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学术研究丛书”6册,16开精装,中山大学教授陈春声、客家文化研究专家罗勇等人主编,精选近一个世纪以来海内外学术界的客家学研究代表性论著,荟萃客家学开山鼻祖罗香林之代表作《客家研究导论》、周建新《动荡的围龙屋》、刘大可《传统客家村落社会研究》、谢重光《客家民系与客家文化研究》、陈支平《客家民系的形成及其源流》、王东《那方山水那方人:客家源流新说》,详论客家历史文化,深具学术价值与资料参考价值。定价469元,现团购价118元包邮!
★ 16开精装,印质精良,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 “客家学术研究丛书”精选近一个世纪以来海内外学术界的客家学研究代表性论著。收录标准:一是在新研究领域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原创著作;二是未出版过的国家级或省级社科基金课题;三是已出版的被学界认可的代表性著作。
★ 荟萃罗香林、周建新、刘大可、谢重光、陈支平、王东的客家学研究经典作品,内容丰富,考察全面,传承与创新了传统客家研究的内容、方法与视野,具有较高的学术性、资料性
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外一种:客家源流考)》
本书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客家学开山鼻祖罗香林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在其师陈寅恪、顾颉刚、朱希祖等先生启迪下,采用历史文献与社会调查相结合的“新史学”方法,对历史资料广揽博采,对客家的相关著述、世系源流、地理分布、语言文化、文教等叙其本末、溯其始终,给以精密的考察、系统的说明。这部作品开启了客家学研究的新纪元,标志着客家学的诞生。
1.陈寅恪推荐
陈寅恪在《客家研究导论》初稿上批语:“家谱内多有材料,须再考查”,对罗香林耳提面命讲:只要有史料价值,足以助我们弄清问题,什么材料都可用,引用前人论著,不必以人废言。”
罗香林老老实实按照老师的指导继续完善,书成,陈寅恪评价:有子治专门学能不负所期……罗君十年来,著作颇多,斐然可观,自不用旧日教师饶舌,以妨其独立自由之意志也。”
2. 朱希祖推荐:
余弟子兴宁罗君香林,始为《客家研究导论》一书。……皆用科学之方法,为客观之叙述,为此书*精审之作。末二章虽稍涉主观,用以策励客家保其所长,不可妄自菲薄,亦作者苦心孤诣之所在,而非有自傲以藐视他族之心,可断言也。今者西路主客之争,已冰消云释,此后必无复有以贱族相欺凌者,此皆著书立说者之功。罗君集其大成,为功之尤巨者,其捍卫种族之心,深感敬佩。
3. 吴康推荐:
兴宁罗君香林综揽故书,雅材好博,本民族方志之例,为《客家研究导论》。凡客族世系源流,语言文化,辄为叙其本末,溯其终始,其深造自得,足为中国人种志辟一新纪元。他日此类研究之循序前征,发扬恢引,其筚路蓝缕之功,必推罗君此书为之析义示例可无疑也。罗君……则于中国人种志世界民族史,必将有无穷之贡献。
【作者简介】
罗香林(1906-1978),字元一,号乙堂,广东兴宁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华侨史专家,民族学家及客家学的奠基人,近现代人文社会学术界的杰出人物,梅州八贤之一。一生致力于历史研究,著述丰富,涉及领域广泛。著有《客家研究导论》《客家源流考》《中国族谱研究》《民族与民族研究》《古代越族考》《客家史料汇编》《中国民族史》《唐代文化史》《民俗学论丛》等,学术论文近300篇、专著42种。
周建新《动荡的围龙屋:一个客家宗族的城市化遭遇与文化抗争》
本书主要讲述作为粤东客家人宗祠、祖屋空间载体的围龙屋古建筑面临城市拆迁的境运,以及客家人对此的反应、态度和行动。整合民族学、人类学、客家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采用“过程—事件分析”的研究路径和“文化抗争中的相互建构”的分析框架,重点阐述了客家宗族针对城市拆迁而发起的保护围龙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因、过程、特点及其社会文化意义,深入分析了客家宗族社会与现代变迁、文化保护与现代化等问题,探讨文化抗争背后的心理活动、行为方式及策略手段,回应了民族学、人类学关于传统文化研究与保护、族群文化和认同等主题。全书共分十章,并附有大量调查资料及图表。
