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玳玫《自我画像:女性艺术在中国(1920-2010)》,商务印书馆出版。解读20世纪女性艺术家创作的自画像、肖像画和人物雕塑作品,显现一个世纪中国女性艺术的精神质地和发展轨迹。
女性的自画像既是一份历史的视觉图像资料,也是人性的一种艺术表达。
本书选取了从民国到当下近百年的中国女性艺术家的自画像,由之形成一份珍贵而特殊、精彩而美丽的系统材料。它用两个学术的线索将这些材料勾连和提取,呈现一种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叙述和评价。
★16开精装,商务印书馆2019年出版
★本书考察的是1920-2010年中国女性艺术的百年历程,以翔实的历史文献和作品为依据,全面呈现中国女性艺术从诞生、走向成熟到角色身份转换、表达样式重建的全过程
★本书的初版本于2010年出版,深受好评,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作者姚玳玫教授发现该书存在错漏等问题,遂进行重新撰写,从而形成此著。较之初版,本书文字篇幅增加了70%以上,结构上由原来的上下篇改为三章,图录方面也作了更为严格的筛选
★与初版较为客观地呈现1920-2010年中国女性艺术的发生发展情况有所不同,本书把重心放在女性艺术身份及其图像的关系的考察上,突出女性艺术图像所透出的主体介入方式的变化,强调图像衍变史的解读维度
★作者姚玳玫,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女性艺术史(主要是女性图像/形象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的研究工作
本书考察的是1920—2010年中国女性艺术的百年历程,以翔实的历史文献和作品为依据,对20世纪由女性艺术家创作的自画像、肖像画和人物雕塑作品等展开解读,作历史/艺术分析,追踪其背后艺术家身份确立、精神觉醒的情况,实际上做的是20世纪中国女性艺术史、女性成长史、女性形象史的研究工作,经由图像呈示和文字论析,显现一个世纪中国女性艺术的精神质地和发展轨迹,全面呈现中国女性艺术从诞生、走向成熟到角色身份转换、表达样式重建的全过程。
本书以个案解读和“史”的勾勒两条线索齐头并进,论述严谨扎实,经由图像呈示和文字论析,显现一个世纪中国女性艺术历程,考察女性自我与时代变迁之间的关系,揭示20世纪中国女性艺术的形态特征和生成规律等,与中国现代思想史、性别史研究有关联,具有跨学科的特征。
姚玳玫,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女性艺术史(主要是女性图像/形象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的研究工作。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新文学评价体系建构实践研究(1928-1937)》;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五四”后中国新文学研究史》。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美术研究》《美术观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读书》等刊物发表论文。出版学术著作有:《想象女性——海派小说(1892—1949)的叙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上下)》(合著)、《文化演绎中的图像:中国近现代文学、美术个案解读》等。
2010年12月17日至2011年2月20日,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和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由姚玳玫教授担任学术主持的“自我画像一女性艺术在中国(1920一2010)”大型艺术专题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配合这个展览,由姚玳玫教授编著的同题图文书也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这个展览的展出在美术界和学术界引起强烈的反响,好评如潮。以“自我画像”为线索,对20世纪中国女性美术图像和雕塑进行全面的解读和展示,做的是20世纪中国女性艺术自我摹写史的研究工作,此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现代美术史研究和美术展览的首例。
