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化批评丛书“刀锋文丛”4册,荟萃各领域的学者和新锐批评家针对当下中国文化现象的批评文字,包括张柠《眼睛家族笔记》、吕约《戴面膜的女幽灵》、李怡《被围与突围》、梁振华《无名的镜语》,历史与记忆、文学与人文、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荧幕影像……笔锋所向,不惑于众生乱相,不昧于文化浮云,以敏锐的艺术感觉和独特的语言风格,深切文化流弊,直指文化深处。定价82元,现团购价28元包邮!
★ 32开平装,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
★ 知识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双重变奏,批判武器的犀利交锋
★ “刀锋文丛”是一套主要针对当下中国文化现象(包括文学、大众文化、影视、音像、传播媒介等)进行批评的丛书,作者为各领域的学者和新锐批评家
★ 笔锋犀利,饱含作者的思辨、研究、理论及学术阐释,为人们认识、了解当代文化提供一份思想武器
★知识理性的手术刀
★批判武器的犀利交锋
★学院知识分子书斋内外不甘落寂的文化幽怀
批评丛书“刀锋文丛”,是一套主要针对当下中国文化现象(包括文学、大众文化、影视、音像、传播媒介等)进行批评的丛书,作者为各领域的学者和新锐批评家,他们都学有所专,在批评技术上训练有素,以敏锐的艺术感觉和独特的语言风格取胜,并力图借此实现批评的独立价值。他们对其批评对象,不做一般意义上的“解剖学分析”,而是更加关注作为批评对象的符号系统如何潜入当代文化,以及潜入过程中产生的怪异踪迹。
《眼睛家族笔记》
“眼睛家族”具有敏锐的文化感受力和直指事物和事件本质的思想穿透力。《眼睛家族笔记》以“眼睛家族”特有的眼光和眼力对各种大众文化现象仰观俯察,笔锋所向不惑于众生乱相,不昧于文化浮云,力图以知识理性的圣光为“历史鬼脸”祛魅,为浮躁、缭乱的文化现实拨云见日,将启蒙的当代意义演绎成普遍的理性救赎。
【作者简介】
张柠,批评家,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有《叙事的智慧》《诗比历史更永久》《文化的病症》《没有乌托邦的言辞》《土地的黄昏》《再造文学巴别塔》等,主编《刀锋丛文》《媒介批评》等丛书。
《戴面膜的女幽灵》
《戴面膜的女幽灵》是诗人和批评家双重视域下的大众文化省察。作者吕约以诗性智慧和思辨理性的双刃剑直逼当代文化无意识深部。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权力分析,以及犀利幽默的话语风格,更将批评家的气质和性格发挥到极致。作者所论都市生活、消费时尚、性别文化等无不意深笔长,鞭辟入里。
【作者简介】
吕约,70年代出生,著名先锋诗人,文学博士,资深媒体人。著述涉及诗歌、随笔、文学与文化批评等,批评文章与思想随笔见于多种文学及学术刊物。著有诗集《破坏仪式的女人》等。
《被围与突围》
《被围与突围》表达了一位资深文学研究者的当代文化忧思。作者指出,在始终强大的环境中,“被围”注定了陷落的命运,它让人们在茫然中自失,在平庸中满足,磨损理想,剿灭信仰,滋长狡黠。而这种境况的改变,只能以人们原本敏锐的感受力的恢复为前提。因此,“突围”也就是使人们恢复对世界的原始感受。但是,世界是被各种假象遮蔽的,只有通过批判和清厘才能使它恢复。本书就是试图化知识经验为工具理性,给读者廓清一面澄明通透的大众文化之镜。
【作者简介】
李怡,1966年生于重庆,祖籍湖北,文学博士。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相关文化现象的研究和批评。著有《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1994)、《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1995)、《七月派作家评传》(2000)、《西南文化与新时期诗歌)》(2002)、《为了现代的人生》(2004)、《现代性:批判的批判》(2006)、《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2009)等,合著多部,发表论文200余篇。
《无名的镜语》
《无名的镜语》是一位文学研究者立足于影像文本对零年代断裂的文化图景的省察和透析。尤其可贵的是,作者梁振华身兼“田野”作业者,熟稔现场,深切文化流弊,在坚持其一贯的既“怕”又“爱”、有“破”有“立”的写作立场的同时,更以切身的创作经验、不妥协的批判勇气和饱含激情与锐思的笔触,为读者勾勒出一幅零年代似断还连、气脉相贯的文化地图。
【作者简介】
梁振华,1977年生,湖南邵阳人,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新锐批评家、随笔作家、编剧。发表论文近百篇,著有随笔评论集《时尚的谎言与魅惑》《枫林冷雨》,长篇小说《密战》,主编《中国影像志》(电影卷、电视剧卷)。
《眼睛家族笔记》
作者:张柠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464273
出版时间:2012年7月
开本:32开
页数:226
定价:22元
目录
总序
历史鬼脸
大众传媒中的“历史热”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中国人的财富观念
科举应该被招魂吗?
学术变身:从丧家犬到古惑仔
公祭:反传统的传统仪式
后宫文化是最肮脏的历史遗产
历史剧要摆脱“演义思维”
文化恋母情结和重拍经典的危险
老经典救不了我们苍白的灵魂
西南联大是战时办学的标本
近30年生活史中的物质标本
现代都市里的历史收藏癖
青花瓷:农耕美学的隐秘容器
文学碎片
鲁迅永远是20世纪中国文化的标本
文学是当代人精神生活的镜子
时代的精神气象和青春文体
没有城市的中国当代文学
一个审美趣味负增长的年代
“羊羔体”与“文学的终结”
中国当代文学评价的两个极端
20世纪新文学传统的两次变异
文学牧场上的纯牛奶与纯文学
当代汉语文学中的边疆神话
囚笼中的当代文学
人文精神讨论的意义和困惑
文化乱象
俗文化的生命力和雅文化的焦虑
山寨的归山寨,城堡的归城堡
我们能做不是祸害的父母吗?
