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古籍丛书《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全42册,著名学者李志生、王永平等主编。内容提要+原文+译文+200余幅战争、形势、宫城示意图。总达1561万字,重约35公斤,规模宏阔,宜读宜藏。【本书由出版社代发,3个工作日内发货,请单独下单】
本套书以我国首部纪事本末体史学著作——南宋史学家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为蓝本,进行重新校勘、整理、注疏、翻译。将《资治通鉴》所记1360余年间的重大史事,归纳为239个题目,从“三家分晋”开始,至“周世宗征淮南”结束。一事一题,首尾明晰,脉络清楚,极大地降低了阅读原著的难度,亦省去不少翻检之劳。
★16开精装,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大型古籍名著《通鉴纪事本末》的今注今译版
★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创立了一种新的史书体裁——纪事本末体,便于读者对历史事件的把握,是我国首部纪事本末体史学著作,问世以来深得历代学者推崇
★本套书是迄今第*次对《通鉴纪事本末》进行完整、全面、严谨的注、译、释,纠错、勘误总计250余处,注释极其详尽,降低了阅读的难度
★对生僻字、词注音、释义,人物、事件、职官、典制、掌故、礼俗、文化知识、行政区划、地理古今、特殊用语等无法在译文中展开解说者,均做详细注释
★史学界著名学者李志生、王永平、宁欣、李鸿宾主编,北京大学、北师大、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西大学等十余所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联合编撰
★邀请专业历史地理专家绘制200多幅具有专业水准区域、战争、形势、宫城等示意图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全42册,以南宋史学家袁枢的历史巨著《通鉴纪事本末》为蓝本,进行详细注译。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采用编年体,“或一事而隔越数卷,首尾难稽”,读者阅之不易。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材料全部来自《资治通鉴》。他取《资治通鉴》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将散在诸卷的事件经过加以整合,每事为一篇,各立标题,详记事件的始末,按时间顺序排列史事,汇编成239个正目、69个附题。一事一题、首尾完整,简明扼要,创立了一种新的史书体裁——纪事本末体,便于读者对历史事件的把握,问世以来深得历代学者推崇。
本书采用联合攻关的形式,由当今史学界的著名学者李志生、王永平、宁欣、李鸿宾担任主编,组织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西大学等十余所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对《通鉴纪事本末》进行重新校勘、整理、注疏与翻译。准确、通俗。读得懂、能借鉴、值得藏。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的主要内容:
(1)内容提要。 每篇均有千字以内的内容概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意义及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做出科学的、具有学术价值的概述与评价。
(2)原文。简体横排,以1964年中华书局标点本为工作底本,进行校勘,全书总计勘误250余处。
(3)注文。对生僻字、词注音、释义,人物、事件、职官、典制、掌故、礼俗、文化知识、行政区划、地理古今、特殊用语等无法在译文中展开解说者,均做详细注释。
(4)译文。对照原文进行逐句翻译,准确、通俗、通畅。
(5)根据内容插入原创性历史示意图200多幅。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的四大亮点:
(1) 便于阅读和理解《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如雷贯耳,能读下来的人很少。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资治通鉴是编年体,一件事隔着好几卷,故事线一多,读着读着就乱了。这样的写法,对非历史专业的人来说,阅读负担很大。但是如果你就是对它感兴趣,想知道写了什么,怎么办?你需要一部书,把散在《资治通鉴》里的事件帮你整合,一事一题,首尾完整的为你讲述。而完成这个工作的,就是这套书。
(2)版本权*:市场上现有的《通鉴纪事本末》,通行版本是台湾作家柏杨版本,不是对原著的整理,很多地方有删改和任意发挥。而这一版本的《通鉴纪事本末》,是迄今第*次进行完整、全面、严谨的注、译、释。它以中华书局1964年版的《通鉴纪事本末》为底本,对原文的纠错、勘误总计250余处,注释极其详尽,对人名、地名、典故、职官等均作详解,降低阅读的难度。
