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组
淘书团年终盛宴
中图网>淘书团>文学>团购详情

淘书团

90年代中国文学评论文丛“e批评丛书”5册,荟萃李敬泽、何向阳、谢有顺、施战军、汪政、徐晓华的文学批评精选集,对当时的文学现象、理论、具体作品等各有独到见解

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文学:行动与联想》;
资深评论家谢有顺《先锋就是自由》;
著名作家何向阳《夏娃备案》;
《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爱与痛惜》;
文学研究专家汪政、徐晓华合著《自我表达的激情》。
他们以不拘一格的批评笔墨,从不同的视角或层面来切入文学作品,或深刻精警,或犀利独特,或严谨扎实,或自由放达。从中亦可看到20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我国文坛的潮起潮落。

×

关键字
名家文集
团购价¥29.9 ¥123.0 折扣2.4
已售43
缺货登记

返回淘书团>>

推荐理由

16开平装,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
每一本都是各位评论家在九十年代以来所作文学研究成果的精选结集
表达诉说着他们作为一个文学评论家的良知、正义、职责以及对于当前的文学现象、文学性质、文学发展以及具体作家作品的独到见解与鲜明立场
可以说,20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的我国文坛的潮起潮落,重要的作家作品以及文学理论上的突破与收获,在这些批评家们的著作中都得到了评说和总结
友情提示:因年版久远,品相自然旧,介意的读者请慎拍

一脉相承:中华历代文化鉴赏
洞明世事,从读书开始
钟灵毓秀之地:各省文化大赏
隽永的精神家园:中华艺术盛景
探索东方奇幻世界:神、鬼、人
书友说
  • ztw*** 2022/8/8 10:20:34
    很好,物美价廉
  • coo*** 2022/7/25 10:28:59
    以这样低廉的价格买下这样一套书,如果是当代文学的读者,超值不用说了。
  • ztw*** 2022/7/17 21:42:14
    这套书有点泛黄了,没塑封,但九五成新还是有的。
  • lim*** 2022/6/7 1:54:11
    分享专业文学研究的观点。
查看下一条 >>

丛书简介

“e批评丛书”是一套关于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学评论。由大多出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批评家所著,他们在九十年代取得了丰硕的批评业绩,他们的地位、名声和影响也许还无法与八十年代那批批评家相比,但是他们已经开始了全新的追求,他们的第*次“集体亮相”也算得上是对一个时代文学批评成就的一次总结和展览。
丛书中的每一本都是各位评论家在九十年代以来所作研究成果的精选结集。作为“e时代”青年评论家的代表,他们以各自不同的一套批评笔墨,或深刻精警、或犀利独特、或严谨扎实、或自由放达,从不同的视角或层面来切入当下的文学创作,表达诉说着他们作为一个文学评论家的良知、正义、职责以及对于当前的文学现象、文学性质、文学发展以及具体作家作品的独到见解与鲜明立场,撇开浮沫,洞入真知,再现了文学的本真状态与精神走向。可以说,20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的我国文坛的潮起潮落,重要的作家作品以及文学理论上的突破与收获,在这些批评家们的著作中都得到了评说和总结。

编辑推荐

李敬泽《文学:行动与联想》
本书是文学批评家李敬泽的文学批评文集。
李敬泽,1964年生,祖籍山西。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作家。历任《小说选刊》杂志编辑,《人民文学》杂志编辑、第*编辑室副主任、主任,《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90年代中期开始批评写作,曾获中华文学基金会冯牧文学奖青年批评家奖。著有《颜色的名字》、《纸现场》、《河边的日子》、《看来看去和秘密交流》、《冰凉的享乐》、《读无尽岁月》、《见证一千零一夜》等多部文集。

何向阳《夏娃备案》
本书是作家何向阳的文学批评文集。
何向阳,1966年生,祖籍安徽。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六、七届委员。中华全国青联十届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理论部副主任,研究员。曾获“鲁迅文学奖”、“冯牧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等各级奖项30余种。散文入选中国文学排行榜、《中国散文精选》;理论入选“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中国新文学大系”。

