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学译丛”精装5册,内容涵盖马克·布洛赫传记、英国革命起因、历史学学科特性、近代中国乡土意识及中国文学孤独感,呈现海外著名学者们史学研究的多元与洞察。
本系列遴选了英国史学家劳伦斯·斯通、日本汉学家斯波六郎、日本社会学教授佐藤仁史、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图尔特·休斯及美国著名学者卡萝尔·芬克的代表性学术著作。他们深入剖析历史事件、社会变迁、学术思想及文学演变,既拓宽了读者的阅读视野,更深化了思想深度!
★32开精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新史学译丛”系列,主要收录海外著名学者的知名作品,内容以史学为主,同时涵盖人文社会科学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
★《近代中国的乡土意识:清末民初的地方领导阶层与地域社会》是日本社会学教授佐藤仁史的重要学术力作
★《英国革命之起因:1529—1642》是英国著名历史学者、牛津大学及普林斯顿大学历史教授劳伦斯·斯通的学术力作
★《中国文学中的孤独感》是日本汉学泰斗斯波六郎的代表作
★《历史学是什么?——科学与艺术之争》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图尔特·休斯撰写的史学研究名作
★《为历史而生:马克·布洛赫传》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卡萝尔·芬克撰写关于马克·布洛赫的首部传记
《英国革命之起因(1529—1642)》
分析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社会根源及导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诸多因素,如都铎王朝政策的不稳定性、发展的不均衡性、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外部危机的衰退、自信的危机、反对的激增、新的观点和价值观的出现、突如其来的事件、触发革命的导火索等,揭示了革命爆发的社会、经济、政治、宗教、长期的政策等结构性因素,及其与突发事件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作者简介
劳伦斯·斯通(Lawrence Stone,1919—1999年),以研究近代早期英国历史而声誉卓著的学者。长期任教于牛津大学(1947—1962年),后一直担任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教授(1963—1990年),主要著作有:《贵族的危机:1558—1641年》《英国革命之起因(1529—1642)》《英国16至18世纪的家庭、性与婚姻》等。
《近代中国的乡土意识:清末民初江南的地方精英与地域社会》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极为巨大,但以往的研究往往都是从宏观层面进行观察,本书结合相关史实和制度背景,将不断“层累”的文献放回到具体的历史场景中,尤其是将触角下沉到乡镇,并将“结构―过程”、“经济―社会”等视角和分析手段引入基层社会空间研究中,或可尽量“复原”乡土意识在空间、制度、商贸、文化等多条脉络交互作用下产生、成长的复杂过程,进而突破以往单线逻辑的解释模式,重新反思近代中国的文化变迁过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佐藤仁史(SATO Yoshifumi),现为日本一桥大学大学院社会学研究科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社会史和口述史。著作有《近代中国の乡土意识——清末民初江南の在地指导层と地域社会》(东京:研文出版,2013年)等。
《历史学是什么?——科学与艺术之争》
本书从西方学术界对史学的学科特征的争论入手,对其相关讨论进行深入剖析,结合自身的研究经验对其进行解读,为人们深入了解历史学及其未来提供了极具深度的文本,是史学研究的名作,加之文笔优美,颇具可读性。
作者简介
斯图尔特·休斯,哈佛大学教授,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主要研究欧洲近代史,侧重思想文化,著有《意识与社会:1890年至1930年间欧洲社会思想的新取向》、《欧洲现代史》等书。
《为历史而生:马克·布洛赫传》
马克·布洛克是年鉴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极具史学天赋,与吕西安?费弗尔一道创建了年鉴学派,在二十世纪学术目前留下了一座史学丰碑。本书从布洛克的生活环境、学术交游、学术创见与战场经历着手,以布洛克丰富的档案资料为基础,将其精彩纷呈的一生呈现出来,使我们既对这位史学大师有深入了解,也可以借此认识这段法国学术文化史。
作者简介
卡萝尔·芬克,著名历史学家,主要研究世界现代史,著有《1968年,震撼世界的季节》、《德国民族主义与欧洲的反应》等书,曾被译为近二十种语言出版。
《中国文学中的孤独感》
本书为日本汉学泰斗斯波六郎的代表作,选取“孤独感”这一关键词,遵循时代顺序,对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进行细密的解说。尤为重要的是,斯波六郎通过细腻的文本解读,以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对不同作家风格殊异的“孤独感”进行了对比,并且阐发了中国文学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的过程。附录《中国文学中的融合性》通过中日文学对比,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特质进行了深入阐发,是一篇备受赞誉的佳作。
