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图书历史,从这里开始!“中国图书文化史”7册,曹之、李玉安等学者撰写,多角度、多侧面勾勒出中华五千年来图书文化的发展轨迹,同时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
《中国古代图书史》《中国古籍编撰史》《中国古书编例史》《中国古籍学序跋史》《中国印刷术的起源》《中国图书发行史》《中国图书散佚史》7册,既从宏观角度探讨了各主题的发展规律,又从微观角度进行细致的分析,为读者勾勒了中国图书文化发展演变的清晰轨迹。
★ 16开平装,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 作者大多从事古典文献学科研和教学工作,有较好的专业知识和写作经验
★ 丛书下限以辛亥革命清代灭亡为止
★ 《中国古籍编撰史》先后获得武汉大学第九届人文社科一等奖,教育部第三届人文社科二等奖
★ 《中国印刷术的起源》是研究世界文化史、世界科技史、华夏文明史的重要参考书,也是古籍整理、书史研究和广大文史爱好者的必读书
《中国古代图书史》
本书从古代图书编撰、出版、传播,图书的收藏与编目,图书的阅读与整理,图书与生态文化等多个角度,以历史朝代为序,描写了古代图书发展的历史。
作者简介
曹之,河南省荥阳市广武镇曹庄村人。1944年10月4日生于故里。1968年武汉大学本科毕业;1982年武汉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任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古典文献学,有《中国古籍版本学》、《中国印刷术的起源》、《中国古籍编撰史》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
《中国古籍编撰史》
总结古代图书编撰的基本理论、编撰内容、编撰形式和编撰经验。分为上下两编,分别从横向和纵向两主面对古代图书编撰进行一次粗线条的描绘。《中国图书文化史:中国古籍编撰史(第二版)》系本版书简编本,总结古代图书编撰的基本理论、编撰内容、编撰形式和编撰经验。
《中国古籍学序跋史》
本书试图揭示古籍序跋重要的若干方面。古籍序跋源流、古籍序跋在文献传播中的作用和伪序跋的鉴别三个专题构成了《中国图书文化史:中国古籍序跋史》的第一部分,这是关于古籍序跋基本问题的研究。第二部分是关于古籍序跋文献价值的研究,主要讨论古籍序跋在记录编撰、书名、著者、版本、流传及其他方面的文献价值。
作者简介
王国强,1963年生,198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武汉大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博士后(2008年)。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郑州大学图书馆学硕士点第一学术带头人,河南省重点学科图书馆学第一学科带头人。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史专业研究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图书馆学刊》副主编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图书馆学史、古代文献学。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省级奖多项。发表论文110余篇,出版专著(含合著)10余部。
《中国古书编例史》
共分为六章,全书对中国古代图书的编例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既从宏观角度探讨了古书编例发展规律和特点,又从微观角度对经史子集四部图书编例之异同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为读者勾勒了古代图书编例发展演变的清晰轨迹。
作者简介
马刘凤,河南人,武汉大学图书馆学博士。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文献学、图书馆学史。已发表论文16篇,专著《中国古书编例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明代禁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清末民初私人藏书家与近代图书馆学的形成》、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项目《中国古书凡例研究》、上海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古书凡例发展史研究》。