本书200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此次重版新增了若干篇书评,共约35万字。荣获江西省第十二次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也是所在学科惟*的一等奖获得者。
【作者简介】
周建新,1973年生,文化人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客家研究所所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要从事客家文化、区域文化产业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等3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省重点项目十余项;出版著作7部,发表论文15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全文转载;获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5 项,其中一等奖2项。
刘大可《传统客家村落社会研究》
本书采用历史学与人类学、社会学科际整合的方法,将文献的记载与鲜活的口头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村落地名、空间结构、巨姓大族、小姓弱房、衣食住行、婚丧节庆、消闲娱乐和女性社会、纷争处理、科举应试等视角,以及神明崇拜、风水观念等层面,展开对传统客家村落社会的崭新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人研究的不足。
【作者简介】
刘大可,1968年生,福建武平人。历史学博士,先后在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社会历史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副校长、福建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2002年被评为福建省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2004年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200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出版《中心与边缘:客家民众的生活世界》《传统与变迁:福建民众的信仰世界》《闽台地域社会与族群文化新探》《闽台地域人群与民间信仰研究》《田野中的地域社会与文化》等专著9部,在《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获省部级以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1项,其中《传统与变迁:福建民众的信仰世界》《中心与边缘:客家民众的生活世界》分别获得福建省第九届、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谢重光《客家民系与客家文化研究》
本书是文化界定客家说的发现者谢重光二十余年研究的结晶,是客家民族融合形成说的主要代表。本书探讨了客家民系在汉人南迁及闽粤赣边区开发的背景下形成的过程,以及客家文化多姿多彩的特质。
本书从历史的维度考究了客家民系的形成,强调客家来源的多元化,提出其主要来源包括南迁汉人、百越种族和南迁盘瓠蛮三大部分, 强调上述三大部分的互动共生,相互同化。在此基础之上,对“客家民系”概念进行界定。此外,还对客家文化的结构和层次进行探讨,简要探讨了客家传统产业、客家宗教信仰、客家山歌的本质特征与文化渊源、客家人文性格与客家文化特质等内容。
【作者简介】
谢重光,1947年生,福建武平人。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闽台区域研究中心文化所所长,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任上退休。曾兼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赣南师范大学、龙岩学院、嘉应学院及台湾东南大学、逢甲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唐宋史、民族史、客家学、佛教社会史等,出版专著24部,发表学术论文约300篇。主要专著有《客家源流新探》《客家形成发展史纲》《闽西客家》《福建客家》《畲族与客家福佬关系史略》《客家文化与妇女生活》《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客家文化述论》《客家、福佬源流与族群关系研究》等。
