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损图书拯救计划】《治乱警鉴》/《国史镜鉴》任选!独具匠心的历史宏篇,记史悠长,镜鉴分明,寓意深刻。从广博中把握要领,从简明中窥视全貌。残书,破损程度不一,介意的读者慎拍。
通鉴纪事本末的类编,以类分篇列卷的史鉴著作,是从古至今写史记事论鉴比较全面、系统、完整且独具特色的一部史鉴书。是历史研究为现实服务的典范,理论性、学术性、可读性统一的典范。是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修身、齐家、创业、建国、安天下的必读之书。高屋建瓴,立意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历史启示。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撷其精品,内容丰富,评述精当,寓意深刻,镜鉴分明,规模宏大,编纂严谨。
国史镜鉴(全4卷)¥79.0
治乱警卷(1-4卷)¥84.0
★ 32开精装,北京出版社出版
★ 著名书法家刘炳森先生题写书名
★ 以古鉴今,古为今用,有很强的针对性
★ 修身治国的座右铭,自励不辍的警钟,取之丰富的营养剂
★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指导,坚持历史研究为现实服务的总原则,编纂体例独特
★ 写史记事有科学性、思想性、生动性和可读性
★ 分类、命题、结构、语言文字以及引文、注释等有创新,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 历史研究为现实服务和古为今用的产物,集体智慧的结晶
★ 记史悠长,规模宏大,分类明晰,编纂严谨
友情提示:本书因年版久远,品相旧,切口脏,书皮、书脊破损不一,介意的读者请慎拍
《国史镜鉴》
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是以勤劳、勇敢和智慧著称于世的伟大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国家与民族所创造和积累的举世瞩目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对于中国,而且对于世界,都是极为宝贵的财富。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历史新时期。我们要在几十年或更长一点时间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国防的强大国家。在这场为实现民族振兴而奋斗的宏伟而艰苦的进程中,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迫切需要加强学习。不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政治经济,学习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而且需要学习实践经验,学习历史知识,认真研究和借鉴历史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深刻了解中国的过去,全面认识中国的现在,正确把握中国的未来才能真正做到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审时度势、驾驭局势、把握机遇、正确决策的能力;才能顺应潮流,顺应民心,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避免重犯历史的错误,少走弯路,加快我们的发展步伐,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地胜利地推向前进,使中华民族永远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世界文明和人类进步中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辉。《国史镜鉴》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撷其精品,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学习历史知识,研究、借鉴历史经验,推进四化大业,提供了一份好教材,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赵禄祥先生主编的《国史镜鉴》是一部极富教益的好书。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贯彻历史研究为现实服务的原则,以严谨的科学态度,选择了上起先秦、下迄清朝灭亡五千年间,历史人物治国、治军、治人、治事、治学、修身等方面的典型事例,详细评述其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①,高屋建瓴,立意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历史启示,尤其值得领导干部认真一读。
《国史镜鉴》致力于以古鉴今,古为今用,有很强的针对性。今天,我们深入研读《国史镜鉴》,至少可以使领导干部从几个方面受到启迪,得到提高:一是明操守,二是知方略,三是懂用人。四是图革新。
《国史镜鉴》作为一部独具匠心的历史宏篇,对于我们的启示当然远远不止这些。《国史镜鉴》不仅记史悠长,规模宏大,编纂严谨,而且内容丰富,评述精当,寓意深刻,镜鉴分明。它可以置于案头,认真研究,反复揣摩,使之成为修身治国的座右铭,自励不辍的警钟,取之丰富的营养剂。
古人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要以中华民族历史宝库中的宝贵经验和沉痛教训为镜子,对照和联系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扬史之所扬,光史之所光,忌史之所忌,弃史之所弃,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作出符合国情、民情的决策,达到修身、治家、创业、建国、安天下的目的。
