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常识课》全八册,汇聚王力、潘伯鹰、林徽因、郑振铎、胡适、吕思勉、曹伯韩、陈师曾八位大师,为你带来文化、书法、建筑、文学、哲学、历史、国学、绘画八门中国文化常识课。小巧便携、方便阅读。
从甲骨文的刻痕到飞檐的弧线,从《楚辞》的韵律到禅宗的机锋,八册书以跨学科视角缝合被割裂的文化肌理。它不仅是一套知识汇编,更是一场文明的超链接实验:读哲学时遇见建筑美学,品书法时窥见历史呼吸,让散落的文明星群重新聚合成璀璨银河。
★32开平装,联合读创出品,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名家经典:集结最具代表力的中国文化论著
★深挖文化内核:激发人文省思,建立文化自信
★小巧便携:随时随地享受阅读,拯救碎片化时间
★装帧精美:专色印刷,覆膜工艺
友情提示:本书原装函套有不同程度的磨损、破损,介意的读者慎拍
中国文化常识课:全8册,包含:王力《文化课》、潘伯鹰《书法课》、林徽因《建筑课》、郑振铎《文学课》、胡适《哲学课》、吕思勉《历史课》、曹伯韩《国学课》、陈师曾《绘画课》
1.王 力:文化课
“风师谓之飞廉,雨师谓之荓翳,云师谓之丰隆,日御谓之羲和,月御谓之望舒”
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它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神农氏以前,传承于中华民族、神州大地。彼时的我们,没有高楼大厦,但喜欢在夜晚观星,讨论天文;彼时的我们也没有情人节、圣诞节一类西方的节日,但是有自己的节日和历法。我们会在清明祭奠先人;在七夕祈福求姻缘;在中秋我们不约而同地,望向月亮彼此思念;在重阳,我们登高饮酒忆故人……这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刻在骨子里的浪漫。
2.潘伯鹰:书法课
“我们若希望能欣赏艺术,必须先要练习自己的一套懂得艺术的功夫。”
“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正是用来形容中国书法的。
如今“笔墨纸砚”已与大多平常人家之生活相去甚远,但中国书法作品仍是随处可见的。我们见到好字时,或“苍劲有力”或“娟秀端凝”一类的评价也总会浮现于心,这表示我们对其仍保留着一定的欣赏能力,却总归浮于皮毛。
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一门独特的艺术,是不同时期中国文化的独特表现,我们在鉴历史、品文学的同时,尤不应忽略了它。
3.林徽因:建筑课
“一般人常误会中国建筑根本简陋无甚发展,较诸别系建筑低劣幼稚。”
在中华数千年的文明长流中,中国建筑庇荫了无数的华夏儿女。相较于其他文化,它对于中华民族的贡献是巨大的,无可取代的。正如作者林徽因,作为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她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功绩,也永远无法被她其他的光芒掩盖,她说:“我们不能坐视,也不能忍受一座或一组壮丽的建筑物遭受到各种各式直接或间接的破坏,使它们委曲在不调和的周围里,受到不应有的宰割。”
顾盼四周,或许我们该温习一下中国建筑常识。
4.郑振铎:文学课
“新世纪的中国文学必将为一个空前灿烂的新时代。本书即终止于这个希望、这个预言中。”
作家黄亚洲曾说,“文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名片。”
正如要懂得俄罗斯民族,得看列夫·托尔斯泰、肖洛霍夫;要懂得法兰西民族,得看巴尔扎克一样;要懂得中华民族,则要从我们两千多年来流传的经典中寻觅。
古代的中国文学,是《诗经》的古色古香;是《楚辞》的满目琳琅;是史书的千古流芳;是诸子的百花齐放;是唐诗的荡气回肠;是宋词的婉约豪放;是元曲的雅俗共赏;是明清的惊世奇章……
作者以最美好的希冀结束了此书,现在我们可以带着答复翻开这一堂文学课。
5.胡适:哲学课
“悠悠宇宙,将无穷极,愿吾朋友勿草草人生!”