陈支平《客家民系的形成及其源流》
本书主要论述了客家民系是由南方各民系融合形成的,客家血统与闽、粤、赣等省的其他非客家汉民血统并无差别,他们都是中华民族一千多年来大融合的结果。书中吸收了罗香林教授的不少合理观点,并摆出大量的史实记载,用坚实的资料支持论点。同时引用了大量的族谱,有许多借阕于民间私家,这些都是难得一见的珍贵史料。
【作者简介】
陈支平,1952年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福建省妈祖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专家,江西省“2011计划”朱子文化协同创新中心专家,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明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朱子学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199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1997年入选国家教委首批全国52位“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主要著作有《清代赋役制度演变新探》《明史新编》《福建族谱》《客家源流新论》《民间文书与明清赋役史研究》《历史学的困惑》《透视中国东南》《民间文书与明清族商研究》《台湾文献与史实钩沉》等。编纂大型丛书《台湾文献汇刊》100册,主编大型丛书《闽南涉台族谱汇编》100册和《台海文献汇刊》60册。
王东《那方山水那方人:客家源流新说》
本书紧紧围绕“客家是什么”这个范畴性的问题,在全面反思“汉人移民史”范式的基础上,别出心裁地以“赣闽粤边”作为基本的“研究单元” ,从山形水势、水陆交通体系、区域开发进程、地方行政建置、历史时期的人口迁移和人口发展过程、区域贸易网络的形成等各个角度,就客家方言群的形成和发展问题,展开讨论。作者视野开阔,结论厚重而又坚实,以“方言群”界定客家,通过对“赣闽粤边”这一特定地理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具体而微的研究,突破移民史研究方法的窠臼,着力解决“什么是客家”这一关键性问题,动态地分析作为方言群意义上的客家的形成及其发展过程。
【作者简介】
王东,1964年生,安徽庐江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是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中国区域文化史客家学。代表性著作有《客家学导论》《社会结构与客家人教育》《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与人合著)等。另在《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等海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译文、书评百余篇。
《客家研究导论(外一种:客家源流考)》
作者:罗香林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8111995
出版时间:2018年4月
开本:16开
页数:323
定价:78元
目录
客家研究导论
朱希祖序
吴康序
自 序
第一章 客家研究的发端
第二章 客家的源流
第三章 客家的分布及其自然环境
第四章 客家的语言
第五章 客家的文教上
第六章 客家的文教下
第七章 客家的特性
第八章 客家与近代中国
第九章 客家一般趋势的观察
外一种 客家源流考
一、绪论
二、中华民族的构成和演进
三、中华民族中客家的源流和系统
四、客家的分布及其自然环境
五、客家语言的特征
六、结论
《客家民系与客家文化研究》
作者:谢重光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8112046
出版时间:2018年7月
开本:16开
页数:423
定价:88元
目录
绪 论
一、客家源流与“客家”界定
二、客家文化的结构和层次
第一章 隋唐五代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与民族格局
第一节 赣闽粤边区的自然环境与远古居民