中华民族历史宝库中的宝贵经验和沉痛教训在哪里呢?不言而喻,都在浩如烟海的各种史料之中。史学工作者同实际工作者相结合,从深厚富有的史海中把对我们有帮助、有启发的典型史料精选出来,充分挖掘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经过提炼、概括、分析、加工和润色,写成一篇又一篇的历史启示录,分类汇总。《国史镜鉴》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利于激发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青年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进而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子孙后代,使后人继续受益,有利于通过学习历史,以史为鉴,培养人,造就人,促进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的发扬光大,促进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
《国史镜鉴》记述和分析了上起先秦,下迄清朝灭亡,在中国历史上五千年间有镜鉴作用的典型历史人物和典型历史事例。
全书十四篇。每篇收集了同一大类但内容有区别的近二百篇文章,又细划分类,汇总成书,合订为四卷本出版。第一卷三篇,即《勤政篇》《廉政篇》、《方略篇》;第二卷四篇,即《用人篇》、《安民篇》《谏诤篇》《奸庸篇》;第三卷三篇,即《改革篇》、《治军篇》《执法篇》;第四卷四篇,即《治学成才篇》《德操篇》、《治家篇》、《爱国篇》。总计400万字。
第一卷所收入的《勤政篇》、《廉政篇》、《方略篇》,主要内容是写勤政治国、廉政兴国、谋事创业立国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揭示了勤于政务、清正廉明和正确决策以及与此相悖的倒行逆施,对于国家兴亡的重大作用和影响。《勤政篇》反映了帝王、大臣及地方官吏勤于政务的事迹,突出了一个“勤”字,但对荒政、息政的人物和事例也作了反映。《廉政篇》反映了历史上各级官吏廉洁奉公的事迹以及他们的思想、言论、主张,突出了一个“廉”字,但对腐败、奢侈的人物和事例也作了鞭挞。《方略篇》反映了帝王将相对于军国大事的重大决策的制定、主要内容及其执行情况,突出了打天下、治天下和安边的一些政策和策略。但对在这些方面决策失误的人物或事例也作了反映。
第二卷所收入的《用人篇》《安民篇》《谏诤篇》《奸庸篇》,主要内容是写用人、抚民、纳谏、拒谏的成败得失以及奸佞祸国、庸人误国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揭示了“治国之道,用人为要”的真理。《用人篇》反映了帝王、大臣以及农民起义领袖识别、选拔、使用、管理人才的事迹和重要的言论、主张,同时也反映了历史上的一些用人制度和反面的教训。《安民篇》反映了历史上治理乱世、安定社会秩序、赈灾救灾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也反映了爱民、富民的一些主张和措施。《谏诤篇》反映了臣民对皇帝、国君、诸侯王、太子、执政者和农民起义领袖的进谏,以及上述各类历史人物的纳谏、拒谏的典型事例,也反映了君臣、君民关系的调整及我国历史上有关的纳谏制度。《奸庸篇》揭露了历史上奸臣、佞臣为奸作恶的各种手法以及他们祸国的教训,同时,对庸人误国也作了认真反映。10
第三卷所收入的《改革篇》《治军篇》、《执法篇》,主要内容是写安邦定国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揭示了改革创新、从严治军、以法治国的重要性。《改革篇》反映了历史上矢志改革、整饬纪纲、补偏救弊、推陈出新、移风易俗的典型人物及其革新事迹,同时,也记录了为革新而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一曲曲悲壮的慷慨之歌。《治军篇》反映了历史上有关军队建设的思想、政策及管理措施。包括帝王将相的治军思想,以及炼兵用兵、选将用将、军纪赏罚等内容,同时,对有关兵制、兵权的变化也作了必要反映。《执法篇》反映了历史上从帝王到各级官吏执法的事例,既包括不畏权贵、执法如山、刚正守法、执法平允的正面典型,也反映了贪赃枉法,制造冤、假、错案的反面教训。
第四卷所收入的《治学成才篇》《德操篇》《治家篇》《爱国篇》,主要内容是写治学、修身、治家、爱国方面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揭示了个人成长进步的正确途径和正确的人生道路。《治学成才篇》反映了历史上大量的治学成才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既有专心刻苦、好学多思、尊师求教的典型,又有逆境成才的典型;既有在政治、文化方面成才的典型,又有讲求经世大计,在经济和科学发明方面成才的典型。《德操篇》反映了历史上个人修养方面的典型事例,以“修身”为主线,也通过正确而恰当的分析,反映了忠、孝、节、义方面的内容。《治家篇》反映了历史上如何治家,包括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如何进行家庭教育,如何树立良好家风的事例,同时也写了如何处理家庭与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内容。《爱国篇》反映了历史上爱国主义者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以及他们的思想、言论,也写了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民族之间关系等内容。这里面,既有为世人公认的卫国保家、为国捐躯、不辱使命、拒不降敌、维护统广的英雄人物的典型事例,也有在客观上维护国家统,推动社会进步的不同历史人物的典型事例。《国史镜鉴》四卷十四篇,记史悠长,内容丰富,镜鉴分明,寓意深刻。是从古至今写史记事论鉴比较全面、系统、完整,且独具特色的一部史鉴书。
《国史镜鉴》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指导,坚持历史研究为现实服务的总原则。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对各卷、各篇文章的选材、写史记事和评论等,都经过了认真的研究和大胆的探索,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并形成了不同于过去出版的各种写史记事著述的独特的编纂体例。
