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近出版]《当癌症来敲门》,罹癌归来的肿瘤专家曹朝荣医师十年之作,站在医生和患者的角度普及正规、实证的癌症医疗知识和国际医学前沿成果,帮助读者克服“癌症恐惧”,守护健康与生命。
哪些人易罹患癌症?保健品和“偏方”到底有没有用?豆类制品对癌症患者有害还是有益?服用阿司匹林可以预防肠癌?看望癌症患者时应该说些什么……作者曹朝荣站在医生和患者的角度,全面而细致地解答了上述问题,为大众读者和癌症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了关于癌症诊断方法、医疗资源选择、癌症治疗方式与预防知识的宝贵经验。
★16开平装,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中图网·七楼书店出品
★罹癌归来的肿瘤专家曹朝荣医师,凝聚一生心血、耗10年之功而成
★建立癌症疗愈正知正见,让正规、实证的医疗知识,助你克服罹癌恐惧,守护健康与生命
★作者的安宁疗护理念与医学哲学理念,为患者及其家属带去人文关怀,也为医生同行提供了行医伴诊的宝贵经验,而这恰恰是当下的医疗环境和医患关系中一直以来被忽视的重要议题,目前的市场同类书也很少涉及和重视这一议题
★不仅可以为一般读者尤其是癌症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网络和其他同类书中难得一见的系统、全面、可信的癌症防治知识,更从人道主义和医学哲学的高度给予癌症患者接纳、支持和鼓励
《当癌症来敲门》
作者:曹朝荣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18991129
出版时间:2022-08
开本:16开
页数:376
定价:59.80
目录
◎ 序文 伴您怀着希望开门迎接癌症这位不速之客 / 赵可式(台湾成功大学医学院名誉教授)
◎ 自序 为何还要再写一本癌症的书
◎ 引言 对不起,敲错门了
第一章 当癌症来敲门,您听到了吗
临床诊断≠确定诊断
◎ 什么是“确定诊断”
◎ 切片的重要性
癌症问诊的三条建议
◎ 如何选择医院、科别
◎ 寻找好医师的秘诀
◎ 寻求第二意见
“偏方”的诱惑
◎ 保健食品的危害
◎ 癌症的治疗,没有另类疗法的空间
◎ 辅助疗法,真能1+1≥2吗
患者的抉择:治,还是不治
◎ 在意治疗的不良反应更甚于生命,将因小失大
◎ 癌症治疗的选择,常须两害相权取其轻
◎ 善用其他病友的案例,鼓励对接受治疗犹豫不决的患者
◎ 不要错过黄金治愈的时机
◎ 善用团队资源,协助患者做出正确选择
◎ 决定命运的,是我们的选择
第二章 细说从头话癌症
癌症概分两大类
◎ 不同的名称,代表不同属性的肿瘤
◎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 良性肿瘤也要小心
◎ 癌症的前身:癌前病变
◎ 癌症并非单一的疾病
癌症细说从头
◎ 人体的起始
◎ 致癌基因VS抑癌基因
◎ 癌细胞的超能力
厘清癌症迷思:哪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左右了我们
◎ 癌症会遗传吗
◎ 癌症会传染吗
癌症的症状
◎ 癌症一定会有症状吗
◎ 有症状不一定有病,没症状不一定没病
◎ 小心“持续性”的异常症状
◎ “症状轻重”不等于“病情轻重”,不要被症状给骗了
◎ 症状只是一个讯号
◎ 没有任何症状却已有癌症存在
◎ 极少症状为癌症所独有
常被漠视的危险:癌症相关的血栓栓塞症
◎ 留意临床症状和表征
◎ 发生风险与癌症种类、严重度有关
第三章 癌症治疗前的准备
癌症分期
◎ 看懂癌症分期的TNM
◎ 影像检查是最常用的癌症分期工具
◎ 病理分期是癌症治疗的重要依据
◎ 影像检查的异常,常须由病理诊断给出明确答案
◎ 为何不推荐癌症患者做更多的影像检查
◎ 如何读懂病理报告
肿瘤标志物
◎ 肿瘤标志物是监测癌症变动的工具
◎ 肿瘤标志物不是诊断癌症的工具
治疗目标的设定
◎ 目标设定的考量:以乳腺癌为例
◎ 目标设定的考量:以找不到原发部位的转移性癌症为例
◎ 了解疾病信息的途径
◎ 癌症治疗准则提供的标准疗法,是当前最好的治疗方法
临床试验
◎ 临床试验告诉我们的事
◎ 新药上市的基本门槛
◎ 新药上市前,药品临床试验在不同期别的进行重点
◎ 勿贸然使用未经大规模临床试验科学验证的方法
◎ 要留意药物说明书上的警语
◎ 晚期癌症抗癌药可用于早期治疗吗
◎ 临床试验的不良反应事件
◎ 如何避免新药的不良反应
◎ 落实新药上市后的安全性监测
◎ 易瑞沙事件的教训
沟通与共享决策
