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丛书”4册:《高贵与卑贱的距离》 《国家的限度》《共用知识空间》《教育中的“肉”与灵》。着眼于教育相关的4个主题,进行社会学分析,具有相当的专业性与参考研究价值。
着眼于影响教育的种种“社会平等问题”,围绕学校文化、身体社会学、“制度化”学校、新课程改革行动案例研究4个主题,进行社会学分析。从宏观的教育制度、教育政策,中观的教育管理、教育组织,直到微观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皆有涉及,具有相当的专业性与参考研究价值。
★ 16开平装,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 可供各大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书使用
★ 《高贵与卑贱的距离——学校文化的社会学研究》:对“学校文化作为社会控制的手段被生产利用”这一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剖析
★ 《教育中的“肉”与灵——身体社会学研究》:探究教育研究及教育实践中存在的“身体”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受教育者的精神建构与生成
★ 《国家的限度——“制度化”学校的社会逻辑》:展开对学校行为的分析,并由此来论证国家和社会在学校行为中所起的作用
★ 《共用知识空间——新课程改革行动案例研究》:对新课程改革行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友情提示:年版久远,书页易脱胶,介意的读者请慎拍
以“社会平等”这一学科之眼来审视教育,所看到的便是影响着教育、发生在教育及受制于教育的各种各样的平等问题。
可以说,在整个教育领域中,社会平等问题几乎无处不在。从宏观的教育制度、教育政策,中观的教育管理、教育组织,直到微观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都与社会平等问题有密切关联,或者说,都可以通向社会平等问题。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研究者在对教育进行社会学审视时,其言说与论著张口闭口都是“社会平等”这个词,而是说,其研究之出发点与归宿点、其所论述的问题之要害,都可归结到影响着教育、发生在教育或受制于教育的社会平等问题上来。
《高贵与卑贱的距离——学校文化的社会学研究》
自从诞生以来,学校文化就一直试图制造一种“高贵”的理念。无论是早期的精英主义教育,还是今天的大众化教育,学校文化实质是塑造了两种“卑贱”的群体,一种是学校体制的成功者,另一种是学校体制的失败者,他们*终从学校中学来的仅仅是被制度所操控所左右的“卑贱”的生存方式。在“高贵”与“卑贱”之间,人们是否真的别无选择、不能选择吗?!
本书的主体内容共分四章,分别为“差别”、“控制”、“对抗”、“抉择”,也即反映了学校文化作为社会控制的手段被生产利用的四个不同过程。首章主要对学校文化中的差别利用及制造的过程进行分析。以学校为核心的整个教育体系是实施社会控制的一个重要机制,第二章主要对以学校为核心的教育行为中的“控制”问题进行考察。在反映学校文化的日常生活中,各种控制与反控制的对抗技术总是被教师与学生灵活机巧地运用着,第三章主要对学校文化中的这种抵制术进行深入剖析。对于社会的控制,作为个体的人时常处于“两难”的状态,人们不得不通过一种观念的“换算”权衡利益得失,以便做出合适的选择。第四章即描述了学校文化中所表现出的种种“换算”与“选择”现象。结语部分对全书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一种教育的理想。
《教育中的“肉”与灵——身体社会学研究》
身体是一种实践模式,身体把我们带向了教育场域,身体参与了教育实践,实现了教育实践,体现了教育实践,领会了教育实践。同时,身体也反映了教育实践。
行动体验中的身体,不只是“躯体”、“肉体”,它是自我的“体现”,显示的是个体的生存状态、行动能力,是个体精神建构的本源。然而现代教育却把身体当成“工具”,规训它,役使它。于是,身体变得僵硬,心灵变得枯竭。
面对教育研究及教育实践中存在的身体问题,本书旨在重新审视身体,探求教育研究“显身”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以便更好地理解受教育者的精神建构与生成。
本书共分4个章节对身体社会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从身体与教育研究、教育中的身体形态、教育日常生活中的身体主体活动等。
《国家的限度——“制度化”学校的社会逻辑》
本书通过探求影响学校行为的社会(也包括国家)因素,来展开对学校行为的分析,并由此来论证国家和社会在学校行为中所起的作用,这种分析集中于学校成员的行为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地方社会网络等问题上。其主要内容包括学校行为诸面相、学校行为的动力、学校行为的机制等。
《共用知识空间——新课程改革行动案例研究》