《中国图书发行史》
本书按朝代分章,从先秦至晚清,主要内容包括历代图书发行国家政策、图书发行渠道、畅销书品种、图书价格、营销策略、书业中心、政府对图书发行管理等,力图勾勒我国古代图书市场发展的历史概貌。
以详今略古为原则,《中国图书文化史:中国图书发行史》对清代畅销书、图书价格、书业中心等原始文献资料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归纳。
作者简介
孙文杰,1971年生,武汉大学管理学博士。2010年进入武汉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现为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2项;参与省级项目5项;主持厅级项目8项;参编学术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CSSCI收录论文20篇。
《中国图书散佚史》
从通史的角度,挖掘历代图书的散亡故实与图书存亡规律,探索中华文明的传承和演绎过程。是研究古代图书散亡事件与藏书文化背景的通史性专著。
主要探讨中国商周时代至1949年之间的图书散佚情况,考证了古代图书的散佚情况,分析了图书散佚的原因,指出了避免图书散佚的方法。
作者简介
李玉安,1957年生。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湖北省古籍专家委员会委员。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现为武汉大学图书馆工学分馆馆长、研究馆员(三级)、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图书馆史、藏书史、古典文献学、古籍整理、藏书文化。主讲《古籍鉴赏》获武汉大学通识课程优秀奖。主编《中国藏书家辞典》、《中国藏书家通典》曾分别获得武汉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北京大学四库全书电子版研究三等奖。著述7部,先后在《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武汉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
《中国印刷术的起源》
将印刷术的起源与发展放到社会和历史的大 背景中进行考察,*终得出印刷术的发明权属于中国 的结论。本书以时间为序,介绍了先秦至唐代印刷术 发明的社会需求,并从雕版印刷术、纸、毛笔、墨的 发展,以及印刷字体的形成、石刻工艺技术、印章与 反文阳刻技术、印染与制版技术、拓印与刷印技术等 方面展现了古代印刷术的物质技术基础,得出唐代发 明雕版印刷的结论。*后。分别从论者的时代、古籍 的发现和出土情况、装订形式的演变等角度旁证了雕 版印刷就是发明在唐代。
《中国古代图书史》
作者:曹之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118300
出版时间:2015/4/1
开本:16开
页数:698
定价:128
目录:
第一章 古代图书编撰
一、古代官修书
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官修书
隋唐五代至宋元的官修书
明清时期的官修书
官修书的特点
二、古代私人著书
三、《汉书》的编撰
班彪初撰
班固自撰
《汉书》成书
《汉书》的材料和价值
四、《东观汉记》的编撰
初创阶段
续修阶段
再续阶段
成书阶段
五、《续资治通鉴长编》的编撰
六、明代“四大奇书”的编撰
《三国演义》的编撰
《水浒传》的编撰
《西游记》的编撰
《金瓶梅》的编撰
七、古代形貌丑陋、口吃著书的人
八、古代“一字之师”的故事
高适、杜甫改诗
齐己、贾岛改诗
王安石、范仲淹改诗
欧阳修、萨都剌改诗
九、古代著书的“稿费”
唐五代之前的“稿费”
宋元明清的“稿费”
小结
第二章 古代图书出版
一、古代图书的写本
官方抄书
民间抄书
二、雕版印刷的起源
“东汉说”、“晋代说”和“六朝说”
“隋代说”
“唐初说”、“唐中说”和“五代说”
三、古代的官刻本
四、古代的家刻本
五、古代的坊刻本
六、古代的活字本和套印本
泥活字、木活字和铜活字
……
第三章 古代图书的传播
第四章 古代图书的收藏
第五章 古代图书的目录
第六章 古代图书的阅读
第七章 古代图书的整理