在选材上,特别强调了四点:一是历史性。即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重要著述、朱批、奏折,都要注意选用。同时,还要注意历史地看待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正面人物自然可以颂扬,而对其过失所造成的教训,也不必忌讳。反面人物的错误可以暴露,而对其做过的好事,也可以独立成章。一是典型性。选择每一篇文章的素材,目的是要说明一两个问题,给人以借鉴和教益。因此,材料本身就应是一面镜子,是典型人,典型事,具有独立的个性。在完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经过加工、润色,能给人以较深的启发。三是户泛性。收在《国史镜鉴》中的文章,既要写有价值和有启迪意义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事迹,又不可忽视那些有典型意义的中下层人士及黎民百姓的动人事迹;既要写历代盛世的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例,又要大力发掘乱世或记史较少的朝代中的典型人物及典型事例。四是创造性。过去广为人知和常为人用的典型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要写,同时还要挖掘那些鲜为人知和少为人用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使《国史镜鉴》超凡脱俗,有新的内容和新的意境。
在写史记事上,特别强调了科学性、思想性、生动性和可读性。即:要充分尊重史实,忠于史实,严格以可信史料为依据,同时又要全面分析和研究史实,避免肢解或曲解史实,引出带有片面性的结论。要在“镜鉴”二字上作文章,特别注意要首先把“镜子”磨光,使每篇文章都能清晰照人,都能给人以启发,都能起到借鉴作用。文章要具有相当强的生动性和可读性。它虽然不是某一方面的历史专著,但却应有源远流长、详实准确的史料;它虽然不是历史故事,但却应有引人入胜的生动情节;它虽然不是人物小传或人物合传,但却应反映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它虽然不是学术论文,但却应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学术价值。
在评论上,特别强调了要有深度,有思想性,有针对性。要实事求是,言简意赅,画龙点睛,贴切自然。不随意拔高或贬低,不空发议论,不进行古今类比。
此外,在各卷各篇文章的分类、命题、结构、语言文字以及引文、注释等方面,都强调要有创新,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由于指导思想明确,在编撰过程中,以往在历史研究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难题,比如:如何正确地评价历史如何正确地评价历史事件,如何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及其功过是非,以及如何做到古为今用等,都获得比较满的解决。
《治乱警鉴》
赵禄祥先生主编的《治乱警鉴》,是他主编出版的《国史镜鉴》的姊妹篇,也是他运筹谋划编撰“中国历史三鉴”的第二部史鉴巨著。我们党历来重视和提倡各级干部读一点历史。那是因为读史可以使我们懂得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可以为我们修身、齐家、创业、建国、安天下提供多方面有益的借鉴,使我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变得更聪明一些。世界上哪个国家能有我们这样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呢?这是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极为宝贵的财富。但是,我们的干部不可能像史学家那样去阅读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因此就需要将历史的经验、教训加以精选、提炼和分析,使人们不仅能够更加方便地阅读,而且能够从广博中把握要领,从简明中窥视全貌。应该说,赵禄祥先生在这方面作了很好的工作。
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从政治角度来看,“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也可以说就是一部治乱相继、治乱更迭、治世终究取代乱世的历史。治和乱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有乱就有治,大乱而后有大治;而治世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有各种致乱因素。关键在于究竟哪个方面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取得主导地位。纵观中国的历史,显然治世是历史的主流。人民群众对治世的渴求是实现治世的社会思想基础,政治家孜孜求治的努力,则是实现治世的关键。从夏、商到明、清的几千年间,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一次又一次为人所称誉的太平盛世,诸如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明代的“仁宣致治”、清代的“康乾盛世”等等,都曾是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期,至今仍令国人引以为骄傲。因为治世带来的是社会的繁荣和稳定,是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改善;而乱世所带来的则是社会的动荡,生产的破坏和人民的苦难。这是与生活在同一时代中每一个人休戚相关的大事。因此历代正史、野史中不乏对治乱的记述。但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治、乱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编撰一部专门讲述中国历代治乱的历史著作,此前似乎尚未有过,更不要说像这样一部数百万字的巨著。况且《治乱警鉴》所要探求的还不仅仅是历代治乱的过程和现象,而是力图透过这些现象找出造成治或乱的历史原因。正因为如此,它才真正给人们提供了历史的借鉴。这也正是赵禄祥先生主编这部巨著的价值所在。
