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组
读书月淘书团会场|满额送文创/限时满减
中图网>淘书团>文学>团购详情

淘书团

《中外文学交流史》9册,大16开软精装,知名学者钱林森、周宁主编,全面系统地考察我国文学与世界各主要文学系统之间的生动而丰富的交流关系,得鉴古知今之益。

本书全面系统地考察了中国与希腊、希伯来、英、法、德、意、美、加及北欧、中东欧等欧美各地的文学关系,展开中外文学交流史的宏观叙事和钩沉稽考,代表了比较文学研究的前沿方向。各卷作者都是中外文学比较研究领域的专家,在撰写过程中并未墨守成规,而是各抒己见,推陈出新,自成一论。

定价723元,现团购价210元包邮!

×

关键字
典藏版
团购价¥210.0 ¥723.0 折扣2.9
已售82
缺货登记

返回淘书团>>

推荐理由

大16开软精装,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钱林森、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周宁主编
丛书之开创性——*次以中国立场全面审视中外文学关系,*次从世界文明的角度全面审视中外文学关系,*次将中外文学关系史纳入中国文学史的范畴
丛书之代表性——以世界文明发展史的重要阶段、世界文明圈的代表地域为研究背景,把文学交流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加以考察,在中国文学跟世界不同文化圈文学的交流中反观中国文学自身,代表了比较文学研究的前沿方向。
对于推动文学关系的史料学研究、文学关系原理方法的总结与推广、区域文化视野里的文学关系研究等方面的深入发展、文学翻译理念的更新,都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与实际的帮助意义
“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书友说
  • ztw*** 2019/12/28 12:03:42
    是不错的书
  • LZY*** 2019/11/25 16:15:28
    比较文学,在我看来一直属于比较高级的文学种类,这套书真是惊喜
查看下一条 >>

编辑推荐

分卷内容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希腊、希伯来卷》
▷吴宓与周作人的希腊文学史
▷曹禺与希腊悲剧精神
▷1949年后中国对古希腊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
▷《圣经》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英国卷》
▷英国中世纪想象性游记里的中国印象
▷中国画屏上的风景:毛姆作品里的中国形象
▷乔治·奥威尔创作中的中国元素
▷中国古典戏剧的英译
……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意大利卷》
▷《马可·波罗行纪》中的中国
▷《伊索寓言》在中国的传播
▷中国文人笔下的意大利人形象
▷意大利汉学的建立
▷但丁《神曲》汉译考察
……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法国卷》
▷拉伯雷、蒙田的中国想象与描述
▷法国汉学发轫与中国文学西渐
▷拉克洛瓦《一千零一日》里的“中国故事”
▷小克雷比庸的伪东方(中国)小说《漏勺》与《沙发》
▷孟德斯鸠对中国的想象和描述
▷伏尔泰:中法文学交流的开拓者
……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德国卷》
▷耶稣会教士的《鞑靼战纪》与几部德意志的“中国小说”
▷德国版的《孝经外传》
▷歌德对中国文学的接受·席勒对中国题材的处理
▷“庄生梦蝶”在德国的流传
▷辜鸿铭在德国——德国哲学界对他的接受
……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北欧卷》
▷易卜生戏剧该怎样理解?——以胡适、鲁迅的讨论为中心
▷从《易卜生号》到胡、鲁之争
▷安徒生童话能这样译吗?——以周作人在《新青年》上的批评为中心的讨论
▷ “娜拉形变”与“妇女解放”
……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中东欧卷》
▷ 康有为的波兰史论和中东欧四国游记
▷ 波兰"亡国史鉴"与汪笑侬的新京剧《瓜种兰因》
▷ 李石曾译《夜未央》和许啸天的"波兰情剧"
▷ 鲁迅对"弱小民族文学"的倡导及周氏兄弟的中东欧文学译介
……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美国卷》
▷ 早期美国作家笔下的“华人”形象
▷ 爱默生、梭罗及其对儒家思想的接受
▷ 赛珍珠的“中国世界”
▷ 奥尼尔与中国戏剧
▷ 梅兰芳访美演出
……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加拿大卷》
▷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与中加文学交流的启动
▷扮演多重角色的文学与舞台:粤剧和白话剧
▷侨乡与金山客跨国共创的文本——家书与侨刊
▷加拿大的华文小说
▷从唐人街内的传奇到唐人街外的故事
……

