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何炳棣先生九十华诞论文》,大16开精装,以史坛巨擘何炳棣先生研究的古代史方向为依归,汇集单世联、李学勤、史国强等众学者论文70余篇,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何炳棣先生是学通中外、道贯古今的大师,其史学研究范围广泛,涉及明、清两朝帝制中国的人口问题、社会结构及流动,并旁及会馆制度的研究等,成果卓著。
全书共收入论文70余篇:就时代而言,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起源、汉唐之封建盛世、宋明理学的研究等问题;就类别而言,有古史溯源的探讨、古史传说与考古发现的整合研究、历朝各代制度的发展和研究、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中西文化之交融;以及古籍的整理、研究古代器物学的研究和涵义的阐发等应有尽有。
★ 16开精装,三秦出版社出版
★ 本文集为纪念何炳棣先生九十华诞而出版,根据何先生平生在两大主轴上的贡献约稿,本书为古代史部分
★ 全书论稿主体以炳棣先生研究的有关方面为依归,如古代史、思想史、中国文明起源史、科技史、人口史等
★ 全书收录吴汝祚、余华青、朱士光、麦英豪、余树声、孙福喜、何炳武等人的论文共计70多篇
何炳棣先生是名符其实的学通中外,道贯古今的大师,他是清华园里王国维、梁启超之后,继之而起独领风骚的史坛巨人。他的学域很广,探掘很深,他长期身托异域,每以战斗姿态,驰聘世界学坛,攻坚夺垒,每获佳绩,为世界学坛所赞赏,为祖国争得荣誉,为中国文化获得世界地位。
由于他对祖国向往的赤子情怀和拳拳之心,为祖国历史文化事业的重大贡献和在世界学坛为祖国争得的荣誉和地位,2005年,为祝贺何炳棣九十华诞特出论文集以作纪念。
由于何先生是中研院院士,又是世界级学者,我们便和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和近代史的王汛森和陈永发两位所长联系,希望我们两岸三地学者共同举办这一盛举,提议得到两位先生的积极回应,并提出分工:根据何先生平生在两大主轴上的贡献,古代史主轴由大陆学者承担和主稿,在西安出版;近代史主轴由陈永发、王森两位先生主稿,在台北出版。本册是古代史部分的大陆版。
本论文集所包含的文章依其撰稿方式分三类:一类是我们编辑部提名邀约写的文章;二类是邀约而不便应约由作者自拟的文章:第三类是作者自拟的文章以第一类为主体。我们出这文集是有所为而为的,约编稿件也是本此宗旨进行,主体以炳棣先生研究的有关方面为依归,如古代史、思想史、中国文明起源史、另科技史、人口史等等,视作者的具体情况提出要写的题目。如:本人研究有成果的方面;新的发现和问题;根据各地区的情况,提出相应的问题,它的发展系列和特点。约稿的目的,是期望能将已经发现的,作出的和显示出来各个方面的成果都能汇集出来,这样我们就能在学术集中解决一些问题,阐明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问题,以促进有关问题的研究深入发展,进一步提高我们学术的水平和认识。我这就达到了我们的目的,以促进有关问题的研究深入发展,进一步提高我们学术的水平和认识。这就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实践证明:我们的愿望是基本实现了。
论文共计70多篇,且多是超万言的长篇大论,估计百余万言,并多附图片集成图文并茂,史论咸集的煌煌一巨册,诚学坛之一大、盛事。内涵丰富门类繁多:就时代而言,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起源,新石器时代的农业起源,汉唐之封建盛世,宋明理学的研究等问题。就类别而言,古史溯源的探讨,古史传说与考古发现的整合研究,历朝各代制度的发展和研究,思想史和民族史的探讨,宗教问题研究,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中西文化之交融。古籍的整理和研究古代器物学的研究和涵义的阐发等一应具有,其中不乏有创见之新成果,也有超越前人的卓识见已解,其中有一部分是受何先生之影响下开辟新径而取得的成果。