谢有顺《先锋就是自由》
本书是资深评论家谢有顺的文学批评文集。
谢有顺,1972年生于福建长汀。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化研究。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小说学会常务理事。曾获冯牧文学奖、《当代作家评论》奖、《南方文坛》优秀论文奖、广东文学评论奖等。在《文学评论》、《当代作家评论》等刊物发表有当代文学批评、思想随笔一百八十余万字。出版有《我们内心的冲突》、《活在真实中》、《我们并不孤单》、《话语的德性》、《身体修辞》、《贾平凹谢有顺对话录》、《于坚谢有顺对话录》、《此时的事物》等论著。主编丛书多套。

汪政 晓华《自我表达的激情》
本书是江苏省文学研究专家汪政、晓华合著的文学批评文集。
汪政,1961年8月生,江苏海关安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晓华,本名徐晓华,1963年生,江苏省如乐县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二人大学毕业后到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工作,从事中等师范教育二十年,2001年调至南京,分别供职于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江省作家协会。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合作从事现当代文学和文艺理论的教学与研究,侧重于中国当代小说批评。编著有《涌动的潮汐》、《导读》及大中专文科教材多种,在《文艺研究》、《读书》《当代作家评论》《文艺争鸣》《小评评论》等报刊发表论文及评论二百余万字。曾获紫金山文学奖《批评家》《南方文坛》优秀论文奖多种奖项。

施战军《爱与痛惜》
本书是《人民文学》主编、资深文学批评家施战军的文学批评文集。
施战军,1966年生于吉林通榆。中国小说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2007年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9年调入鲁迅文学院担任副院长。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艺报〉与当代中国文艺思潮》、教育部人文基金项目《〈人民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等科研课题。 曾担任鲁迅文学奖、新概念作文大赛等奖项终评委。 2012年当选《人民文学》杂志主编。著有《世纪末夜晚的手写》、《碎时光》等,曾获刘勰文艺评论奖、齐鲁文学奖等多项奖励。

总序

瞧,他们走来了(代总序)
吴义勤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完成了一次巨大的历史转型,这次转型在全面推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也给中国的精神文化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困惑与创伤。而文学和文学批评则无疑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与牺牲品,文学的边缘化、文学中心地位的失落、商业对文学的冲击、公众对文学的漠视等等,都使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学陷人了前所未有的困窘之中,在此情况下,文学批评的风光不再、饱受诟病也就更是自然而然的了。不仅如此,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文学批评的困境还来自于其自身的压力,那就是八十年代中国文学及文学批评与意识形态“合谋”而形成的“繁荣”,已经事实上构成了九十年代中国文学及中国文学批评的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不打破这个“神话”、消除这道阴影,九十年代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学批评的“真相”就会被遮蔽,就不可能得到客观和公正的评价。
仅就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批评来说,“缺席”、“失语”的指责可谓不绝于耳。但这种指责又在多大程度上是接近真相的呢?许多人在怀念八十年代文学批评和文学批评家的背景上,面对一大批八十年代成名的文学批评家在九十年代纷纷离开文学批评现场的事实,发出“缺席”、“失语”之类的感慨其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他们不应据此忽视另外一种事实:那就是在八十年代批评家离场的同时一大批九十年代批评家的登场,以及这代批评家在九十年代的批评业绩。真相也许是这样的:一代人走了,又一代人来了,但是对上一代人怀旧、挽留、痴情甚至有些怨艾的目光,模糊了我们的双眼,使我们对新一代人的成长与奋斗视而不见。
这其实也就是我们策划这套“e批评丛书”的背景。关于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学批评,我们有自己的判断,我们不认同所谓“缺席”、“失语”之说,更不认为九十年代的文学批评对比于八十年代就是倒退了,相反,我们更愿意把九十年代看做文学批评回归其本体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许还够不上“超越”、“突破”之类夸张的说法但是它前进的步伐却无疑是坚定而有力的。我们选择的十位批评家大多出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在九十年代取得了丰硕的批评业绩,他们的地位、名声和影响也许还无法与八十年代那批批评家相比,但是他们已经开始了全新的追求,他们的第*次“集体亮相”也算得上是对一个时代文学批评成就的一次总结和展览。这套书不是宣言,也不是证明,而是一次货真价实的“呈现”与“展示”,这代批评家将用他们*优秀的批评文章标示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e批评丛书”*终能够面世,首先要感谢的是山东文艺出版社的路英勇社长,早在二〇〇〇年深圳大学的一个学术会议上,我、洪治纲和谢有顺就有了这套书的设想,后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愿。二〇〇三年十一月份,山东文艺出版社的路英勇社长和陈光新总编邀我、张清华、施战军和黄发有四位在出版社召开了一个选题座谈会,我谈了这个选题,得到了路社长的热情响应。他对九十年代的文学批评非常熟悉也非常关注,当即就给这个选题以很高的评价。后来几天,我又和路社长进行了几次热烈的长谈。我拟了这代批评家二十人的名单,最后由路社长和陈总编定下了
出版两辑的规划并圈定了两辑批评家的人选名单。就连“e批评”这个丛书品牌也是我和路社长在长谈中确定的。在我们的理解中,“e"时代既是二十一世纪信息时代的指称,又是一个指向未来的不确指的年代,它是告别,又是开端。而“e”批评则应是能体现“e”时代文学批评“标高”的批评,它应超越前人,启示未来。因此,对我们来说,“e”批评既是“确认“,又更是一种“期待”,我们期待*流的批评,期待优秀的具有特殊“高度”的批评家。
当然,我们知道,历史不是由自己书写的,“e批评丛书”同样也不是一个历史的“定本",它也许证明不了任何东西,但它是一个“平台”,它让这代批评家拥有了交由历史审判与选择的机会。他们就这样走来了,历史也许将会由此被改写。