图片展示














本单详情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希腊、希伯来卷》
作者:齐宏伟 杜心源 杨巧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2884957
出版时间:2015年12月
开本:16开
页数:255
定价:51元

目录
总序
前言
上编 中国与希腊文学交流
第一章 明清间传教士对希腊文学的译介
第一节 贯穿始终的伊索寓言
第二节 希腊为西国文学之祖
第二章 经典的生成:文学史中的希腊
第一节 总体历史观:茅盾与希腊文学史的现代化
第二节 现代性的歧路:吴宓与周作人的希腊文学史
第三节 “美”的形而上学神话与中国文艺复兴
第三章 对古典的想象:作家和文本
第一节 周作人与希腊文化
第二节 文化利用与“国民意识”的文化重构
第三节 彼岸的美狄亚:曹禺与希腊悲剧精神
第四章 道与逻各斯:作为参照符号的古希腊美学
第一节 道与逻各斯
第二节 希腊与中国美学意识的建构
第五章 1949年后中国对古希腊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
第一节 翻译作为文化的斡旋
第二节 以荷马史诗为中心的研究
第六章 古典西学的“原初事实”:亚里士多德《诗学》在当代中国的接受与现代性问题
第一节 正名:对“创作学”的细读与误读
第二节 诗意:个人观念世界中的“古典精神”
第三节 诗教:政治一宗教的“原初事实”
下编 中国与希伯来文学交流
第七章 《圣经》文学与希伯来精神在中国
第一节 《圣经》、希伯来文学与希伯来精神辨析
第二节 文化与文学交流史意义上的《圣经》文本
第三节 《圣经》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第四节 《圣经》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第八章 中国的意第绪文学热
第一节 《小说月报》推动的意第绪文学热
第二节 其他刊物与书籍对意第绪文学的介绍、推广
……
附录
参考文献
编后记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英国卷》
作者:葛桂录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2884865
出版时间:2015年12月
开本:16开
页数:509
定价:96元

目录
总序
导论
第一章  14-16世纪:中英文学初识
  第一节  蒙古西征与中英两国的早期接触
  第二节  英国中世纪想象性游记里的中国印象
  第三节  “契丹探险”与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作品里的中国题材
第二章  17—18世纪的中英文学交流
  第一节  明清之际中国人眼里的英国印象
  第二节  中国文化西传与英国译介中国文学的开始
  第三节  英国作家笔下的中国题材书写与文化利用
第三章  19世纪的中英文学交流
  第一节  中国文学在英国的流播及影响
  第二节  英国作家笔下的中国题材及中国形象
  第三节  清代中后期英国在中国的形象
  第四节  西方传教士与中国近代之英国文学译介
第四章  20世纪上半叶的中英文学交流(一):中国文学在英国
  第一节  翟理斯《中国文学史》:对中国文学的总体观照
  第二节  阿瑟·韦利的中国文学译介
  第三节  中国古典诗文、小说的英译概览
  第四节  中国古典戏剧的英译
  第五节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英译
第五章  20世纪上半叶的中英文学交流(二):英国作家的中国题材创作
  第一节  华人移民与托马斯·柏克的中国城小说
  第二节  傅满楚:萨克斯·罗默笔下的恶魔式中国佬形象
  第三节  西方文明的良药:迪金森对中国文明的美好信念
  第四节  中国画屏上的风景:毛姆作品里的中国形象
  第五节  爱美者的回忆:哈罗德·阿克顿笔下的中国题材
  第六节  心目中的理想国:I.A.瑞恰慈与中英文学交流
  第七节  颠覆与建构:乔治·奥威尔创作中的中国元素
第六章  20世纪上半叶的中英文学交流(三):英国文学在中国
  第一节  文学因缘:王国维与英国文学
  第二节  林纾与英国文学
  第三节  中文报刊上的英国作家专号
  第四节  文学研究会作家与英国文学
  第五节  创造社作家与英国文学
  第六节  新月派诗人与英国文学
  第七节  学衡派同仁与英国文学
附录:中英文学交流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
编后记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意大利卷》
作者:张西平 马西尼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2884919
出版时间:2015年12月
开本:16开
页数:381
定价:91元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元朝前中国人对意大利的记述
第一节 西汉史料中的“黎轩”
第二节 东汉以后国人心中的“大秦”
第三节 隋唐史书中的“拂秣”
第四节 宋代文献中有关意大利的记载
第五节 天马赋一一元朝时文人笔下的意大利

