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16册,荟萃民国时期的多部教育学经典著作,作者囊括郭秉文、舒新城、孟宪承、沈有乾等多位教育名家,历经时间的检验,领学科之风骚。
20世纪,中国教育学科艰难创生,从译到著,形成了具有一定风格的体系,诞生了许多重要的专著。如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舒新城《教育通论》、孟宪承《教育通论》《教育概论》、沈有乾《教育统计学》……皆为历经时间检验、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的著作。学者们融会古今,兼采中外,成就了中国教育学科发展史上的经典篇章。
★32开平装,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感悟20世纪中国教育学人的学术智慧,探寻中国教育学科的历史足迹,彰明这些学科在新世纪发展的路向参酌
★每一种书,皆以首版或修订版为底本,在各册扉页前,附印原著的封面
★16册分别为: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赵廷为《教材及教学法通论》,陈侠《近代中国小学课程演变史》,盛朗西《小学课程沿革》,舒新城《教育通论》,孟宪承《教育通论》《教育概论》,庄泽宣《教育概论》,沈有乾《教育统计学》,高觉敷《教育心理》,陈选善《教育研究法》,龚启昌《中学普通教学法(上下册)》,张栗原《教育生物学》,李浩吾《新教育大纲》,罗廷光《教育科学纲要》
友情提示:本系列品相稍旧,浅色封面不耐脏,介意的读者请慎拍
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
本书为著名教育学家、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的博士论文,原书1915年由哥伦比亚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出版,并由导师孟禄教授作序。全书共分八编,涉及上古教育制度的起源、上古教育制度及其退化、汉以后各朝教育的沿革、新旧教育的过渡时代、民国时代所建的新教育等,系统介绍了中国教育制度的沿革与影响。
郭秉文(1880-1969),著名教育家,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事业的先驱,被称为“中国现代大学之父”。 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校长和国立东南大学校长。他是国际舞台上*为活跃的中国教育家,20世纪20年代,他连续3次作为中国首席代表出席世界教育会议,并连续3次被推举为世界教育会副主席兼亚洲地区主席。
赵廷为《教材及教学法通论》
在我国现代小学教育史上,赵廷为是一位不能被忘记的教育家。他长于教学法的研究,在中国现代教学法的引进和改革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我国现代教学法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教材及教学法通论》是1944年出版的一本关于小学教学法(教学论)的著作,是赵廷为多年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和国外教学理论研究的结晶。本书以指导教师的教学为主旨,以教学法为研究重点,从教学方法所依据的基本原理、教学的各种技术和教学计划的制定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对教师如何运用教学方法给予了详实具体的分析,提出了多种教学技巧和教师如何进行教学的基本技术。
陈侠《近代中国小学课程演变史》
本书由商务印书馆初版于1944年,共含六章,对各期教育宗旨及目标、课程的演变及其特色、课程的实施及其成效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内容包括草创时期的小学课程,因袭时期的小学课程,改进时期的小学课程,革新时期的小学课程,现行小学课程的检讨等。
陈侠(1915-1992),江苏扬州人,中国民主同盟会员。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编辑室主任,《教育译报》副主编,《课程·教材·教法》杂志副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教育学科副主编。他的《课程论》是中国现代教育学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其他著作有《师范教育和教育科学》、《论教育规律及其它》、《近代中国小学课程演变史》等。