展览结束后,作为这一研究的作者,姚玳玫教授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做着相关资料的搜集,对一个世纪中国女性艺术自我摹写的历史及其身份图式衍变做更深入的考索、解读和研究工作。2014年美国密歇根大学中国现代文化和比较文学讲座教授唐小兵、美国加州大学尔湾校区东亚文学系教授胡樱决定将图文书《自我画像:女性艺术在中国(1920一2010)》翻译成英文。英文翻译工作启动后,发现该图文书有不少错漏及问题。这促使作者下决心对《自我画像》进行重新撰写,从而形成此著。
此次撰写,全书较之原来那本图文书,文字篇幅上增加了2/3以上,即增加了70%以上的文字。结构上由原来的上下篇改为三章,分成民国时期的自我画像、共和国时期的自我画像和雕塑的自我塑像三大块来撰述。因新著已不是原先配合展览的图文书,作品图录方面作了更为严格的筛选,只保留有代表性的作品图。新著沿用原书名。与前期图文书较为客观地呈现1920-2010年中国女性艺术的发生发展情况有所不同,新著把重心放在女性艺术身份及其图像的关系的考察上。突出女性艺术图像所透出的主体介入方式的变化,强调图像衍变史的解读维度。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拓展工作:
一是对1920年之前、中国现代女性肖像绘画起步前情况作更为细致的钩沉、缕析,梳理女性自画像史的前期因由、来龙去脉,缕析它与近代中国女性自我觉醒的关系等;
二是加强1940年代部分的历史勾勒,尤其对以延安为中心的1940年代的女性画像作打捞和考察,指出女性作者的缺席和延安画作女性形象(女工农兵)的主体虚拟性特征及其寓意,考察其与1950年代之后女性画像相衔接的关系等;
三是对1990年代的“女性自觉和自我画像的女性主义奔赴”历史现象作细读,增加“喻红”和“申玲”两个个案的考察,以典型个案佐证1990年代的女性主义热潮将女性自我画像推上新台阶的历史情形及其后续影响;
四是打捞、补写了20世纪上半叶的民国时期女性雕塑的历史迹象。这方面的研究在目前学界的相关研究中几近空白。新著寻觅了两个人群的历史足迹:一是早期留学英、法的女雕塑家群体;一是中国现代美术学校开设雕塑专业之后,由中国的美术高校培养出来的雕塑专业的女生群体。前者除了对王静远、潘玉良、陈芝秀等作更为深入的个案研究外,也追踪了像方于、李韵笙、萧淑芳等的行踪;后者则对北平、杭州两所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两校在抗战时期曾合并)毕业或肄业的雕塑系女生的去向作追寻,努力复原其历史迹象,揭示早期女性从事雕塑创作的环境及特点,她们如何在政要塑像和时代纪念碑雕塑的主渠道中另辟蹊径,呈现某种自我塑像的精神特征,这种追求如何影响了1950年代以后的女性雕塑等。
《自我画像:女性艺术在中国(1920-2010)》
作者:姚玳玫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8541
出版时间:2019年5月
开本:16开
页数:410
定价:168元
目录
序Ⅰ朱青生
序Ⅱ王璜生
绪论
第一章 “个人”发现与自我画像:民国时期的女性艺术
一、浮出历史水面:世纪初的中国现代女性艺术
二、无邪的赤裸:潘玉良及其自画像
三、沉默的力量:蔡威廉的肖像画
四、自我探询:从中国老家庭里走出来的现代闺秀画像
五、出走的“娜拉”:“五四”新女性的自我摹写
六、现代主义浪潮中的城市女性自画像
七、时代制约、图式转型与战争时期三大区域的女性画像
第二章 从“个人”隐匿到“个人”纷呈:共和国60年的女性画像
一、女性的可见与不可见:1950-1970年代的“铁姑娘”形象及其自我画像意味
二、解冻、破土和调整生息:1980-1990年代女}生的自我复苏与艺术的重新起步
三、恰逢1990年代:女性自觉与自我画像的女性主义奔赴
四、关于成长的故事:喻红及其作为历史参与者的叙述
五、另一种自传性:申玲的平凡世界
六、平面的复制的“自我”:卡通时代的女性造像
第三章 形塑自我:1920-2010年的女性雕塑
一、开路者的作为:王静远的自我世界
二、女性雕塑的播种者:留学英法的一群
三、继往开来:民国时期的雕塑系女生
四、1950-1960年代:纪念碑时代的雕塑与女性
五、走向个人:姜杰和向京的塑像
六、多元共生:新世纪的女性雕塑
余论:材料的隐喻与女性表达的媒材越界
附录:中国女性艺术大事记(1844-2010)
贾方舟、杨重慧、“中国现代艺术档案”编写小组姚玳玫增补、修订
后记:一个展览和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