第二节 六朝隋唐时期赣闽粤结合区的溪峒社会
第三节 北方汉人的迁入
第四节 五溪盘瓠蛮的迁入
第五节 福佬民系的形成
第二章 南宋时客家民系的初步形成
第一节 畲族的形成
第二节 宋代汀州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三节 “汀赣贼”的活动与客家民系的孕育
第四节 南宋末期客家民系的初步形成
第五节 南宋末期客家的中心区域在汀赣,汀州为其核心
第三章 元代客家民系在族群互动中发展壮大
第一节 元朝对南方的屠戮与民族歧视
第二节 宋亡前后东南地区各族的联合抗元反元斗争
第三节 畲民汉化与客家民系的发展壮大
第四节 “汉人”淮军与客家民系的融合
第四章 明代赣闽粤边客地经济社会的变迁与客家扩张
第一节 明中叶以前赣闽粤边区的荒凉状况
第二节 “征徭”和“抚徭”
第三节 南赣巡抚的设立
第四节 王阳明的剿抚功业及其心学在畲、客融合中的作用
第五节 明中叶后赣闽粤边区开发的加速进展
第六节 粤中的畲、瑶、客家融合
第五章 明清时期的客家移民潮与客家分布格局的奠定
第一节 客家向闽南的推移及其与福佬民系的接触
第二节 客家人向四川、东南亚、赣北和浙西南的迁徙
第三节 客家人移民珠江三角洲、西江流域、广东西部及广西和海南
第六章 客家人移民台湾与台湾客家史的若干问题
第一节 客家人移民台湾
第二节 汀州客 漳州客与潮籍移民中的非客家人
第三节 义民问题与客家、福佬关系的演变
第四节 客家运动
第五节 闽、客族群和谐、合作的基础与路径
第七章 以山地耕作为基调的客家传统产业
第一节 山地农业和山林副业
第二节 矿冶业
第三节 手工业
第四节 商 业
第八章 巫道色彩浓烈的客家宗教信仰
第一节 巫道结合的客家道教
第二节 客家民俗佛教
第三节 客家民间信仰
第九章 客家山歌本质特征与文化渊源
第一节 客家山歌本质特征
第二节 客家山歌的文化渊源
第三节 客家山歌形成的时间
第十章 客家人的崇文重教风气
第一节 客家崇文重教风气举证
第二节 客家民风由“野”向“文”的转变
第三节 推动客家民风转变的关键因素
第十一章 客家人文性格与客家文化特质
第一节 客家人的人文性格
第二节 客家文化类型与特质
参考文献
后记
《客家民系的形成及其源流》
作者:陈支平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8112008
出版时间:2018年4月
开本:16开
页数:230
定价:68元
目录
引言
上编
第一章 罗香林的《客家源流考》
第二章 客家人与非客家人的中原居地没有差别
第三章 客家人与非客家人的南迁过程大致相同
第四章 客家人与非客家人南迁时同祖而分支
第五章 由非客家人汉民分支而成为客家人
第六章 由客家分支而成为非客家人
第七章 客家人与非客家人的反复交错迁移
第八章 结语与需要讨教的问题
附录族谱资料与客家历史研究
下编
第九章 推展客家民系与其他民系的比较研究
第十章 福建客家人的民系分布与人文特征
第十一章 闽西客家的从商性格与连城海丝之路
第十二章 从族谱资料看客家人向闽南漳州的迁移历史
第十三章 清代闽西客家商纲零拾
第十四章 连城四堡邹氏家族的妈祖信仰
第十五章 从客家族谱所见的两个史实问题
第十六章 俞大猷镇守南赣客家区域史料辑述
第十七章 内地客家研究的功利与学术倾向
跋
《那方山水那方人:客家源流新说》
作者:王东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8112053
出版时间:2018年4月
开本:16开
页数:312
定价:69元
目录
序 朱政惠 胡逢祥
导言
一、客家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二、存在的问题
三、本书的相关概念与分析路径
第一章 赣闽粤边的山形水势与现代客家方言地理
一、赣闽粤边的现代客家方言地理
二、赣闽粤边的地貌特征与客家方言格局
三、赣闽粤边的河流走向与客家方言格局
四、三点结论
第二章 赣闽粤边的民族源流与早期区域开发
一、赣闽粤边的早期居民蠡测
二、帝国拓边与早期区域开发
三、民族融合与分化
第三章 隋唐时期的赣闽粤边
一、隋末唐初的赣闽粤边
二、唐中期以降赣闽粤边的人口重建
三、结论
第四章 苗瑶语族的迁入与赣闽粤边的民族新格局
一、苗瑶语族溯源
二、苗瑶语族向赣闽粤边的迁移
三、北宋开梅山与畲族的形成
四、余论
第五章 宋代赣闽粤边的地域社会与文化
一、北宋时期的赣闽粤边
二、靖康之乱后赣闽粤边的人口新格局
三、私盐贸易与区域联系网络的形成
四、南宋以降粤东北地区的人口重建
五、客家方言群的孕育
第六章 民族融合与客家方言群的形成
一、赣闽粤边民族融合的展开
二、赣闽粤边民族融合的新趋势
三、客家方言群的形成
第七章 人口流动与客家方言群地域格局的变迁
一、赣闽粤边内部的人口流动
