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时直降】“中国传统村落文化抢救与研究·文化区系列”全15册,16开精装,总重29斤。关东、荆楚、吴越,巴蜀、徽州、客家……一部对中国传统乡村图景的全面记录。特惠活动结束即刻恢复原团购价2970元!
跨越时空经纬,探寻蕴藏在传统村落里的宗族礼法、儒学传统、风水观念、哲学思想和建筑技巧。从艺术表征到社会组织,从衣食住行到礼仪规范,从耕作技术到文书典章,我国参差多样的乡村生态悉数镌刻其中。每册书前附一幅拉页地图,具体呈现中国传统村落各个文化区的分布现状。
【本书由海天出版社代发,3个工作日内发货,请与其他图书分开下单】
★ 16开精装,海天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
★ 丛书由北京大学吴必虎教授、清华大学罗德胤副教授、复旦大学张晓虹教授、“古村之友”全国古村落志愿者网络发起人汤敏担任主编,作者均为中国村落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和高校教师
★ 本套丛书试图对中国传统村落进行一次科学的梳理、抢救性记录和提出保护建议,通过深度挖掘传统村落的价值,重新唤起社会关注,重振乡居生活方式。
★ 构建中国传统村落完整图谱,兼具专业学识与公众兴趣
★ 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十三五”出版规划、入选2019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 适读人群:文化学者、研究传统村落的师生及相关领域爱好者
《中国传统村落概论》是丛书的总提纲。本书站在全局的高度,对传统村落的概念、文化区的划分、传统村落里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做了详细的界定,讲述了中国传统村落的发展现状、形成原因、空间布局、历史发展特征、村落类型及物质文化景观等,详细描述了中国传统村落的重大价值,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
《黄淮海传统村落》涵盖黄淮海文化区内的地理环境、人口变迁、物质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景观、重点保护村落概述等内容,多角度分类解读区域内的传统村落文化,书末附本文化区内所有的传统村落名录。该书是学院派专家与“古村之友”志愿者强强联合打造的既通俗易懂又不失学术价值的经典读物,对中国传统村落进行一次科学的梳理、抢救性记录和保护性活化,通过深度挖掘传统村落的价值,唤起社会关注,重振乡居生活方式。
《客家传统村落》集中讲述客家传统村落的文化渊源、地理分布、村落成因、文化遗存、保护与活化利用等内容,以客家文化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时间轴为主线,多角度分类解读本文化区内的传统村落文化。
《关东传统村落》涵盖关东文化区内的地理环境、人口变迁、物质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景观、典型传统村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等内容,多角度分类解读本文化区内的传统村落文化。
《滨海传统村落》围绕我国海洋文化的时空演变与时代意义、滨海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内涵、滨海传统村落的景观系统及其成因、十二个极具代表性的典型村落、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等内容,从自然地理、历史人文、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等角度进行多维解读。滨海传统村落作为我国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特殊的地形环境与地貌特征,在当地居民与海洋的长期博弈中逐渐形成了滨海传统村落独具特色的住居景观系统和传统民俗文化。该书是学院派专家与“古村之友”志愿者强强联合打造的既通俗易懂又不失学术价值的经典读物,视图对中国传统村落进行一次科学的梳理、抢救性记录和保护性活化,通过深度挖掘传统村落的价值,唤起社会关注,重振乡居生活方式。
《荆楚传统村落》中“荆楚”的区划范围是湖北、湖南及江西省。书中详细介绍了此三地传统村落的历史发展与空间分布、物质及非物质景观等。深度挖掘并弘扬了荆楚三地传统村落的建筑、社会、经济、生态等价值,描述了三地传统村落面临的危局,提出恰当合理的保护、开发意见,以期促进传统村落的新生与发展。
《东南传统村落》涵盖东南文化区内的地理环境、人口变迁、物质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景观、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等内容,多角度分类解读本文化区内的传统村落文化。通过深度挖掘传统村落的价值,唤起社会关注,重振乡居生活方式。
《吴越传统村落》涵盖吴越文化的形成以及吴越文化区内的地理环境、物质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景观、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等内容,多角度分类解读本文化区内的传统村落文化。
《藏蒙传统村落》是本系列丛书中唯*以民族为主线的传统村落专著,它以我国五大藏族集中居住区的藏族传统村落及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族传统村落为研究范畴,详细介绍藏蒙传统村落的历史发展与空间分布、物质及非物质景观等。深度挖掘藏蒙传统村落的建筑、社会、经济、生态等价值,描述了传统村落面临的危局,提出适宜的保护、开发意见,以期促进传统村落的新生与发展。
《徽州传统村落》主要介绍了徽州、徽文化、徽文化影响区,徽州传统村落的发展演化历程,徽州传统村落的地理分布与类型,徽州传统村落的成因,徽州传统村落的物质文化景观,徽州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景观,徽州现存传统村落集萃,徽州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
《中原传统村落》一书涵盖中原文化区内的地理环境、人口变迁、物质景观、非物质文化景观、重点保护村落概述等内容,多角度分类解读区域内的传统村落文化,书末附本文化区内所有的传统村落名录、地理信息及价值评估表等。该书是学院派专家与“古村之友”志愿者强强联合打造的通俗易懂又不失学术价值的经典读物,试图对中国传统村落进行一次科学的梳理、抢救性记录和保护性活化,通过深度挖掘传统村落的价值,唤起社会关注,重振乡居生活方式。
《江淮传统村落》集中讲述江淮传统村落的文化概况、 村落与区域文化、保护与活化利用等内容。
《西南传统村落》书集中讲述西南传统村落的文化概况、物质景观、非物质景观、典型传统村落及村落的保护与活化等内容。
《西北传统村落》详细介绍了甘肃、宁夏和新疆的传统村落的历史发展与空间分布、物质及非物质景观等。深度挖掘并弘扬了此三地传统村落的建筑、社会、经济、生态等价值,描述了三地传统村落面临的危局,提出恰当合理的保护、开发意见,以期促进传统村落的新生与发展。
《中国传统村落概论》
主编:吴必虎、罗德胤、张晓虹、汤敏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
ISBN:9787550729841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开本:16开
页数:364
定价:398元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001
第一节 中国传统村落的界定 / 002
一、目前学界的定义 / 002
二、中国传统村落与“地方”/ 005
三、中国传统村落的特色 / 008
四、本研究的界定 / 009
第二节 中国传统村落的文化区划及区域特征 / 009
一、中国文化区域的划分 / 009
二、中国传统村落的文化区划分 / 015
三、中国传统村落的文化区域特征 / 016
第三节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 历史发展特征与类型 / 018
一、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 / 018
二、中国传统村落的历史发展特征 / 025
三、中国传统村落的类型 / 025
第二章 中国传统村落形成的历史地理背景 029
第一节 人口迁移视角下传统村落形成的主要动力机制 / 030
第二节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历史地理因素 / 033
一、宏观分布方面的地理影响因素 / 033
二、具体选址方面的地理影响因素 / 035
三、其他影响因素 / 037
第三章 中国传统村落的物质文化景观 049
第一节 概说 / 050
一、起源与演变 / 050
二、传统村落景观特征的影响因素 / 053
第二节 中国传统村落的景观特征 / 058
一、选址与布局 / 058
二、村落形态类型与空间构成 / 071
三、村落的景观意象 / 081
第三节 中国传统村落的物质景观要素与民居类型 / 084
一、村落物质景观构成要素 / 084
二、传统村落的民居构筑类型 / 088
第四章 中国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095
第一节 传统村落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界定 / 096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内涵 / 096
二、传统村落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 / 097
第二节 传统村落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 101