何炳棣,历史学家,1917年生于天津,祖籍浙江金华。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1944年考取清华第六届留美公费生,1945年底赴美,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美国鄂宛加州大学。先后当选“中研院”院士、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高级研究员。1975—1976年任美国亚洲学会会长。重要著作有:《中国会馆史论》《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 1368—1953》《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明清社会史论》《中国历代土地数字考实》《读史阅世六十年》《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论》等。
《(精)庆祝何炳棣先生九十华诞论文集》
作者:编辑委员会 编
出版社:三秦出版社
ISBN:9787807363842
出版时间:2008/5/1
开本:16开
页数:982
定价:150
目录:
高山景行 / 何汉威
一个人的战斗 / 单世联
对华人赢得殊荣的何炳棣 / 杲文川
中国古人类学的发现和研究 / 韩康信 潭婧泽
筚路蓝缕控史源 / 张森水
盘古、华胥、龙马、雷泽、《八卦》与中华民族文明起源本土说 / 魏朝鹏
“三皇”史影新探索 / 罗琨
中国史前的碾磨石器、坚果采集、定居及农业起源 / 刘莉
中华文明的始原和早期发展 / 严文明
拨不开的迷雾 / 赵世超
我国早的彩陶在世界早期彩陶文化中的地位 / 吴耀利
《山海经》与仰韶文化整合研究(之一) / 王克林
中华龙的母体和原型是“鱼” / 石兴邦
从鱼族、到夏族 / 吴锐
高底沟文化的花瓣纹彩陶研究 / 王仁湘
濮阳蚌塑龙对研究远古传说记载的价值探微 / 孙德萱 史国强
《尚书·尧典》的历史与考古学整合研究之一 / 李民
东方摇篮中的奇葩 / 牟永抗 黄翠梅 芮国耀 方向明
兰州新见的齐家文化玉琮 / 戴应新
何炳棣先生在研究中国史上的重要贡献之一 / 吴汝祚
中国新石器时代稻作的两个问题 / 朱延平 杨 晶
再论中国稻作农业中心起源、边缘发展 / 朱乃诚
双墩文化属于夷族,文明求源先求早早形成地区与民族来源就是根本任务 / 黄盛璋
试论新石器时代的淮汉文化带 / 张居中
海贷地区早期农业的几个问题 / 栾丰实
长江中下游原始文化在中华原始共同体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 张之恒
浙江早期新石器文化遗存的探索与思考 / 王海明
商代的王畿与四土 / 王震中
动物考古不研究所见商代祭祀用牲之变化 / 袁靖 付罗文
略论商周农业史上的几个问题 / 陈文华
迁岐以前的周人遗留及社会史探讨 / 胡谦盈
周原青铜器的发现与研究 / 陈全方 陈 馨
论觉公簋年代及有关问题 / 李学勤
三论初吉 / 刘雨
师遽方彝与《小雅·鹿鸣》诸诗 / 夏麦陵
试论青铜器自名现象的另类价值 / 张懋熔
流失海外的中国南方青铜铙 / 彭适凡
秦始皇帝与吕不韦 / 张文立
论秦汉廉政制度的形态特征 / 余华青
白狄东徙的考古学研究 / 杨建芳
东周淮夷文化刍议 / 邵望平 高广仁
楚文化综论 / 陈振裕
古人是如何利用他们的空间的 / 陈星灿 谢礼晔 李永强
古代礼俗丛考 / 汪宁生
非子与犬丘 / 王学理
汉长安城对周边水环境的改造与利用 / 徐卫民
论娄敬三策 / 朱士光
刘秀北方边务政策评析/黄留珠
论唐高宗、武则天掌权的政治格局/赵文润
唐代对外开放的物证/程义 何玮
汉唐之际长安对罗马的认识/范培松
谁是白居易《新乐府?官牛》诗中的右丞相/吴丽娱
南中国史前树皮布文化研究新进展/邓 聪
南中国海诸岛上的碑碣/陈仲玉
广州地区南海海上丝绸之路考古发现的遗迹遗物/麦英豪
浮滨文化的考古新发现/中山大学 曾骐
东天山地区早期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研究/王建新 席琳
关于新疆北部切尔木切克类型遗存的几个问题/林沄
论吐蕃王朝建立的基础/张云
侯外庐与中国思想史研究/方光华
《老子》:传统诠释模式的解构与重建/余树声
儒法公私观简论/刘宝才 王长坤
关学精神论/赵馥洁
韵图研究的历史性思考/周流溪
“变鲁至道”解/王庆
试析东周伦理形态变化/刘宝才 王荚凤
略论韩国僧侣在长安的活动/陈景富
法门寺与法门寺文化/韩金科
再议明代赋役改革/万明
明清廉政制度鸟瞰/刘文瑞
刃世纪以来的西安考古工作概述/孙福喜
四库提要订误(续) /李裕民
中国文化里的书法艺术/何炳武
何炳棣教授学历
盾记/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