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版!《二战纪实书系》4册,以其丰富的历史照片和详细分析,为读者真实再现了残酷的二战场景。1941年德军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德国伞兵、布莱德雷的第1军团与巴顿的第3军团在诺曼底的突围……每本书约有300幅清晰的照片和地图,许多照片是从未发表过的,还有大量双方投入兵力、武器装备及损失的对比数字,加之对每次战役进程的详细描述,使这套书看起来就像一部描述二战的“纪录片”。定价164元,现团购价48元包邮!
★ 国外引进的一套大型战争纪实丛书,讲述二战期间著名战争
★ 内附大量照片和地图,配有图解,呈现战役的各个方面
★ 第三帝国军队士兵真实生活的写照,盟军的作战计划和荣辱成败,乌克兰之战、列宁格勒战役以及莫斯科争夺战对苏联人民所带来的苦难,都真实地呈现在书中
友情提示:本套书为特价库存书,有不同程度切边,是出版社所作的特价记录,但不影响阅读,介意的读者请慎拍
《巴巴罗萨行动——1941年德军入侵苏联》
对于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来说,与苏联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签署了绝密的第21号元首训令,其中就包含了德国进攻苏联的最终计划。这份文件确定了下一年5月发起进攻的整体战役目标,这个冒险行动原代号为“奥图和弗里茨”,这个行动代号并无特别意义,因此德国计划用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代号来命名这一行动。纳粹的最高司令建议为这场占领东线的军事进攻取名“巴巴罗萨”。
德国军事机器在最后一刻的准备趋近完美;此时德国要指挥前线的数千个单位,战线从波罗的海到黑海蜿蜒曲折达2160千米。这个大弧线从北部的北冰洋开始一直到南部的黑海,战线上布满了车辆、火炮和部队。希特勒在巴巴罗萨行动发动前对他的副手说:“每场战役的开始,就像一个人推开门进入一间黑暗的房间。没人会知道里面藏着什么。”
分别从德国和苏联的立场切入,按照时间进程,详细地分析了德国从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向苏联进军到初尝战果再到莫斯科之战失利的原因,同时加以对照地分析了苏军从起初遭重创到莫斯科争夺战取得胜利的原因。
超过300张苏联从未公开过的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的照片展示了战役的各个方面,包括乌克兰之战、列宁格勒之役以及莫斯科争夺战。《巴巴罗萨行动:1941年德军入侵苏联》同时用大量事实为佐证,对这次行动给苏联人民所带来的苦难进行了描绘,例如希特勒对东线人民施行的种族政策和苏联战俘悲惨的遭遇,展示了巴巴罗萨行动所造成的影响。
《二次大战的德国伞兵》
希特勒撕毁凡尔赛条约后,纳粹德国开始大力整军经武,新武器、新战略、新观念不断地发明、成长、茁壮。德军将战前“空降军人”的观念转化成实际的精英部队,进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显身手,从挪威和丹麦开始,接着是荷兰与比利时,德国伞兵攻无不克,最后尽管在克里特岛的血战中蒙受骇人的损失,但也正式奠定其无可动摇的精锐地位。虽然德国伞兵之后失去了双翼、不再从天而降,但他们依然在北非、俄国、意大利和法国搭乘装甲运兵车,甚至徒步奋勇作战,无愧于他们在成为伞兵之前经历过的严格训练。
尽管纳粹德国已随着战败而灰飞烟灭,但德国伞兵的英勇无畏却已载入史册而永垂不朽,《二次大战的德国伞兵》即透过精彩照片,带领读者领略德国伞兵的战时风采!
《篱墙之战——布莱德雷的第1军团在诺曼底》
盟军在1944年6月6日于诺曼底登陆后,未能在短期内迅速突破法国乡间的篱田地带,因此盟军在这段期间的表现一直是诸多战史学家激烈争论的主题。本书详细描述盟军在登陆后7周内的行动,还原这段时间的历史画面,真实、客观、生动地再现美军在篱田地带与德军进行战斗的全部过程。
书中对美军登陆前的计划和目标与官兵们具体行动的冲突、美军作战与战术准则、“灌木树篱之战”的实际进程以及变战双方的表现、美军最后赢得这场艰难战争的主客观原因、这场发生在篱田间的战争使美军与德军付出巨大代价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准确的阐述,同时也对美军登陆后没有进一步有效行动的原因,即未能突破德军将地形转变为优势的防御,以及对篱田地形所能造成的巨大影响估计不足进行了详尽的说明。
以图解的方式,详细阐释盟军的计划为什么没有将地形因素与德国国防军(Wehrmacht)将地形转变为防御优势的能力纳入考虑。将分析篱田实际战斗情形与盟国远征军司令部制定计划相互冲突的状况,以及在诺曼底最初的登陆行动后因未能看穿德军准备充分的防御,导致战局在随后的消耗战中达到高潮;我们也可以观察到在篱田间的会战,美军和德军步兵为了争夺灌木树篱的控制权,进行如花式烟火般四处爆发的小规模战斗时,战车和步兵协同作战所产生的巨大威力。
本书强调篱墙战斗给予我们的战术教训:步战协同这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战术,也是为什么意志力强大、士气高昂的德军会在篱墙之战中失败的原因。
《巴顿和第3军团:1944年8-9月第3军团的诺曼底战役》