盛朗西《小学课程沿革》
本书开篇《三十年来小学教科目沿革一览表》展现了20世纪前30年间我国小学课程沿革的一幅整体画面,继而聚焦于每个科目的沿革过程。每个科目的沿革都分“引言”、“本论”和“余论”三部分来阐述。引言部分简要介绍科目的缘起和在1902年之前的发展状况,或概述三十年间科目变更及变更的背景;本论部分着力描述三十年间各科目的具体的沿革过程;余论部分则多是作者的议论,或提出有待进一步研讨的问题,或指出课程实施中需引以注意的问题,或表达有关科目及教学上的改进建议等。
盛朗西(1901-1974),东南大学毕业时,曾在陈鹤琴教授指导下组成教育考察团,对青浦县小学教育进行了考察,写出的考察报告对当时编写小学教科书极有参考价值。这时,盛朗西担任青浦县教育会会长,对开展社会教育极为关心。大学毕业后,在东南大学担任助教1年,后连续25年担任上海市实验小学校长。在任期内,他对小学教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主编出版的《小学教育小问题研究丛书》受到好评。
舒新城《教育通论》
本书编辑的目的有三:(1)给学生以相当的教育常识,即希望读者读完此书知道“教育”是什么;(2)启发学生研究教育的思想与兴趣,即希望读者读完此书知道教育中有些什么重大问题——尤其是中国的教育问题——值得大家努力;(3)指示学生研究教育的门径,即希望读者读完此书后为进一步之研究,亦可依据书中所示途径进行不致误入歧路。因之,本书的取材涉及与教育有关之各方面,尤注意于中国教育现状及研究的方法。
本书既可为教科书用,亦可为自修及课外阅读用。若用为教科书则望教者注意于问题之讨论,与参考者阅读及实际研究之指导。若为自修或课外阅读用书,因每章之后有撮要及名词释义、参考书,全书之后有分类参考书要目及索引,受过初中教育者对于各章本文当能了解。参考也很便利。所以作者希望此书对于初学教育之学生与略求教育常识之社会上一般人与自求进步的小学教师均有切实的助益。
舒新城(1893-1960),现代著名教育家、出版家、辞书学者。一生苦学自励、从事文化教育出版事业近五十年、主编新旧《辞海》三十余年,主要著作四十余种。其中仅在辞书方面,就有《辞海》《中华百科辞典》《名人辞典》《中国教育辞典》等。把一生奉献给了新旧《辞海》主编工作和出版事业。对中国文化科学和出版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孟宪承《教育通论》
本书系就1993年孟宪承所编《教育概论》,依据现行《师范学校课程标准》,增订而成。照《课程标准》所例《教材大纲》,类归比次,为十章,可分三组;一、历史的绪论,凡三章;二、教育的意义与目的,凡三章;三、国民学校的教学与训导,凡四章。
书中关于心理学、社会学上诸多概念,不避烦冗,随处加以比较辨别。书后附有英汉文名词对照表,以备检查。
孟宪承(1894-1967),现代著名教育家与教育理论家,华东师范大学首任校长。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在教育理论研究方面建树甚丰,著作等身,同时在文史哲等学科也有很深造诣。1942年国民政府公布首批29位部聘教授名单中,孟宪承是唯一的教育学教授,1956年被评为一级教授,2006年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首批宣传名单,是其中唯一的教育学家。
孟宪承《教育概论》
本书的内容和体裁,是确认了教育概论在课程上的地位和它所特有的目标而决定的。内容依照《课程标准》里的教材大纲,力求简明而有系统,类归比次,分成十章。为使读者对于教育得到一个初步的概观,也为避免和其他科目的重复,每章都没有尽列一切有关的事实,而最注重的,却在于几个原则的透彻说明,以及各章的贯通和联络。同时,书中关于没有十分统一的教育和心理的名词,已随处加以比较辨别。
庄泽宣《教育概论》
全书共十六章。章一为绪论;第二到八章谈的是“教育各方面之问题,乃一种横剖面之研究”;第九章 从学校制度切入点,第十到十四章谈各级各类教育作铺垫;第十五、十六章相对独立,分别以教育行政与经费、教育研究为主题。这样的逻辑与内容,作者庄泽宣后来有个说明,即教育概论的目的“在予学生以教育学与教育术的鸟瞰,使他们认识教育是什么,教育事业的范围如何,他们的责任的重大;同时要他们自审是否合于做这种工作”。
《教育概论》重比较、善比较,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概论》开创了一种列国并比的方法。二是《教育概论》不仅仅是翻译介绍,而是尽量使其中国化。