二、社会动乱与流民“安辑”
三、王守仁巡抚南赣与“新民”的定居落籍
四、粤东北和粤北山区的客家流民
结语 离心式移民的展开与客家方言群的裂变
一、早期的离心式移民及其迁移方式
二、走天涯与大裂变
三、移民的定居落籍与土客关系
附录 主要引用文献
《传统客家村落社会研究》
作者:刘大可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8112015
出版时间:2018年4月
开本:16开
页数:296
定价:78元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村落地理与布局
第一节 客家村落地名的发生及其意义
第二节 传统客家村落的空间结构初探
第二章 村落社会结构
第一节 传统客家村落宗族的形成与发展述略
第二节 传统村落视野下小姓弱房的生存形态
第三章 村落社会生活
第一节 《元初一》所反映的客家村落社会
第二节 传统客家村落婚丧习俗述论
第三节 传统客家村落的消闲娱乐
第四节 客家村落妇女:族谱记载与田野调查的比较
第五节 客家村落的通婚网络初探
第四章 村落社会控制
第一节 传统客家村落的纷争处理程序
第二节 科举与传统客家村落社会
第五章 村落社会观念
第一节 神明崇拜与传统客家村落社区意识
第二节 公王与社公:传统客家村落的保护神
第三节 风水与传统客家村落文化
后记
《动荡的围龙屋:一个客家宗族的城市化遭遇与文化抗争》
作者:周建新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8128009
出版时间:2018年8月
开本:16开
页数:351
定价:88元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围龙屋内外的文化抗争
第一节 拆迁语境中的历史文化保护
第二节 护祠:围龙屋与宗族的政治学
第三节 群体行为与集体抗争的理论回顾
第四节 文化抗争:一个新视野和研究思路
第二章 钟村印象:围龙屋里的宗族社会与现代变迁
第一节 走进钟村,走进围龙屋
第二节 传统宗族社会结构与社区活动
第三节 祖先崇拜与风水信仰及其权威
第四节 城中村:现代巨变与护祠事件
第三章 护祠事件的初始 由来和动员
第一节 一纸突如其来的拆迁公告
第二节 神鸟和奇照:作为武器的寿山公祠
第三节 广泛发动和积极上访
第四节 护祠理事会的成立与挂牌风波
第五节 政府、媒体与社会人士的反应
第四章 护祠事件的发展:虎口余生
第一节 子虚乌有的补偿款和夭折的报道
第二节 “三百多年的古建筑不能说拆就拆”
第三节 翘首以待游子归来
第四节 族人心事:徘徊于保与拆之间
第五节 “文魁”和“驄马”的被拆
第六节 宗族建设和等待批文
第五章 护祠事件的高潮:自保自救
第一节 钱哥的加入和寿山公祠的美化
第二节 以谱为旗:历史抗争现实的胜利
第三节 春节祭祖和系列庆典的成功举办
第四节 大闹拆迁办和舌战政府官员
第五节 护祠理事会改组与钟校长的下台
第六节 《护祠》报道的出炉与民意调查
第六章 护祠事件的高潮:以修促保
第一节 国务院46号文的颁布:由保到修
第二节 开发古祠的号角:复制牌匾
第三节 苦等名家字画和出国募捐
第四节 寿山公祠的“客人”脚迹
第五节 “老店新开张”:钟屋人的文化创造
第七章 护祠事件的余波:没有结束的结尾
第一节 秋祭和重阳登高计划的流产
第二节 钱哥的离去和番客的归来
第三节 熊屋重光庆典的刺激
第四节 拆迁办的搬迁和钟氏文化研究会的成立
第五节 又是一年新春到
第六节 尾声:还未结束的故事
第八章 钟村文化抗争的话语体系分析
第一节 文化抗争的全程缩微回放
第二节 文化抗争发生的原因与动机
第三节 文化抗争的力量、策略和手段
第四节 文化抗争中的多元利益博弈
第九章 钟村文化抗争的结果与启示
第一节 宗族的重构
第二节 社区营造
第三节 文化认同
第四节 传统的创造
第十章 进一步的讨论
第一节 空间的力量
第二节 祖先的威名
第三节 精英的作用
第四节 国家与社会的互动
第五节 文化抗争和文化保护的关系
附录
附录一 钟村护祠抗争大事记
附录二 寿山公祠的历史和清代碑记
附录三 关于K城城区古民居现场勘查情况汇报
附录四 护祠理事会的上访报告
附录五 寿山公祠宗亲理事会章程(草案)
附录六 护祠理事会致宗亲信函和倡议书
附录七 海外各地钟氏宗亲的来函来电
附录八 钟屋克昌楼房派迁居海外人员简表
附录九 钟村房屋拆迁户基本情况简表
附录十 护祠理事会会议记录
附录十一 护祠理事会会长的辞职信
附录十二 钟村熊屋群众文明公约
附录十三 民进K城市委关于保护寿山公祠的报告
附录十四 护祠事件的新闻媒体报道
附录十五 各界人士的护祠心声和参观留言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