在新课程改革中,被动员起来的行动者借助国家力量所展开的改革行动,使得教育知识的建构过程与秩序格局忍不住让人浮想联翩:这些具备了改革资格的行动者,在实践的紧迫性与偶然性面前,在生存的考虑与策略的选择中,在群体间的利害博弈与相互妥协中,既有对控制性力量的寻求与再生产本阶层文化的可能,亦有相反力量的冲撞;既有对已有秩序的屈服与妥协,亦有充满激情与个性的困惑与努力;既有寻觅的坚持与异化,亦有变通的策略与智慧……在这种丰富、复杂的共用空间中建构出来的教育知识,不会是只有生机没有危机,只有希望没有虚妄,它很可能是个“混合范畴”。
本书分6个章节对新课程改革行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具体内容包括魂灵意识与观念秩序、合法化表达、改革行动的组织化等。
《高贵与卑贱的距离——学校文化的社会学研究》
作者:周宗伟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014648
出版时间:2006年12月
开本:16开
页数:239
定价:28元
目录
序
导论
第一节 教育研究问题的确立
1.研究者的“教育观”
2.教育研究的视域
第二节 学校文化:教育研究的一种视野
1.文化研究的诞生
2.“学校文化”的内涵
3.“学校文化”作为研究视角
第三节 学校文化研究的社会学路径
1.研究范畴:大众社会
2.核心关系:大众文化与学校
3.研究方法及材料选择
4.关于本书的相关说明
第一章 差别
第一节 自然差异
1.“中”与“西”
2.“城”与“乡”
3.“男”与“女”
第二节 社会区隔
1.“教”与“闲”
2.“雅”与“俗”
3.“优”与“劣”
第三节 差别的效用
1.文化空间
2.身份符码
3.权力格局
第二章 控制
第一节 身体建构
1.身体社会化
2.“学校化”的身体
第二节 社会寓言
1.专家
2.公平
3.秩序
第三节 情感的权力
1.情感社会化
2.“好人”哲学
第四节 文化的宰制
1.语言规范
2.文化阉割
第三章 对抗
第一节 日常生活的游击战
1.假意逢迎
2.弱者联盟
3.意义拒斥
第二节 符号沙场的信息战
1.逻辑否定
2.语义转接
3.文化背离
第三节 教学前线的阵地战
1.冷眼看师
2.直言戏师
3.挺身斗师
4.师生对垒
第四章 抉择
第一节 作为“大众”的师与生
1.“圣师”与“贱民”
2.“差生”与“凡人”
3.“人”与“猿”
第二节 学校中的大众行为
1.“检讨”事件
2.“退学”风波
第三节 抉择的资本
1.游戏化的妥协策略
2.人文主义的关怀取向
3.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立场
结语 寻找回来的世界
参考文献
后记
《教育中的“肉”与灵——身体社会学研究》
作者:闫旭蕾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016185
出版时间:2007年10月
开本:16开
页数:270
定价:29元
目录
总序
引子
导言:从身体的角度看
第一节 教育场域中凸显的身体问题
第二节 主要理论资源
一、作为意义纽结的身体
二、来自身体社会学研究的启示
三、来自身体现象学研究的启示:“身”与“在”
四、关于已有身体研宂的思考
第三节 从身体的角度“看”教育
第一章 身体与教育研究
第一节 “隐身”的教育研究
一、“隐身”成因
二、“隐身”可能存在问题
第二节 “显身”的教育研究
一、“显身”的必要性
二、“显身”的可能路径
第二章 教育中的身体形态
第一节 国家——工具身体
一、国家——工具身体的小现
二、国家 ——工具身体的形成
第二节 道德——纪律身体
一、“培养身体”与培养德性
二、道德——纪律下“培养身体”
第三节 时空——制度身体
一、时空、制度与身体
二、教育场域中的时空、制度与身体
第三章 教育日常生活中的身体主体活动
第一节 课堂教学中的听、说、看
一、说与说什么
二、听与倾听
三、看与被看
第二节 学校日常生活中的微行为效应
一、看与被看的效应
二、说与听的效应
三、肢体语言效应
第三节 读与写
一、读“文”
二、读“图”
三、学生的写
第四节 教育中被遗忘的感官系统:触觉
一、感官的等级
二、触觉的认可
三、教育中的另类人:td人
第四章 身体、身体自我与自我建构
第一节 成长中的身体遭遇
一、生理发育:月经
二、身体“受伤”:体罚
三、个体“偶”遇
第二节 孤独的身体
一、政治建构身体
二、孤独的身体
三、郁闷心情
第三节 教育场域中的欲望叙事
一、压抑“性”
二、反压抑“性”及教育策略
第四节 身体自我及其自我建构
一、自我与身体
二、自我与身体自我
三、成长中的自我与身体自我
结语:身体的力量与限度
主要参考文献
《国家的限度——“制度化”学校的社会逻辑》
作者:庄西真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015263
出版时间:2006年12月
开本:16开
页数:234
定价:27元
目录
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代序)
导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缘起
一、一个人的学校生活史
二、学校的重要性
第二节 理论资源
一、相关研究述评
二、与学校行为有关的几个命题
第三节 分析框架及行文顺序