沈有乾《教育统计学》
本书代表了20世纪40年代中期教育统计学的理论、方法以及应用水平。内容包括数据归纳处理、相关分析、t检验、F检验等,并有较多的实际应用的例子。在写作中,作者以实例引入理论、方法,不会让初学者对枯燥难懂的统计学方法产生畏难、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并确切感受到教育统计学的应用价值。
沈有乾,心理学家、逻辑学家和统计学家。字公健,1899年生,江苏吴县人。三十年代曾致力于学术小品和随笔的写作,作品散见于《新月》、《论语》等刊,著书甚丰,主要有《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论理学》、《现代逻辑》、《初级理则学纲要》、《实验设计与统计方法》。 另有回忆性散文《西游记》。
张栗原《教育生物学》
本书运用了生物学的基本原理,系统阐述了人的生命的产生、孕育和发展的过程,论及了人类遗传的基本原理以及遗传与人的发展关系方面,介绍了各种生物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并对它们的偏颇之处进行批判,特别是将论述的焦点放置于遗传、环境与教育的关系之上,为当时尚处于初创阶段的教育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作者引用了大量的相关科学实验和调查报告的数据、表格进行论证说明,资料丰富,态度严谨,内容详实。
张栗原,曾任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东文理学院教授。编译著作《结晶化学》《地质学》等,主要著作有《教育生物学》《人类学大意》等。
高觉敷《教育心理》
本书分上下册,共十八章,以及附图和附表。内容涉及个体的发展、运动的发展、知觉的发展、情绪的发展、学习与记忆、学习与动机、学习的迁移等。
高觉敷(1896-1993),心理学家、教育家。原名卓,字觉敷,以字行。浙江温州人。曾被南京市授予“劳动模范”称号、江苏省总工会授予“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和立功奖章,曾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心理学教育和心理学的研究,尤专心于心理学史的研究。
陈选善《教育研究法》
陈选善(1903-1972),我国早期编写教育心理学、教育测验等教科书的教育学家之一。字青士,浙江杭州人。1915~1923年就学于清华学堂。1923年留学美国,1926年获俄亥俄州立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1928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8年回国。曾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研究部主任、中华职业学校校长、《职业与教育》主编等职。1933年后他曾协助陈鹤琴在上海租界开办一批中国人为主的学校,并任圣约翰大学、大夏大学和光华大学教授。1948年赴美考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教育部视导司副司长、高等师范教育司副司长、高等教育笫二司副司长、《人民教育》杂志社副总编辑。他还兼任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华职业教育社常务理事。
李浩吾《新教育大纲》
本书主要内容:一是教育的本质,主要在说明教育的起源、教育的作用及其变态、教育的效能,并纠正对于教育的几种曲解;二是教育的进化,历叙自原始共产社会以迄正在开始实现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教育意义的变迁,教育制度的更易之事实及其理由;第三是教育的概观,将和教育有关的几项社会现象——政治、经济等——说明它们中间的关系,将在教育上占重要地位的教育者及被教育者,重新估定他们的性质;将教育上的两大事业,就是劳动阶级的教育运动及教育劳动者的国际组织,叙述它们的历史和现状;最后将美国的教育当作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的实例,将苏联的教育当作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的实例,援引事实来证明两种社会的两种教育的根本差别。
龚启昌《中学普通教学法》上下册