在美国的军事历史上,没有哪一个军事人物像巴顿那样更能征服人们的想像力。他在一战中创造了美军的装甲作战,并被公认为二战中美军杰出的作战指挥家。作为一个被罗斯福称为“我们伟大的战将”的杰出将领,似乎没有人能够超过他。巴顿擅长于进攻、追击和装甲作战,是一位敢打敢拼、英勇善战的骁将。在远征北非、荡平西西里、横扫欧洲的半个世纪以后,乔治?巴顿的名字依然令人震撼不已。人们对巴顿近乎偶像式的崇拜不仅仅因为他杰出的指挥才能和顽强的军人作风,同时还源于巴顿那“如恺撒般神秘复杂,难于捉摸的天性”。在他过世之后,那些曾经“仇恨”过他的人也无不为他伟大的人格魅力所折服,甚至包括他的敌人在内,都把巴顿赞叹为“杰出的将军和对手”。
本书记录了巴顿和他的第3军团在诺曼底战役中的历史。
部分作者
利奥·多尔蒂(LeoDaugherty),曾于美同海军陆战队服役,目前为预备役人员。他曾撰写许多内容与美国海军陆战队有关的文章,也曾担任《陆战队报》的助理编辑。他往弗吉尼亚州的美国军事大学担任讲师,专长领域包括军事哲学与德国军事史。他曾在《斯拉夫研究》期刊上发表多篇关于这些主题的论文,包括《苏联武装部队中的少数民族》和《德意志民族与希特勒的战争》等,目前定居于美国的俄亥俄州。
蒂姆·里普利(Tim Ripley),一名全职作家和摄影记者对研究战史很有兴趣。他著有多本以军事装备、战术和战役为主题的书,包括《白刃战》、《慎重武力作战》、《詹氏现代军用直升机袖珍图鉴》、《陆权。联军与伊拉克陆军》和《“党卫军”钢雨》等目前居住在英格兰北部。
部分译者
于仓和,台北人,1980年生,先后就读辅仁大学德文系与政治大学外交研究所,译有《降美尔的装甲部队》与《列宁格勒战役》。
《篱墙之战-布莱德雷的第1军团在诺曼底》
作者:[美] 利奥·多尔蒂 著,于仓和 译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60921
出版时间:2011/4/1
开本:16开
页数:235
定价:39.0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盟军登陆前的计划与目标
第二章 美军作战与战术准则
第三章 “灌木树篱之战”第一阶段
第四章 “灌木树篱之战”第二阶段
第五章 赢得胜利
第六章 结论
注释
附录
《巴巴罗萨行动-1941年德军入侵苏联》
作者:[英] 克里斯托弗·艾尔斯比 著,陈涵 译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60808
出版时间:2011/1/1
开本:16开
页数:211
定价:42.0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战争前夕
第二章 叩响苏联大门
第三章 古德林的装甲兵
第四章 目标列宁格勒
第五章 向基辅进发
第六章 芬兰的复仇
第七章 首尝败绩
第八章 莫斯科之战
第九章 红色风暴
第十章 “坚守”
第十一章 种族战争
第十二章 揭露
结论
《二次大战的德国伞兵》
作者:[英] 克里斯·麦纳(Chris McNab) 著,于仓和 译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58577
出版时间:2010/6/1
开本:16开
页数:211
定价:38.0
目录:
第一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伊始,德国就已经通过一群精锐部队,将“空降士兵”的观念转化成实际行动,而这群精英也开辟了战略一地个崭新的领域。
第二章
德国伞兵的训练,能在8周之内将菜鸟新兵彻头彻尾地改造为成熟的空降战士,并灌输弥漫于伞兵之问的荣誉感和忠诚度。
第三章
德国伞兵在1940年数次战役中,完美无瑕地呈现出战斗技能,并证实了他们绝对有资格号称精英部队。
第四章
虽然克里特岛之役是德军伞兵的空前胜利,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空降作战之一,但是因伤亡过于惨重,此后德国伞兵部队就再也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空降作战。
第五章
1942年非洲之役中,尽管德国伞兵儿近全军覆没,但他们仍强北非各地有效抵挡了盟军的挺进。
第六章
对德军和苏军来说,东线作战使他们付出了无法想像的巨大代价,而德国伞兵更亲身体验到骇人的耗损率。
第七章
1943年,盟军试图在意大利开辟笫二战场,德国伞兵在这里经历了几场可歌可泣的防御战,其中包括不朽的卡西诺山保卫战。
第八章
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在最前线的德国伞兵已然穷途末路,最终仍无力网天,其防御阵地纷纷拱手让人,包含德国在内。
第九章
1941年后,尽管德国伞兵部队大部分时问被当成地面部队运用,但他们仍进行了多次特种空降作战,其中包括将墨索里尼从山区监狱巾救出的特殊救援行动。
第十章
空降作战的独特性刺激了专用武器装备的发展,促使军事科技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
《巴顿和第3军团-1944年8-9月第3军团的诺曼底战役》
作者:蒂姆·里普利(Tim Ripley) 著,吴磊 译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60792
出版时间:2011/1/1
开本:16开
页数:241
定价:45.0
目录:
引言 巴顿的演说
第一章 巴顿其人
第二章 巴顿的军团
第三章 诺曼底之战
第四章 冲向不列塔尼和勒芒
第五章 封闭法莱兹缺口
第六章 驶向塞纳河
第七章 肃清西岸
第八章 攻至德国边境
第九章 洛林争夺战
结论 记录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