一、传统村落文化加快凋零消逝,亟须更新理念 / 101
二、对传统村落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不足,保护力度不够 / 106
第五章 中国传统村落的价值 111
第一节 建筑与艺术价值 / 113
一、北方合院式建筑 / 114
二、西北黄土高原窑洞式建筑 / 117
三、云贵地区干栏式建筑 / 119
四、东南沿海土楼式建筑 / 120
第二节 历史价值 / 122
一、案例一:北京门头沟区马栏村 / 122
二、案例二:北京顺义区焦庄户 / 123
第三节 文化价值 / 124
一、案例一:北京灵水村的耕读文化 / 125
二、案例二:新疆喀纳斯图瓦村的民俗文化 / 125
三、案例三:北京三家店村的物质文化遗产 / 127
四、案例四:北京琉璃渠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131
第四节 社会价值 / 134
第五节 经济价值 / 136
第六节 生态价值 / 137
第六章 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 143
第一节 当前保护传统村落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 144
一、传统村落的生存危机 / 144
二、传统村落的多种功能 / 146
第二节 传统村落保护行动与政策措施 / 150
一、传统村落保护行动的兴起与发展进程 / 150
二、传统村落保护行动的主要任务、基本要求和 政策措施 / 157
三、传统村落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162
第三节 修复与提升:提升传统村落保护水平的关键词 / 178
一、修复 / 179
二、提升 / 182
第七章 旅游与中国传统村落的活化利用 187
第一节 旅游与传统村落保护以及活化利用的关系: 坚持保护与发展利用相平衡相协调 / 189
第二节 传统村落旅游资源的类型、评价与开发利用形式 / 194
一、传统村落旅游资源的类型 / 194
二、传统村落旅游资源的评价:以北京传统村落为例 / 197
三、传统村落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形式 / 200
第三节 传统村落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困境 / 202
一、传统村落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困境 / 202
二、民间文化与技艺保护、利用中的传承困境 / 204
三、传统文化原真性保护中的困境 / 206
第四节 旅游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及活化利用原则 / 207
一、价值识别 / 208
二、产品识别 / 209
三、治理识别 / 210
第五节 旅游与传统村落保护、活化利用方式 / 212
一、促进旅游与生态博物馆建设实践融合 / 213
二、盘活文化旅游资源,促进非物质文化与技艺的传承 / 215
三、注入社区营造,留住美丽乡愁 / 218
四、挖掘传统村落新的生命力,增强传统村落的文化自信与凝聚力 / 220
参考文献 / 224
附录: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 228
后记 / 345
《黄淮海传统村落》
主编:吴必虎、罗德胤、张晓虹、汤敏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
ISBN:99787550729773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开本:16开
页数:264
定价:398元
目录
第一章 黄淮海传统村落的演变及景观成因 001
第一节 黄淮海传统村落的历史演变 / 003
一、黄淮海传统村落在中国传统村落体系中的地位 / 004
二、黄淮海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 / 008
三、黄淮海地区的人口分布、迁移与传统村落的形成、变迁 / 010
第二节 黄淮海传统村落的景观特点 / 018
一、黄淮海传统村落的形成机理 / 018
二、黄淮海传统村落的特色景观 / 021
第二章 黄淮海传统村落的物质文化景观 027
第一节 黄淮海传统村落的物质文化景观概况 / 028
一、黄淮海传统村落中物质文化景观的时空演变 / 029
二、黄淮海传统村落中物质文化景观的形态特征 / 030
三、黄淮海传统村落中物质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 / 031
第二节 黄淮海传统村落的建筑景观 / 033
一、村落选址与空间布局 / 033
二、村落形态与建筑形式 / 038
三、院落结构与建筑材料 / 041
四、采暖系统 / 047
第三章 黄淮海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景观 051
第一节 黄淮海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景观概况 / 052
一、与黄河息息相关 / 052
二、农耕文明积累深厚 / 053
三、深受区位的影响 / 054
第二节 黄淮海传统村落的民间信仰 / 055
一、黄淮海传统村落的信仰体系 / 056
二、黄淮海传统村落信奉的主要神灵 / 059
三、黄淮海传统村落的庙会 / 065
第三节 黄淮海传统村落的重要民俗 / 068
一、结婚与婚礼 / 068
二、丧葬与祭祀 / 072
第四节 黄淮海地区的传统节俗 / 081
一、春节前后的节俗 / 081
二、农历上半年的节俗 / 085
三、农历秋季的节俗 / 086
四、农历冬季的节俗 / 087
第五节 黄淮海传统村落的饮食习俗 / 089
一、食物类别 / 089
二、特色菜系 / 092
三、风味小吃 / 095
第六节 黄淮海传统村落的文体艺术 / 100
一、地方戏曲 / 100
二、本土音乐 / 110
三、民间舞蹈 / 112
四、传统体育 / 114
五、地方曲艺 / 117
第四章 黄淮海传统村落的典型案例 121
第一节 永定河流域的传统村落 / 122
一、分布规律与特征 / 122
二、典型村落 / 123
第二节 传统村落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 101
一、传统村落文化加快凋零消逝,亟须更新理念 / 101
二、对传统村落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不足,保护力度不够 / 106
第二节 蓟州、大运河的传统村落 / 131
一、分布规律与特征 / 131
二、典型村落 / 132
第三节 太行山区、海河平原的传统村落 / 144
一、分布规律与特征 / 144
二、典型村落 / 145
第四节 大汶河、鲁中山区、胶东半岛的传统村落 / 168
一、分布规律与特征 / 168
二、典型村落 / 169
第五章 黄淮海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旅游活化 175
第一节 黄淮海传统村落的保护 / 176
一、黄淮海传统村落的保护现状 / 177
二、黄淮海传统村落的保护路径 / 181
第二节 黄淮海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184
一、传统服饰 / 185
二、饮食风俗 / 186
三、人生礼仪 / 186
四、岁时节日 / 187
五、民间技艺 / 187
六、寻根祭祖 / 188
第三节 旅游开发在黄淮海传统村落活化中的作用 / 189
一、黄淮海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历程 / 189
二、旅游开发对黄淮海传统村落的影响 / 194
第四节 黄淮海传统村落的旅游活化案例 / 197
一、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 / 197
二、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冉庄镇冉庄村 / 205
三、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沙窑乡郭亮村 / 210
四、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 / 215
五、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山城街道兴隆庄村 / 220
六、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草堰镇草堰村 / 225
参考文献 / 230
附录:黄淮海传统村落名单 / 233
后记 / 244
《客家传统村落》
主编:吴必虎、罗德胤、张晓虹、汤敏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
ISBN:9787550730083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开本:16开
页数:364
定价:398元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001
第一节 客家文化渊源与客家文化区 / 002
一、客家文化渊源 / 002
二、客家文化区 / 004
第二节 客家传统村落的内涵与类型 / 010
一、村落内涵 / 010
二、村落类型 / 011
第二章 客家传统村落的时空分布与变迁 013
第一节 历代客家人迁徙与客家传统村落形成的重要关系 / 014
一、客家人走出中原南迁的历史印记 / 014
二、历史上客家人大迁徙的形成 / 015
第二节 客家传统村落的历史发展 / 016
第三节 客家传统村落的地理分布 / 018
一、总体特征 / 018
二、区域差异 / 021
第三章 客家传统村落的“三脉”特征与村貌成因 025
第一节 客家传统村落的文脉特征 / 026
一、物质文化 / 026
二、非物质文化 / 036
第二节 客家传统村落的地脉特征 / 043