第八章 古代图书与生态文化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古籍编撰史-第二版》
作者:曹之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117921
出版时间:2015/3/1
开本:16开
页数:712
定价:138
目录:
上编 源流编
第一章 先秦两汉图书编撰
一、图书编撰的起源
旧说考辩
图书编撰源于夏代
最早的图书编撰家
二、孔子与“六经”
孔子与《周易》
孔子与《尚书》
孔子与《诗经》
孔子与《春秋》
孔子与礼书、乐典
孔子编撰图书的特点
三、先秦古籍的著者
《春秋》左氏传
《论语》和《孟子》
《孝经》和《尔雅》
《战国策》和《山海经》
《管子》、《晏子》和《老子》
《墨子》、《商子》和《韩非子》
四、汉代图书编撰家
五、司马迁与《史记》
《史记》的撰写过程
《史记》的体例
司马迁成功的原因
六、刘向与《七略》
《七略》编撰时间和人员
《七略》编撰过程
刘向成功的原因
七、先秦两汉图书编撰的特点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图书编撰
一、魏晋南北朝的修书机构和官修书
魏秘书监及官修书
晋秘书监及官修书
南北朝秘书省及官修书
文林馆与麟趾殿
二、魏晋南北朝图书编撰家
三、抄书与著书
四、《世说新语》的抄撰者
从刘义庆的经历分析
从刘义庆的交游分析
从内容和社会风气分析
五、刘勰与《文心雕龙》
刘勰其人
文章的作用和文体
……
第三章 隋唐五代图书编撰
第四章 宋代图书编撰
第五章 辽金元图书编撰
第六章 明代图书编撰
第七章 清代图书编撰
下编 专题编
第一章 四部丛谈
第二章 著者纵横
第三章 编撰方法论
第四章 古籍编撰的特点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古籍学序跋史》
作者:王国强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124547
出版时间:2015/3/1
开本:16开
页数:465
定价:98
目录:
绪论
上编 古籍序跋基本问题研究
第一章 古籍序跋源流
第一节 序跋起源研究
一、成熟期序跋内容构成中的部分要素:尾数
二、先秦汉代书籍末的尾数
三、先秦汉代书籍末记录尾数的原因
四、初步的结论
第二节 题跋的起源
一、题跋起源诸说
二、从形式看题跋的起源
三、从内容看题跋的起源
四、结语
第三节 序跋产生的原因
一、自序产生的原因
二、跋产生的原因——评价作品,表达观点
第四节 历史视野下的序跋特点
一、先秦至隋朝序跋的特点
二、唐代序跋的特点
三、宋代序跋的特点
四、金元时期序跋的特点
五、明代序跋的特点
六、清代序跋的特点
第五节 古代序跋理论源流
第二章 古籍序跋在文献传播中的作用
第一节 序跋促进文献传播的原因及实例分析
一、序跋促进文献传播的原因
二、序跋促进文献传播的著名实例
第二节 序跋促进文献传播的方法
一、肯定文献或著者的历史地位
二、表彰作品内容
三、赞扬文献体例精审
四、推崇作者
五、推荐优良版本
六、其他
第三章 古籍序跋辨伪
第一节 序跋作伪的原因和方法
一、序跋作伪的原因
二、古籍序跋作伪的方法
第二节 伪序跋的鉴别方法
一、根据内容鉴别序跋真伪
二、根据形式鉴别序跋真伪
下编 古籍序跋的文献价值
第四章 古籍序跋在图书编撰、书名和卷数方面的文献价值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古籍序跋在图书编撰方面的文献价值
一、古籍序跋在图书编撰过程方面的文献价值
二、古籍序跋在图书定稿和增补方面的文献价值
三、古籍序跋在图书编撰方法方面的文献价值
四、古籍序跋在图书内容和主旨方面的文献价值
第三节 古籍序跋在书名方面的文献价值
一、知书名变化
二、知书名由来
第四节 古籍序跋在图书卷数方面的文献价值
一、知原本卷数
二、知原卷数和后人续辑情况
三、由传本卷数不一而知当时无定本
第五章 古籍序跋在著者方面的文献价值
第一节 古籍序跋在著者署名方面的文献价值
一、原书未题作者,序跋明确显示著者
二、原书未题撰人或所题不明,序跋显示著者信息
三、考知图书实际著者
四、考知多人合著
第二节 古籍序跋在著者家世和生平方面的文献价值
一、叙述家世和生平
二、知著者时代、职官、籍贯(或郡望)、学术渊源或取向等
第三节 古籍序跋在图书著述时间方面的文献价值
第六章 古籍序跋在图书出版和流传方面的文献价值
第一节 古籍序跋在图书出版方面的文献价值
一、述出版始末
二、叙出版和流传情况
三、出版以自明
四、知出版者
第二节 古籍序跋在图书流传方面的文献价值
一、知图书的一般流传情况
二、知传本经过重编
三、知为合编或合刻
四、知为后人分析
五、自序与实际内容不符,或坊肆附益