全书由4个单元构成,分别阐述了“教室的管理”、“教学的技术”、“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的评估”。本书的写作基于作者多年讲授“普通教学法”的讲稿,并将作者知行合一的主张贯穿其中,在见识和品位上都超越了同时代大多数教学法书籍。
罗廷光《教育科学纲要》
全书共七章,主要探讨了四个问题:一、“教育”及“教育学”的涵义;二、教育学是否是一门科学,以及教育学是何种性质的科学;三、教育上所用的科学方法;四、教育科学与教育哲学及其他科学的关系。从这些问题来看,它是一本论述教育学的专著,具有“元教育学”的性质。
《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
作者:郭秉文 著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7533446909
出版时间:2007-6
开本:32开
页数:121
定价:13元
目录
序一
序二
绪言
第一编 上古教育制度之起源
一 教育之发端
二 创设考试制度
三 建立学官
四 最初之大小学校
五 学校之课程
六 上古之教育法
七 上古之教育宗旨
第二编 上古教育制度及其退化
一 名称、地位及学校之性质
二 学校之课程
三 男子准则
四 女子准则
五 教育法
六 入学考试、学业考试及升学之法
七 入学年龄、学期及学年
八 教育官
九 学校数
十 教育行政法
十一 选举
十二 上古教育制度衰颓期及其变迁期
第三编 汉以后各朝教育之沿革
一 汉朝教育之状况
二 汉唐间教育之状况
三 唐朝教育之状况
四 宋朝教育之状况
五 元朝教育之状况
六 明朝教育之状况
七 清朝教育之状况
第四编 新旧教育之过渡时代
一 近世学校之发轫
二 初变科举制度
三 派赴西洋游学
四 中日战争之影响于新教育
五 张之洞之《劝学篇》与其兴学议
六 戊戌变政及其反动力
七 拳匪变乱与日俄战争之促进新教育进步
八 给新学毕业生以科举功名
九 革新旧式学校
十 对于留学生之新计划
十一 第一次所颁布之新学校制度
十二 废除科学
第五编 新教育制度之设立
第六编 民国时代所建之新教育
第七编 现今国民教育之重要问题
第八编 撮要与结论
附录
《近代中国小学课程演变史》
作者:陈侠 著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47281
出版时间:2007年12月
开本:32开
页数:94
定价:10元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课程的意义及地位
二、课程演变的动力
三、课程演变的分期
第二章 草创时期的小学课程
一、本期教育宗旨及目标
二、本期课程的演变及其特色
三、本期课程的实施及其成效
第三章 因袭时期的小学课程
一、本期教育宗旨及目标
二、本期课程的演变及其特色
三、本期课程的实施及其成效
第四章 改进时期的小学课程
一、本期教育宗旨及目标
二、本期课程的演变及其特色
三、本期课程的实施及其成效
第五章 革新时期的小学课程
一、本期教育宗旨及目标
二、本期课程的演变及其特色
三、本期课程的实施及其成效
第六章 现行小学课程的检讨
一、现行小学课程产生的背景
二、现行小学课程的共同目标
三、现行小学课程的内容和形式
四、现行小学课程的变更要点及其特色
五、现行小学课程评论
《小学课程沿革》
作者:盛朗西 编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51677
出版时间:2008年12月
开本:32开
页数:289
定价:23元
目录
三十年来小学教科目沿革一览表
从修身科说到公民训练科
从读经、字课、作文、习字等科说到国语科
从算学科说到算术科
从史学、舆地等科说到社会科
从格致科说到自然科
从体操科说到体育科、卫生科
从图画科说到美术科
从手工科说到劳作科
从乐歌科说到音乐科
《中学普通教学法》上下册
作者:龚启昌 著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54883
出版时间:2011年1月
开本:32开
页数:430
定价:33元
目录
序
绪论
一 方法的意义
二 学习的意义
三 教学的意义
四 教?的方法
五 教学法所应根据的重要原则
六 中等教育之目的与功能
七 中学教学的目标
第一单元 教室的管理
第一章 教室管理之方法
一 教师
二 教室的物质方面
三 教室管理上的经济问题
四 开学第一日的管理问题
第二章 教室内的训育问题
一 学校训育概念的变迁
二 现代的训育概念
三 训育问题的原因
四 直接制裁法
五 间接制裁法
六 训育的重要与一般人?念的错误
第二单元 教学的技术