精彩书摘

一九九八年初,毕飞宇的《哺乳期的女人》获得第一届鲁迅文学奖的短篇小说奖。这是一篇清澈而又幽深的、非常伤痛的小说,伤痛令人感动。人们喜欢被感动,不喜欢被冒犯。所以尽管《是谁在深夜说话》是毕飞宇自己最珍爱的小说,尽管不少人认为它是一九九四至一九九五年间最出色的短篇之一,但它无法与《哺乳期的女人》竞争——我对飞宇说:这个“女人”是正宫娘娘啊。

《是谁在深夜说话》中,有一段王彬彬在评论毕飞宇的文章中曾经引用,在此,我再次引用:

“我突然想起来了,为了修城,我们的房子都拆了,现在城墙复好如初,砖头们排列得合榫合缝,逻辑严密,甚至比明代还要完整,砖头怎么反而多出来了?这个发现吓了我一大跳。从理论上说,历史恢复了原样怎么也不该有盈余的。历史的遗留盈余固然让历史的完整变得巍峨阔大,气象森严,但细一想总免不了可疑与可怕,仿佛手臂砍断之后又伸出一只手,眼睛瞎了之后另外睁开来一双眼睛。我望着这些历史遗留的砖头,它们在月光下像一群狐狸,充满了不确定性。”

为了完整地、原模原样地修复明代城墙,城墙边的房屋都被拆迁,以便收集散失的城砖。现在,城墙修好了,“我”却提出了这么一个唐突锐利的疑问。

这个疑问是令人震惊的,也是令人恼怒的。当初有朋友愤愤地说:不就是多出几块砖吗?我说是啊是啊,就是几块砖。但是,读过这篇小说的许多人都记住了这几块砖,它们是某种历史洞见无可辩驳的证物。

毕飞宇的小说是典雅的——很多人都这么说,这没错,他的不少小说都体现了高华纯正的趣味。但典雅的小说往往不是好的小说,如果你看一篇小说,只是看出了典雅,那么这不是小说写得失败,就是你的阅读失败。小说的真正精神,我觉得,是放纵的,它是个敢想敢干的野孩子。

而毕飞宇的小说是好小说,并不是因为它们“典雅”,而是因为在典雅之中,有一种无情的锐利。他戴着天鹅绒的手套,发出防不胜防的飞镖,在他的同代作家中,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对人性的弱点、对意识和语言中的破绽高度敏感。

