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远文学史书系”精装7册,涵盖东方文学史、日本文学汉译史、中国比较文学史、中国题材日本文学史、中日现代文学关系史等7个方面,立论严谨,阅读和研究价值极高
王向远教授是当代知名的中外文学史专家,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国、日本及西方国家的文学发展史,在该领域内极有建树。
本团购包括《东方文学史通论》《东方文学译介与研究史》《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史》《中国日本文学研究史》《中日现代文学关系史论》《日本文学汉译史》《中国题材日本文学史》7册,均为王教授的代表之作,对于喜爱和研究中外文学的读者都是一套上佳范本。
★16开精装,九州出版社出版
★王向远,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发表论文260余篇,著书20余种计600万字,译作20册计360万字
★《东方文学史通论》:我国首部由个人撰述的东方文学史著作,东方文学入门读物
★《东方文学译介与研究史》:一部关于东方文学在中国译介与传播史的研究著作,中国的东方文学学科史
★《日本文学汉译史》:外一部中国的日本文学翻译史著作,揭示了日本文学如何被中国翻译家创造性地转化为中国的“翻译文学”
★《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史》:一部20世纪中国比较文学学术通史著作,展现了20世纪中国学术文化现代化、世界化的历程
★《中国日本文学研究史》:国内外一部关于中国的日本文学研究史的专门著作,对重要人物及重要成果做了分析评述
★《中国题材日本文学史》:国内外一部中国题材日本文学史著作,对一千多年来以中国为舞台背景或以中国人为主人公的日本文学做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评述研究
★《中日现代文学关系史论》:一部全面系统的中日现代文学关系史研究与比较研究的著作,指出了日本文学在中国文学现代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东方文学史通论》
本书是我国*一部由个人著述的东方文学史著作,运用比较文学及区域文学、世界文学的观念与方法,从文化学特别是审美文化的立场出发,将东方各国文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学区域予以把握,寻求区域联系性与内在统一性,建构了严整独特的东方文学史体系,实现了东方文学史著作由以往的社会学模式向文化学模式的转型。
《东方文学译介与研究史》
本书是我国一部关于东方文学在中国译介与传播史的研究著作,采用历史文献学与比较文学的方法,将翻译文学史、学术研究史结合起来,系统地梳理了20世纪一百年间东方各国文学在中国译介与传播的历史,对东方文学译介与研究的重要成果做了评述总结,并在书后附录《20世纪中国的东方文学研究论文编目》作为正文的补充与延伸,从而较为完整地呈现了这一领域的知识系统。
本书对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学科建设,对于促进中国文学与东方文学、世界文学的交流,对于指导读者阅读东方文学译本,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日本文学汉译史》
本书是外一部中国的日本文学翻译史著作。
全书将日本文学汉译置于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的大背景下,以翻译文本为中心,把日本文学汉译史划分为五个时期,围绕各时期翻译选题的背景与动机、翻译家的翻译观、译作风格及其得失、译本的读者反应、译本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等问题展开论述,揭示了日本文学如何被中国翻译家创造性地转化为中国的“翻译文学”,展现了现代中国文学的开放性、包容性及对外国文学的吸收、消化。
本书对于丰富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内容,对于深化中国翻译史、翻译文学史和比较文学的研究,对于引导读者阅读和欣赏日本文学译本,都有一定的价值。
《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史》