一、生活空间 / 043
二、生产空间 / 050
三、生态空间 / 051
四、空间印象 / 054
第三节 客家传统村落的人脉特征 / 058
一、肇兴的人物源流 / 058
二、转型的历史事件 / 059
三、传承的宗族人脉 / 061
第四节 客家传统村落的风貌成因 / 066
一、风貌形成的自然环境 / 066
二、风貌形成的人文活动 / 069
第四章 客家传统村落的物质文化遗产 073
第一节 客家传统村落的地理环境 / 074
一、地形环境特征 / 074
二、自然景观特色 / 076
第二节 独具特色的客家传统建筑 / 077
一、民居建筑 / 077
二、公用建筑 / 104
第五章 客家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29
第一节 客家传统文化之脉 / 130
一、客家人承载中原古文化的南迁 / 130
二、中原古文化的“活化石”遗存于相对独立的客家群体中 / 131
第二节 客家传统村落的民俗文化 / 133
一、日常习俗 / 133
二、人生礼俗 / 145
三、节事活动 / 153
四、客家方言 / 165
五、特色民俗 / 166
第三节 客家传统村落的宗教文化 / 186
一、宗教信仰 / 187
二、祭祀活动 / 200
第四节 客家传统村落的制度文化 / 205
一、宗族制度 / 205
二、教育制度 / 212
第五节 客家传统村落的艺术文化 / 226
一、地方戏曲 / 226
二、民间文学 / 247
三、建筑艺术 / 250
第六章 客家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 259
第一节 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 260
一、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 260
二、各省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 263
三、各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 273
第二节 客家传统村落的保护现状 / 280
一、整体保护现状 / 280
二、保护概况 / 280
三、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 292
第三节 城镇化对客家传统村落的冲击 / 294
一、生存环境 / 294
二、发展现状与趋势 / 294
三、保护面临的压力 / 296
四、特色景观和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297
五、新时期特色村镇的规划建设 / 298
第四节 客家传统村落的旅游活化 / 301
一、客家传统村落旅游活化的类型 / 301
二、江西典型传统村落的活化案例 / 304
三、福建典型传统村落的活化案例 / 313
四、广东典型传统村落的活化案例 / 324
五、广西典型传统村落的活化案例 / 330
参考文献 / 336
附录:客家传统村落名单 / 338
后记 / 346
《关东传统村落》
主编:吴必虎、罗德胤、张晓虹、汤敏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
ISBN:9787550730007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开本:16开
页数:252
定价:398元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001
第一节 关东文化含义与关东文化区域界定 / 003
一、关东名称之由来 / 003
二、关东文化含义 / 004
三、关东地理特征 / 005
第二节 关东文化概况 / 009
一、少数民族文化 / 009
二、游牧文化 / 013
三、渔猎文化 / 014
四、农耕文化 / 016
五、移民文化 / 019
六、知青文化 / 026
七、工业文化 / 027
第二章 关东传统村落的景观形成 031
第一节 边疆地理概况 / 032
一、旧石器时代 / 034
二、新石器时代 / 035
三、青铜时代 / 036
四、战国秦汉时期 / 037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 / 039
六、隋唐时期 / 040
七、辽金元时期 / 042
八、明清时期 / 045
第二节 独特文化 / 048
一、旧石器时代 / 048
二、新石器时代 / 054
三、青铜时代 / 059
四、战国秦汉时期 / 062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 / 066
六、隋唐时期 / 068
七、辽金元时期 / 068
八、明清时期 / 069
第三章 关东传统村落的物质文化景观 073
第一节 聚落景观 / 074
第二节 村落景观 / 088
一、村落布局及其影响因素 / 088
二、村落风格 / 091
第三节 建筑景观 / 092
一、建筑选址 / 093
二、功能布局 / 094
三、建筑特色 / 098
四、建筑材料 / 099
五、采暖方式 / 102
第四章 关东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景观 105
第一节 关东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 106
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览 / 106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 / 112
第二节 关东传统村落的传统信仰与祭祀活动 / 116
一、传统信仰 / 116
二、祭祀活动 / 127
第三节 关东传统村落的婚庆习俗与传统节庆 / 137
一、婚庆习俗 / 137
二、传统节庆 / 140
第四节 关东传统村落的典型民间文化 / 146
一、饮食文化中的茶酒文化 / 146
二、关东民间的龙文化 / 147
第五节 关东传统村落的特有民族歌舞及传统技艺 / 150
一、赫哲族 / 150
二、鄂伦春族 / 152
三、达斡尔族 / 155
四、满族 / 157
五、朝鲜族 / 161
六、鄂温克族 / 165
第五章 关东典型传统村落 169
第一节 黑龙江 / 171
一、大兴安岭呼玛县鸥浦乡李花站村 / 171
二、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鸥浦乡三合村 / 176
三、黑河市新生鄂伦春族乡新生村 / 181
第二节 吉林 / 187
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图们市月晴镇白龙村 / 187
二、通化市金厂镇上龙头村 / 193
三、农安县华家镇叶小铺村 / 198
四、抚松县漫江镇锦江村 / 202
第三节 辽宁 / 204
一、葫芦岛市绥中县李家堡乡新堡子村 / 204
二、葫芦岛市绥中县永安乡西沟村 / 206
三、朝阳市朝阳县北四家子乡唐杖子村八盘沟 / 209
第六章 关东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活化 213
第一节 关东传统村落的保护现状 / 214
第二节 关东传统村落的活化案例 / 217
一、区域民族特性 / 219
二、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变迁的动力模式 / 222
三、少数民族区域发展体育旅游构想 / 223
参考文献 / 228
附录:关东传统村落名单 / 231
后记 / 234
《滨海传统村落》
主编:吴必虎、罗德胤、张晓虹、汤敏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
ISBN:9787550729872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开本:16开
页数:244
定价:398元
目录
第一章 中国海洋文化与滨海传统村落 001
第一节 中国海洋文化 / 002
一、蓝色文明——世界海洋文化的主色调 / 002
二、蓝黄交融——中国海洋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 003
三、南重北轻——中国海洋文化的时空演化 / 004
四、再展宏图——中国海洋文化的未来 / 007
第二节 滨海传统村落 / 007
一、中国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价值 / 007
二、滨海传统村落的数量和分布 / 009
三、滨海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内涵与构成 / 010
第二章 滨海传统村落景观的形成 013
第一节 因海而生——陆海相依的自然基础 / 014
第二节 临海而居——自下而上的形成过程 / 016
一、靠海吃海的劳动生产方式 / 016
二、服务于生产生活的社会活动方式 / 017
三、带有深刻海洋烙印的精神生活 / 018
第三节 开放与封闭——自上而下的影响过程 / 023
第四节 流动与迁徙——内外交融的演化过程 / 025
第三章 黄渤海海域的滨海传统村落 029
第一节 物质文化景观 / 030
一、建筑景观 / 030
二、产业景观 / 041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景观 / 044
一、风俗习惯 / 044
二、民间信仰 / 052
三、民间艺术 / 058
第三节 典型村落 / 063
一、桑岛村 / 063
二、青山村 / 067
三、东楮岛村 / 074
四、高家庄子 / 081
第四章 东海海域的滨海传统村落 091
第一节 物质文化景观 / 092
一、建筑景观 / 092
二、产业景观 / 103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景观 / 106
一、风俗习惯 / 106
二、民间信仰 / 117
三、民间艺术 / 122
第三节 典型村落 / 127
一、青观顶村 / 127
