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札记”3册,根据作者国风的读史笔记整理而成,对中国人的思想世界、文化世界、宗教世界的发生发展进行了梳理,作者学养深厚,文笔简炼,读之可以简要了解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原价85.8元,现团购价27元包邮!
★ 32开平装本
★ 装帧古朴典雅,内容深入浅出
★ 从思想、宗教、文脉等问题入手,解读中国文化
友情提示:书底有划痕,是特价书标记,介意的读者慎拍!
《心灵的慰藉:中国人的宗教世界》宗教是不以人的好恶而隐现的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和谐社会,从心开始!
宗教在社会中长期存在,除了社会生活层面上的原因之外,社会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也已证明,宗教的存在还有其更深层的原因:这就是人类对“形而上”的追求本性,恩格斯在谈到宗教信仰时指出:“即便是最荒谬的迷信,其根基也是反映了人类本质的永恒本性。”这就告诉我们,人类存在着某种永恒的本性。对“形而上”的追求,就是人类的本性之一。
宗教之所以能和长期存在,还因为其本身所具有的一定的社会功能。具体来分析,宗教的社会功能可以分为宗教的文化功能、伦理功能与经济功能。
《精神的家园: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哲学家康德在他的名著《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曾写过这样的话:“有两种东西,我对他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失去本民族的文化,一个民族就失去了精神的家园,我们必须精心地守护好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才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财产”。
《文脉的传承:中国人的文化世界》文脉是一个民族的魂脉,从根本上说,更是一个民族的命脉。一个没有文脉的民族,就像一个没有自卫能力的国家。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防,是注一要灭亡的。一个民族没有自已的文脉,在各种文化的激荡和碰撞中就会被别的、比自己文化上更强盛的民族所融合同化。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绵延千万年而不绝,就是因为中华文明没有中断,中华文脉没有枯竭。
作者: 国风
出版社: 东方出版
出版年: 2006-12
页数: 255
定价: 23.80元
ISBN: 9787506026703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目录
自序
一 道教与中国文化
二 道教的形成与发展
三 道教的形成期(汉末一南北朝)
四 道教的发展期(唐一宋)
五 新道教的改革期(金一元)
六 道教的固定期(明一清)
七 道教的经典及其内部组织
八 《道藏》宝典的编成
九 道士的修真传法
十 道教宣化及与民众的关系
十一 宣化与受箓
十二 章符与养生道术
十三 岁时节日与生活习俗
十四 道教发展与政治、社会
十五 道教的政治理念与行动
十六 道教斋醮与历代帝王
十七 隐逸达变的高道风范
十八 道教戒规与通俗道德
十九 道教发展与科学文明
二十 炼丹的化学成就
二十一 历法的参与推算
二十二 道观的兴建及其建筑风格
二十三 道教文化与文学艺术
二十四 文学中的仙道主题
二十五 道教音乐与俗曲
二十六 道教信仰的分析
二十七 神、仙、真诸字的展开与运用
二十八 神仙世界的构想与完成
二十九 天仙说
三十 地仙说
三十一 尸解仙说
三十二 三品仙舆七阶位
三十三 变化成仙的理论及其形成
三十四 神仙思想的论辩
……
作者:国风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12-1
版次:1
印次:1
印刷时间:2006-12-1
字数:180000
页数:294
开本:32开
装帧:平装
ISBN:7506026694
目录
自序
一 先秦学术的萌芽
二 学术的渊源与传播
三 古代自然应用科学知识的发展
四 人文社会思想的勃兴
五 天人之际――宇宙观与历史观
六 人性论
七 价值观
八 人生问题的探讨
九 政治思想
十 两汉经学的发展
十一 汉初经学的复兴运动
十二 五经博士与太学的建立
十三 石渠会议
十四 师法与家法
十五 西汉后期的今文经学
十六 东汉中兴建立十四博士与发布图谱
十七 明帝之尊经与章帝之召开白虎观会议
十八 今文经学之由盛而衰
十九 古文书经的发现和流传
二十 刘歆王莽的提倡和建立古文经学
二十一 东汉中兴时的古文经学
二十二 贾达 郑众
二十三 马融 许慎 卢植
二十四 郑玄之集大成
二十五 新儒学的发展
二十六 北宋的新儒学
二十七 周敦颐――新儒学的正宗
二十八 邵雍――数术大家
二十九 张载――事功派之祖
三十 程颢――心学的始祖程颐――理学的正统
三十一 南宋的新儒学
……
原价:36元
作者:国风 著
出版社:东方
出版日期:2007-9-1
ISBN:9787506028745
字数:350000
页码:43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目录
自序
一至圣先师--孔子
二私家讲学
三墨子和苟子对私学的贡献
四私人讲学传统的奠立
五汉代的太学
六汉代私学的影响
七门第社会的私人讲学
八佛教对私学的影响
九寺院教学与习业山林
十书院教育的成形
十一朱熹
十二陆九渊
十三“二程”
十四书院教育的承继自序
一至圣先师--孔子
二私家讲学
三墨子和苟子对私学的贡献
四私人讲学传统的奠立
五汉代的太学
六汉代私学的影响
七门第社会的私人讲学
八佛教对私学的影响
九寺院教学与习业山林
十书院教育的成形
十一朱熹
十二陆九渊
十三“二程”
十四书院教育的承继
十五王阳明与明代书院
十六东林书院
十七清代的书院
十八绛帐遗风
十九旧学新知
二十注疏传统
二十一融新旧于一炉
二十二朱子《孟子集注》
二十三以“理”释“仁”
二十四二元论的建立
二十五“心”的认识
二十六中国注疏传统的特点
二十七融四书为一体系
二十八在先贤的余荫下
二十九人杰地灵
三十历史变迁与学风盛衰
三十一北方学术的江山
三十二百家争鸣,各显神通
三十三秦代的学风
三十四两汉的学风
三十五三国时代的学风
三十六“建安七子”
三十七西晋的学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