第三章 教学计划
一 学程的计划
二 日课的计划
三 教案示例
第四章 功课指定
一 功课指定的意义
二 功课指定的特性
三 功课指定的技术
第五章 复习
一 复习之性质与目的
二 复习教学的技术
第六章 教学上的发问
一 发问的性质与功用
二 发问的技术
第七章 教学上的言辞说明
……
《教育通论》
作者:舒新城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7533445252
出版时间:2006/9/1
开本:32开
页数:159
定价:12元
目录
序
第一章 何谓教育
ⅰ 教育底意义
ⅱ 教育底起源
ⅲ 教育底需要
ⅳ 撮要
ⅴ 名词释义
ⅵ 问题
ⅶ 参考书
第二章 教育与学校
ⅰ 学校底起源
ⅱ 学校底职能
ⅲ 学校底组织
ⅳ 学校与教育
ⅴ 撮要
ⅵ 名词释义
ⅶ 问题
ⅷ 参考书
第三章 教育与学制
ⅰ 学制底起源
ⅱ 学制底要素
ⅲ 中国底学制
ⅳ 撮要
ⅴ 名词释义
ⅵ 问题
ⅶ 参考书
第四章 教育与学生
ⅰ 何谓学生
ⅱ 儿童与学生
ⅲ 青年与学生
ⅳ 成人与学生
ⅴ 撮要
ⅵ 名词释义
ⅶ 问题
ⅷ 参考书
第五章 教育与教师
ⅰ 教育底专业
ⅱ 教师底资格
ⅲ 教师底职责
ⅳ 撮要
ⅴ 名词释义
ⅶ 问题
ⅷ 参考书
第六章 教育与课程
ⅰ 课程底起源
ⅱ 课程底功用
ⅲ 课程底组织
ⅳ 课程与教育
……
第七章 教育与教学
第八章 教育与训育
第九章 教育通论
第十章 研究教育的途径
表次
附录
《教育通论》
作者:孟宪承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7533445325
出版时间:2006/9/1
开本:32开
页数:187
定价:14元
目录
师范教科书编辑说明
编辑大意
第一章 中国教育的演进
一 中国文化的悠远
二 先秦的诸多讲学(公元前722-222)
三 汉代的学校(公元前200-公元200)
四 唐代的科举(公元620-900)
五 宋明的书院(公元1000-1650)
六 清末的学校改革(1860-1910)
七 民国的教育
第二章 各国教育的普及
一 德意志与丹麦
二 英国与美国
三 苏联
四 土耳其
五 墨西哥
第三章 大教育家的思想
一 孔子
二 苏格拉底
三 朱子
四 王阳明
五 颜习斋
六 夸美纽斯
七 裴斯泰洛齐
八 蔡孒民
九 杜威
第四章 儿童的发展
一 发展
二 行为
三 学习的历程
四 行为发展的顺序
五 个别的差异
六 人格的发展
七 教育的意义与目的
第五章 文化的传演
一 个人和社会
二 社会的活动
三 社会的组织
四 文化的意义
五 文化的历程
六 再论教育意义与目的
第六章 国家的教育目的
一 政治与教化
……
第七章 国民学校
第八章 教学
第九章 训导
第十章 教师
参考书要目
名词对照表
《教育概论》
作者:孟宪承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45317
出版时间:2006/9/1
开本:32开
页数:145
定价:11元
目录
编辑大意
第一章 儿童的发展
一 生长或发展
二 行为
三 遗传的和学习的行为
四 学习的过程
五 智慧和个性差异
六 发展的顺序
七 教育的意义和目的
第二章 社会的适应
一 个人和社会
二 社会的组织和活动
三 社会的演变
四 再论教育的意义和目的
第三章 教育机关
一 社会的环境
二 家庭
三 学校
四 职业组织
五 文化组织
六 国家
第四章 学校系统
一 学制沿革
二 欧美学制举例
三 中国学校系统
四 各级学校
第五章 教育行政
一 行政系统
二 行政事务
三 视察指导
四 教育经费
第六章 小学组织
一 学校的物质的环境
二 教师的职务分配
三 儿童的学级编制
第七章 课程
一 什么是课程
二 课程的改造
三 课程的标准
四 教材的选择
五 教材的组织
第八章 教学
一 教材和学习
二 学习的原则
第九章 教学(续)
第十章 教育的学业
参考书目
名词对照表
《教育概论》
作者:庄泽宣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7533445309
出版时间:2006/9/1
开本:32开
页数:164
定价:13元
目录
六版自序
例言
第一章 绪论
教育二字之普通解释
西洋旧有之教育定义
中国各家之教育定义
现代流行之四定义
杜威之生长说
新教育之精神
广义的教育
狭义或有形的教育(本书所讨论)
教育之责任
新教育之环境方法教材
受教人之性质及比较
因材施教
各级教育
参考用书
第二章 受教育人之性
人生各时期
儿童学研究史
儿童时代之分期
说话与走路
模仿之意义
“我”的观念
初步团体生活
少年时代之分期
青年营养得当之重要
人生之再造
余力之善用