在中国历史上,造成治、乱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这里面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是毋庸置疑,人的因素在其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在
强调客观规律作用的同时,也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固然是时势造英雄,但是“如爱尔维修所说的,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当然,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有过英雄气短,群丑辈出,人民遭殃的时候,那往往也便是社会动荡败弊的时期,是中华民族的悲哀时刻。值得庆幸的是,每当人们呼唤治世,渴望拨乱反正的时候,中国总有那么一批脊梁,肩负起社会的责任。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资本。我因此想,了解与治世乱世相关的历史人物的活动,读一读他们与治和乱的关系,可能比读治、乱事件的本身更有借鉴作用。这好比是照镜子,我们的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都不妨去照一照这面镜子,看一看在时逢盛世的今天,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到底应该如何总结和记取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
读治乱而后知警。人们在研究和探讨历史经验的重要性时,经常引用唐太宗的一句名言,
即“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部《治乱警鉴》中,既有古事可供我们“知兴替”,又有古人可供我们“明得失”,可以说同《国史镜鉴》一样,是又一部极富教益的好书。它以大量生动的史实警示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以维护治世,警避乱世,确保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为己任、大任,一刻也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和懈怠。特别是地方和基层的领导干部,更要看到自己肩负的责任,真正做到为官一任,保一方平安。因为基层恰恰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为此,一要居安思危。要看到我们今天的治世来之不易,而维护和发展千秋万代的治世,则更需要一代一代地继往开来,披荆斩棘,坚持不懈地努力。所以必须“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二要反腐倡廉。历朝历代,政治清明,官员廉洁,社会就稳定;政治昏暗,官员贪黩,社会就动荡。所以必须惩治腐败,整肃风纪,廉洁自律,防微杜渐。三要选贤任能。从一定意义上说,治世在于人,乱世也在于人。贤能之人可以创业、强国,而奸庸之徒则会误事、祸国。所以必须任贤用能,排奸贬庸。四要勤政为民。而勤政为民就要兴利除弊。所谓兴利,就是要做对社会发展有利的事,做对人民有利的事。除弊就是除掉那些不利于社会发展,不利于人民群众的事情。社会发展进步了,人民群众心情舒畅了,国家就安定,就会有治世。所以必须爱民、为民、利民,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五要富国强兵。国家要求治,当自立自强,才能外御敌侮,内防不测。历史上积贫积弱的时代是不可能有治世的。所以必须创业富国,足食强兵。六要革新求治。也就是要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不断改革创新,不断前进。墨守陈规,不求进取,是没有出路的,而且往往也是酿成乱世的一个根源。所以必须科学谋划,大胆实践,敢于破除前进中的一切艰难险阻,从改革中开创出一条光明大道。当然,《治乱警鉴》给予我们的警示,还远远不只这些,之所以突出地强调上述几点,旨在希望领导干部充分看到《治乱警鉴》的警世作用,以便更好地完成我们肩负的新的伟大的历史使命。
《治乱警鉴》的编纂,是史学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在历史研究为现实服务及古为今用的创作上,相互结合的产物。这在当今的史学研究中意义极大,而其产生的影响必将深远。我相信这种结合将有利于历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同时也希望这种结合能创造出更加丰硕的成果。《治乱警鉴》是一部成就斐然的史鉴巨著,是史学研究为现实服务的可喜成果,值得我们重视和欢迎。
《国史镜鉴》作为以类分篇列卷的史鉴著作,在其问世并经三次印刷发行后,受到广大读者的热情褒奖。认为它“不仅记史悠长,规模宏大,分类明晰,编纂严谨;而且内容丰富,评述精当,寓意深刻,镜鉴分明”。“是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修身、齐家、创业、建国、安天下的必读之书”。不少资深的历史学家还给予了更多的鼓励和评价,称“《国史镜鉴》是通鉴纪事本末的类编”;“是迄今为止写史记事论鉴比较全面、系统、完整的一部史鉴巨著”;“是历史研究为现实服务的典范”;“是理论性、学术性、可读性统一的典范”。《国史镜鉴》的成功,固然有从事编撰工作的专家、教授、学者及实际工作者多年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固然有史学界、出版界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帮助和支持;固然有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所展现的良好环境,但最根本的还在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史镜鉴》在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方面,作了一次带有开创性的、成功的、然而也是初步的尝试。