二、松岐村 / 131
三、东山村 / 138
四、东沙村(社区)/ 146
第五章 南海海域的滨海传统村落 153
第一节 物质文化景观 / 155
一、建筑景观 / 155
二、产业景观 / 160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景观 / 163
一、风俗习惯 / 163
二、民间信仰 / 171
三、民间艺术 / 176
第三节 典型村落 / 181
一、三卿村 / 181
二、白查村 / 185
三、大城所村 / 189
四、白龙村 / 191
第六章 滨海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 199
第一节 滨海传统村落面临的威胁 / 200
第二节 滨海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模式 / 203
一、滨海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 / 203
二、滨海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活化模式 / 207
三、不同模式的优缺点 / 210
第三节 滨海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的对策 / 211
一、对滨海传统村落及其文化遗产进行调查整理和专门研究 / 211
二、滨海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活化应保持其原真性和完整性 / 212
三、加强滨海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保护与传承 / 212
四、坚持保护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 / 213
五、加强滨海传统村落保护领域的多重主体合作 / 214
六、建立滨海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体制机制 / 215
参考文献 / 217
附录:滨海传统村落名单 / 220
后记 / 227
《荆楚传统村落》
主编:吴必虎、罗德胤、张晓虹、汤敏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
ISBN:9787550729834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开本:16开
页数:424
定价:398元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001
第一节 荆楚文化与荆楚文化区域 / 002
一、荆楚文化 / 003
二、荆楚文化区域 / 012
第二节 荆楚传统村落内涵与类型 / 026
一、荆楚传统村落的内涵 / 026
二、荆楚传统村落的类型 / 030
第三节 荆楚文化与荆楚传统村落的关系 / 037
一、荆楚文化是荆楚传统村落之根 / 037
二、荆楚传统村落是荆楚文化之载体 / 041
第二章 荆楚传统村落的历史发展与空间分布 045
第一节 荆楚传统村落的历史发展 / 046
一、荆楚传统村落发展的历史过程 / 046
二、荆楚传统村落发展的阶段特征 / 050
第二节 荆楚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 / 054
一、荆楚传统村落分布的总体特征 / 055
二、荆楚传统村落分布的空间差异 / 058
第三节 荆楚传统村落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 060
一、荆楚传统村落形成与发展的自然环境 / 061
二、荆楚传统村落形成与发展的人文因素 / 066
第三章 荆楚传统村落的“三脉”特征与景观成因 071
第一节 荆楚传统村落的文脉特征 / 072
一、物质文化 / 072
二、非物质文化 / 085
第二节 荆楚传统村落的地脉特征 / 099
一、山环境 / 100
二、水环境 / 103
三、区位环境 / 108
第三节 荆楚传统村落的人脉特征 / 112
一、历史人物 / 112
二、历史传说 / 118
第四章 荆楚传统村落的物质文化景观 119
第一节 荆楚传统村落的生活景观 / 120
一、民居建筑景观 / 121
二、公共建筑景观 / 146
三、公共场所景观 / 155
第二节 荆楚传统村落的生产景观 / 162
一、农业景观 / 162
二、渔业景观 / 168
三、手工业景观 / 170
第五章 荆楚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景观 175
第一节 荆楚传统村落民俗文化 / 176
一、荆楚传统村落的日常生活习俗 / 177
二、荆楚传统村落的婚丧嫁娶 / 195
三、荆楚传统村落的节庆活动 / 201
第二节 荆楚传统村落宗教文化 / 213
一、荆楚传统村落的宗教信仰 / 213
二、荆楚传统村落的宗教祭祀活动 / 220
第三节 荆楚传统村落艺术文化 / 224
一、荆楚传统村落的地方戏曲 / 225
二、荆楚传统村落的民间文学 / 235
三、荆楚传统村落的民间音乐 / 245
四、荆楚传统村落的民族舞蹈 / 250
第六章 滨荆楚传统村落的保护 257
第一节 城镇化对荆楚传统村落的冲击 / 258
一、荆楚传统村落的生存环境 / 259
二、荆楚传统村落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 264
第二节 荆楚传统村落的保护现状 / 273
一、荆楚传统村落的保护方式与措施 / 273
二、荆楚传统村落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 288
第三节 荆楚文化区重点保护村落概况 / 292
一、湖南省重点保护村落概况 / 292
二、湖北省重点保护村落概况 / 300
三、江西省重点保护村落概况 / 307
第七章 荆楚传统村落的活化利用 317
第一节 荆楚传统村落的传承与发展 / 318
一、荆楚传统村落特色景观的传承与发展 / 318
二、荆楚传统村落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323
第二节 旅游开发在荆楚传统村落活化中的作用 / 326
一、荆楚传统村落旅游活化的基本程式 / 327
二、传统村落文化旅游活化的主要途径 / 330
第三节 荆楚传统村落旅游活化案例 / 333
一、江西省抚州市流坑村 / 333
二、湖南省张家界市石堰坪村 / 342
三、江西省井冈山市菖蒲古村 / 348
四、湖南省岳阳市张谷英村 / 353
参考文献 / 361
附录:荆楚传统村落名单 / 364
后记 / 405
《东南传统村落》
主编:吴必虎、罗德胤、张晓虹、汤敏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
ISBN:9787550729865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开本:16开
页数:408
定价:398元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001
第一节 东南传统村落概况 / 002
第二节 东南文化区与地理分布 / 005
一、闽文化区及其地理分布 / 005
二、粤文化区及其地理分布 / 008
三、琼文化区及其地理分布 / 017
四、台文化区及其地理分布 / 020
第三节 东南传统村落的成因与文化变迁 / 025
一、福建传统村落的成因与文化变迁 / 025
二、广东传统村落的成因与文化变迁 / 026
三、海南传统村落的成因与文化变迁 / 028
四、台湾传统村落的成因与文化变迁 / 030
第二章 东南传统村落的类型与价值认知 035
第一节 东南传统村落的分类与主要特征 / 036
一、闽文化区传统村落及其主要特征 / 036
二、粤文化区传统村落及其主要特征 / 044
三、琼文化区传统村落及其主要特征 / 052
四、台文化区传统村落及其主要特征 / 056
第二节 东南传统村落的价值认知 / 064
一、历史传承价值 / 064
二、经济价值 / 068
三、社会价值 / 072
四、美学价值 / 076
五、科学价值 / 081
第三章 东南传统村落的物质文化景观 085
第一节 选址与格局 / 086
一、传统村落选址 / 086
二、传统村落格局 / 093
第二节 传统村落民居 / 105
一、广府民居 / 105
二、海南与雷州半岛民居 / 109
三、闽南潮汕民居 / 116
四、客家民居 / 124
第三节 公共空间 / 132
一、祠堂 / 133
二、书舍 / 135
三、文塔 / 136
四、门楼 / 138
第四节 建筑装饰 / 139
一、山墙 / 140
二、木雕 / 143
三、砖雕 / 145
四、灰塑 / 146
五、陶塑 / 147
六、剪瓷雕与嵌瓷 / 149
第五节 历史环境要素与生产空间 / 150
一、古桥 / 151
二、古井 / 155
三、古树 / 158
四、古巷 / 160
五、生产空间 / 162
第四章 东南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景观 165
第一节 东南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与分类 / 166
第二节 精神家园:东南传统村落的信仰 / 168
一、信仰概述 / 168
二、宗族信仰 / 169
三、宗教信仰 / 172
第三节 瑰宝传承:东南传统村落的民间艺术 / 176
一、东南地区国家级非遗:民间艺术类概述 / 176
二、音乐类:十番音乐 / 189
三、舞蹈类:泉州拍胸舞 / 190
四、戏曲类:平讲戏 / 191
五、美术类:潮州剪纸、漳浦剪纸 / 192
第四节 本土工匠:东南传统村落的传统技艺 / 193
一、东南地区国家级非遗:传统技艺类概述 / 193
二、器具类:黎族原始制陶技艺 / 198
三、饮食类:儋州晒盐 / 199
第五节 古老的狂欢:东南传统村落的民俗活动 / 200
一、东南地区国家级非遗:民俗类概述 / 200
二、礼俗 / 204
三、特色祭祀:广东飘色与福建抬阁 / 208
四、节庆活动 / 210
第六节 悠悠舌尖:东南传统村落的饮食文化 / 212
