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知青纪实录》全两册,汇集陕西籍和在陕插队的北京籍知青的回顾文章,是他们有关理想、爱情、生活、劳动、学习等无法抹去的珍贵记忆,更是一个时代的心灵告白。
上世纪60年代的“上山下乡”运动不仅改变了千百万青年的人生道路,而且极大地改变了城市青年的知识、情感和文化心理,给他们烙下了深入灵魂的记忆。
全书共辑录164篇90余万字的纪实文章,通过多位知青不同的经历和视角,生动展现知青生活的全貌,极富文学价值、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16开平装,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
★全书不仅收辑了“老三届知青”的资料和文章,而且收辑了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初期,以及南泥湾生产建设兵团知青和“老三届”之后持续多年的小知青们的资料和文章,甚至返乡知青和参加三线铁路建设的“准知青”,也同样纳入了本书的视野
★真实反映了知青在农村的生活和劳动状态,以及他们在艰苦环境中的成长经历
★主要展现了陕西知青作家群体的文学创作成果,集文学价值、史料价值、学术研究价值于一体
《陕西知青纪实录》共分为上下两卷,上卷收录了陕西籍知青的作品,下卷收录了在陕插队的北京籍知青的作品,一篇篇文章记录了发生在一个个知青生命中那些有关理想、爱情、生活、劳动、学习等无法抹去的珍贵记忆。知青们用真诚、质朴、真实的语言,来怀念他们曾经壮怀激烈,大步迈向祖国四面八方的壮志情怀和那一段涵盖了他们青春岁月的难忘时光。
渭水,原名周抗美。有名诗人。陕西省西安市人。陕西师大二附中初67级毕业生。1968年10月,作为老三届首批知青,赴宝鸡硖石公社山村插队。1989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作家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诗集《诞生》《静夜写意》《渭水抒情诗选》《面世》,文集《以文会友》,电视录片解说词集、纪实文学集等9部,其社会抒情诗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靠前诗坛产生广泛影响。
山忆二题放歌又一次回到了插队的山乡。
这是一个秋日的午后,我独自坐在麦场边的石碌碡上,闻着摊晒的豆蔓散发出的浓浓的土腥味,听豆荚在阳光下爆裂的声响。山野静寂,连微风走过都能让人听到脚步声声。秋阳似乎发酵了我的记忆,现实便在记忆中悄悄叠化。山中的旧时风景,像一张不变的老照片。但照片中,我却总感到少了点儿什么,细细去想,一时又说不清究竟少了什么。
“呃——”一声长长的吆牛声,竟一下激活了我的记忆,想起来了,这静寂的山乡,少了的正是从前那遍野疯长的歌声。
真不知道,那时我们怎么就那样爱唱歌啊!要说每天苞谷糁、发糕和搅团提供的那点儿有限的热能,早已在“修理地球”时消耗殆尽,尽管常常肚皮贴着脊梁,可嗓子就是能“来电”。
天还不亮,我们就背起沉重的背篓,把粪肥送上半山腰的梯田,这时太阳才缓缓爬上山坡。望着柔红亮丽的朝阳,似乎一下就忘了疲劳和酸困,扯开嗓门就是一声:“红日——照遍了东方……”月亮下的麦场,是我们“晒月亮”的位置。
一溜儿摆的背篓上,斜倚着一溜儿的青年男女。一会儿海阔天空地喷啊、侃啊,一会儿却无言想着心事。
这时,谁轻轻唱一声“提起个家来家又远”,一下子便开启了大伙儿泪水的闸门……上工的路上拖着长长的身影我们唱啊,下工时分望着袅袅的炊烟我们唱啊,干活休憩的间隙,也不忘吼上几声。就连睡着觉,梦里不定谁又唱出了声。