“鉴以资治”早已成为古人和今人的共识。但如何更好地做到“以史为鉴”,并“以鉴为师”,却是古往今来有识之士一直在研究和探索的课题。毛泽东曾经说过:“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总结治世和乱世的历史经验,编撰一部《治乱警鉴》,把它作为《国史镜鉴》的姊妹篇,对于今人和后人记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可能更重要,更有针对性,更有借鉴意义。随后,经过认真的思考和准备,于1992年10月,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专门主持召开了第一次编委、作者会议,正式提出了《关于编撰(治乱警鉴〉的建议》,并研究制定了编纂体例和编撰大纲,明确了各位编委、作者的任务,确定用三年时间完成编撰工作。其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系统地总结、提炼出可供资政、资治的第二部史鉴著作,使各级领导者不仅能够了解中国历代王朝治乱兴亡中何为治、何为乱;而且要了解中国历代王朝治乱相继、治乱更迭、治世终究取代乱世的历史过程及其原因,认识何以为治、何以为乱。从而完整地、系统地、科学地揭示中国历史上治乱兴亡的特点和规律,更深刻地领会和记取带有规律性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通过一代一代维护治世、警避乱世和继往开来的努力,确保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
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不仅是举世公认的,而且是世界罕有的。中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宝贵经验,也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完的。史鉴著作既要求其广博,又要求其精辟;既要求其高,又要求其深;既要有以历史经验来教育、鼓励和鞭策人们的启迪意义,又要有对各种历史经验、教训加以概括和总结,提炼出客观规律和客观真理,来进一步启发人们的理论意义。因而史鉴著作的逐步深化,就要从通常单纯的写史记事,进一步上升到抽象的、理性的总结,也就是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这样,用以资政、资治的史鉴著作,才不仅在广度上,而且在深度上,在学术含量上,大大深化一步,提高一步。使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能够透过史实,看到规律,增强理性认识,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的过去,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的现在,更加正确地把握中国的未来。
《治乱警鉴》记述、总结和分析了上起先秦下迄清朝灭亡,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历代王朝治乱兴亡的历史过程及其原因。它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治世和乱世,有可供记取的正反两个方面丰富的历史经验。全书分为四卷,第一卷为先秦、秦汉;第二卷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第三卷为宋辽金元;第四卷为明清。总计400万字。
《治乱警鉴》用大量生动的史实,通过社会发展的演进和变化,鉴历代之兴衰,考古人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提供了多方面有益的借鉴:要居安思危、励精图治、清明吏治、选贤任能、革新求治、注重安民、富国强兵、移风易俗。《治乱警鉴》的编纂体例,融各种政论书和史书等多家之长,是对优秀的传世史书体例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志士仁人对“治乱之原”曾经进行过多方面的探讨。历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史学家都把“明鉴戒”作为自己认识思考和撰述的指导思想和目的。中国古代的政论著作,特别是史学著作,几乎把治道的探索确定为自己撰述活动的最高宗旨。“明鉴戒”可以说是绵延不绝的中国史学的一个优良传统。在这些方面,有许许多多优秀的传世之作。从政治学来说,有《管子》、《贞观政要》等等;从史学来说,有被誉为“历史之长城”的汉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也有作为史鉴专门体裁代表作的宋代司马光主持编撰的《资治通鉴》等等。