一、食在广东:美食博物馆 / 212
二、美食福建:山珍海味 / 217
三、舌尖海南:味蕾盛宴 / 220
四、宝岛台湾:美食天堂 / 222
第五章 东南典型传统村落 225
第一节 福建典型传统村落 / 226
一、闽东北典型传统村落:宁德市周宁县陈峭村 / 226
二、闽东典型传统村落:福州市长乐区航城街道琴江村 / 235
三、闽南典型传统村落:泉州市永春县岵山镇茂霞村 / 242
四、闽北典型传统村落:武夷山市武夷街道下梅村 / 246
五、闽中典型传统村落:三明市尤溪县台溪乡书京村 / 250
六、闽客家典型传统村落:龙岩市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 / 253
第二节 广东典型传统村落 / 260
一、粤语区传统村落: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大旗头村 / 260
二、潮汕地区传统村落:潮州市龙湖古寨 / 270
三、雷州文化亚区传统村落:雷州市鹅感村 / 274
四、粤客文化亚区传统村落:韶关市湖心坝 / 278
第三节 海南典型传统村落 / 282
一、琼南汉族典型传统村落:三亚市崖城镇保平村 / 282
二、琼北汉族典型传统村落:海口市玉仙东村 / 287
三、琼东汉族典型传统村落:定安县岭口镇皇坡村 / 292
第四节 台湾典型传统村落 / 298
一、汉族文化典型传统村落:鹿港古镇 / 298
二、原住居民典型传统村落:兰屿野银旧部落 / 302
第六章 东南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 305
第一节 福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 / 306
一、精准扶贫有门道: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 / 306
二、乡村振兴有妙招:三明市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 / 312
第二节 广东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 / 323
一、活化模式 / 323
二、活化内容 / 325
三、活化成效 / 328
四、典型活化村落 / 332
第三节 海南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 / 346
一、“渔村 + 旅游”:三亚西岛渔村(海南本岛离岛型)/ 346
二、“渔村 + 邮轮”:三沙市永乐群岛传统村落 / 354
第四节 台湾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 / 363
一、九份 / 363
二、澎湖西屿乡二崁村 / 368
参考文献 / 372
附录:东南传统村落名单 / 374
后记 / 389
《吴越传统村落》
主编:吴必虎、罗德胤、张晓虹、汤敏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
ISBN:9787550729964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开本:16开
页数:268
定价:398元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001
第一节 吴越文化的形成 / 002
一、吴文化的形成 / 002
二、越文化的形成 / 006
三、吴越文化的形成 / 007
第二节 吴越文化的内涵与特质 / 010
一、吴越文化的内涵 / 010
二、吴越文化的特质 / 013
第三节 吴越文化区的范围 / 023
第二章 吴越传统村落景观特征及形成原因 027
第一节 吴越传统村落的景观特征 / 028
一、自然美景,山水神秀 / 029
二、小桥流水,稻桑渔猎 / 030
三、聚族而居,古建林立 / 031
四、阴阳风水,天人合一 / 032
五、天井木宅,雕梁画栋 / 034
六、园林风景,耕读田园 / 035
第二节 吴越传统村落景观形成的原因 / 036
一、自然环境 / 036
二、社会背景 / 039
三、文化因素 / 041
第三章 吴越传统村落的物质文化景观 045
第一节 吴越传统村落的聚落环境 / 046
一、以太湖为中心 / 046
二、以干栏式建筑为起源 / 047
第二节 吴越传统村落的代表性环境要素 / 048
一、层级分明的生产空间:圩田格局 / 050
二、功能显著的水利设施:塘浦系统 / 051
三、延续千年的农业文化景观:桑基鱼塘 与稻鱼共生系统 / 053
四、聚落营造中的移民文化 / 056
第三节 吴越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 / 063
一、格局要素及类型 / 064
二、格局意象 / 068
三、格局模式 / 084
第四节 吴越传统村落的建筑要素 / 090
一、水因素影响下的格局与构造 / 090
二、区域差别较大的建筑装饰 / 094
第四章 吴越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景观 099
第一节 吴越传统村落的生产方式 / 100
一、生产技术 / 100
二、生产工具 / 108
三、生产制度 / 111
第二节 吴越传统村落的生活习俗 / 113
一、方言 / 113
二、饮食 / 114
三、服饰 / 119
四、节事民俗 / 121
第三节 吴越传统村落的民间信仰 / 126
一、蚕神信仰 / 126
二、稻、鱼信仰 / 128
三、鸟神信仰 / 129
四、三光信仰 / 130
五、龙王信仰 / 131
第四节 吴越传统村落的宗法礼教 / 132
一、宗族祭祀 / 132
二、宗族礼仪 / 134
三、乡规民约 / 137
四、乡贤文化 / 139
第五节 吴越传统村落的民间技艺 / 141
一、绘画 / 141
二、书法 / 144
三、刺绣 / 145
四、曲艺 / 147
五、造园 / 149
六、陶瓷 / 152
第五章 吴越传统村落保护 155
第一节 吴越传统村落保护现状 / 156
一、分布状况 / 156
二、保护政策与成效 / 162
第二节 吴越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 173
一、保护困境 / 173
二、原因分析 / 179
第三节 吴越传统村落的保护路径 / 183
一、盘活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振兴 / 184
二、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保护意识 / 186
三、完善法律法规,健全保护制度 / 187
四、调动村民积极性,促进保护主体多元化 / 188
五、拓展资金筹措渠道,弥补保护经费缺口 / 191
第六章 吴越传统村落的旅游活化案例 193
第一节 诸葛村的社区主导型模式 / 194
一、诸葛村简介 / 194
二、诸葛村的旅游活化实践 / 195
三、诸葛村旅游活化模式的启示 / 199
第二节 宏村的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型模式 / 200
一、宏村简介 / 200
二、宏村的旅游活化实践 / 201
三、宏村旅游活化模式的启示 / 203
第三节 杨柳村的外力主导型模式 / 205
一、杨柳村简介 / 205
二、杨柳村现状 / 205
三、杨柳村的旅游活化实践 / 206
参考文献 / 210
附录:吴越传统村落名单 / 212
后记 / 250
《藏蒙传统村落》
主编:吴必虎、罗德胤、张晓虹、汤敏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
ISBN:9787550730755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开本:16开
页数:336
定价:398元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001
第一节 藏蒙传统村落文化与藏传佛教文化 / 002
一、佛教传入西藏 / 002
二、藏传佛教的形成 / 003
第二节 藏蒙传统村落宗教文化圈的形成 / 004
一、藏传佛教在内蒙古高原、滇西北地区的传播 / 004
二、藏传佛教文化圈的形成 / 005
第三节 藏蒙传统村落文化的地域特征 / 006
一、藏蒙传统村落的民居建筑类型及其演变 / 006
二、藏蒙传统村落民居建筑选材的地域性特征 / 010
三、以藏传佛教寺院为核心的传统村落布局 / 012
四、藏蒙传统村落建筑中的文化要素 / 016
第二章 藏蒙传统村落之西藏自治区 019
第一节 西藏自治区传统村落的风貌成因 / 020
一、自然因素 / 020
二、文化因素 / 022
三、社会因素 / 023
第二节 西藏自治区传统村落的地理分布与类型 / 024
一、地理分布 / 024
二、村落类型 / 025
第三节 西藏自治区传统村落的物质文化景观 / 028
一、村落的形态布局 / 028
二、村落的室外空间类型及其特征 / 032
三、村落里的建筑景观 / 035
第四节 西藏自治区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景观 / 039
一、宗教文化景观 / 039
二、民俗文化景观 / 042
三、文化艺术景观 / 047
第五节 西藏自治区传统村落集萃 / 051
一、昌都洛隆县硕督镇硕督村 / 051
二、昌都左贡县东坝乡军拥村 / 053
三、山南琼结县唐布齐村 / 055
四、日喀则吉隆县汝村 / 058
第六节 西藏自治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 060
一、保护与发展的现状 / 060
二、保护与发展的实践 / 062
三、活化路径探析 / 063
第三章 藏蒙传统村落之青海藏族集中居住区 065
第一节 青海藏族集中居住区传统村落的风貌成因 / 066
一、自然因素 / 066
二、文化因素 / 069
三、社会因素 / 070
第二节 青海藏族集中居住区传统村落的地理分布与类型 / 072
一、地理分布 / 072
二、村落类型 / 073
第三节 青海藏族集中居住区传统村落的物质文化景观 / 075