本书是一部20世纪中国比较文学学术通史著作,是在作者的《中国比较文学二十年(1980—2000)》(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二十世纪中国人文学科学术史丛书·比较文学研究》(与乐黛云合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的基础上扩写而成。
全书将史学、文献学方法与学术批评结合起来,评述了20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的发生发展与学术研究的百年历史,对学术目前的重要人物及代表性成果做了分析评论,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规律及其学术特点做了评述,从一个侧面揭示了20世纪中国学术的世界性、开放性、包容性的基本特征,展现了20世纪中国学术文化现代化、世界化的历程。
《中国日本文学研究史》
中国的日本文学研究已有一百多年学术传统,大体上经历了由浅入深、由文学评论到文学研究、由非专业化到专业化、由追求功用实用价值到追求非实用的纯学术价值乃至审美价值的发展演变历程,作为我国外国文学研究史乃至整个学术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历史阶段,对我国的社会文化、审美文化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本书作为国内外一部关于中国的日本文学研究史的专门著作,对这一学术传统做了系统的梳理与研究,把学术史与学术批评结合起来,对重要人物及重要成果做了分析评述。
《中国题材日本文学史》
本书是国内外一部中国题材日本文学史著作,对一千多年来以中国为舞台背景或以中国人为主人公的日本文学做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评述研究,将纵向的历史演进与横向的作家作品论结合起来,呈现出不同历史时期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及中国人形象,反映了历代日本人中国观的演化与变迁,分析了中国题材在日本文学中的地位作用与功能,指出了中国题材在日本文学创作中繁盛不衰的原因,揭示了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学巨大的、持续不断的影响,并从中日文学的深层关联中确证东亚精神文化共同体的存在。
《中日现代文学关系史论》
本书是作者写作于1990年代初期的博士论文,也是我国一部全面系统的中日现代文学关系史研究与比较研究的著作。
全书运用比较文学的观念与方法,分“思潮比较论”“流派比较论”“文论比较论”“创作比较论”四个方面(四章),使用每章均为七节的对称均衡的布局结构,以点带面、连点成线,从不同侧面对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之关联做了深入的比较分析,发现并解答了中日现代文学关系目前的一系列重要课题,指出了日本文学在中国文学现代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关于中日现代文学关联性的较为完整的知识系统。
王向远,1962年生,山东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已发表论文260余篇,著书20余种计600万字;译作20册计360万字。著作结集有《王向远著作集》全10卷(2007年),论文结集有《王向远教授学术论文选集》全10卷(繁体字版,2017年)等。
《东方文学史通论》
作者:王向远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22501499
出版时间:2021-09
开本:16开
页数:432
定价:99.00
目录
代序: 中国的东方文学理应成为强势学科
绪论 东方、 东方文化与东方文学
第一编 信仰的文学时代
第一章 东方古代神话
第一节 原生态神话
第二节 次生态神话
第二章 东方古代史诗
第一节 巴比伦史诗
第二节 印度两大史诗
第二编 贵族化的文学时代
第三章 东方古典诗歌
第一节 印度古典诗歌
第二节 阿拉伯古典诗歌
第三节 波斯古典诗歌
第四节 日本古典诗歌
第四章 东方古典戏剧与古典散文
第一节 印度文化圈的古典戏剧文学
第二节 汉文化圈的戏剧文学
第三节 东方各国古典散文
第四节 日本散文文学与 《源氏物语》
第三编 世俗化的文学时代
第五章 东方民间文学
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
第二节 阿拉伯民间文学
第三节 日本民间文学
第六章 东方市井文学
第一节 印度的市井文学
第二节 阿拉伯市井文学
第三节 日本、 朝鲜、 越南的市井文学
第四编 近代化的文学时代