成熟期之特征
壮年及老年时代
个别
差别之三大因
孟德尔律
种族差别
性及年龄差别
遗传之重要
教育之任务
参考用书
第三章 学习与游戏
第四章 环境与卫生
第五章 教法与分级
第六章 课程与教材
第七章 测验与统计
第八章 课外事业
第九章 学校制度
第十章 幼稚教育
第十一章 初等教育
第十二章 中等教育
第十三章 高等教育
第十四章 特殊教育
第十五章 教育行政与经费
第十六章 教育之研究
《教育研究法》
作者:陈选善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47205
出版时间:2007/6/1
开本:32开
页数:137
定价:13元
目录
自序
第一讲 教育研究的性质
一、模仿与试误
二、思想的历程
三、思想中的错误
四、科学方法的特征
五、科学研究的步骤
第二讲 教育研究的类别
一、各家的分类
二、本书的分类
第三讲 历史的研究
一、性质和功用
二、步骤和方法
第四讲 调查的研究
一、性质和功用
二、步骤和方法
第五讲 实验的研究
一、性质
二、方法
三、步骤
第六讲 溯因的研究
一、性质
二、逻辑
三、相关法
第七讲 个案的研究和发生的研究
一、个案的研究
二、发生的研究
第八讲 观察法
一、性质
二、特征
第九讲 问卷法
一、性质
二、批评
三、应用
四、编制和分发
第十讲 面谈法
一、性质
二、用途
三、要点
第十一讲 测量法
一、性质和功用
二、步骤
第十二讲 评估法
一、性质和功用
二、方法和工具
三、性能评量
第十三讲 文献分析法
一、性质
二、解释
第十四讲 资料的处理与结论的取得
一、资料的处理
二、结论的取得
第十五讲 研究报告的写作
一、作用
二、内容及格式
附录教育研究法书目
《教育科学纲要》
作者:罗廷光 编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48950
出版时间:2007年12月
开本:32开
页数:77
定价:8.5元
目录
总序
自序
第一章 概说
第一节 何谓教育
第二节 何谓教育学
第三节 教育学的演进
第二章 最近教育学的派别
第一节 各家的分类法
第二节 最近各种教育学派
第三章 教育学之科学的特征
第一节 教育学是一种科学吗
第二节 教育学属于何种科学
第三节 教育学的主要任务
第四章 教育上的科学方法
第一节 心理学的方法
第二节 生理学的方法
第五章 教育上的科学方法(续)
第一节 医学的方法
第二节 社会学的方法
第三节 经济学的方法
第六章 教育科学与教育哲学
第一节 科学与哲学
第二节 教育科学与教育哲学
第七章 教育学与他种科学
第一节 教育学与生物学
第二节 教育学与心理学
第三节 教育学与社会学
第四节 教育学与经济学
第五节 教育学与政治学
第六节 教育学与伦理学
第七节 教育学与论理学
第八节 教育学与美学
参考书
中文名词索引
《新教育大纲》
作者:李浩吾 编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47250
出版时间:2007年1月
开本:32开
页数:293
定价:24元
目录
序言
绪论
第一章 教育的本质
第一节 教育是什么
第二节 教育的本质及其变质
第三节 对于教育的几种曲解
第四节 教育的效能
第二章 教育的进化
第五节 原始共产社会的教育
第六节 封建社会的教育
第七节 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
第八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第三章 教育的概观
第九节 教育与经济
第十节 教育与政治
第十一节 教师
第十二节 学生
第十三节 劳动阶级的教育运动
第十四节 教育劳动者的国际组织
第十五节 美国的教育
第十六节 苏联的教育
参考书目
《教育统计学》
作者:沈有乾 著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48912
出版时间:2007/12/1
开本:32开
页数:147
定价:13元
目录
序
第一讲 教育与统计数字
第二讲 统计的材料与方法
第三讲 观察与取样
第四讲 从混乱中建设秩序
第五讲 三种常用的中心量数
第六讲 参差量数
第七讲 个体在团体中的地位
第八讲 次数分配的形式——偏斜度与峻峭度
第九讲 二项分配与常态分配
第十讲 取样误差的估计与重要性的考验
第十一讲 方差分析法
第十二讲 相关量数
第十三讲 相关问题续论
中西名词对照
《教育生物学》
作者:张栗原 著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47267
出版时间:2007年12月
开本:32开
页数:130
