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乡俗志》,12开布面精装,收入150幅充满蜀地民风民俗情趣与竹林茅屋烟火气息的水墨画。一文一图,交相辉映,呈现早已消失或正在消亡的乡风民俗。
全书以“左图右史”的方式,将踩水车、打谷子、剃头修面、推磨、唱山歌、川江号子、摆龙门阵、偷青、赛龙舟、西洋镜等丰富多彩的巴蜀地区民俗文化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
著名画家李耀奎绘制插图,其作品直观、鲜活、栩栩如生,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生活的真实和质朴的民间气息,为读者带来一场艺术与民俗相融合的视觉盛宴。
★ 12开布面精装,泰山出版社出版
★ 《中国风俗图志》将艺术之美与文字之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擎优美文字介绍一地之风俗,嵌艺术彩墨展示一方之风化,诚可谓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展示深湛审美意蕴
★ 本书以图绘形式系统地整理、记录、保存巴蜀各地的风俗,与文字记录、研究形成互补和互释
★ 全书以“左图右史”的形式加以呈现,二者相辅相成,不仅描述“民俗是什么”,更探究“民俗为什么”,让读者能够记住乡愁,为中国的民俗学研究提供另一种文本
《巴蜀乡俗志》是“中国民俗图志”系列的第二部。以图绘形式示统地整理、记录、保存巴蜀之地的日常生活习俗,并配以文字解读。图绘以二十世纪下半叶为时代背景——这一时间段正是中国民俗最后的完整呈现时期。巴蜀地处长江上游地区,大致范围包括四川盆地及其附近地区,其地域广阔,而且还有彝族、藏族等民族聚居区,各地风俗干差万别,仅在文化地理上趋同,具有独特性和一致性。因此,民俗意义上的“巴蜀”,不可能涵盖地理意义上的巴蜀地区。本书所绘“巴蜀乡俗”,主要是乐山一带的乡风民俗。乐山,古称嘉州,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是成都平原南部中心城市,坐落于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汇处。其乡俗既有代表性,也有独特性。因此,本书所绘不可能尽录各地风俗,也难免偏颇,仅是人们印象中的“四川”,是“巴蜀文化〞在当地日常生活中的大致呈现。
绘画作者
李耀奎,1945年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眉山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40余年专注于中国民俗风情绘画。70年代,作品参加中国美术作品展获一等奖;90年代,作品被澳大利亚国会大厦及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和国内多家博物馆收藏。
文字作者
郑自谦,乐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民俗学者、作家。
谢长江,沐川县文化馆编辑、作家。
考略作者
李国太,四川大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人类学、文化遗产、巴蜀民俗。
《巴蜀乡俗志-中国民俗图志》
作者:李耀奎 绘,郑自谦、谢长江、李国太 文
出版社:泰山出版社
ISBN:9787551903592
出版时间:2016/7/1
开本:12开
页数:343页
定价:178
目录:
序言一方乡俗一方人
巴蜀乡俗考略/1
民生百业
〇〇一 犁耕/26
〇〇二 耙田/28
〇〇三 栽秧/30
〇〇四 踩水车/32
〇〇五 摇水车/34
〇〇六 浇粪/36
〇〇七 打谷子/38
〇〇八 风谷/40
〇〇九 春种一粒粟/42
〇一〇 丰年/44
〇一一 春米/46
〇一二 櫑米/48
〇一三 乡村小渡/50