一、村落的室外空间类型及其特征 / 075
二、村落里的建筑景观 / 077
第四节 青海藏族集中居住区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景观 / 082
一、宗教文化景观 / 082
二、民俗文化景观 / 083
三、文化艺术景观 / 085
第五节 青海藏族集中居住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 090
一、保护与发展的现状 / 090
二、活化路径探析 / 092
第四章 藏蒙传统村落之甘肃藏族集中居住区 099
第一节 甘肃藏族集中居住区传统村落的风貌成因 / 100
一、自然因素 / 101
二、文化因素 / 104
三、社会因素 / 105
第二节 甘肃藏族集中居住区传统村落的地理分布与类型 / 107
一、地理分布 / 107
二、村落类型 / 110
第三节 甘肃藏族集中居住区传统村落的物质文化景观 / 112
一、村落里的建筑景观 / 112
二、村落里的生态景观 / 119
第四节 甘肃藏族集中居住区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景观 / 123
一、宗教文化景观 / 123
二、民俗文化景观 / 124
三、文化艺术景观 / 136
第五节 甘肃藏族集中居住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 139
一、保护与发展的现状 / 139
二、活化利用与旅游开发 / 145
三、旅游活化案例 / 146
第五章 藏蒙传统村落之四川藏族集中居住区 151
第一节 四川藏族集中居住区传统村落的风貌成因 / 153
一、自然因素 / 153
二、文化因素 / 156
三、社会因素 / 160
第二节 四川藏族集中居住区传统村落的地理分布与类型 / 162
一、地理分布 / 162
二、村落类型 / 163
第三节 四川藏族集中居住区传统村落的物质文化景观 / 167
一、村落的室外空间类型及其特征 / 167
二、村落里的建筑景观 / 170
第四节 四川藏族集中居住区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景观 / 182
一、宗教文化景观 / 182
二、民俗文化景观 / 185
三、文化艺术景观 / 192
第五节 四川藏族集中居住区传统村落集萃 / 200
一、甘孜州丹巴县梭坡乡莫洛村 / 201
二、阿坝州黑水县色尔古乡色尔古村 / 202
第六节 四川藏族集中居住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 203
一、保护与发展的现状 / 203
二、保护与发展的实践 / 206
三、活化路径探析 / 208
第六章 藏蒙传统村落之云南藏族集中居住区 213
第一节 云南藏族集中居住区传统村落的风貌成因 / 214
一、自然因素 / 214
二、文化因素 / 218
三、社会因素 / 220
第二节 云南藏族集中居住区传统村落的地理分布与类型 / 221
一、地理分布 / 221
二、村落类型 / 221
第三节 云南藏族集中居住区传统村落的物质文化景观 / 225
一、村落的形态布局 / 225
二、村落的室外空间类型及其特征 / 227
三、村落里的建筑景观 / 233
第四节 云南藏族集中居住区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景观 / 237
一、宗教文化景观 / 237
二、民俗文化景观 / 239
三、文化艺术景观 / 243
第五节 云南藏族集中居住区传统村落集萃 / 248
一、迪庆州德钦县云岭乡雨崩村 / 248
二、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建塘镇霞给村 / 249
三、迪庆州香格里拉市洛吉乡尼汝村 / 250
第六节 云南藏族集中居住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 252
一、保护与发展的现状 / 252
二、保护与发展的实践 / 255
三、活化路径探析 / 256
第七章 藏蒙传统村落之内蒙古自治区 259
第一节 内蒙古自治区传统村落的风貌成因 / 260
一、自然因素 / 260
二、文化因素 / 262
三、社会因素 / 263
第二节 内蒙古自治区传统村落的地理分布与类型 / 264
一、地理分布 / 264
二、村落类型 / 265
第三节 内蒙古自治区传统村落的物质文化景观 / 267
一、村落的形态布局 / 267
二、村落的室外空间类型及其特征 / 270
三、村落里的建筑景观 / 274
第四节 内蒙古自治区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景观 / 283
一、宗教文化景观 / 283
二、民俗文化景观 / 284
三、文化艺术景观 / 289
第五节 内蒙古自治区传统村落集萃 / 293
一、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镇美岱召村 / 294
二、包头市石拐区五当召村 / 295
第六节 内蒙古自治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 297
一、保护与发展的现状 / 297
二、活化路径探析 / 299
参考文献 / 302
附录:藏蒙传统村落名单 / 305
后记 / 314
《徽州传统村落》
主编:吴必虎、罗德胤、张晓虹、汤敏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
ISBN:9787550730076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开本:16开
页数:304
定价:398元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001
第一节 徽文化与徽州概述 / 002
一、徽文化概述 / 002
二、徽州概述 / 010
三、徽文化影响区概述 / 013
第二节 徽州传统村落的发展演化历程 / 021
一、初步形成期 / 021
二、蓬勃发展期 / 023
三、繁荣鼎盛期 / 024
四、日渐式微期 / 025
五、文化复兴期 / 026
第三节 徽州传统村落的地理分布与类型 / 028
一、徽州传统村落的总体分布情况 / 028
二、徽州传统村落的区域性特征 / 030
三、徽州传统村落的主要类型 / 032
第二章 徽州传统村落的成因 043
第一节 自然因素对徽州传统村落的影响 / 044
一、河流因素的影响 / 044
二、地形因素的影响 / 047
三、气候因素的影响 / 052
四、其他自然因素的影响 / 055
第二节 文化因素对徽州传统村落的影响 / 057
一、程朱理学的影响 / 057
二、宗族制度的影响 / 060
三、风水学说的影响 / 062
四、其他文化因素的影响 / 064
第三节 社会变迁对徽州传统村落的影响 / 065
一、人口迁移的影响 / 065
二、徽商兴盛的影响 / 067
三、士人频出的影响 / 072
四、其他社会变迁活动对徽州传统村落的影响 / 076
第三章 徽州传统村落的物质文化景观 077
第一节 徽州传统村落的布局形态 / 078
一、村落环境布局 / 078
二、村落空间格局 / 082
第二节 徽州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类型与特征 / 085
一、村落聚集空间及其特征 / 085
二、村落交通空间及其特征 / 086
三、村落休憩空间及其特征 / 089
四、村落其他公共空间及其特征 / 093
第三节 徽州传统村落里的主要物质元素 / 097
一、公共建筑 / 097
二、民居建筑 / 103
三、村落道路 / 112
四、水体 / 113
五、绿化景观 / 117
六、其他物质元素 / 121
第四章 徽州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景观 127
第一节 徽州传统村落里的民俗景观 / 128
一、节庆活动 / 128
二、婚丧嫁娶 / 130
三、其他民俗 / 132
三、社会因素 / 105
第二节 徽州传统村落的宗族文化景观 / 136
一、徽州宗族社会概况 / 136
二、族规家法 / 137
三、谱牒 / 146
四、其他宗族文化 / 147
第三节 徽州传统村落的文艺景观 / 148
一、徽州学派 / 148
二、徽州楹联 / 151
三、徽州绘画 / 152
四、徽州戏剧 / 156
五、徽州三雕 / 161
六、徽州工艺 / 166
第四节 徽州传统村落的其他非物质文化景观 / 169
一、徽州方言 / 169
二、徽州科技 / 170
第五章 徽州现存传统村落集萃 173
第一节 典型传统村落 / 174
一、黟县宏村 / 174
二、黟县西递村 / 184
三、歙县雄村 / 193
四、徽州区呈坎村 / 201
五、休宁县祖源村 / 208
六、婺源县李坑村 / 214
七、绩溪县龙川村 / 219
八、祁门县渚口村 / 226
第二节 重要传统村落 / 230
一、歙县阳产村 / 230
二、黟县卢村 / 233
三、休宁县木梨硔村 / 237
四、徽州区西溪南村 / 240
五、泾县查济村 / 245
六、淳安县芹川村 / 250
第六章 徽州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 255
第一节 徽州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 256
一、国家层面相关法律法规对徽州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作用 / 256
二、安徽省和江西省相关法规政策概况 / 257
三、徽州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总体现状 / 258
四、徽州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主要问题 / 259
第二节 徽州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的实践模式 / 264
第三节 徽州传统村落的活化路径展望 / 265
一、徽州传统村落活化的总体原则 / 265