那时,这偏远的山乡,从早到晚回荡着此起彼落的歌声。我们那座“知青屋”被农民叫作“戏匣子”,歌声成为知识青年的标志和旗帜,只要有歌声飘荡的地方,毫无疑问,这里肯定有下乡知识青年。
尽管那时的生活和物质极度贫乏,然而我们的歌声却异常丰富,城市里被“文化大革命”的“铁扫帚”涤荡一空的“封资修”歌曲,好像一下子都集中在这天高皇帝远的“广阔天地”,和我们一起“茁壮成长”。
我们每一个知青组,都有自己珍藏的歌本。袖珍的《外国民歌二百首》,精印的《电影歌曲选集》《交大歌声》《师大歌声》等形形色色的歌曲集,在各个知青点不胫而走。为了借一册歌本,常常不惜贴上藏在箱底的香烟;为了学一首新歌,甚至要跑几十里夜路,翻几个山头。
我们唱《三套车》,唱《山楂树》,也唱《拉兹之歌》和《我的玫瑰花你快过来吧》;我们唱《五月的鲜花》,唱《我爱祖国的蓝天》,也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在这不知京剧为何物的山村,唱京剧样板戏更成为知青的“专利”。许多人还学会了唱秦腔、眉户。那时,“知青部落”中的“歌王”“金嗓子”,有如今天的歌星,是知青中间受欢迎的人。一曲放歌,一次宣传队演出,甚至会演绎出一个爱情故事,促成一段美好的姻缘……在那个不通公路、没有电,甚至连无线电波都拒绝光临的小山村,我们几乎和现代文明的一切绝缘。
一贫如洗的我们,剩下的只有歌声;也只有歌声,可以让我们任意挥霍。歌声给了被艰辛和苦闷双面烙烤的我们一种炫耀的快感,毕竟,比起连歌都不能任意唱的城里人,我们还能自由歌唱。
在所有歌曲中,富于知青特色的,是一些出自知青之手的作品。这些知青歌曾广泛流行于知青群体,又在流行过程中不断得以丰富和完善。尽管这些歌当时曾被戴上“反动歌曲”的帽子而被查禁,但任何封条,都无法封住一代知青的歌喉。四十年后的今天,许多这一类歌曲浮出历史的水面,成为一种新的经典。我就常常坐在录音机旁,一遍遍听着《从北京到延安》《南京知青之歌》以及许许多多“知青名曲”,沿着那音节铺成的小路,一次次在蒙咙的泪光中走过青春。
然而,还有许多深深烙在我心中的歌,却没有这样幸运。我常常怀疑,是不是它们还没有摘掉“帽子”。
“一唱小伙插队苦,一来就把破庙住,庙里的神仙有神台,我的铺盖地下铺。
“二唱小伙插队苦,没有油盐和酱醋,白开水泡馍是好饭,月底没粮喝糊糊。
“三唱小伙插队苦,衣服破了没人补……”这首《十唱小伙插队苦》,是流传广的“知青金曲”之一。真切的叙述,道出了知青的不尽酸楚,必然会引起强烈的共鸣。
这歌声,实实在在给这偏僻的山乡,注入了一股青春和生命的活力,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的潜移默化。
刚开始,山里的农民听不惯我们这般疯唱,特别是对外国歌曲不感冒,称之为“能把驴惊了”。后来听惯了,热闹惯了,如果我们几天不在,还觉得心慌。生产队里的年轻人,连听带学,都唱我们的歌,就是连老人也不知不觉被熏陶。一次晚间守着麦场,我听到一个老汉惬意地哼起小调,让我感到惊异的是他哼的不是秦腔、眉户,而是那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旋律。
就这样,歌声像空气、阳光和水一样,成为我们生活基本的元素。歌声中涌动着我们的青春,成为那段苦乐年华中我们的忠实伙伴,成为那段蹉跎岁月中我们的感情浓缩。
“没有歌唱就没有生命,就像没有太阳就没有生命一样。”虽然在初中时,从语文课本中的《267号牢房》课文中,我就熟记了伏契克的这段名言,但直到上山下乡之后,我似乎才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内涵。