一、学校、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二、关系网络(社会结构)与学校
三、本书的结构
第一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学校的个案研究
第二节 学校的类型研究
第三节 学校研究中的资料搜集方法
一、参与观察
二、深度访谈
三、文献分析
第二章 社会背景
第一节 “总体性社会”的特点
一、“总体性社会”中的资源分布
二、“总体性社会”中的国家 社会关系
三、“总体性社会”中的农村教育
第二节 “后总体性社会”的特点
一、“后总体性社会”中的资源分布
二、“后总体性社会”中的国家-社会关系
三、“后总体性社会”中的乡村社会
第三章 学校行为诸面相——以山东省JN县莲花中学为例
第一节 学校是什么
第二节 莲花中学所在县、镇的大致情况与教育沿革
第三节 莲花中学
一、学校坐落与空间
二、学校行政架构
三、学校的干部
四、学校教师的“乡亲化”现象
五、学校的规章制度
六、学校召开的会议种类
七、学校边界及成员的生活半径
八、学校内部的分化与流动
九、学校成员的角色及其社会关系“初级化”现象
十、学校与国家
十一、学校与社会
第四章 学校行为的动力:资源、权力和利益表达
第一节 资源、权力和利益表达的概念
一、社会资源
二、社会资源配置的三种方式
三、权力
四、利益表达
第二节 学校及其成员与资源、权力和利益表达
一、学校与资源
二、校长的资源与权力
三、教师的资源与权力
第三节 学校自主性
一、学校自主性的含义
二、学校自主性兴起的原因
三、学校的“有限自由”和“无限受令”
第五章 学校行为的机制
第一节 学校中的“拟差序格局”
一、对“差序格局”的再认识
二、基于“拟差序格局”的学校成员分类
第二节 学校在科层结构中的行为机制
第三节 学校在关系网络结构中的行为机制
第四节 学校在派系结构中的行为机制
第五节 学校成员对科层机制和关系网络机制的双重认可
第六节 学校行政人员的“惯习”
一、学校场域及学校行政人员的“惯习”
二、学校行政结构与行政人员言行分析
三、学校行政人员“惯习”的形成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共用知识空间——新课程改革行动案例研究》
作者:高水红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017205
出版时间:2008年1月
开本:16开
页数:250
定价:26元
目录
总序
引言 成为“教育知识”:何以可能?
第一章 “社会行动”的理论视野
一、行动者意义的凸显
二、行动的动力:行动者与结构的二律背反
(一)道德个体的诞生:社会分化的紧张
(二)生活风格的凸显:现代性的文化悖沦
(三)有纪律的激情:行动者与秩序的张力
三、行动的规则:从科尔曼到布迪厄
(一)理性行动:资源和利益的获得
(二)沟通行动:协商与共识的达成
(三)实践行动:资本和场域的建构
四、行动者及其关系网络
五、朝向建构主义的分析思路
(一)现实之维
(二)时间之维
(三)关系之维
第二章 以何名义启动改革?
一、以“时代”的名义
(一)时代的需要
(二)“个体”言说与“总体”言说
(三)有时代感的人
二、以“国家”的名义
(一)“找到共识”
(二)政治话语的修辞
(三)作为话语的政策
(四)个性的力量
三、以“知识”的名义
(一)第八次课改
(二)为学生立言
(三)学生·知识·命运
四、改革行动的“意义化”
(一)背景权利与话语实践
(二)借口:作为一种话语实践技术
(三)改革行动的意义域
第三章 魂灵意识与观念秩序
一、作为“魂灵”的素质教育
二、大概念诱惑
三、“理论”角色与意识形态
四、一场争论:在真与假之外
(一)只是观点之争?
(二)弦外之“因”
(三)争沦的继续
(四)延展事实:隐蔽语本的作用
五、批评的可能空间
(一)声音与立场
(二)说法与秩序
(三)在矛盾中生存
(四)为教育立言:何以可能?
第四章 合法化表达
一、表达的坛场
(一)会议:“共识”的达成
(二)培训:仪式化改革与资本形成
(三)出版物:“人物”的生产
二、表达的视界
(一)东西比较:他者想像
(二)新旧划界:破与立
(三)关键词的生产:“标准”的新说法
三、表达的立场
(一)上与下:不同的力量
(二)快与慢:不同的声音
(三)城与乡:不同的设计
四、合法化的延伸
第五章 改革行动的组织化
一、常设机构:“课程中心”的创建
(一)角色模糊与改革行动
(二)从附属性组织到公益性组织
(三)组织空间的拓展
二、临时性组织:项目组及其网络
(一)案例:一个网站的筹划
(二)国家、市场与知识生产
三、改革行动的组织化动员
(一)行动者·国家·社会
(二)组织化动员:从“命令”到“参与”
(三)改革行动的多元参与
第六章 讨论:“旁观者”知识学与“参与者”知识学
一、“旁观者”与知识社会学的传统
(一)别处的生存
(二)漂浮的立场
(三)绝望的话语
二、“旁观”与“参与”:社会变迁中的视角选择
三、行动参与:作为一个分析框架的提出
(一)共用的行动空间
(二)参与行动的逻辑:相容与排斥
(三)行动的意义域
四、“参与者”知识学与当下中国的教育知识变革
(一)叙拉古的诱惑与尴尬
(二)参与者知识学与理论建构
(三)教育改革与教育社会学的使命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