二、徽州传统村落活化的政策引导 / 267
三、徽州传统村落活化的组织模式 / 270
四、徽州传统村落活化的技术支撑 / 272
五、徽州传统村落活化的实施策略 / 274
参考文献 / 277
附录:徽州传统村落名单 / 279
后记 / 284
《中原传统村落》
主编:吴必虎、罗德胤、张晓虹、汤敏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
ISBN:9787550730076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开本:16开
页数:332
定价:398元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001
第一节 中原文化的形成 / 003
一、中原文化的地理要素 / 003
二、中原文化的形成过程 / 005
第二节 中原文化的内涵 / 007
一、精微的辩证思维 / 007
二、鲜明的人文意识 / 008
三、执着的爱国精神 / 009
四、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 / 009
第三节 中原文化的特质 / 010
一、根源性 / 010
二、正统性 / 011
三、系统性 / 011
四、开放性 / 012
五、原创性 / 012
六、包容性 / 013
七、基础性 / 013
第二章 中原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 015
第一节 传统村落数量 / 016
第二节 传统村落类型 / 018
一、传统村落类型研究综述 / 019
二、中原传统村落类型划分 / 019
三、中原传统村落类型特征 / 026
第三节 传统村落文化价值 / 029
一、中国传统村落与民族 / 029
二、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基本内核 / 030
三、中国传统村落的价值构成要素 / 031
四、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表现形式 / 034
第四节 传统村落空间结构 / 038
一、中原传统村落空间类型与特征 / 038
二、山西传统村落空间类型与特征 / 044
三、河南传统村落空间类型与特征 / 049
四、陕西传统村落空间类型与特征 / 054
第三章 中原传统村落的形成机理 061
第一节 中原传统村落形成的自然因素 / 063
一、山西传统村落形成的自然因素 / 064
二、河南传统村落形成的自然因素 / 066
三、陕西传统村落形成的自然因素 / 069
第二节 中原传统村落形成的历史文化因素 / 070
一、山西传统村落形成的历史文化因素 / 070
二、河南传统村落形成的历史文化因素 / 071
三、陕西传统村落形成的历史文化因素 / 074
第三节 中原传统村落形成的经济因素 / 076
一、山西传统村落形成的经济因素 / 077
二、河南传统村落形成的经济因素 / 077
三、陕西传统村落形成的经济因素 / 079
第四节 中原传统村落的形成机理 / 080
一、山西传统村落的形成机理 / 080
二、河南传统村落的形成机理 / 084
三、陕西传统村落的形成机理 / 089
第四章 中原传统村落的物质文化景观 101
第一节 村落选址原则及特征 / 102
一、背山环水,负阴抱阳 / 103
二、沿河盆地,趋利避害 / 105
三、黄土塬上,窑居风格 / 108
四、平原地带,网络布局 / 111
第二节 空间格局与空间类型 / 115
一、空间格局 / 116
二、空间类型 / 123
三、宅院空间 / 142
第三节 农业景观 / 148
一、枣林枣园,枣缘村落 / 149
二、古樱桃林,传统种植 / 156
第五章 中原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景观 159
第一节 民间信仰 / 160
一、民间信仰的概念 / 160
二、民间信仰的产生 / 161
三、民间信仰的特征 / 162
四、民间信仰的对象 / 164
第二节 乡规礼俗 / 175
一、宗族祭祀 / 175
二、家族礼仪 / 177
三、乡规民约 / 181 四、乡贤文化 / 182
第三节 生活习俗 / 184
一、人生仪礼习俗 / 185
二、岁时节庆习俗 / 201
三、居住习俗 / 215
四、饮食习俗 / 217
第四节 传统艺术 / 220
一、戏曲 / 221
二、舞蹈 / 225
三、民间美术 / 232
第六章 中原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 243
第一节 传统村落的保护 / 244
一、被破坏的原因 / 244
二、保护政策与成效 / 249
三、保护难点及困境 / 254
四、保护路径与方法 / 256
第二节 传统村落的活化 / 266
一、活化原则 / 266
二、活化方式 / 270
三、活化措施 / 273
参考文献 / 279
附录:中原传统村落名单 / 283
后记 / 313
《江淮传统村落》
主编:吴必虎、罗德胤、张晓虹、汤敏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
ISBN:9787550730373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开本:16开
页数:240
定价:398元
目录
第一章 江淮文化与江淮传统村落 001
第一节 江淮区域概述 / 002
一、江淮区域释义 / 002
二、江淮自然地理概况 / 005
三、江淮历史演变 / 011
第二节 江淮文化概述 / 022
一、江淮文化特征 / 023
二、江淮文化成因 / 026
第三节 江淮传统村落概述 / 030
一、江淮传统村落的发展演变历程 / 031
二、江淮传统村落的整体分布情况 / 039
三、江淮传统村落的价值 / 043
第二章 江淮西部传统村落 047
第一节 江淮西部传统村落的选址与格局 / 048
一、江淮西部的区域特征 / 048
二、江淮西部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 / 050
三、个案研究:以河南信阳新县丁李湾村为例 / 059
第二节 江淮西部传统村落中的古建筑 / 062
一、古建筑概况 / 063
二、典型古建筑 / 066
三、个案研究:以安徽金寨县斗林村李家湾为例 / 084
第三节 江淮西部传统村落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089
一、传统戏剧 / 091
二、传统音乐 / 094
三、传统技艺 / 096
四、民间祭祀:邀大岭 / 100
第三章 江淮中部传统村落 103
第一节 江淮中部传统村落的选址与格局 / 104
一、江淮中部的区域特征 / 104
二、江淮中部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 / 108
三、个案研究:以安徽巢湖黄麓镇洪疃村为例 / 117
第二节 江淮中部传统村落中的古建筑 / 124
一、古建筑概况 / 124
二、典型古建筑 / 128
三、个案研究:以柘皋、烔炀老街的李氏当铺为例 / 147
第三节 江淮中部传统村落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152
一、传统戏剧 / 153
二、传统音乐 / 155
三、民间文学 / 156
第四章 江淮东部传统村落 159
第一节 江淮东部传统村落的选址与格局 / 160
一、江淮东部的区域特征 / 160
二、江淮东部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 / 167
第二节 江淮东部传统村落中的古建筑 / 175
一、古建筑概况 / 175
二、典型古建筑 / 176
第三节 江淮东部传统村落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182
一、传统戏剧 / 183
二、传统音乐 / 184
三、传统舞蹈 / 186
四、民间文学 / 188
五、传统技艺 / 190
第五章 江淮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 193
第一节 江淮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概况 / 195
一、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研究现状 / 195
二、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探索 / 198
第二节 江淮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的实践案例 / 201
一、河南信阳西河大湾村 / 201
二、江苏淮安龟山村 / 207
三、江苏南通余西古镇 / 210
参考文献 / 214
附录:中原传统村落名单 / 217
后记 / 221
《巴蜀传统村落》
主编:吴必虎、罗德胤、张晓虹、汤敏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
ISBN:9787550730335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开本:16开
页数:244
定价:398元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001
第一节 巴蜀与巴蜀文化概述 / 002
一、巴蜀概述 / 002
二、巴蜀文化概述 / 003
第二节 巴蜀传统村落的地理分布与类型 / 005
一、巴蜀传统村落的总体分布情况 / 005
二、巴蜀传统村落的主要类型 / 008
第三节 巴蜀传统村落形成的影响因素 / 010
一、自然地理 / 010
二、古道移民 / 014
三、民族分布 / 016
四、经济因素 / 018
五、民间信仰 / 019
六、其他因素 / 024
第二章 重庆典型传统村落 027
第一节 巴国之源与重庆聚落之始 / 028
第二节 物质文化景观 / 031
一、武陵山桃花源 / 031
二、吊脚楼 / 033
三、峡谷人家 / 036
四、逐盐而居 / 036
五、滩流聚落 / 037