第七章 近代化初期的两大文学思潮
第一节 启蒙主义
第二节 民族主义
第八章 西方文学思潮的东方化
第一节 浪漫主义
第二节 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
第九章 东西方文化的对接与大作家的创作
第一节 泰戈尔: 寻求东西方的相互理解与对话
第二节 纪伯伦: 跨越东西方的美与爱
第三节 夏目漱石: 文化冲突中的悲剧心态
第十章 近代文学的分化与终结
第一节 东方无产阶级文学
第二节 东方早期现代主义文学
第五编 世界性的文学时代
第十一章 现代主义的发展与现实主义的繁荣
第一节 东亚战后派
第二节 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
第三节 现实主义文学的繁荣
第十二章 在传统与现代、 东方与西方的融合中走向世界
第一节 日本文学与川端康成
第二节 阿拉伯文学与纳吉布·马哈福兹
东方文学史类中文书目举要
人名索引
书名索引
《东方文学译介与研究史》
作者:王向远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22501512
出版时间:2021-09
开本:16开
页数:465
定价:99.00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印度及南亚、东南亚各国文学在中国
第一节 对印度文学史的研究
一、研究印度文学史的困难性与重要性
二、两种《印度文学》
三、梵语与印地语文学专史
四、综合性多语种印度文学史
第二节 佛经文学的翻译
一、佛教东传与我国佛经翻译文学
二、汉译佛本生故事与佛传故事
三、汉译譬喻文学
四、《法华经》与《维摩诘经》
五、对佛经文学翻译的理论与方法的探讨
第三节 印度两大史诗的译介
一、对两大史诗的初步译介
二、《罗摩衍那》的翻译与研究
三、《摩诃婆罗多》的翻译
第四节 古典梵语诗剧、诗歌与诗学的译介
一、对沙恭达罗等古典诗剧的翻译与研究
二、对古典诗歌的翻译与研究
三、对古代诗学理论的译介与研究
第五节 泰戈尔的译介
一、20 年代前半期:译介的次高潮
二、1950 年代:译介的第二次高潮
三、1980-1990 年代:译介的第三次高潮
第六节 对普列姆昌德等现代作家的译介
一、1950 年代对普列姆昌德的译介
二、改革开放后对普列姆昌德的译介
三、对萨拉特、钱达尔和安纳德等作家的译介
第七节 对南亚、东南亚其他国家的译介
一、对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南亚诸国文学的译介
二、对东南亚各国文学的译介
第二章 中东各国文学在中国
第一节 古巴比伦文学及《吉尔伽美什》的译介
第二节 犹太文学及《希伯来圣经》的译介
一、对《希伯来圣经》及犹太文学的翻译
二、对犹太文学的评论与研究
第三节 波斯古典文学的译介
一、1980年代前对波斯文学的译介
二、1980-1990 年代对波斯文学的译介
第四节 阿拉伯文学的译介
一、对阿拉伯文学史的介绍与研究
二、《古兰经》的翻译
三、《一千零一夜》的译介
四、对其他古典名作的译介
第五节 对阿拉伯—伊斯兰各国现代文学的译介
一、对埃及、黎巴嫩、土耳其等中东各国现代文学的译介
二、对纪伯伦的译介
三、对纳吉布马哈福兹的译介
第三章 日本及东亚各国文学在中国
第一节 对日本文学史的介绍与研究
一、20 世纪上半期的日本文学史介绍与研究
二、20 世纪下半期的日本文学史研究
第二节 日本古典文学的译介
一、和歌、俳句的译介
二、《源氏物语》等古典散文文学的译介
三、古典戏剧文学的译介
四、市井小说的译介
第三节 日本近代文学的译介
一、对19 世纪后半期作家作品的译介
二、自然主义文学的译介
三、白桦派人道主义文学的译介
四、唯美主义文学的译介
五、新理智派文学的译介
第四节 夏目漱石的译介
一、1920-1930 年代夏目漱石的译介
二、1950 年代对《我是猫》的译介
三、1980-1990 年代对漱石后期作品的译介
第五节 日本现当代文学的译介
一、左翼文学的译介
二、现代派文学的译介
三、井上靖历史小说的译介
四、社会小说、家庭小说、经济小说的译介
五、青春小说、爱情小说的译介
六、推理小说的译介
七、儿童文学、民间文学的译介
第六节 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的译介
一、川端康成的译介
二、对三岛由纪夫的译介
第七节 对朝鲜—韩国文学的译介
一、古典文学的译介
二、现代文学的译介
三、对朝鲜—韩国文学的评论及文学史的研究
第八节 对蒙古、越南文学的译介
一、蒙古文学的译介
二、越南文学的译介
第四章 从国别文学研究到总体文学研究
第一节 东方文学总体研究与学科成立
第二节 东方文学研究中的问题与前景
附录:20 世纪中国的东文学研究论文编目