(3)联合攻关的成果:本书采用联合攻关的形式,组织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西大学等十余所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形成集团优势。本书的几位主编李志生、王永平、宁欣、李鸿宾都是史学界的著名学者,他们的加入,成了本书得以完成的重要的助推器。并结合原文和新的考古发现,邀请专业历史地理专家绘制了200多幅具有专业水准区域、战争、形势、宫城等示意图。
(4)感人的出版故事:推动这套书出版的出资人魏超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经营实业近三十年。他喜爱读书,对中国传统文化更是情有独钟,在阅读《资治通鉴》的过程中,他也遇到了历史事件首尾相隔而难以把握的问题,从而开始以《通鉴纪事本末》来辅助对《通鉴》的阅读。与此同时,他又想到,或许还有更多的历史爱好者也有着与他同样的感受。所以,他聘请有关专家和学者,投入资金,开始了对此书的校勘和详注全译工作。本书还是一份同学情谊的见证。浙江人民出版社编辑潘邦顺和北京日报出版社的司景辉都是魏超的大学同班同学,他们对魏超的出版计划,都表示高度赞赏并给予了极大支持。司景辉对本书的贡献也颇多,从发凡起例到排版印刷,他自始至终参与其中。作为同学,他们三人也希望通过这样一种协作,来纪念那美好的青春岁月。
【著者】
袁枢(1131~1205),南宋史学家。字机仲。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瓯)人。所著《通鉴纪事本末》是中国首部纪事本末体史学著作。
幼年能赋诗,有抱负,在故乡南桥上曾题诗:“玉龙倒悬过寒潭,人在云霄天地间。借问是谁题柱去,茂陵词客到长安。”17岁进杭州太学,20岁以“修身与写赋”参加国子监考试。后又参加礼部考试,得词赋科第一。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中进士。初任温州判官、兴化军教授。乾道七年(1171),为礼部试官,出为严州教授。其后历任太府丞、兼国史院编修官、权工部郎官兼吏部郎官、吏部员外郎、大理少卿,出知常德府、江陵府等职。
袁枢喜读《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著《通鉴纪事本末》42卷,因其文总括为239事,独立成篇,起讫了然。创造“纪事本末”这一新的写史体例,兼有纪传、编年二者优点,使“数千年事迹经纬明析”,对后世影响极大,明清两代多有仿作。
【主编】
李志生,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北京大学中外妇女研究中心研究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古代妇女史,隋唐社会史,中国史学史。出版《中国古代妇女史研究入门》等专著,发表论文30余篇。
王永平,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唐代游艺》《道教与唐代社会》《游戏、竞技与娱乐——中古社会生活透视》《一本书读懂唐朝》等专著,发表论文140余篇。
宁欣,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武则天学会副会长,《唐研究》编委,《唐史论丛》编委,《丝绸之路》网顾问。出版《唐史识见录》《唐宋都城社会结构研究》《唐史十二讲》等专著,发表论文60余篇。
李鸿宾,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中国长城学会常务理事、学术部主任、中国长城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出版《唐朝朔方军研究》《唐朝的北方边地与民族》等十余部专著,发表论文百余篇。
治道尽在是矣。
——宋孝宗(见《宋史·袁枢传》)
夫欲求史迹之原因结果以为鉴往知来之用,非以事为主不可。故纪事本末体,于吾侪之理想的新史最为相近,抑亦旧史界进化之极轨也。
——梁启超(见《中国历史研究法·过去之中国史学界》)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项目达1500万字,以超出原书4倍多的内容,对《通鉴纪事本末》进行校勘、解题、注释与翻译。其注释内容重点解决人名、地名、职官、重要事件、典故和冷僻字注音等问题;译文则方便了中等文化程度以上广大读者群体的阅读。其创新之处,在于每篇之前加以“内容提要”,通过解题起导读作用;又辅之以专人绘制的简易历史地图,使读者对于历史事件的发生地点有直观的空间认识;项目多达200余处的校勘内容,对原著的问题和中华本标点的错误多有订正,提高了项目的学术价值。从学术性、实用性和创新性来看,本项目是当前古籍整理的一份优秀成果。
——周少川(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研究领域:历史文献学、古籍整理专家)