这个人也是锐利的。有一次,谈起毕飞宇,我如此断言。于是“友邦惊诧”:飞宇可是君子呀。飞宇当然是君子,作为朋友,他随和淳厚,但他的天性中有一种隐蔽起来的暴烈。我没有领教过,但我能够感觉到,毕飞宇是暴烈的,就像你能从一位修洁温雅的侠客身上感到危险的剑气。

毕飞宇最为凌厉暴烈的作品是他的《哥儿俩》,这篇周游了两个刊物,最后发于《钟山》的小说贯彻着重要的洞见:文化中令人惊恐的认同危机,但它的真正力量在于对躁动于心灵和生存的深黑之处的那头狂暴怪兽的呈露,这种呈露绝望而坚定。

——李敬泽《文学:行动与联想》

 

只是在路上么,那个反叛的目标只是反叛的形式?《嚎叫》的金斯堡在另首《美国》中或有答案,反战的呼声并不比嚎叫更弱:“美国我们何时休止人类的大战?/用你们的原子弹操你们自己去吧”,直到“是的我不想参军也不想到标准件厂开车床,我近视精神有病不管怎么说。/美国我是在螳臂挡车了”的划界与势不两立。

凯鲁亚克表述得更极端,对那扩展军备为实却打着保护民众之名的两面,“不管怎么说,我宁愿全世界因为饥馑而全部死去而不愿看见愚蠢的火箭和机器以及炸药花光我们大家买粮食的钱,之后再把我们的脑袋都炸飞”(参见李斯编《垮掉的一代》),言辞激烈,却不只是说说看的,正如行路也并不只简单到走走看看,纵然有六十年代的氛围,却也是个体的呼声,这些革命即天命的人物,没有辜负诗人之称。是阶段性么,反叛是否能够彻底施行?那动机,身背行包把个世界甩在后面的姿态里,更多是对他要远离的敌人——中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和通行其间的职业爬行主义的反感,一路干体力活一路自食其力地且行且进,如《达摩流浪者》中主人公的倾听,“那是工人、扳道夫和伐木者的语言”,在实利与势利至上的境遇里,能够诞生这样的文字可不简单。正因如此,《在路上》那八万多里的行程和记述它的长达二百五十尺的纸卷才有意义。这群六十年代人在路上追寻目的,他们直身前行,狂野而憔悴,并且厌恶热爱都分明得很,只是尚未找到更恰切的反叛武器,所以只有拿来爵士乐、摇滚、群居、流浪、毒品、嬉皮士、长发、酒来书写背逆。这是这代人的局限与遗憾。但是那个叫Morris Dickstein的解读者仍然看出了这代流亡者的气质——“乌托邦的思想虽然可能落空,却是忘不掉的。曾在许多伪装之下召唤过整整一代人伊甸园之门人像卡夫卡的城堡一样在远处闪现,既无法接近,又无法避开。”①

(①[美]莫里斯·迪克斯坦:《伊甸园之门—六十年代美国文化》,第275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8月版。)

“但是·····已有进入乐园的愿望。是否是那补白?或者也如作者的下一代胸前佩戴的徽章,称那乌托邦为绝望,却仍要紧抱不放!”

——何向阳《夏娃备案》

图片展示












本单详情

《夏娃备案》
作者:何向阳
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923465
出版时间:2004年5月
开本:16开
页数:291
定价:28元

目录
瞧,他们走来了(代总序)
文学:人格的投影(代序)——文学研究的一种思路
一 1989
二 1992
三 1993
四 1994
五 1998
六 1999
七 2000
八 2002
九 2003
跋:苍茫朝圣路——我所了解的何向阳


《自我表达的激情》
作者:汪政 晓华
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923434
出版时间:2004年5月
开本:16开
页数:285
定价:26元

