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全两册,繁体横排,以澳门中央图书馆藏清初著名儒家基督徒张星曜本为底本,汇编、点校中国历代政教制度中的宗教内容,堪为一部充满思辨性、具有重要思想创建的史籍文献。
明清之际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受到外来基督宗教冲击后一个重要的嬗变时期。在这一时期中,涌现出一批具有启蒙价值的思想著述,《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便是其中之一。全书整理了自汉以降的297位“性理诸儒”的真知灼见,围绕性理之辨,从各个角度展开论辩,无论是对于佛教思想史,还是儒学思想史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6开平装,山东齐鲁出版社出版
★张星曜是清初时期著名的儒家基督徒,他所编著的《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在思想上力主“祛魅益儒”的色彩尤为明显,与明清之际的思想启蒙可谓桴鼓相应,传递出清初思想史的嬗变痕迹
★《补后编》收录了自汉以降的297位“性理诸儒”的言论,其中尤以明代为*,计116位;其次宋代有68位;而清初亦有22位,点滴汇为汪洋,历代诸儒的真知灼见亦得彰显
★张星曜的指导思想是不以“官秩崇卑为轻重”,还特别引用了一些“隐而未仕者及虽仕而居下僚者”的言论,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儒者的思想今已难考,但在这本书里被很好地保存了下来
★书中还提到张星曜交游与门生姓氏达70余人,这些人以杭州为中心分布于浙、陕西、甘肃、直隶、盛京以及满洲等地区,对研究明末清初的基督徒儒者群体尤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1690年,张星曜开始编撰纪传本末体史书《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长达一千七百余页。其主要内容为:历代君臣奉佛之祸;佛教事理之谬;佛徒纵恶之祸;儒释异同之辨;禅学乱正之失;历代圣君贤臣辟佛之正;历代君臣求仙奉道之祸;道士纵恶之祸;儒老异同之辨;历代圣君贤臣辟老之正。意在“取佛老妄诞者辨之”。
《补后编》收录了自汉以降的297位“性理诸儒”的言论,其中尤以明代为最,计116位;其次宋代有68位;而清初亦有22位,点滴汇为汪洋,历代诸儒的真知灼见亦得彰显。该书围绕性理之辨,从各个角度展开论辩,无论是对于佛教思想史,还是儒学思想史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尤为特别的是,张星曜的指导思想是不以“官秩崇卑为轻重”,还特别引用了一些“隐而未仕者及虽仕而居下僚者”的言论,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儒者的思想今已难考,但在这本书里被很好地保存了下来,因而极大丰富了明清思想史的研究范畴。书中亦提到张星曜交游与门生姓氏达70余人,这些人以杭州为中心分布于浙、陕西、甘肃、直隶、盛京以及满洲等地区,对研究明末清初的基督徒儒者群体尤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张星曜,字紫臣,杭州府仁和县(今浙江杭州)人,生于崇祯六年(1633年),卒于康熙五十四年后(1715年)。其父张傅岩(字殷甫,号伯雨),是一个传统中国士人。康熙年间编《杭州府志》有传,谓其“手辑经史百家之言,累二百卷,著《傅岩文集》五十卷”。张傅岩可能与杨廷筠(1577-1627年)等天主教徒往来,而张星曜极有可能受洗于殷铎泽。张星曜谓其父少时曾听讲于杨漪园先生所,随后与葛寅亮交游,并被葛氏聘为幕僚,“居葛所三十余年”,科考一直不利。张星曜年少接受传统儒学教育,他在皈依天主教前基本上是在准备科举考试。此外,他还与佛教有过接触,并熟稔佛教内典。“既而先人背世,民俗竞作佛事,予亦延僧诵经,其所诵者《金刚》《水忏》《法华》”。张星曜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杭州领洗皈依天主教,教名Ignatius,即依纳爵,故又称张依纳爵。迄今已发现查阅到张星曜的著述有:《圣教铭赞》(内有38首诗歌,72幅图画,悬于杭州天主教堂)、《<妄辟>条驳》(与洪济合著)、《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50卷(后附《家学源流》)、《祀典说》、《天教明辨》、《天儒同异考》、《葵窗辨教录》、《天学通儒》以及《钦命传教约述》(合著)等。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上下)》
作者:【清】张星曜 编;吴青 肖清和 张中鹏 整理
出版社:山东齐鲁出版社
ISBN:9787533333171
出版时间:2016-08
开本:16开
页数:611
定价:168.00
目录
前言
整理说明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序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凡例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总目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目次
历代释氏之乱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卷之一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卷之二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卷之三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卷之四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卷之五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卷之六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卷之七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卷之八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卷之九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卷之十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卷之十一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卷之十二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卷之十三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卷之十四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卷之十五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卷之十六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卷之十七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卷之十八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卷之十九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卷之二十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卷之二十一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卷之二十二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卷之二十三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卷之二十四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卷之二十五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卷之二十六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卷之二十七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卷之二十八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卷之二十九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卷之三十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卷之三十一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卷之三十二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卷之三十三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卷之三十四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卷之三十五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卷之三十六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卷之三十七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卷之三十八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卷之三十九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卷之四十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卷之四十一
历代老氏之乱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卷之四十二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卷之四十三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卷之四十四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卷之四十五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卷之四十六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卷之四十七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卷之四十八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卷之四十九
《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卷之五十
附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