初版后记
《日本文学汉译史》
作者:王向远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22501543
出版时间:2021-09
开本:16开
页数:512
定价:99.00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清末民初的日本翻译文学
第一节 近代中日的翻译文化与翻译文学
一、 近代中日翻译文化的密切联系
二、 晚清时期日书翻译的热潮及背景
第二节 对日本政治小说和其他小说类型的翻译
一、 对日本政治小说的翻译
1. 日本政治小说与中国政治小说
2. 日本政治小说中文译本及其反响
3. 日本政治小说的 “汉文体” 与中译本的翻译方法
二、 其他类型小说的翻译及其影响
第三节 对日本近代戏剧的翻译与改编
一、 近代中国的戏剧改良与日本近代戏剧
二、 由日本文学作品编译与改编的剧本
第二章 1920—1936 年间的日本文学翻译
第一节 日本文学翻译的现代转折
一、 翻译选题的变化
二、 翻译方法的变化
三、 此时期日本文学译介的总体成绩
1. 小说的翻译
2. 剧本、 散文、 童话故事和诗歌的翻译
3. 对日本文学的研究和评论
第二节 对日本文艺理论的译介
一、 此时期日本文论译介的总体情况
二、 对 文论家的重要著作的译介
1. 对小泉八云、 夏目漱石等人文论著作的译介
2. 鲁迅等对厨川白村 《苦闷的象征》 的翻译及其影响
3. 对本间久雄等其他名家文论的译介
4. 对藏原惟人等左翼文论的译介
第三节 对近代两大文豪的译介
一、 对森鸥外的译介
1. 鲁迅、 周作人对森鸥外的译介
2. 林雪清译 《舞姬》 和冯雪峰译 《妄想》
二、 对夏目漱石的译介
1. 周作人、 鲁迅对夏目漱石的译介
2. 章克标译 《夏目漱石集》 和崔万秋译 《草枕》
第四节 对白桦派作家作品的翻译
一、 白桦派作品在中国为什么特别受欢迎
二、 对武者小路实笃的翻译
1. 鲁迅译 《一个青年的梦》
2. 毛咏棠、 李宗武译 《人的生活》
3. 崔万秋、 周白棣等人对武者小路实笃的翻译
三、 对有岛武郎的翻译
1. 鲁迅对有岛武郎的翻译
2. 绿蕉译 《宣言》 和沈端先泽 《有岛武郎集》
四、 对志贺直哉、 仓田百三的翻译
1. 周作人、 谢六逸、 叶素对志贺直哉的翻译
2. 仓田百三的 《出家及其弟子》 的翻译和郁达夫的评介
第五节 对自然主义作家作品的翻译
一、 迟到的翻译与普遍的误读
二、 对国木田独步、 田山花袋、 岛崎藤村的翻译
1. 夏丏尊等对国木田独步的翻译
2. 夏丏尊对田山花袋 《棉被》 的翻译及其反响
3. 徐祖正对岛崎藤村 《新生》 的翻译
第六节 对唯美派的翻译
一、 翻译和接受日本唯美派文学的文化背景
二、 对谷崎润一郎的翻译
1. 章克标的 《谷崎润一郎集》 及其他
2. 杨骚、 李漱泉、 陆少懿对谷崎的翻译
三、 对永井荷风、 佐藤春夫的译介
1. 周作人对永井荷风的译介
2. 高明、 李漱泉等对佐藤春夫的译介
第七节 对新理智派的翻译
一、 对芥川龙之介的翻译与评价
1. 鲁迅对 《鼻子》 《罗生门》 的译介
2. 汤逸鹤、 黎烈文等对芥川龙之介的译介
3. 冯乃超的 《芥川龙之介集》 及对芥川的否定评价
二、 对菊池宽作品的翻译
1. 田汉、 胡仲持、 刘大杰、 黄九如对菊池宽剧作的翻译
2. 鲁迅、 章克标等对菊池宽小说的翻译
第八节 对左翼文学的翻译
一、沈端先对平林泰子、金子洋文、藤森成吉的翻译及钱杏邨对译作的评论
二、 冯宪章译 《叶山嘉树选集》 和张我军译 《卖 》
三、巴金、田汉对秋田雨雀的译介, 楼适夷等对林房雄的译介
第三章 1937—1949 年的日本文学翻译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文坛关系与日本文学的译介
一、 中日文坛关系的变化及对日本文学翻译的影响
二、 日本文学翻译出版的五种情形
第二节 对侵华文学和在华反战文学的译介
一、 对日本侵华文学的译介
1. 对石川达三 《活着的士兵》 的译介及其反响
2. 对火野苇平 《麦与士兵》 的译介和批判
二、 对在华流亡反战作家鹿地亘的反战文学的译介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头三十年的日本文学翻译
《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史》
作者:王向远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22501628
出版时间:2021-09
开本:16开
页数:494
定价:99.00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头二十年(1898—1919)世界视野的形成与比较文学的发生