定价:11.5元
目录
张著教育生物学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生物学与教育的关联
第二节 生物学上的生命观
第三节 教育生物学研究的趋势
第二章 人类之发生与发育
第一节 关于发育的学说与批判
第二节 生殖与发展的事实
第三节 胎儿期与人类之进化
第三章 遗传与环境
第一节 遗传的意义
第二节 遗传之种类
第三节 遗传之统计的研究
第四节 遗传之实验的研究
第五节 遗传之细胞学的研究
第六节 环境的作用
第七节 获得性是否遗传的问题
第八节 教育与遗传之关系
第四章 本能问题与教育
第一节 关于本能问题之理论的检讨
第二节 目的论的本能观与机械论的本能观
第三节 本能派的教育观与理性派的教育观之批判
第五章 人类心理的发展过程
第一节 意识的有无问题
第二节 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之发展
第三节 人类心理之发展的原因
第六章 人类身体的发育现象
第一节 胎儿期之身体
第二节 儿童期之身体
第三节 青春期之身体
第七章 天才与低能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天才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第三节 天才儿童之特征与教育
第四节 低能儿童
第八章 两性与教育
第一节 教育过程中的性教育问题
第二节 两性之决定
第三节 性教育
《教育心理》
作者:高觉敷 编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47212
出版时间:2007/6/1
开本:32开
页数:298
定价:25元
目录
编辑要旨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刺激与反应
第二节 心理学的意义
第三节 心理学的分类
第四节 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
第五节 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与范围
第六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法
第二章 个体的发展
第一节 幼稚期的意义
第二节 发展的研究对于教育的贡献
第三节 成熟与学习
第四节 实验的研究
第五节 心理的发展和身体的发展
第三章 运动的发展
第一节 运动发展的一种观察
第二节 运动发展的通则
第三节 几种实际的运动
第四节 动作的速率
第五节 动作的正确性与稳定性
第四章 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 运动的发展与感觉的发展
第二节 感觉与知觉
第三节 儿童的视觉知觉的特点
第四节 颜色知觉
第五节 空间知觉
第五章 情绪的发展
第一节 情绪的意义
第二节 儿童的怕
第三节 比较的发生的研究
第四节 情绪反应的成立
第五节 恐惧的情绪反应的破除
第六节 情绪的控制
第六章 语言与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 语言发展的分期
第二节 儿童的会话
第三节 儿童的发问
第四节 概念的发展
第五节 判断与信仰
第六节 推理与思考
第七章 人格的发展
第八章 心理卫生
第九章 个别差异
第十章 学习与记忆
第十一章 学习与动机
第十二章 学习的迁移
第十三章 影响学习的效率的因子
第十四章 学习之社会的条件
第十五章 国语科学习心理
第十六章 算术科学习心理
第十七章 常识科学习心理
第十八章 艺术科学习心理
附图
附录
《教材及教学法通论》
作者:赵廷为 著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47229
出版时间:2007年6月
开本:32开
页数:117
定价:12元
目录
序
第一编 教学之原理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教学方法所根据的重要原则(一)
第三章 教学方法所根据的重要原则(二)
第四章 教学方法所根据的重要原则(三)
第二编 教学之各种技术
第五章 教室管理
第六章 教材选择及组织
第七章 自觉辅导
第八章 发问
第九章 示范和练习
第十章 讨论和发表
第十一章 欣赏
第三编 教学的计划
第十二章 环境的布置及开学前的准备
第十三章 教科书、教具及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