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城河的颜色:20世纪80年代的昆明艺术家》精装,一段关于理想、成长和信念的故事,一部毛旭辉、叶永青、潘德海、唐志冈、张晓刚等艺术家的青春奋斗史。
1979-1989,是云南艺术家对中国当代美术史深具贡献的十年,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家激情的十年。
书中讲述了数位昆明艺术家在上世纪80年代的共同生活经历,插配约120张旧照和画作图片,真实还原了今天这些成功的艺术家昔日的真实生活状态和艺术追求。在时过境迁的今天,每一个奔波在路上的人也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身影,因为奋斗的青春,因为不灭的理想。
★16开精装,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上世纪中叶的云南别具一格且充满魅力,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在此处交汇,传统生活与现代意识在此处碰撞,为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发轫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本书堪称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进程的有力见证和纪念
★书中的故事都真实发生过,它们真诚地展示了这一代艺术家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艺术的追求
★约120张作者自藏或从艺术家处收集到的旧照和画作图片,为本书增添了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
上世纪中叶的云南别具一格且充满魅力,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在此处交汇,传统生活与现代意识在此处碰撞,由此形成的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貌,不仅是姚钟华等老一辈艺术家艺术灵感的源泉,同时也为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发轫提供了*好的土壤。
本书中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讲述了与张晓刚、毛旭辉、叶永青、潘德海、唐志冈等昆明当代艺术家在上世纪80年代的共同生活经历。故事中的一个个生动片段,还原了今天这些成功的艺术家昔日的真实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在那个年代的艺术追求。
书中的故事都真实发生过,它们真诚地展示了这一代艺术家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艺术的追求。这样的思考和追求在时代的洪流中显得孤独又倔强,似微光但充满能量。即便在时过境迁的今天,每一个为理想和追求奔波在路上的人也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身影,因为奋斗的青春,因为不灭的理想。
本书文字平实易读,感情真挚,约120张作者自藏或从艺术家处收集到的旧照和画作图片,为本书增添了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本书也成为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进程的有力见证和纪念。
聂荣庆,设计师,收藏家。毕业于云南工艺美术学校,云南大学硕士。生活工作均未游离于艺术之外。亲历和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历程。
《护城河的颜色:20世纪80年代的昆明艺术家》精装
作者:聂荣庆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102072678
出版时间:2015年10月
开本:16开
页数:351
定价:69元
目录
序 从塞纳河到盘龙江/吕澎
引子
土壤昆明
西画东渐
49’后艺术
小城春秋
第一章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昆明艺术和教育
“文革”小子——1966年
昆明“外光派”——1970年
学艺术——1970年
上山下乡——1975年
“文革”创作学习班——1975年
考大学——1977年
上大学——1978年
到田野去,到战场去——1978年
第二章 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艺术创作
创作的春天——1980年
“象牙塔”上下求索——1980年
全民读书——1981年
毕业创作——1982年
回到起点——1982年
寻找工作——1982年
留驻黄桷坪——1982年
又上战场——1982年
第三章 20世纪80年代的生活
塞纳河盘龙江——1983年
酒精岁月——1983年
白色幽灵——1984年
私人生活——1984年
全国美展——1984年
深圳下海一1984年
躁动的小城一1984年
第四章 20世纪80年代的艺术思潮活动
筹划上海、南京“新具像”——1985年
办展览——1985年
死水微澜——1985年
他的北京她的北京——1985年
“寻找那个存在”——1985年
梦幻西双版纳——1986年
“春天唤醒冬眠者”——1986年
“新具像”昆明——1986年
回到桃花山——1986年
“新具像”上海北京重庆——1986年
天籁彭家坟——1987年
《遗梦集》——1987年
和平村——1987年
各自为战——1987年
风雨又来——1987年
生生息息之爱——1988年
黄山会议——1988年
“暴雨将至”——1988年
一场生意一场梦——1989年
漂在北京——1989年
一个时代的结束——1989年
后记
附录 20世纪80年代昆明部分艺术家名录
参考文献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