《治乱警鉴》同《国史镜鉴》一样,从学术源流而言,继承了中国古代政论书和史书的优良传统;在编纂体例上,除了承袭的一面,更有创新的一面。如果说《国史镜鉴》更接近于中国古26.代史书的纪事本末体,那么《治乱警鉴》则力求采摭和揉合各种史书体例的长处,使其独具风格,成为总结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专门撰述和分析治乱的第一部通史性的史鉴新著。《治乱警鉴》所遴选的每一个治世或乱世,从体例结构上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为“治乱纪事”,第二为“人物春秋”,第三为“大事年表”。这种体例,在以前的所有史书中还没有综合采用过。它既吸收了中国古代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三种写史体裁各自的优长,又进行了大胆地探索和创新。“治乱纪事”接近于纪事本末体。它是以治乱为线索,以事件为主题,采摭史料,阐明治乱相继、治乱更迭的来龙去脉;分析其原因、后果,给予恰当的评价,指明其可供借鉴之处。这种记述方式,叙事完整,因果关系清晰,适宜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资政、资治的需求。这一部分是全书的主体。“人物春秋”接近于纪传体。它突出了人物在治乱中的作用。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由各种各样的人的活动构成的。一个政治实体,乃至国家的治乱兴衰,人的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借助历史事件撰述治乱兴亡的历史过程的同时,没有忽视在治乱中起过各种各样作用的重要的和不同的历史人物,突出记述了他们在治乱中的各种表现,以此来透晰和显现《治乱警鉴》的史鉴效果。“大事年表”接近于纲鉴易知录。它的编撰,同“治乱纪事”和“人物春秋”一样,突出了治、乱的内容,其用途就是为了使读者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从绵延曲折的历史过程中,理出一个头绪,既与“治乱纪事”及“人物春秋”相辅相成,又可单独作为年表查用,均能体现出其对于资政、资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治乱警鉴》同《国史镜鉴》一样,仍坚定不移地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历史研究为现实服务的总原则,坚定不移地坚持发扬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后人负责的负责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因而对每一个治世或乱世的选材、写史记事、人物刻画、年表编排以及评论等,都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大胆的探索,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在选材上强调了历史性、典型性、广泛性和创造性;在写史记事上强调了科学性、思想性、生动性和可读性;在人物事迹的记述和刻画上强调了求真、求实和挖掘创新;在年表编排上强调了与“治乱纪事”和“人物春秋”相呼应;在评论上强调了求深、求准、求切,力戒无的放矢;在各个编撰环节上都强调要突出一个“鉴”字。所以,《治乱警鉴》虽不是学术专著,但却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学术价值。《治乱警鉴》的编撰和出版,是史学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在历史研究为现实服务和古为今用的创作上,相互结合的产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赵禄祥,河北省乐亭县古河乡西坨村人,1943年生,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曾任秦皇岛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秦皇岛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会长,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对书法、绘画、文学、历史颇有研究,1993年主编出版了长达400万字的史鉴巨著《国史镜鉴》,获中国图书大奖。其书法笔力苍拙遒劲,布局率意自然,有灵动之韵,作品多为日本和港澳台友人收藏,并多次参加各种书法展览。
国史镜鉴(全4卷)
治乱警鉴(全4卷)
《国史镜鉴(全4卷)》
主编:赵禄祥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ISBN:7200019593
出版时间:1993-09
开本:32开
页数:5723
定价:170
目录:
勤政篇
廉政篇
方略篇
用人篇
安民篇
谏诤篇
奸庸篇
改革篇
治军篇
执法篇
治学成才篇
德操篇
治家篇
爱国篇
《治乱警卷(1-4卷)》
主编:赵禄祥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030686
出版时间:1996/8/1
开本:32开
页数:4508
定价:190
目录:
第一卷(先秦 秦汉)
先秦
华夏初兴
商朝兴亡
西周兴衰
齐桓公以治伐乱
吴越争霸
社会大变动的序幕
昙花一现的强国
四战之国的盛衰
在夹缝中求生存
周旋于大国之间
泱泱大国的浮沉
跛足大国的兴亡
后来者居上
秦汉
初并天下
始皇起罪恶
二世而亡
治乱转换的契机
拨乱反正
文景之治
盛世风采
危机的阴影
昭宣中兴
元成衰世
帝国的末日
王莽改制的悲剧
光武中兴
明章治世
外戚与宦官的争斗
桓灵末世
董卓之乱与三国鼎立
第二卷(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魏晋南北朝
诸葛亮治蜀和北伐
司马昭灭蜀
晋武帝统一全国
八王之乱与永嘉之乱
东晋立国
昙花一现的前秦
东晋乱亡
乱世小治-刘宋元嘉之治
北魏太和改制北魏分裂
周武帝统一北方
隋唐五代
隋朝兴亡
贞观之治
武周改制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元和中兴
陇右风云
唐末乱亡
周世宗求致治
第三卷(辽宋金元)
辽
辽太宗治乱得失
皇位之争与穆宗乱刑
宋
宋初治平
宋初蜀变
王安石变法
君昏臣奸的末世
靖康之耻
金
大金立国
海陵兴亡
世宗致治
元
武功迭兴
立经陈纪为先
灭宋统一全国
至元盛世
皇室内乱,权臣迭出
顺帝亲政与脱脱“更化”
天下大乱,元室北迁
第四卷(明清)
明
洪武初治
“靖难”之役
仁宣致治
土木之变
弘治中兴
沿海倭乱
塞上风云
明末党争
崇祯乱亡
清
入关定鼎
平定三藩之乱
统一台湾
安定北疆
康熙盛世
雍正内治
乾隆鼎盛
江河日下,民乱纷起
鸦片之祸
天国悲歌
同治“中兴”
皇朝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