第一节 世界视野与文学比较
第二节 王国维、 鲁迅在观念与方法上的早熟
第二章 三十年 (1920—1949) 比较文学的发展
第一节 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观念的强化
第二节 中印文学关系研究: 传播与影响研究的发轫
第三节 中西文学: 传统文学的平行研究与现代文学的影响研究
第四节 跨学科研究的尝试
第五节 翻译文学的理论探索
第三章 三十年 (1950—1979) 比较文学的沉寂
第一节 沉寂期的形成及其原因
第二节 沉潜期的主要收获
第三节 翻译文学研究的相对活跃
第四节 台湾、 香港地区比较文学的率先兴起
第四章 20 世纪最后二十年比较文学的繁荣
第一节 繁荣的起点: 钱钟书的 《管锥编》
第二节 繁荣的保障: 学科建设
第三节 繁荣的表征之一: 理论问题的探讨与争鸣
第四节 繁荣的表征之二: 教材建设与学科理论的建构整合
第五章 最后二十年的东方比较文学
第一节 中印比较文学
第二节 中日比较文学
第三节 中朝·中韩比较文学
第四节 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文学关系的研究
第六章 最后二十年中国与欧洲各国文学关系的研究
第一节 中俄文学关系研究
第二节 中英文学关系研究
第三节 中法文学关系研究
第四节 中国与德国等欧洲其他国家文学关系研究
第七章 中国与美国、 拉美、 澳洲文学关系的研究
第一节 中国与美国文学关系的研究
第二节 中国与拉美、 澳洲文学关系的研究
第八章 最后二十年中外文学关系史的总体研究
第一节 中外文学思潮史研究
第二节 中外文学关系史研究
第三节 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研究
第九章 中外各体文学比较研究
第一节 比较神话学、 比较故事学及儿童文学比较研究
第二节 中外诗歌比较研究
第三节 中外小说比较研究
第四节 中外戏剧比较研究
第十章 后二十年的翻译文学研究
第一节 对中国译学理论和翻译文学史的研究
第二节 对中国翻译文学史的研究
第十一章 比较诗学与比较文论的繁荣
第一节 从概略比较到范畴的比较
第二节 比较诗学的深化和系统化
第三节 西方文论对中国现代文论的影响研究
第十二章 跨学科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探索
第一节 “跨学科研究” 的理解、 界定及研究
第二节 外来文化思潮与中国文学关系的跨学科研究
主要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书名索引
《中国日本文学研究史》
作者:王向远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22501550
出版时间:2021-09
开本:16开
页数:362
定价:99.00
目录
绪 论
一、 我国日本文学研究的历史经验与学术积累
二、 我国日本文学研究的作用与功能
三、 日本文学学术史的理路与方法
第一章 日本文学史综合研究
第一节 周作人、 谢六逸与民国时期的日本文学研究
第二节 1980 年代的日本文学史研究与吕元明 《日本文学史》
第三节 叶渭渠著 《日本文学思潮史》
第四节 叶、 唐合著四卷本 《日本文学史》
第二章 《万叶集》 及和歌、 俳句的研究
第一节 《万叶集》 及古典和歌的译介
第二节 俳句的译介及汉俳的兴起
第三节 李芒、 王晓平等的 《万叶集》 及歌俳研究
第四节 郑民钦等的歌俳史研究
第三章 《源氏物语》 等古典散文叙事文学的研究
第一节 丰子恺、 林文月等对 《源氏物语》 及贵族文学的译介
第二节 中国的 “源学”
第三节 周作人等对古代神话与中世民间文学的研究
第四节 周作人、 李树果等对江户市井小说的译介与研究
第四章 日本戏剧文学研究
第一节 周作人、钱稻孙、刘振瀛、申非等对日本古典戏剧的译介
第二节 对日本古典戏剧的研究
第三节 对日本戏剧文学史及中日戏剧关系的研究
第五章 对日本汉学及汉文学的研究
第一节 对日本汉学及汉文学研究的研究
第二节 对日本汉诗的专题研究
第三节 对日本汉诗文及汉文小说的综合研究
第四节 日本汉诗史和日本汉文学史的撰写
第六章 日本现代文学研究
第一节 现代文学评论与研究的百年轨迹
第二节 对夏目漱石及近现代文学思潮流派的研究
第三节 对战中、 战后文学及三岛由纪夫的研究
第四节 对当代作家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村上春树的评论研究
第七章 日本文论的译介与研究
第一节 日本古典文论的译介与研究
第二节 日本近现代文论的译介与研究
第三节 中日文论的比较研究
第四节 日本文论史及美学史的研究