目录
瞧,他们走来了(代总序)
行到江南依旧梦(代序)
推拒与构建——第三种批评下的“汉语小说”研究
惯例及其对惯例的偏离——试论当前长篇小说文体的观念与实践
有关短篇小说技术的断想
略论当前的现实主义创作及其批评
新生代,我们知道多少——《小说的立场》序
先锋小说·新写实·新生代——对一个文学宗谱的描述与思考
自我表达的激情——有关汉语写作的札记
有关当代作品鉴赏的几个问题
日常生活的叙事伦理
家园意识——新时期散文转型散论
传播演进中的诗歌现场
论王安忆
论贾平凹
毕飞宇的短篇精神
疼痛的写作——有关鬼子作品的讨论
词与物——有关坚写作的讨论
轻逸诗人艾伟
论《坚硬如水》
智性的写作——韩乐的小说方式
篱外新绿又两枝——关于马丽华、钟鸣的阅读笔记
我们距布拉格有多远——推荐一篇文学对话
传媒时代的普通批评
叙述的代价——回忆的一次文学讨论
图像时代的语言
南方的写作
跋:批评的美丽——汪政、晓华批评论


《先锋就是自由》
作者:谢有顺
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923472
出版时间:2004年5月
开本:16开
页数:290
定价:26元

目录
瞧,他们走来了(代总序)
自序
叙事也是一种权力——中国当代小说的话语变迁
消费社会的叙事处境
文学身体学
先锋就是自由
再度先锋
真实在折磨着我们
通往小说的途中——我所理解的几个关键词
法在无法之中——关于散文的随想
文学是慢的历史
余华的生存哲学及其待解的问题
一九五七年的生与死
从檀香刑的梦中醒来
消费社的暧色幽默
铁凝小说的叙事伦理
卡夫卡的内心生活
跋:为了批评的正义和尊严——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


《文学:行动与联想》
作者:李敬泽
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923427
出版时间:2004年5月
开本:16开
页数:170
定价:17元

目录
瞧,他们走来了(代总序)
序:话说给谁听?
一 2003年-2004年
1 远行者和离家出走者的小说——《小说极限展2004》导言
2 陈希我:提问者
3 须一瓜:尾条新闻,头条小说
4 张楚:真正的文学议程
5 反对CEO的写作,以汪若为例
6 对话:小说的可能性——在鲁迅文学院的一次讨论
7 关于评奖和长篇小说——在《羊城晚报》“花地”论坛的发言
8 写实与超越写实——2003年的长篇小说
9 天塌地陷与细水长流——就鼎均文学奖答《楚天都市报》问
10 一个常识,以北北和董立勃为例
……
二 1996年-2002年
……
跋:高眼慈心李敬泽


《爱与痛惜》
作者:施战军
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923496
出版时间:2004年5月
开本:16开
页数:289
定价:26元

目录
瞧,他们走来了(代总序)
自序
茹志鹃小说与中国当代文学
克制着的激情叙事——毕飞宇论
绿色批评家
俊逸的纸上魔法——李敬泽的散文
欲望话语与恐惧分布——九十年代前半期洪峰小说论
作为文人——别种意义上的叶兆言
后怕的历史记忆——评叶兆言的《没有玻璃的花房》
笔记潘军
我印象中的潘军
最后关头的倾说
——从《长恨歌》的视点谈起
爱与痛惜:呢喃中的清朗——魏微的《流年》
《化妆》的震撼力
朱文颖:活化动感苏州
李洱:反写者的空间
看《鸟巢》说荆歌
影像在迷失中焦渴
——卫慧小说论
颤动的斑马线
——刘照如小说印象
体恤与知情之间的伤怀
——刘玉栋小说读想
照拂暗影中的纹路
触摸现实生存的人格质地
小说里的错落关系
——读郝炜的小说
陶纯小说论
《等待》:不耍花招的杰作
文学批评:对话与潜对话
——林舟的文学空间及话语姿态
先锋写作:方位调整与精神新生
“立人”梦想与人格压迫
告别“新生代”
丰收的庄稼与新生的林带
当下写作的评论盲区
九十年代创作走向分流的实质
——一个有关文学理想的话题
女性文学的自在形态
史识的独立与史构的更新
刊情是一面镜子
一九九九年中国文坛热点解析
……
跋 孔范今

淘书团小贴士

1、全场包快递,快递不可达区域使用邮政小包,需自付邮费(港澳台、新疆西藏运费政策>>

2、淘书团订单限30分钟内支付,逾时将被取消。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团购畅销榜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