什么是哲学?哲学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学问,在这个基本问题上却始终存在争议,西方主流观点认为:哲学源自于人们对世间万物本质的思考,是人们对绝对真理的探求。而中国作为世界三大哲学起源地之一,我们对哲学的理解又是怎样的呢?胡适先生作为中国哲学史的开山者,他认为:“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作哲学。”那么什么是“切要”?又何谓“根本”?且细听分说。
6.吕思勉:历史课
“原始人除专属于他的女子以外,满足性欲的机会,正多着呢。”
中国人是重视历史的,从古起,便有《春秋三传》、《二十四史》等史书,如今也有各种各样的文字、影视作品可供我们学习了解。以至于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人物和事件我们都已烂熟于心。但是吕思勉先生曾写到:“昔人称《左传》为相斫书;近代的人称《二十四史》为帝王的家谱,说虽过当,也不能谓其全无理由了。单看了这些事,能明白社会的所以然吗?”就像国家从来都不只是皇家一样,即使在封建社会时期,历史也从来都不只是政治。这堂课,请随吕思勉先生,从古代人民衣食住行、婚姻教育等生活文化的层面,了解一些不一样的历史常识。
7.曹伯韩:国学课
“因为一个中国人,对于中国的固有文化,应该知道一个大概,才可以免掉‘数典忘祖’的讥诮。”
所谓“国学”,乃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学术范围极广泛,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百家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以及同时期的诗词歌赋、戏曲小说等等。面对着如此庞杂繁复的学科,曹伯韩先生进行了精心的整理,终于才有了今天这内容全面、条理清晰、体例严谨的一套国学常识课。它是学者钻研考究的必要参考,也是我们了解国学常识的一条捷径。
8.陈世曾:绘画课
“吾国美术自古以来最为发达,书画、雕塑、建筑皆能表国民性之特长,为世界所注目。”
陈师曾大师所言,非自捧也,中西绘画自古以来就有着较大差距。西方绘画以写实为主,“印象派”的绘画变革则是19世纪60年代才开始的。而中国绘画早在宋代就已经把“写意”推到了高峰,苏轼就曾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见解。且中国绘画内容更加丰富,它还包含着文学,诗歌,书法,篆刻。正是这样出色的传统绘画艺术,长久滋养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审美水平、艺术思想。故此,中国绘画是该作为一门常识为我们所了解的。
王力(1900年8月10日—1986年5月3日),字了一,广西博白县人,中国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诗人,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1926年考进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1927年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1954年调北京大学任教授,1956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王力一直从事语言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发展中国语言科学、培养语言学专门人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在语言学方面的专著有40多种,论文近200篇,共约1000万余字,内容几乎涉及语言学各个领域,有许多且具有开创性。其代表作有《中国音韵学》《中国现代语法》等等。
潘伯鹰(1905年1月29日-1966年),原名式、婴,字伯鹰,后以字行,号凫公、有发翁、却曲翁,别署孤云,安徽安庆人,属龙。现代书法家、诗人、小说家。著小说《人海微澜》《隐刑》《强魂》《雅莹》《残羽》和《蹇安五记》。论著有《书法杂论》《中国的书法》《中国书法简论》。作品出版有《潘伯鹰行草墨迹》等。潘伯鹰是举世公认的书法名家。坊间论及潘书,多言他是“二王书风的积极追慕者”。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原名“徽音”,汉族,祖籍福建闽侯(今福建福州),出生于浙江杭州。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学家、文学家,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
民国九年(1920年)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民国十二年(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民国十三年(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获美术学士学位(2024年获追授建筑学学士学位)。后就读于美国耶鲁大学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民国十七年(1928年)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与梁思成圈阅批注中国营造学社藏本《大唐西域记》(数百处唐代建筑及地名),发现唐代建筑——五台山佛光寺。
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和景泰蓝工艺革新等方面做出了贡献,著有《林徽因诗集》《林徽因文集》。1951年林徽因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修建工作,并具体承担碑座饰纹与花圈浮雕的设计任务,她出色地完成了这项创作任务。1953年中国建筑学会成立,林徽因当选为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并担任《建筑学报》编辑。同时她又是建筑研究委员会委员。1954年她与梁思成、莫宗江合著《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这部名著。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与世长辞,享年51岁。
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1958年10月17日),生于浙江永嘉,原籍福建长乐,原名木官,字警民,笔名西谛、郭源新。中国现代文学家、社会活动家、文物收藏家、鉴定家、考古学家、藏书家,景星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郑振铎于1917年入读于北京铁路管理学校;1921年,任职于商务印书馆编译所,5月,主编的《文学旬刊》创刊;1924年,编著出版《俄国文学史略》;1931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中文系,并主编《文学》《文学季刊》;1934年,编著出版论文集《中国文学论集》《佝偻集》等;1936年,任中国文艺家协会理事;1938年,编著出版《中国俗文学史》;1949年,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务委员;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另创办文物出版社及《考古学报》《考古通讯》《文物参考资料》等期刊;1952年任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授;1954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1954年9月—1958年10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58年10月17日,在出访途中因飞机失事殉难,享年60岁。