语言学
三、关于目录学
四、关于版本学
五、关于校勘学
六、关于辨伪学
七、关于辑佚学
八、关于工具书
第四讲 原始文字与古史文献举要
一、地下考古的文字资料
二、关于传世的古史文献
三、一些关于古史的旁证材料
第五讲 周秦之际哲学史料(上)
一、《周易》与早期阴阳家言
二、《论语》与先秦儒家言
三、《墨子》与先秦墨家言
四、《老子》与先秦道家言
第六讲 周秦之际哲学史料(下)
五、《管子》与先秦法家言
六、《邓析子》与先秦名家言
七、《孙子》与先秦兵家言
八、关于先秦诸子的通考名著
第七讲 秦汉哲学史料
一、时代特点及思想动向
二、秦汉之际的三种思潮
三、秦汉之际的自然科学思潮
四、王充及汉末社会批判思潮
五、原始道教史料
第八讲 魏晋南北朝哲学史料
一、时代特点和思想阵线
二、玄学思潮
三、反玄学思潮
四、佛教兴盛与反佛思潮
五、道教与科学文献
六、美学与文艺批评
第九讲 隋唐五代哲学史料
一、时代特点和思想气度
二、总集性史料举要
三、唐初无神论思潮
四、儒学正宗与史学巨擘
五、道教理论著作
六、佛教哲学论著
七、晚唐五代批判思潮
第十讲 宋元明哲学史料
一、时代特点
二、哲学特点
三、史料举要
第十一讲 明清之际哲学史料
一、总集性著作
二、明末清初道学余波的史料
三、清初反道学思潮的史料
四、18世纪汉学家著作中的哲学史料
五、17、18世纪自然科学家的著作
六、耶稣会士来华译著
第十二讲近现代哲学史料
上篇19世纪中国哲学史料
一、综合性资料
二、个案性资料
下篇20世纪中国哲学史料
一、综合性资料
二、专题性资料
三、科学主义思潮
四、人文主义思潮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
六、现代佛学思潮
附录
萧萐父先生与“中国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课
《中国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的意义
《中国文学批评》
作者:方孝岳
出版社:文津出版社
ISBN:9787805546100
出版时间:2016/12/1
开本:32开
页数:325
定价:42.8
目录:
卷上
一 《尚书》中最早的诗的欣赏谈
二 《周礼》分别诗的品类
三 吴季札的诗史观
四 《左传》的诗本事
五 古时对于理论文和“行人”辞令的批评
六 孔门的诗教
卷中
七 “三百篇”后骚赋代兴的时候的批评
八 司马相如论赋家之心
九 扬雄与文章法度
十 扬雄、桓谭的文章不朽观
十一 王充论创作的文学
十三 陆机《文赋》注重文心的修养
十四 挚虞的流别论
十五 昭明《文选》发挥文学的“时义”
十六 沈约的声律和文章三易
十七 发挥“文德”之伟大是刘勰的大功
十八 单刀直入开唐宋以后论诗的风气的《诗品》
卷下
十九 从治世之音说到王通删诗
二十 别裁伪体的杜甫
二十一 蓄道德而后能文章是韩愈眼中的根本标准
二十二 白居易的讽谕观和张为的《诗人主客图》
二十三 可以略见晚唐人的才调观的《本事诗》和《才调集》
二十四 标举味外之味的司空图
二十五 西崑家所欣赏的是“寓意深妙”“清峭感怆”
二十六 晏殊对于富贵风趣的批评
二十七 欧阳脩文外求文的论调
二十八 欧阳脩和梅圣俞同心爱赏“深远闲淡”的作风
二十九 邵康节的忘情论
三十 宋人眼中老杜的诗律和《江西宗派图》
三十一 宋朝几部代表古文家的文学论的总集
三十二 针对江西派的《沧浪诗话》
三十三 《瀛奎律髓》里所说的“高格”
三十四 元遗山以北人悲歌慷慨之风救南人之失
三十五 宋濂论“摹仿”和高棅的“别体制”“审音律”
三十六 李东阳所谈的“格调”和前后七子所醉心的“才”
三十七 唐顺之的“本色”论和归有光的《史记评点》
三十八 竟陵派所求的“幽情单绪”和陈眉公的“品外”观
三十九 钱谦益宗奉杜甫的“排比铺陈”
四十 王船山推求“兴观群怨”的名理
四十一 王渔洋“取性情归之神韵”
四十二 清初“清真雅正”的标准和方望溪的“义法论”
四十三 金圣叹论“才子”李笠翁说明小说戏曲家的
“赋家之心”
四十四 随园风月中的“性灵”
四十五 眼力和眼界的相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