六、知手稿流传或某书何时有传本
七、序跋与传本内容不合.不知何故
八、知流传过程中经过校勘
九、知禁书
十、辨伪文献
十一、述文献版本流传及鉴定
第三节 古籍序跋在图书散佚方面的文献价值
一、知未成集或成集未刊刻即散佚
二、知著作后世流传中散佚
三、知著作经过著者或他人删节
第七章 古籍序跋可以证文献之误,补文献之阙
第一节 古籍序跋证文献记载之误
一、证史籍记载之误
二、证他书记载之误
第二节 古籍序跋证书目著录之误
一、证正史艺文志(或经籍志)著录之误
二、证其他书目著录之误
第三节 考证性古籍序跋的文献价值
第四节 古籍序跋中关于史料的文献价值
一、古籍序跋中关于故实的文献价值
二、古籍序跋中关于史料的文献价值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古代序跋选注
附录二 文化的创造与延续:一种深刻的觉醒
《中国古书编例史》
作者:马刘凤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123632
出版时间:2015/1/1
开本:16开
页数:325
定价:65
目录:
第一章 编例概述
一、编例释义
从“凡例”说起
图书编例
二、古书编例的内容
关于图书编撰经过的说明
关于图书编撰内容的说明
关于图书编撰形式的说明
三、古书编例的类型
按作者划分
按位置划分
按适用范围划分
四、古书编例的价值与作用
图书编撰的依据和原则
读者的指南和向导
史料价值
版本学价值
序言的作用
目录的作用
书评的作用
综述的作用
第二章 古书编例的发展历史
一、编例的起源
孔子《春秋》的编纂
其他各国的编年体史书
《尚书》之编例
《诗经》之编例
《周易》之编例
二、先秦两汉——产生时期
图书的数量和种类
编例的创新
编例的研究
编例的特点
三、魏晋南北朝——初步发展时期
图书的数量和种类
编例的创新
编例的研究
编例的特点
四、隋唐五代——持续发展时期
图书的数量和种类
编例的创新
编例的研究
编例的特点
五、宋元——成熟时期
图书的数量和种类
编例的创新
编例的研究
编例的特点
六、明清——繁荣时期
图书的数量和种类
编例的创新
编例的研究
编例的特点
第三章 古书通例
一、古书书名
书名史略
古书命名方式
同书异名
同名异书
二、古书著者题名
著者题名简史
著者题名的方式
三、古书计量单位
计量单位的名称
古书卷册顺序标识
古书分卷方法
古书卷数变化
四、古书著作方式
撰
编
传
注
西无
笺
学
集解
章 句
五、古书中的避讳
避讳的历史
避讳的种类
避讳的方法
第四章 史书编例
一、编年体
编年体的产生
《左传》
《汉纪》
六朝时期的编年体
《资治通鉴》
二、纪传体
纪传溯源
本纪
表
书志
世家
列传
论赞
三、纪事本末体
纪事本末体的产生
明至清前期的纪事本末体
晚清的纪事本末体
四、方志编例
方志的种类
不同时期方志编例的发展
第五章 文集编例
一、别集编例
别集编者
别集的命名
别集的内容
编排体例
卷首与附录
二、总集编例
收录范围
编排体例
其他编例
三、《文选》编例
编选范围
选文特点
编排体例
《文选》编例对后世的影响
第六章 古书编例总汇、特点与影响因素
一、古书编例总汇
二、古书编例的发展特点
由隐到显.由合到独
由少到多,由简到繁
有因有革,有破有立
因时而异.与时俱进
三、影响古书编例的因素
社会因素
政治因素
学术因素
编撰者因素
出版因素
附录
附图1 《此木轩四书说》“凡例”
附图2 《书法正传》“凡例”
附图3 《资治通鉴释例》
附图4 《数学钥》“凡例”
附图5 《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凡例”
附图6 《田间易学》“凡例”
附图7 《尚书埤传》“凡例”
附图8 《十国春秋》“凡例”
附图9 《康熙字典》“凡例”
附图10 《五礼通考》“凡例”
附图11 《春秋集传辨疑》“凡例”
修志凡例
纂修志书凡例
《汉书艺文志举例》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图书发行史》
作者:孙文杰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123526
出版时间:2015/3/1
开本:16开
页数:464
定价:89
目录:
第一章 图书的起源
一、汉字的产生、发展及规范
语言和文字
汉字的起源
二、图书的起源
“河图洛书”的传说
图书产生的时代
构成图书的要素
三、早期的文字记载
甲骨文的记载
青铜器铭文的记载
刻石文字
四、我国早期的图书
简策
帛书
第二章 先秦及秦代图书的流传
一、周代图书的典藏与传播
周朝的图书典藏情况