◎ 患者、家属与医疗人员形成团队,共同合作,达成治疗目标
癌症患者旅程的轨迹
◎ 治愈性治疗之路
◎ 缓和性治疗之路
◎ 在患者身上总能看到令人敬佩的韧性
第四章?癌症的治疗
癌症治疗前的准备
团队合作的医疗
◎ 照顾患者,需要跨专业的合作
◎ 团队合作是“以患者为中心”照护模式的灵魂
什么是确定性治疗
手术治疗
◎ 最新颖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
◎ 转移病灶切除是转移性癌症的确定性治疗
◎ 开刀手术在缓和性治疗中的角色
放射线治疗(放疗)
◎ 为了救命,放射线治疗要承担的代价
全身性治疗(化学治疗、抗激素治疗、靶向治疗、免疫疗法)
◎ 认识化学治疗
◎ 化学治疗的不良反应
◎ 支持性照顾
◎ 靶向治疗
◎ 癌症的免疫治疗
精准医疗
◎ 精准医学应用于癌症医疗的时代已来临
◎ 液态活体检测(液态切片)
治疗后的评估
◎ 症状的评估
◎ 不良反应的评估
◎ 疗效的评估
◎ 影像检查的评估
◎ 五年存活率=痊愈吗
当治疗碰到瓶颈:绝望之际的癌症医疗
◎ 绝望之际,寻求出路的正道
◎ 医疗极限非绝对,而是相对的
◎ 治疗出现瓶颈时,医患间应做的沟通
◎ 医疗的哀愁:永远充满着不确定性
◎ 放手与不放手的挣扎
◎ 放手需要爱与勇气
◎ 治疗三问
◎ 为自己做好末期医疗的准备,是送给挚爱至亲最好的礼物
◎ 向奥利弗·萨克斯学习面对死亡
◎ 除了死亡那一天,其他的每一天我们都活着
第五章?拦截癌症来敲门,从生活细节做起
癌症是可以预防的
◎ 改变生活形态,降低罹癌风险
国际癌症研究中心
◎ 轮班工作者,罹癌风险高
◎ 室内日晒机的致癌风险
致癌的危险因子
◎ 烟是一级致癌物
◎ 饮酒
◎ 槟榔
◎ 环境中的致癌因素
台湾地区十大癌症的危险因子及癌前病变
◎ 致癌危险因子自查
改变生活习惯,拦截癌症上身
◎ 拦截癌症,从生活细节做起
◎ 调整生活习性,操之在己
◎ 饮食与癌症
◎ 红肉和加工肉制品
◎ 糖分的摄取与癌症
◎ 素食
◎ 大豆与癌症
◎ 维生素D与癌症
◎ 咖啡
◎ 超过65℃的高温热饮
◎ 蔬菜和水果
◎ 身体活动面面观
◎ 肥胖与癌症
癌症不会遗传,但易罹患癌症的基因异常会遗传
◎ 家族性癌症并非一定来自遗传
◎ 癌症遗传来自基因突变
◎ 易罹患癌症的基因异常会遗传
◎ 外科手术在癌症预防上的角色
◎ 癌症的化学预防
癌症筛检虽非完美,却是癌症防治的利器
◎ 癌症筛检的名人效应
◎ 癌症筛检正常,不久后却诊断罹患癌症——间隔癌
◎ USPSTF针对预防保健医疗措施的分级
◎ 癌症筛检后的“过度诊断”与“过度治疗”
◎ 肿瘤标志物与癌症筛检
◎ 正子扫描检查是筛检癌症的最佳选择吗
◎ 癌症高危人群不应忽视筛检
◎ 筛检的误解
症状——来自身体的提醒
◎ 不要忽略来自身体的声音,症状常是身体发出的警讯
◎ 延迟诊断的原因
预防癌症、避免癌症复发的十项忠告
◎ 生活习惯与癌症的关系
癌症的预防
◎ 癌症预防有四个层级
第六章?健康的癌症体验者
癌症体验者
◎ 治疗方法的选择应顾及日后生活、职业的考量
◎ 癌症体验者的照顾、复原与回归正常生活
◎ 癌症体验者的社会福利资源——中介给的启发
治疗后的追踪:提早发掘、处置对患者有助益的问题
◎ 不同癌症,追踪检查也不同
◎ 追踪检查做得愈多愈详细,不一定是好事
◎ 追踪检查也需要“明智的抉择”
复发
◎ 发现异常,切莫躁进,摸清底细,善用武器
◎ 癌症复发的原因
◎ 癌症复发后,寻求第二意见是理性的考量
二次性癌症
◎ 怎么又来一个癌症
◎ 二次性癌症的防治
后遗症
◎ 后遗症,有时是为了赶走癌症可能必须承受的恶
◎ 处理癌症治疗后遗症的方法
给亲友的忠告:不要随意做出医疗、保健的评论与建议
◎ 共情同感的陪伴
◎ 探病送礼也是一门学问
◎ 探病时该说些什么
◎ 患者绝对有不透露隐私的自由
◎ 不要随意开口给患者建议
◎ 对患者实质的助益
给家人的忠告:让罹癌家人保有自由和空间
◎ 凝聚家人的共识和力量
◎ 给患者掌控自己、自由选择的空间
◎ 不要低估父母面对危机的智慧
◎ 负责照顾的家属,常是第二个患者
◎ 别忘记照顾照顾者
◎ 家属的悉心照顾,是支撑患者的关键力量
给癌症体验者的忠告:享受不被癌症绑架的生活
◎ 总会从负面的情绪中走出来
◎ 患者自己要做的功课
◎ 善用笔记和手机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
◎ 分享疾病隐私的后坐力
◎ 享受如常的生活
◎ 网络世界的美丽与哀愁:病友群
◎ 回归职场:建构一个对癌症体验者友善的职场
◎ 以期待受到别人尊重的心情来尊重别人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