〇一四 赶鸭子/52
〇一五 扯井水/54
〇一六 小河水,清又甜/56
〇一七 川酒作坊/58
〇一八 剥豆/60
〇一九 网鱼/62
〇二〇 扳罾/64
〇二一 鱼鹰/66
〇二二 照黄鳝/68
〇二三 捞虾筢/70
〇二四 卖鱼/72
〇二五 鸡公车/74
〇二六 打草鞋/76
〇二七 补锅匠/78
〇二八 修石磨/80
〇二九 补瓷器/82
〇三〇 白铁匠/84
〇三一 擦皮鞋/86
〇三二 剃头修面/88
〇三三 洗头/90
〇三四 挖耳/92
〇三五 补鞋匠/94
〇三六 蔑匠活/96
〇三七 大木活路/98
〇三八 小木活路/100
〇三九 板板车/102
〇四〇 滑竿/104
〇四一 川江号子/106
〇四二 把脉看病/108
〇四三 捡中药/110
〇四四 切草药/112
〇四五 碾中药/114
餐饮小吃
〇四六 吃火锅/118
〇四七 酸辣粉/120
〇四八 担担面/122
〇四九 麻辣烫/124
〇五〇 豆花咡饭/126
〇五一 蒸笼咡/128
〇五二 跷脚牛肉/130
〇五三 甑子饭/132
〇五四 冒咡头/134
〇五五 推磨/136
〇五六 推手磨/138
〇五七 沥豆浆/140
〇五八 汤圆/142
〇五九 卖麻糖/144
〇六〇 卖煮红薯/146
〇六一 烧苞谷/148
〇六二 春糍粑/150
〇六三 黄糕粑/152
〇六四 卖凉糕/154
〇六五 叶儿粑/156
〇六六 打锅魁/158
〇六七 卡丝饼/160
〇六八 豆腐脑/162
〇六九 花椒面 海椒面/164
〇七〇 转糖/166
〇七一 卤鸭儿 白宰鸡/168
〇七二 包粽子/170
〇七三 泡菜/172
〇七四 熏腊肉香肠/174
〇七五 半斤卤肉四两烧酒/176
休闲节庆
〇七六 乡情/180
〇七七 茶馆/182
〇七八 山里人/184
〇七九 去赶场/186
〇八〇 古镇逢场/188
〇八一 赶场归来/190
〇八二 贰柒拾/192
〇八三 搓麻将/194
〇八四 斗十四/196
〇八五 扯把子/198
〇八六 书痴/200
〇八七 柳连柳/202
○八八 车车灯/204
〇八九 莲花闹/206
〇九〇 评书/208
〇九一 金钱板/210
〇九二 唱道情/212
〇九三 笑和尚/214
〇九四 川剧/216
〇九五 唱山歌/218
〇九六 工场休息/220
〇九七 晒谷坝的秋夜/222
〇九八 乘凉/224
〇九九 听蝉/226
一〇〇 天伦之乐/228
一〇一 能知滋味乎/230
一〇二 头一次点火/232
一〇三 同乐/234
一〇四 悄悄话/236
一〇五 甜言蜜语/238
一○六 钓鱼/240
一〇七 摆龙门阵/242
一〇八 知音/244
一〇九 读报/246
一一〇 老伴/248
一一一 对火/250
一一二 来到家门口/252
一一三 老友来相聚/254
一一四 划拳/256
一一五 酒逢知己/258
一一六 烤火盆/260
一一七 手火笼/262
一一八 火笼咡/264
一一九 老有所乐/266
一二〇 杀年猪/268
一二一 拜年/270
一二二 龙灯/272
一二三 狮子灯/274
一二四 牛咡灯/276
一二五 踩高跷/278
一二六 偷青/280
一二七 清明节/282
一二八 蜀乡古镇闹台会/284
一二九 赛龙舟/286
一三〇 抢鸭子/288
一三一 说媒/290
一三二 迎亲/292
一三三 拜堂/294
一三四 九大碗/296
童心稚趣
一三五 小人儿书摊/300
一三六 西洋镜/302
一三七 古城河边/304
一三八 家婆的零食摊/306
一三九 滚铁环/308
一四〇 抽地牛/310
一四一 竹蜻蜓/312
一四二 打秋千/314
一四三 吹竹号/316
一四四 拍烟牌/318
一四五 踢毽子/320
一四六 斗鸡/322
一四七 打弹儿/324
一四八 打竹水枪仗/326
一四九 打弹弓/328
一五〇 划甘蔗/330
一五一 风车车儿/332
一五二 老鹰捉小鸡/334
一五三 摸爬海/336
一五四 撮河虾/338
一五五 童谣/340
在民风中行吟/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