第八章 中日文学关系史研究
第一节 中日文学关系史研究之概貌
第二节 严绍璗 《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 的垦拓
第三节 王晓平 《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稿》 的创新
第四节 王向远的比较论、 汉译史与题材史研究
人名索引
书名索引
《中国题材日本文学史》
作者:王向远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22501567
出版时间:2021-09
开本:16开
页数:458
定价:99.00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古代民间故事传说与物语文学的中国题材
一、关于徐福与杨贵妃的民间传说
二、“渡唐物语”的中国想象
三、《今昔物语集》的中国题材
四、中国题材物语集《唐物语》
五、《太平记》等战记物语中作为插话的中国历史故事
第二章 古典戏曲与汉诗的中国题材
一、中国题材的谣曲
二、中国题材的汉诗
第三章 近代作家的中国纪行
一、中国旅行热与中国纪行的兴盛
二、谷崎润一郎的中国情结
三、佐藤春夫的中国之行及其创作
四、芥川龙之介的《支那游记》
五、村松梢风笔下的“魔都”上海
第四章 近代文学的中国历史题材
一、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的发生
二、中国题材的诗与戏剧
三、中岛敦的精湛短篇
四、吉川英治的巨著《三国志》
第五章 侵华文学与对华殖民文学
一、侵华文学
二、对华殖民文学
第六章 1950—1970年代中国题材历史小说四大家
一、承前启后的武田泰淳
二、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的开拓者井上靖
三、海音寺潮五郎的《蒙古来了》和《孙子》
四、司马辽太郎的《项羽和刘邦》等
第七章 华裔作家陈舜臣的中国历史题材
一、“人间派”推理小说与中国历史文化
二、中国历史人物画廊
三、“三国志”题材的再创作
四、波澜起伏的古代中日关系史
五、风雷激荡的近现代史
第八章 伴野朗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与推理小说
一、在北京发现的“五十万年的死角”
二、帝王将相传记小说
三、刺客·侠士·反骨·谋臣·探险家
四、“伴野三国志”
五、猎奇的中国现代史题材
第九章 宫城谷昌光的先秦两汉题材历史小说
一、由金文、甲骨文进入中国历史文化
二、殷商题材的三大长篇
三、春秋战国十大人物的复活
第十章 当代其他作家的中国历史题材
一、原百代与津本阳
二、塚本青史的秦汉历史人物
三、柴田炼三郎、北方谦三、三好彻的“三国志”
四、田中芳树的隋唐宋元题材
五、浅田次郎的近代史题材
六、学识不足但充满想象力的新生代作家
第十一章 当代作家的中国纪行
一、1950年代至1960年代中期的中国纪行
二、196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中期的中国纪行
三、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纪行
第十二章 当代作家的战时体验及日中关系题材
一、鹿地亘的战时中国体验记
二、林京子、中园英助、清冈卓行的上海、北京、大连体验记
三、本多胜一与森村诚一揭露日军暴行的报告文学
四、山崎丰子等以中日战争及中日关系为题材的小说
五、大众通俗文学及森、大石英司的战争幻想小说
人名索引
书名索引
《中日现代文学关系史论》
作者:王向远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22501635
出版时间:2021-09
开本:16开
页数:372
定价:99.00
目录
绪 论
第一章 思潮比较论
第一节 启蒙主义
一、 中日启蒙主义文学的关联
二、 对政治小说及其功用的不同认识
三、 不同认识产生的原因
四、 创作上的差异
五、 政治小说对两国文学发展的不同影响
第二节 早期写实主义
一、 中国的早期写实主义与日本的写实主义
二、 《小说神髓》 与中国的写实主义
三、 对 《小说神髓》 局限性的超越
四、 中日写实主义的相似、 相关和对应
第三节 浪漫主义
一、 作为中西浪漫主义之中介的日本浪漫主义
二、 直接影响: 现代恋爱观和贞操观
三、 中日浪漫主义的几点平行比较
第四节 自然主义
一、 日本: 中国接受自然主义的重要渠道
二、 中日自然主义的不同命运
三、 对 “客观” “真实” 的不同理解
四、 人性观上的分歧
五、 “黑色的悲哀” 或 “幻灭的悲哀”
第五节 唯美主义
一、 中国接受日本唯美主义的环境和条件