骗文化:小骗子与大骗子
层出不穷的大师和骗子的温床
过于务实的文化是衰老的文化
节日噪音是一种休克疗法
摇滚精神,唱法分类与声音管理
中国节日文化中的冒险精神
汉族文化中为什么缺少笑的基因
全球思维和民族肠胃
学术不只是体力活,更需要智慧
个案批判
隐秘城市
《戴面膜的女幽灵》
作者:吕约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466192
出版时间:2012年7月
开本:32开
页数:199
定价:20元
目录
总序
第一辑 核武士与鸟叫
老鼠的情书与狼的情书
为“美”守灵的人
女猎人耶利内克
母猪女郎与香气扑鼻的猪圈
齐达内撞出的窟窿
电影中的自残
天才与公民
核武士,鸟类观察家与鸟叫
第二辑 男性病与女幽灵
偏头痛的中国男人
洁癖的正当出路
胡兰成:聪明男人的解脱法门
在接吻中窒息的人
口刁的中国名士
帮闲大师应伯爵
兄弟们,没有兄弟
乡村成功者的演讲
戴面膜的女幽灵
亚当在天上,夏娃在地上
乡村泼妇与城市泼妇
女性的笑声
第三辑 美丽新世界
人与物
残酷的书写
PPT与老猫钓鱼
时尚的权力
时尚,身体与社会
名牌的道德问题
比基尼周年祭
蝴蝶:从淑女到荡妇
人工肉体
北京:皇权与资本逻辑的赛跑
大街上的眼睛家族
喧闹的居室
西部梦与吸氧焦虑
大学乌托邦及其后遗症
第四辑 激进的沉默
激进的沉默
虚无者的玩具
写古诗还是写现代诗
作为幽灵的女性写作
诗歌与当代社会的语言问题
无政府语言的奇迹
不真实的美妙事物
“这也许就是爱情”
为亡灵指路
第五辑 文学与城市
圣兽与怪兽之城
北京的“声音”
《被围与突围》
作者:李怡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464259
出版时间:2012年7月
开本:32开
页数:184
定价:20元
目录
总序
自序
国学与软实力
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答人民网记者问
启蒙告退与国学昌盛——“国学热”观察之一
“国学”之有新与旧——“国学热”观察之二
对抗思维与国学——“国学热”观察之三
软实力与硬道理——“软实力”讨论的观察之一
“软”中如何“硬”——“软实力”讨论的观察之二
我们如何讨论“软实力”?——“软实力”讨论的观察之三
文学与人文
现代与传统:为什么被误读?——我的一段学术遭遇
“寒冷”的真相
语文与我的人生快乐
完善我们自己的“知识社会学”
世界知识与地方性知识
为什么需要中国现代文学?
我们为什么接受了这样的文学格局?——文学史教育与多民族文学问题
神马都是传统
何处的汉学?怎样的慌张?
中国现代诗学建设的三大难题
什么诗歌?谁的社会?——困惑于“诗歌与社会”的讨论
近三十年中国新诗“伪问题”
十七年文学研究:为什么如此“热”?
巴蜀经验与本土文学
“中心”北京与“外围”巴蜀——中国文化结构一瞥
“巴蜀学派”可以期许否?
巴金逝世与五四的终结?
百年艾青与中国新诗的精神传统
在“合川”讨论路翎的意义
白沙码头 重庆性格 莫怀戚
古琴与画梦中的自我迷醉 ——张于《手写体》
历史现场与民间记忆
为什么是“二十世纪”?——严家炎先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另一种意义的“重返八十年代” ——《中国文学史资料全编 现代卷》
西方还是本土:中国诗学研究的世纪性命题——谭桂林《本土语境与西方资源》
是什么打动了我们?——浓妆淡抹的《第一最好不相见》
共和国历史中的民间记忆——《我的一生 跋》
后记
《无名的镜语》
作者:梁振华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465669
出版时间:2012年7月
开本:32开
页数:190
定价:20元
目录
总序I
咀嚼光影
隐秘的癫狂——评《让子弹飞》
经典的拆解与史诗的终结——评《赵氏孤儿》
谁的南京?——评《南京!南京!》
“纯粹”的局限性与叙事表征——评《山楂树之恋》
无望之战与赤膊英雄——评《天狗》
让石头成为石头——评《图雅的婚事》
讲述与寓言——评《——》
宁氏喜剧的续貂——评《疯狂的赛车》
尴尬的贺岁——评《非诚勿扰》
凤爪的阴谋——评《无穷动》
后王家卫时代的“民族寓言”——评《伊莎贝拉》
不够彻底的“轻盈”——评《圆明园》
偶像片的穷途——评《第601个电话》
我愿为吴宇森辩护——评《赤壁》
理由比表象更重要——评《理发师》
文字与影像的暧昧遇合——评《手机》
迷津中的镜像
病症与自赎——中国式大片诊断书之一
重构与迷失——中国式大片诊断书之二
“红色”文本的叙事奥秘一评《恰同学少年》
文本的选择与被选择的文本——评《敌营十八年》
张艺谋的文学魔杖
“第六代”:迷失的青春镜语
“谍战”与谍战剧漫话
时髦的舌头
也谈文怀沙的倒掉
超级女声:娱乐物种的欲望图腾
孔子还是章子,是一个问题
博士上书与王菲待产
时尚的秘笈
烟花不会谢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