史官与典藏图书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图书流传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府藏书
百家争鸣与著书立说
士阶层扩大与私学勃兴
图书商业流通环境
三、秦代的图书流传
秦代的书同文
秦代首创童蒙教材
颁布挟书律和焚书坑儒
第三章 两汉书业
一、西汉图书发行
政府对图书的征集与整理
西汉社会对图书需求增大
西汉书肆的产生
我国最早的图书交易集市——槐市
西汉简牍和缣帛图书
二、东汉图书发行
东汉政府的图书事业政策
东汉的书业中心——洛阳
私人藏书及佣书活动
汉代畅销书
东汉造纸术的发明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图书发行
一、历代政府的图书政策
三国时期的图书政策
……
第五章 隋唐五代图书发行
第六章 宋代书业
第七章 辽、西夏、金、元书业
第八章 明代图书发行
第九章 清代图书发行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图书散佚史-中国图书文化史》
作者:李玉安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119390
出版时间:2014/12/1
开本:16开
页数:455
定价:90
目录:
绪论
一、中国图书散佚史的研究内容
二、中国图书散佚研究评述
第一章 先秦图书的散佚
一、中国典籍文化的图腾
二、夏商周图书的散佚
三、孔子删订《诗》、《书》论
四、先秦焚书
五、先秦禁书
六、先秦水火之厄
第二章 秦汉图书的散佚
一、秦代图书的散佚
二、两汉图书的散佚
三、两汉的禁书与焚书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图书的散佚
一、魏晋的图书散佚
二、魏晋的禁书
三、魏晋的焚书
第四章 隋唐五代的图书散佚
一、隋代的图书散佚
二、《隋书经籍志》与图书散佚研究
三、唐代图书的散佚
四、隋唐私人藏书的散佚
五、五代十国的图书散佚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图书散佚
一、两宋的图书散佚
二、两宋的禁书与散佚
三、辽金西夏的图书散佚
四、元代图书的散佚
五、辽、金、元禁书与图书散佚
第六章 明代图书的散佚
一、秘书监职位的撤销与图书散佚
二、文渊阁藏书的散佚
三、皇家藏书的水火之灾
四、私人藏书之厄
五、战乱与图书散佚
六、明代的禁书与焚书
七、明代刻书与图书散佚
八、《永乐大典》正本和副本的散佚
第七章 清代图书的散佚
一、皇家藏书的散佚
二、私人藏书的散佚
三、太平天国与图书散佚
四、八国联军入侵与图书散佚
五、清代的禁书与焚书
六、敦煌文献、吐鲁番文书的散佚
七、甲骨文文献的散佚
第八章 民国时期图书的散佚
一、清室皇家藏书的散佚
二、明清档案的散佚
三、私人藏书的散佚
四、日寇侵华战争中图书的散佚
第九章 散佚在域外的中国图书
一、流散在海外的珍贵图书的分析
二、流散于日本的中国图书
三、流散于美、加等国的中国图书
四、流散于英、法、德、俄的中国图书
五、何时是归程
第十章 对中国图书散佚现象的总结与反思
一、战争之乱——图书文献散亡的罪魁祸首
二、水火之灾——图书文献散亡的天然杀手
三、虫蛀霉烂——图书文献散亡的隐性灾害
四、禁毁之烈——图书文献散亡的次生灾害
五、编修删毁——图书文献散亡的人为之厄
六、重经轻技——图书文献散亡的间接书厄
七、愚昧无知——图书文献散亡于野蛮之途
八、深藏秘阁——图书文献散亡的秘书之病
九、复本过少——图书文献散亡的无意散佚
十、优存劣汰——图书文献散亡的自然法则
十一、传承不守——图书文献散亡的常规之路
十二、偷盗抢掠——图书文献散亡的意外之祸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印刷术的起源-第二版》
作者:曹之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117914
出版时间:2015/4/1
开本:16开
页数:615
定价:115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众说纷纭
第二章 扫描世界,宏观定位
第三章 著者、读者需求雕版印刷
第四章 抄书者、书商需求雕版印刷
第五章 藏书家需求雕版印刷
第六章 外交、佛教需求雕版印刷
第七章 雕版印刷的物质基础
第八章 雕版印刷的技术基础
第九章 结论
第十章 唐代发明雕版印刷的旁证(上)
第十一章 唐代发明雕版印刷的旁证(下)
第十二章 众说评析
第十三章 活字印刷的起源
第十四章 套版印刷的起源
附录 印刷术起源大事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