二、 对中国作家创作上的影响
三、 影响的阈限
第六节 新浪漫主义
一、 “新浪漫主义” 及其在欧洲的含义
二、 “新浪漫主义” 在日本的内涵和它对中国的影响
三、 对 “新浪漫主义” 的历史定位
四、 概念的困境及其消亡
第七节 普罗文学
一、 中日普罗文学的起源及作者的阶级出身
二、 中日普罗文学的理论斗争
三、 中日普罗文学的创作实践
第二章 流派比较论
第一节 鸳鸯蝴蝶派与砚友社
一、 相关性及比较研究的价值
二、 相似或相同的背景
三、 相同的创作题材、 目的和方法
四、 日本对砚友社文学的评价及对我们的启示
第二节 鲁迅、 周作人与白桦派
一、 “反战” 论及其背后
二、 人道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
三、 爱: 给予的·抢夺的·本能的
第三节 新理智派、 芥川龙之介与中国现代文学
一、 一种奇特的接受现象
二、 中国现代文学的理智色彩与芥川的理智主义
三、 主观性、 情感性与旁观者的冷静
第四节 中日新感觉派
一、 一个误解
二、 三个混同
三、 四个偏离
四、 几点辩正
第五节 中国乡土文学与日本农民文学
一、 自发时期: 五四乡土文学与日本早期农民文学
二、 自觉时期: 京派作家的乡土文学与日本的农民文学运动
三、 变异时期: 中日农民文学的变质与转向
第六节 战国策派与日本浪漫派
一、 对于古典的研究及其不同态度
二、 貌合神离的近代文化观
三、 形同实异的战争观
四、 文学评论与美学主张
第七节 侵华文学与抗日文学
一、 尖锐对立和互为依存
二、 侵华文学中的日本士兵的形象
三、 抗日文学中的日本士兵的形象
第三章 文论比较论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艺理论与日本现代文艺理论
一、 日本现代文艺理论的特点
二、 中国文坛对日本现代文论的接受及其特点
三、 对中国现代文论影响较大的几位日本文论家
第二节 小说题材类型理论
一、 中日两国小说的题材类型及类型理论
二、 几种题材类型及其关联
三、 题材的转型、 变革及其问题
第三节 鲁迅与夏目漱石的 “余裕” 论
一、 夏目漱石的 “余裕” 论
二、 鲁迅对漱石的 “余裕” 论的共鸣与借鉴
三、 鲁迅的 “余裕” 论对漱石 “余裕” 论的超越
第四节 鲁迅杂文理论与日本杂文
一、 日本文坛的 “杂文” 及其含义
二、 鲁迅杂文观念的形成演变与日本的杂文理论
三、 “文明批评” 与 “社会批评”
第五节 周作人的文学观念与日本文论
一、 “人的文学”
二、 “平民文学” 与 “贵族文学”
三、 “余裕” 论、 “游戏” 论与 “闲适” 文学观
第六节 厨川白村和中国现代文艺理论
一、 厨川白村 《苦闷的象征》 及其理论独创性
二、 中国现代文论何以接受厨川白村强烈影响
三、《苦闷的象征》与中国现代作家的文学观及中国现代文论的建设
第七节 胡风和厨川白村
一、 胡风接受厨川白村的内在必然性
二、 厨川白村的 “两种力” 与胡风的主观、 客观
三、胡风的“精神奴役的创伤” 与厨川白村的“精神底伤害”
第四章 创作比较论
第一节 早期话剧与日本新派剧
一、早期话剧的戏剧功能的转型与日本的“壮士剧”“书生剧”
二、 创作方法的转型与日本新派剧的写实主义
三、 戏剧形态的转型和日本新派剧的悲剧
第二节 田汉的话剧创作与日本新剧
一、 田汉早期的戏剧活动与日本剧坛
二、 “灵肉生活之苦恼” 与有岛武郎、 厨川白村
三、 理智-情感的相克与菊池宽
四、 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的矛盾及田汉对菊池宽的超越
第三节 郁达夫、 郭沫若与 “私小说”
一、 影响郁达夫、 郭沫若的日本 “私小说”: 流派还是文体
二、 封闭的自我与社会的自我
三、 自我的忏悔与自我的辩白
第四节 鲁迅与芥川龙之介、 菊池宽的历史小说
一、 “历史小说” 与 “历史的小说”
二、 现实性与超现实性
三、 具体性与抽象性
四、 国民性与 “人间性”
第五节 鲁迅的散文诗 《野草》 与夏目漱石的 《十夜梦》
一、《野草》《十夜梦》与鲁迅、夏目漱石的散文诗的文体意识
二、 述梦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三、 共同的东方佛教文化底蕴
第六节 中国的小诗与日本的和歌俳句
一、 和歌、 俳句与中国现代小诗直接间接的关系
二、和歌、 俳句对小诗产生影响的诸种原因
三、影响的侧面: 短小的诗型, 简洁的象征, 朴素、自然、天真的风格
第七节 中国的小品文与日本的写生文
一、 中日文坛的几个文体概念及其联系
二、 小品文与写生文的题材
三、 小品文与写生文的 “趣味”
人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