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风云书系”3册:《炎黄春秋》杂志主编徐庆全《新时期文坛思想解放运动记事》,前“样板”绘画流派纪实《户县农民画沉浮录》,著名学者刘复生《世纪之交“主旋律”小说研究》。
本系列均为当代文学艺术研究领域的经典作品,涵盖文学、历史、美术诸分野,丰富的史料与思想研究交织融汇,深具阅读研究价值。
★ 16开平装,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 作者均为学界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著作内容翔实,深具学术性与资料性
★ 既有宏观理论的探讨,亦有中观和微观问题的研究,范围广阔
“文艺风云书系”是河南大学出版社组织出版的大型现当代文艺研究丛书。丛书以五四以来的文艺风云人物和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艺运动、思潮、流派、社团、期刊、事件等为研究对象;形式有研究专著、传记、回忆录、访谈录、论文集等;作者或为有关事件的当事人、见证者,或为在有关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
刘复生《历史的浮桥:世纪之交“主旋律”小说研究》
本书以“主旋律”小说为考察对象,论述了“主旋律”作品所表达的意识形态及其特定的创作模式和表意策略。通过“主旋律”文化,国家试图在文化、思想领域建立“文化主导权”。借助体制优势,“主旋律”文化变换战略与战术,使用更具强性和富于活力的方式,表达服务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意识形态”。
【作者简介】
刘复生,1970年生,山东菏泽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院长,海南大学文艺学专业文艺批评方向硕士生导师,《天涯》杂志兼职副主编,海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海南省文联理论与评论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海南省青年诗人协会副主席。“70后”学者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当代文学领域备受瞩目。
徐庆全《风雨送春归:新时期文坛思想解放运动记事》
本书记录了新时期文坛思想解放运动的许多内容,史料非常丰富,备受称道。全书分为三篇,上篇:新时期“两个口号”论争评价大争论;中篇:周扬第四次文代会报告起草过程述实;下篇:《苦恋》风波的前前后后。
【作者简介】
徐庆全,《炎黄春秋》杂志副总编辑、副社长。研究方向为中共历史、中国现当代史,尤其专注于当代文学和当代思想历史的研究,发表文章数百篇,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文摘类报刊及相关研究年鉴转摘。 著有《文坛拨乱反正实录》、《周扬与冯雪峰》、《风雨送春归》、《革命吞噬他的儿女——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案纪实》、《名家书札与文坛风云》、《他们无时代》等多部作品。
段景礼《户县农民画沉浮录》
户县农民画是在工农兵文艺运动中形成的一个引人注目的地域性绘画流派。它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发展于60-70年代,“文革”中因官方推崇而名声大噪,与泥塑《收租院》、油画《毛主席去安源》一起,成为当时美术创作的准“样板”。“文革”结束以后,曾一度陷入困境,但终没有像小靳庄诗歌和曾经与它并驾齐驱的“工人画”、“战士画”一样真正从生活中“淡出”。80年代中期以后,借助“新潮美术”的大潮而复苏,世纪末在全国农民画展览中以崭新面貌与世人见面,再度引起国内外观众与美术史家的关注。对“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户县农民画,近30年来学术界褒贬不一。
本书是一部当代美术研究专著。作者通过引用大量*一手材料,系统描述了“文革”时期户县农民画的方方面面,并结合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对一些重要事件、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作品做出了与众不同的评价。
书中系统描述了“文革”期间户县农民画快速畸形发展并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的过程,客观介绍了一些代表人物与作品的成就及其局限性,并通过户县农民画这一重要艺术现象,对当代艺术领域一系列理论问题做了深入思考与探索。
【作者简介】
段景礼,陕西老作家,户县文化名流。
《历史的浮桥:世纪之交“主旋律”小说研究》
作者:刘复生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0914130
出版时间:2005年12月
开本:16开
页数:209
定价:25元
目录
序
绪论作为文化战略的“主旋律”
第一节“主旋律”诞生的历史语境与历史使命
第二节“主旋律”概念的提出及政治、思想背景
第三节“新意识形态”与“一体化”历史遗产
第一章“主旋律”小说的创作与接受
第一节“主旋律”的弹性战略与运作机制