六、军事城堡 / 038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景观 / 039
一、饮食习俗 / 039
二、服饰民俗 / 041
三、婚丧与生子 / 043
四、劳动民俗 / 045
五、节日习俗 / 051
六、神话与巫鬼 / 052
第四节 典型聚落 / 053
一、大寨村 / 053
二、宁厂古镇 / 056
三、永乐村 / 058
第三章 四川典型传统村落 061
第一节 古蜀国之源与四川聚落之始 / 062
第二节 物质文化景观 / 064
一、滚滚长江 / 064
二、剑门蜀道 / 082
三、攀西风情 / 084
四、天府之域 / 087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景观 / 093
一、汉彝交融 / 093
二、客家民俗 / 099
三、民间传说 / 102
四、盐神崇拜 / 107
五、美味川菜 / 110
六、酿酒工艺 / 112
七、传统戏曲 / 114
八、刺绣与服饰 / 117
九、糖艺与面人 / 123
十、医药与体育 / 127
第四节 典型聚落 / 130
一、洛带古镇 / 130
二、亚者造祖村 / 134
三、三多寨村 / 136
四、迤沙拉村 / 140
五、太平古镇 / 144
六、白马村 / 146
七、昭化镇 / 148
八、青堤古镇 / 151
九、威远县 / 153
十、箭板古镇 / 155
十一、劳动镇 / 158
十二、五里村 / 159
十三、老观镇 / 162
十四、石桥镇 / 164
十五、蟹螺堡子 / 165
十六、萝卜寨村 / 168
十七、莫洛村 / 170
十八、依果觉乡 / 172
十九、肖溪镇 / 173
二十、恩阳古镇 / 174
二十一、复兴村 / 177
第四章 巴蜀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活化 181
第一节 文化复苏:乡愁的三大境界 / 183
一、血浓于水的家族情感 / 184
二、植于乡土的家园情结 / 187
三、深入人心的家国情怀 / 189
第二节 景观复建:从修旧如旧到修旧如故 / 193
一、重庆市武隆区天池坝苗寨 / 194
二、重庆市涪陵区青羊镇安镇村 / 197
三、四川省雅安市望鱼古镇 / 199
第三节 产业复活:从原有产业衰退到旅游业态升级 / 202
一、重庆市武隆区犀牛寨 / 202
二、重庆市武隆区归原小镇 / 206
参考文献 / 210
附录:巴蜀传统村落名单 / 214
后记 / 225
《西南传统村落》
主编:吴必虎、罗德胤、张晓虹、汤敏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
ISBN:9787550730342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开本:16开
页数:264
定价:398元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001
第一节 地理学中的西南 / 002
一、中国古代的西南区域概念 / 003
二、中国近代的西南区域概念 / 004
三、中国现代的西南区域概念 / 005
四、本书所指的西南区域概念 / 006
第二节 西南区域的自然与民族地理学透视 / 007
一、地形复杂多变 / 007
二、多民族分布与融合 / 008
第三节 西南传统村落总格局 / 013
一、数量巨大 / 014
二、分布不平衡 / 015
三、与少数民族人口分布近乎重合 / 019
四、与人文地理要素密切相关 / 020
五、具有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功能 / 020
第二章 西南传统村落的成因与类型 023
第一节 自然地理基础 / 024
第二节 文化生态学解释 / 026
第三节 西南传统村落的主要类型 / 031
一、经济型 / 032
二、宗族型 / 034
三、军事型 / 037
第三章 西南传统村落的物质文化景观 041
第一节 选址与格局 / 042
一、传统村落选址 / 042
二、传统村落格局 / 048
第二节 传统村落民居 / 049
一、贵州传统民居 / 050
二、云南传统民居 / 057
三、广西传统民居 / 067
第三节 公共空间 / 070
一、风雨桥 / 071
二、鼓楼 / 073
三、哈尼族祭祀场所 / 075
四、屯堡公共空间 / 077
五、四方街 / 078
第四章 西南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景观 081
第一节 原始崇拜及信仰 / 082
一、苗族原始崇拜 / 082
二、彝族原始崇拜 / 083
三、傣族原始信仰 / 083
四、白族自然崇拜 / 084
五、纳西族东巴教 / 085
第二节 民间艺术 / 085
一、侗族大歌 / 085
二、绘画雕刻艺术 / 087
三、苗族银饰 / 088
四、布依戏 / 089
五、壮族三声部民歌 / 090
第三节 传统技艺 / 092
一、哈尼族木刻分水 / 092
二、苗族蜡染 / 094
第五章 西南典型传统村落 097
第一节 贵州典型传统村落 / 098
一、黔东南典型传统村落 / 098
二、黔西北典型传统村落 / 112
三、黔中典型传统村落 / 116
四、黔西典型传统村落 / 121
第二节 云南典型传统村落 / 125
一、滇东南典型传统村落 / 125
二、滇西北典型传统村落 / 128
三、滇西南典型传统村落 / 131
四、滇中典型传统村落 / 137
第三节 广西典型传统村落 / 139
一、桂北典型传统村落 / 139
二、桂南典型传统村落 / 147
三、桂西典型传统村落 / 151
四、桂东典型传统村落 / 153
第六章 西南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 157
第一节 贵州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 / 158
一、保护现状 / 158
二、活化模式初探 / 160
第二节 云南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 / 170
一、保护现状 / 170
二、活化模式初探 / 172
第三节 广西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 / 176
一、保护现状 / 176
二、活化模式初探 / 177
参考文献 / 182
附录:西南传统村落名单 / 186
后记 / 244
《西北传统村落》
主编:吴必虎、罗德胤、张晓虹、汤敏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
ISBN:9787550730182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开本:16开
页数:236
定价:398元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001
第一节 西北文化区成因与地理分布 / 002
一、甘肃文化亚区 / 003
二、宁夏文化亚区 / 005
三、新疆文化亚区 / 007
第二节 自然环境基础与传统村落分类 / 008
一、甘肃地理特征与聚落发展 / 010
二、宁夏地理特征与聚落发展 / 011
三、新疆地理特征与聚落发展 / 013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传统村落景观形成的影响 / 016
一、甘肃聚落基本特征 / 018
二、宁夏聚落基本特征 / 019
三、新疆聚落基本特征 / 022
第二章 甘肃典型传统村落 025
第一节 河西走廊荒漠绿洲区传统村落 / 026
一、绿洲灌溉农业典型村落:高台县罗城乡天城村 / 026
二、荒漠草原农牧典型村落:肃北县石包城乡石板墩村 / 037
第二节 黄土高原沟壑区传统村落 / 041
一、河谷川道农业典型村落:榆中县青城镇城河村 / 041
二、黄土塬坡农业典型村落:正宁县永和镇罗川村 / 046
第三节 青藏高原边缘农牧交错区传统村落 / 055
一、陇南山地典型村落:文县哈南古村 / 055
二、土司文化典型村落:永登县连城镇连城村 / 063
第四节 少数民族文化副区传统村落 / 069
一、肃南裕固族典型村落:肃南县康乐镇大草滩村 / 069
二、东乡族典型村落:临夏回族自治州坪庄乡韩则岭村 / 079
第三章 宁夏典型传统村落 087
第一节 银川平原灌溉区传统村落 / 089
典型村落:永宁县杨和镇纳家户村 / 089
第二节 山地及鄂尔多斯台地农牧交错区传统村落 / 095
一、山间河滩式典型村落:中卫市沙坡头区香山乡南长滩村 / 095
二、荒漠草原式典型村落:盐池县花马池镇东塘村 / 101
第三节 宁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传统村落 / 105
一、山地窑洞式典型村落:固原市彭阳县王洼镇崖堡村 / 105
二、丘陵山区集村式典型村落:固原市隆德县奠安乡梁堡村一组 / 111
第四节 回族地区民族传统村落 / 120
回族典型村落:吴忠市利通区东塔寺乡回族印象村 / 120
第四章 新疆典型传统村落 125
第一节 沙漠绿洲农业文化区传统村落 / 126
喀什典型农业村落:喀什古城 / 126
第二节 盆地农耕文化区传统村落 / 131
吐鲁番典型农业村落:吐峪沟乡麻扎村 / 132、
第三节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 / 147
维吾尔族典型村落:乌鲁木齐二道桥 / 147
第五章 西北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 157
第一节 西北典型传统村落生存发展趋势 / 158
一、甘肃传统村落生存发展趋势 / 158
二、宁夏传统村落生存发展趋势 / 162
三、新疆传统村落生存发展趋势 / 166
第二节 典型传统村落活化概述 / 181
一、甘肃传统村落活化现状 / 181
二、宁夏传统村落活化案例:固原市隆德县城关镇红崖村一组 / 189
三、新疆传统村落活化建议和典型案例 / 195
参考文献 / 210
附录:西北传统村落名单 / 214
后记 / 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