《通鉴纪事本末》开创了我国古代历史编纂的一种新体例——纪事本末体,极大地克服了纪传体史书一事分列数传、编年体史书一事分编数年的弊病,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该书自问世以来,除中华书局于1964年出版过一个12册的标点本外,迄今为止,尚未有对其进行全面、完整、准确整理的著作出现。上世纪末,台湾出版过一套《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但该书并不是对原著的整理。这样就使得对本书整理工作的开展显得尤为必要。《〈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不仅在选题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学术质量亦值得信任。
——李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研究领域:中国古典文献学、元代文献研究、古籍整理)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全42册(共两箱)
作者:【宋】袁枢/撰,李志生 等/主编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94767
出版时间:2019年10月
开本:16开
页数:42册
定价:12000元
目录
第一卷 三家分晋,秦并六国,豪杰亡秦。
第二卷 高帝灭楚,诸将之叛,匈奴和亲,诸吕之变,南越称藩,七国之叛,梁孝王骄纵。
第三卷 汉通西南夷,淮南谋反,汉通西域,武帝伐匈奴,武帝平两越,武帝击朝鲜,武帝惑神怪,巫蛊之祸,燕盖谋逆。
第四卷 霍光废立,赵充国破羌,匈奴归汉,恭显用事,成帝淫荒,河决之患。
第五卷 丁傅用事,董贤嬖幸,王莽篡汉,光武中兴。
第六卷 光武平赤眉,光武平渔阳,光武平齐,光武平陇蜀,楚王英之狱,马后抑外家,窦氏专恣,西域归附。
第七卷 两匈奴叛服,诸羌叛服,鲜卑冠边,嬖幸废立,梁氏之变。
第八卷 宦官亡汉党锢之祸,董卓之乱,黄巾之乱,韩马之叛,袁绍讨公孙瓒。
第九卷 曹操篡汉,孙氏据江东,刘备据蜀。
第十卷 吴蜀通好,诸葛亮出师平南中附,吴侵淮南,魏平辽东,明帝奢靡,司马懿诛曹爽,吴易太子,诸葛恪寇淮南孙綝逆节附。
第十一卷 魏灭蜀,淮南三叛文钦、毌丘俭、诸葛诞,司马氏篡魏,晋灭吴,羌胡之叛树机能,齐万年,陈敏之叛。
第十二卷 西晋之乱贾氏,诸王,胡羯,江左中兴附。
第十三卷 刘渊据平阳杀太弟义附,慕容据邺,成李据蜀,张氏据凉,王敦平湘汉,石勒寇河朔,前赵平秦陇,石勒灭前赵,氐据仇池。
第十四卷 祖逖北伐,王敦之乱,苏峻之乱,燕讨段辽讨宇文附,赵魏乱中原冉闵灭石氏附。
第十五卷 江左经略中原,桓温伐燕,桓温灭蜀,桓温废立,苻氏据长安苻坚篡立,苻秦灭凉,苻秦灭燕。
第十六卷 慕容叛秦复燕肥水之役,姚苌灭秦,慕容灭西燕,丁零叛燕,拓跋兴魏,魏伐后燕慕容德据广固附。
第十七卷 伪楚之乱,卢循之乱,谯纵之乱,吕光据姑臧,乞伏据金城,秃发据广武,蒙逊据张掖,秦灭后凉。
第十八卷 冯跋灭后燕,蒙逊灭西凉,乞伏灭南凉,蒙逊伐西秦,刘裕灭南燕,刘裕灭后秦,赫连据朔方,魏灭北燕,魏灭夏,魏灭北凉,魏平仇池。
第十九卷 刘裕篡晋,元魏寇宋,徐傅废立,彭城王专政,宋文图恢复,宗爱逆节,太子劭弑逆,南郡王之叛,竟陵王之叛。
第二十卷 废帝之乱,宋明帝北伐,萧道成篡宋,魏迁洛阳,萧鸾篡弑。
第二十一卷 元魏寇齐,萧衍篡齐,南北交兵,魏伐柔然。
第二十二卷 肇忠用事,邢峦寇巴西,梁魏争淮堰,元乂幽后,六镇之叛,元颢入洛,元魏之乱。
第二十三卷 魏分东西,高氏篡东魏北齐,宇文篡西魏后周,侯景之乱。
第二十四卷 梁氏乱亡陈霸先篡梁,西魏取蜀,萧勃据岭南,王琳奔齐陈伐齐附,齐显祖狂暴常山王篡立附,安成王篡立顼,周陈之叛,宇文护逆节,周伐齐周齐争宜阳附,吐谷浑盛衰。
第二十五卷 周灭齐,杨坚篡周,始兴王谋逆,隋灭陈,隋易太子。
第二十六卷 突厥朝隋,隋讨高丽,炀帝亡隋,高祖兴唐。
第二十七卷 唐平东都李密,王世充,唐平河朔窦建德,唐平陇右薛举,唐平河西李轨,唐平河东刘武周,唐平江陵萧铣,唐平江淮杜伏威,李子通,沈法兴,辅公祏,唐平山东刘黑闼。
第二十八卷 太宗平内难,太宗易太子,太宗平突厥,唐平铁勒,唐平西突厥,太宗讨龟兹,太宗平高昌,太宗平吐谷浑。
第二十九卷 贞观君臣论治,唐平辽东,吐蕃请和,突厥叛唐,唐平奚契丹。
第三十卷 武韦之祸,太平公主谋逆。
第三十一卷 李林甫专政,奸臣聚敛宇文融,杨慎矜,韦坚,王鉷,杨钊,杨氏之宠,安史之乱。
第三十二卷 刘展之叛,李辅国用事张后,程元振附,仆固怀恩之叛周智光附,元载专权,吐蕃入寇代宗幸陕。
第三十三卷 两税之弊,裴延龄奸蠹,吐蕃叛盟。
第三十四卷 伾文用事,宪宗平蜀刘辟,宪宗平吴李錡,魏博归朝田弘正,宪宗讨成德王承宗,宪宗平淮蔡吴元济,德宗讨吴少诚附,宪宗讨淄青李师道,河朔再叛。
第三十五卷 南诏归附,宦官弑逆甘露之变附,朋党之祸,武宗平泽潞,裘甫寇浙东。
第三十六卷 庞勋之乱,回鹘叛服,吐蕃衰乱唐复河湟附,蛮导南诏入寇,李克用归唐。
第三十七卷 黄巢之乱,藩镇之乱,杨行密据淮南,王建据蜀。
第三十八卷 诸镇相攻,朱温取淄青,朱温篡唐崔胤诛宦官附,郢王篡弑,李氏据凤翔岐蜀相攻附。
第三十九卷 钱氏据吴越董昌僭逆附,王氏据闽中,刘氏据广州,高氏据荆南,徐氏篡吴。
第四十卷 马氏据湖南,晋王灭燕,后唐灭梁,庄宗灭蜀。
第四十一卷 邺都之变李绍琛之叛附,安重诲专权,秦王之乱潞王篡弑附,契丹入寇,孟知祥据蜀,石晋篡(后)唐,范杨之叛范延光,杨光远。
第四十二卷 契丹灭晋刘知远复汴京附,三叛连兵,郭威篡汉刘旻据河东附,世宗征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