第二节小说在“主旋律”中的独特意义与重要地位
第三节“主旋律”文本的高度生产性:“主旋律”小说在创作、接受中的复杂情形
第四节尴尬的文坛地位与暧昧的文学史段落
第二章历史的转折与“新乡土小说”的意识形态
第一节“主旋律”乡土小说:叙述历史转折中的乡土世界
第二节“主旋律”乡土小说的叙事策略与意识形态
第三节意识形态的内在冲突
第四节集体主义时代的遗产与时代问题
第五节危险的调情:来自商业性的损伤
第三章“新改革小说”:改革的后果及其意识形态表述
第一节从“改革小说”到“新改革小说”
第二节“新改革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系列
第三节历史性的创伤与洪水的隐喻
第四节“新改革小说”中的空间
第五节意识形态表达的保守性与商业性
第四章“反腐败”小说:触摸意识形态极限
第一节触摸极限的写作
第二节“反腐败”小说的疏导、宣泄功能
第三节“腐败”的道德化与人性化解释
第四节“反腐败”小说的叙事成规与意识形态表意的惯例
第五节“反腐”小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
第五章军事文学:“国家”的自我意识及历史记忆
第一节“军事文学”与“革命历史小说”
第二节崛起的自信与“突出重围”的焦虑
第三节“昔日重来”:认同父法的政治意义
第四节身体的文化政治学
第五节爱情与政治:从“女人性”到“母性”
开放性结语“主旋律”的泛化
参考书目
后记
《风雨送春归:新时期文坛思想解放运动记事》
作者:徐庆全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0914185
出版时间:2005年12月
开本:16开
页数:436
定价:48元
目录
自序
上篇:新时期“两个口号”论争评价大争论
一“两个口号”论争评价的几个阶段
二 周扬就“两个口号”争论给中央上书
三 带着枷锁的舞蹈
四 周扬倡导正确评价30年代文艺的历史
五 为“国防文学”正名
六 冯雪峰交代材料:一石激起千层浪
七 “西鲁”李何林为冯雪峰辩护
八 夏衍说“不能忘却的往事”,鲁研界再起波澜
九 楼适夷、吴奚如为冯雪峰、胡风争曲直
十 恢复历史本来面目的结论
十一 周扬与冯雪峰:“两只锦鸡”故事
中篇:周扬第四次文代会报告起草过程述实
一 胡耀邦改变大会筹备设想,决定周扬作主题报告
二 文艺界领导认识上的分歧,使文代会报告主题迟迟难以确定
三 林默涵主持起草的“报告草稿”
四 周扬的思考提纲
五 起草小组内的修改意见
六 各界人士提出的修改意见
七 辽宁和上海文联及黄钢的意见书
八 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对报告的修改意见
九 根据与会代表的意见,报告再次修改
十 对政治与文艺的关系表述方式的争论
十一 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口号的提出与争论
下篇:《苦恋》风波的前前后后
一 最初的争论|
二 《解放军报》与《时代的报告》遥相呼应
三 震惊国内外的轩然大波
四 “文艺骨干座谈会”上两军对垒
五 《人民日报》、《文艺报》和《新观察》发出不同的声音
六 胡耀邦、邓小平的谈话
七 从“思想战线座谈会”到“首都部分文艺家学习小平同志、耀邦同志关于思想战线问题重要指示的座谈会”
八 《文艺报》批《苦恋》文章的写作过程
九 与这场风波相关的几个材
《户县农民画沉浮录》
作者:段景礼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0913393
出版时间:2005年9月
开本:16开
页数:351
定价:39元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文化大革命”前农民画的概况
第一节 “大跃进”中诞生
第二节 “生活化”的滋养
第三节 在“为政治服务”中成长
第四节 辅导的方向
第五节 形式特征与题材内容
第六节 代表作者的成就
第二章 从“红画兵”到“学习班”
第一节 “红画兵”
第二节 “红画兵”批“黑画”
第三节 农业学大寨
第四节 “牛东公社队级教育”展览
第五节 “双结合”学习班
第六节 提高学习班
第七节 其他学习班
第八节 学习班的得与失
第三章 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第一节 北京展出
第二节 全国八大城市巡回展出
第三节 第一批农民画出国展出
第四节 农民画作出国访问
第五节 农民业余美术作者代表会议
第四章 八面来风
第一节 美术院校到户县开门办学
第二节 知识青年加盟农民画
第三节 国际友人的参观访问
第五章 闪炼的群星
第一节 刘志德与《老书记》
第二节 李凤兰与《春锄》
第三节 张林与《业大更勤俭》
第四节 其他“样板画”
第五节 柳绪绪与六老庵美术组
第六章 有限的理性思考
第一节 朴素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 两难的艺术实践
第三节 民间美术的导向
第四节 重视理论的马宏智
第五节 蒋齐生与户县农民画
第六节 《户县农民画的历史和经验调查报告》
第七节 教条主义与实用主义的美术批评
第七章 对户县农民画的再认识
第一节 艺术语言和本体认识
第二节 文化哲学及社会学意义
第八章 从困境中崛起
第一节 陷入困境
第二节 反思与挣脱
第三节 艺术的徘徊
第四节 借鉴与崛起
附录
“文化大革命”期间户县农民画大事记
“文化大革命”期间其他地方农民画纪事
征引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