作者简介
斯波六郎(SHIBA Rokuro,1894—1959),日本汉学泰斗,广岛大学教授。时人以“京都的吉川幸次郎、东京的仓石武四郎、广岛的斯波六郎”三人并称。在《昭明文选》研究领域贡献卓著,被誉为日本“选学第一人”,撰有《﹤文选﹥诸本之研究》《中国文学中的孤独感》《陶渊明诗译注》等书。小尾郊一、冈村繁等日本汉学家皆出其门下。
《英国革命之起因:1529-1642》
作者:(美)劳伦斯·斯通 著,舒丽萍 译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226160
出版时间:2018/1/1
开本:32开
页数:226
定价:49.8
目录:
第一部分 历史编纂学
第一章 革命的理论
第二章 英国革命的社会根源
第二部分 解释
第三章 英国革命的起因
一、预设
二、前提条件,1529—1629年
三、促变因素,1629—1639年
四、诱因,1640—1642年
五、结论
第四章 1985年的重新思考
《近代中国的乡土意识:清末民初江南的地方精英与地域社会》
作者:(日)佐藤仁史 著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212996
出版时间:2017/8/1
开本:32开
页数:418
定价:68
目录:
序章
第Ⅰ部 地方的制度化与地域对立
第一章 清末的城镇乡自治与自治区设定问题:以江苏苏属地方自治筹办处的管辖地区为中心
导言
第一节 从地方自治《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来看城区与乡区
第二节 环绕城区设定的城乡对立
第三节 乡区设定问题与地域意识
小结
第二章 清末民初政争中地方的对立局势:以江苏省嘉定县的地方领导、自治、政党
导言
第一节 夫束之构造及其得利者
第二节 清末、地方领导层的「地方战略」与城乡对立
第三节 民初、县议事会运作与民政长选举的纠纷
第四节 政党组织与地方领导层
小结
第三章 从一个在地有力者看清末民初的官民对立:以上海县的乡绅秦锡田的活动为中心
导言
第一节 上海县农村地区的有力者层与地方自治
第二节 清末地方自治的诸问题与秦锡田的改革案
第三节 民初的地方行财政与秦锡田的活动
小结
第Ⅱ部 如何叙述乡土
第四章 地方志和乡土志中的近代中国的乡土意识:以江南地方为中心
导言
第一节 《川沙县志》中关于地域的叙述法
第二节 从乡镇志中展现的乡土的城市化、文明化及风俗
第三节 在乡土志中展现的文明化和乡土
小结
第五章 近代中国乡土教科书的爱乡与爱国:《陈行乡土志》及其背景
导言
第一节 上海农村的在地指导层
第二节 在地指导层的乡土教育活动
第三节 以《陈行乡土志》来观察在地指导层与地方财政
第四节 《陈行乡土志》的教育观与秩序意识:“改良”与“合群”
小结
第六章 文学作品中所见清末民初地方领导阶层的民俗观:以“歌谣”为线索
前言
第一节 上海县陈行乡的领导层和“歌谣”
第二节 地方领导层的“知识世界”
第三节 启蒙和民俗
小结
第Ⅲ部 新文化与市镇社会
第七章 清末民国时期近代教育的引进与市镇社会:以江苏省吴江县为例
前言
第一节 清末民初近代学校设立中所见的市镇与农村
第二节 1920年代的平民教育与市镇社会:以盛泽镇为中心
第三节 从私塾看清末民国时期的农村教育
小结
第八章 新文化与地域空间的嬗变:1920年代吴江市镇社会与地方知识分子
前言
第一节 1920年代吴江的地方报与新南社
第二节 民治与绅治:地方自治与市民公社
第三节 「新文化」与市镇社会的转型
第四节 平民教育所见的民俗观
小结
终章
《历史学是什么?——科学与艺术之争》
作者:【美】斯图尔特·休斯 著,刘晗 译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229796
出版时间:2018/1/1
开本:32开
页数:120
定价:42
目录:
第一章 历史学家如何思考他所了解的史实
第二章 历史学、人文学科与人类学的变迁
第三章 历史学与精神分析学:对于动机的阐释
第四章 叙事线索的范畴
第五章 当代史是真实的历史吗?
《为历史而生:马克·布洛赫传》
作者:(美)卡萝尔·芬克 著,郑春光 译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240043
出版时间:2019/9/1
开本:其他
页数:436
定价:79.8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先人事迹
第二章 教育背景
第三章 青年史学家
第四章 一战岁月
第五章 斯特拉斯堡时光
第六章 人的历史
第七章 《年鉴》杂志
第八章 巴黎之路
第九章 奇怪的战败
第十章 维希法国
第十一章 “纳博讷”
第十二章 历史遗产
附录 马克?布洛赫作品精选目录
索引
译后絮语
《中国文学中的孤独感》
作者:(日)斯波六郎 著,刘幸、李曌宇 译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248872
出版时间:2019/11/1
开本:32开
页数:226页
定价:59
目录:
第一章 孤独
第二章 隐者
第三章 《诗经》
第四章 屈原
第五章 宋玉
第六章 项羽
第七章 汉代的诸位作家
第八章 阮籍
第九章 刘琨
第十章 左思
第十一章 鲍照
第十二章 袁粲
第十三章 陆机
第十四章 王羲之
第十五章 陶渊明
第十六章 杜甫
第十七章 李白
附录 中国文学中的融合性
后记
译者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