在知青屋的煤油灯下,我曾情不自禁地改写了这篇文章的结尾:“知青屋在歌唱,我一生都在歌唱,生活刚刚开始,这也是一个人活得有希望的时候,有什么理由停止歌唱呢?“……我们热爱歌唱,就算没有音乐的听觉,没有音调的记忆力,但是我们用一种诚心诚意的爱来歌唱。我们唱得那样欢乐,即使把A调唱成B调,把‘拉’唱成‘索’也听不出来。
“我们就这样歌唱着,我们在愁闷笼罩的时候歌唱,在明朗的日子里歌唱。我们用歌声送别招工离去、也许永远不会再回来的好弟兄,我们用歌声欢迎下一次招工的好消息。我们由于高兴而歌唱,我们用歌声来安慰自己。
《陕西知青纪实录》
作者:渭水 编
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1308359
出版时间:2017/1/1
开本:16开
页数:746页
定价:90
目录:
上部
山忆二题
在山里的日子
羞于讲出口的往事
养猪记
告别陈家庄
解放军叔叔成了“知青”
红烛泪
杀猪
搬家
琴声里的政审
妈妈冲刺
彩云婆婆
那个年月的血色浪漫
女学兵素描三帧
呼吸之间
三线学兵,一个特殊的群体
全娃
当了一回麦客
话说下乡
鬼
在晁峪,我认识了农民
学医之路始于南岔
南岔生活小插曲
难忘的山村生活
坐地槐
承诺
无法抹去的记忆
送公粮
温水沟插队回忆
小宝
背影
记下乡第一
和哥哥插队的日子
看番麦
我当了四十多天匠人
浪漫青春
遥远的记忆
木薯·木瓜
老插忆旧
兵团生活回忆
兵团往事
井尔上村的故事
在放马沟插队的日子里
五元钱
脚伤
回家
下乡生活拾零
东沟蒙难记
熏扫帚遭遇失火
我们的“乌托邦”
遥远的记忆
弹指一挥间
回城过年的知青们
上套拉磨
深山开?
山地琐忆
百日抗旱
在独梁上割麦
“广阔天地”二三事
一段难忘的情缘
我眼里心里的陕西人
趣事两桩
没有结果的化验
一次烧木炭的经历
青春的?
谢谢你们,我的兄弟姐妹
别混日子就有希望
老房东
我上山下乡的最后十小时
插队“白菜心”
那山那人那些事
塞上知青
一个回乡知青的回忆
秦.Y_dJ下的天井村
两次难忘的遭遇
黑峪记事
青春的记忆
山上农民接纳了我
月夜
知青生活的记忆
感谢苦难
下乡四十年回首
犟女子白成芳和爷们儿郭富轩
尘埃落定
落户农村的“三关”考验
磨面记
天国里有我的同学
知青点上那条狗
插队记忆两则
别样的“接受再教育”
惊心动魄的“牛滚坡?
蹉跎岁月
大山的呼唤
我的选择
坐猴
王薇养猪
雪娟儿
一张告
由工分本引起的回忆
猪场·牧歌
从此不吃狗肉
70年代的“农民工”
难忘的12月
黑岭上的婚事
康善卖鸡
知青岁月琐忆
那片难忘的土地
下部
我在延安十年
一点点苦难 一点点光荣
过去的日子
一个赤脚医生的传奇
伤逝
她叫吴北玲
姊妹坟
插队纪事
黄土高坡最后的北京知青养路
小曲好唱口难开
插队拾零
插队日记
清平湾插队的史铁生
在延川县文艺宣传队的日子
曼子,你不是懒汉
那山那水那人
知青的箱子
陕北插队生活片断
记韩小顺之死
两个女知青的艰难回京探亲路
窑洞小学及其他
抹不去的记忆
陕北杂忆
“黑户”引起的冲突
缤纷四季郑庄情
养猪吃肉交猪卖
照园子
朱家河大队的扫盲识字课本
延安插队纪实
冬行高原
黄土高原的路
回忆陕北插队的生活
插队生活散记
成熟之路
黄河惊魂
战胜饥饿
三次与死亡擦肩而过的经历
在洪水中游泳
插队逸事——拉盐
北京知青张革
与解放军医疗队接触的日子
大庄河插队回忆
独闯安塞
泥土的芬芳
涝池与我结下不解之缘
陕北壶口插队趣事
我办代销店
我当菜园副园长
我当赤脚医生的经历
我在陕北的时候
那时我们还年轻
陕北往事——别了,川口
清泉永远流淌在我的心间
摘杏
知青手记
从北京出发
魂归故里
陕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