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曾用名嗣穈,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籍贯安徽省绩溪县,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宣统二年(1910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学习农科,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民国六年(1917年),回国受聘北京大学教授。民国七年(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民国八年(1919年),出版论著《中国哲学史大纲》。民国九年(1920年)2月,出版白话诗集《尝试集》。民国十一年(1922年),任《国学季刊》杂志编辑,创办《努力周报》杂志。民国十七年(1928年),出版论著《白话文学史》。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被聘为全国财政委员会委员,创办《独立评论》杂志。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被聘为农村复兴委员会委员。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当选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民国二十七至三十一年(1938—1942年),出任驻美大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4月25日,出席旧金山会议。民国三十五至三十七年(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9年,前往美国。1952年,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类科学文化史编辑委员会委员;同年,应邀返台讲学。1957年,始任“中研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在台北病逝。
吕思勉(1884年2月27日—1957年10月9日),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芸等,江苏省常州市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代表作品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先秦史》等。
1884年,吕思勉出生于常州的书香门第,16岁起,自学古史典籍。1914年7月,进中华书局当编辑。1918年,经介绍去沈阳高等师范学校任教。1923年,吕思勉出版《白话本国史》四册,是较早的一部有系统的中国通史,对当时史学界很有影响,后又著成《吕著中国通史》两册。1923年,应校长王饮鹤聘,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执教。1926年,前往光华大学任教。晚年从事断代史研究,先后出版有《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等著作。1951年起,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1957年10月9日,吕思勉逝世。
曹伯韩(1897—1959),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路口台田人。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曾任国家出版总署编审局通俗读物编审处处长,人民出版社第二编辑室主任,汉字整理部副主任等职。1959年,曹伯韩病逝于北京。
陈师曾(1876年3月12日—1923年9月17日),出生于湖南凤凰,祖籍江西义宁(今江西修水),原居福建上杭,属客家民系,名衡恪,字师曾,号槐堂、朽者、朽道人,斋名安阳石室、染仓室,中国近代画家、书法家、金石篆刻家、诗人、美术史家、美术教育家。撰有《文人画之价值》《中国文人画之研究》等文章,出版有《陈师曾先生遗墨集》《陈师曾先生遗诗》《中国绘画史》等书籍。
陈师曾于1898年考入南京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学堂。1902年,赴日本留学,先后就读于东京弘文学院、高等师范学校博物科。1909年,返回中国,在江西教育司任职,后在南通师范学校和中学担任博物学教员。1913年,任长沙第一师范教员。同年任北京政府教育部编篡处编审。1915年2月,获聘为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画教师。1916年,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手工图画专修科国画教员。1918年,任国立北京美专中国画教授。1922年,受邀携吴昌硕、齐白石、王梦白等绘画作品,前往日本参加“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
1923年9月17日,在南京去世,终年48岁。
《中国文化常识课》(全八册)
作者:王力 潘伯鹰 林徽因 郑振铎 胡适 吕思勉 曹伯韩 陈师曾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9664976
出版时间:2022/12/1
开本:32开
定价:168
目录:
1.《文化课》 王力
第一章 天文
第二章 历法
第三章 乐律
第四章 地理
第五章 职官
第六章 科举
第七章 姓名
第八章 礼俗
2.《书法课》 潘伯鹰
第一章 “书画同源”与笔法
第二章 执笔
第三章 用笔
第四章 结字和用笔
第五章 临习
第六章 范本
第七章 笔墨纸砚
第八章 参考书举例
第九章 欣赏
3.《建筑课》 林徽因
第一章 中国建筑之特征
第二章 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三章 从远古到殷
第四章 西周到春秋·战国
第五章 秦·汉·三国
第六章 晋·南北朝·隋
第七章 唐·五代·辽
第八章 两宋到金·元
第九章 明·清两朝和旧中国时期
第十章 结论
4. 《文学课》 郑振铎
第一章 诗经与楚辞
第二章 史书
第三章 汉代文学
第四章 魏晋文学
第五章 南北朝文学
第六章 唐代文学
第七章 五代文学
第八章 宋代文学
第九章 金元文学
第十章 元明文学
第十一章 小说
第十二章 清代文学
第十三章 晚清文学
5.《哲学课》 胡适
第一章 哲学
第二章 老子
第三章 孔子
第四章 墨子
第五章 庄子
第六章 《大学》与《中庸》
第七章 孟子
第八章 荀子
第九章 古代哲学的终局
第十章 中古时代
第十一章 齐学
第十二章 汉之哲学
第十三章 道家
第十四章 儒家
第十五章 近世哲学
第十六章 清代思想史
6.《历史课》 吕思勉
第一章 婚姻
第二章 衣食
第三章 住行
第四章 教育
7.《国学课》 曹伯韩
第一章 概说
第二章 经学
第三章 诸子
第四章 佛学
8.《绘画课》 陈师曾
第一章 三代之绘画
第二章 汉代之绘画
第三章 六朝之绘画
第四章 魏晋之绘画
第五章 南北朝之绘画
第六章 隋朝之绘画
第七章 唐朝之绘画
第八章 五代之绘画
第九章 宋朝之绘画
第十章 元朝之绘画
第十一章 明朝之绘画
第十二章 清朝之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