第二章 中国文学在意大利的早期传播
第一节 古希腊、罗马文学对中国的遥望
第二节 中世纪时代西方对中国的认识

第三章 《马可·波罗行纪》中的中国
第一节 马可·波罗游中国
第二节 《马可·波罗行纪》的内容
第三节 《马可·波罗行纪》的特点
第四节 《马可·波罗行纪》的思想文化意义

第四章 16-17世纪意大利文学在中国的传播
第一节 《圣经》在中国的译介
第二节 移植的寓言之花——《伊索寓言》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节 来华传教士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介绍

第五章 中国文人笔下的意大利人形象
第一节 普通人形象泛指——《三才图会》中的意大利商人与山民
第二节 中国文人笔下的意大利传教士

第六章 16一17世纪中国文学在意大利的传播
第一节 沙勿略眼中的中国
第二节 利玛窦笔下的中国
第三节 来华传教士对中国文学典籍的介绍
第四节 来华传教士对中国其他方面的介绍

第七章 16-17世纪意大利文学中的中国
第一节 骑士传奇中的契丹公主安杰丽卡
第二节 第一篇中国背景的小说
第三节 卡莱蒂和杰梅利游记中的中国
第四节 巴尔托利和马加洛蒂笔下的中国

第八章 18世纪中意文化的交流
第一节 意大利艺术家在中国
第二节 第一篇意大利游记——《身见录》
第三节 拿波里“中国学院”与中国文学在意大利的传播
第四节 18世纪意大利戏剧中的“中国英雄”和“中国公主”
第五节 维柯的中国观

第九章 19世纪意大利在中国的发现
第一节 重新发现意大利——19世纪地理中的意大利
第二节 晚清国人眼中的意大利
第三节 晁德莅——19世纪中国和意大利文化交流的摆渡者

第十章 19-20世纪初意大利对中国文学的翻译
第一节 欧洲现代汉学的开始
第二节 意大利汉学的建立
第三节 19世纪的意大利汉学家对中国文学的翻译与研究
第四节 20世纪初的意大利汉学家及他们的作品
第五节 中国诗歌的翻译及其影响
第六节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由法语翻译成意大利语

第十一章 20世纪中期意大利对中国文学的翻译
第一节 新的翻译家
第二节 新的汉学期刊
第三节 新时期的翻译作品

第十二章 意大利文学在20世纪中国的翻译
第一节 总述
第二节 意大利文学的汉译情况列述

第十三章 但丁《神曲》汉译考察
第一节 但丁Comedia及其在我国的翻译
第二节 《神曲》汉译本考察

第十四章 卡尔维诺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
第一节 卡尔维诺的生平与创作概述
第二节 卡尔维诺作品在中国的译介
第三节 卡尔维诺在中国的影响

第十五章 20世纪意大利作家对中国的访问
第一节 乔瓦尼·柯米索于1930年访问中国
第二节 20世纪50年代访华的意大利代表团及其作品
第三节 莫拉维亚的三次访华及其作品
第四节 其他单独访华的作家及其作品
第五节 后毛泽东时代意大利作家笔下的中国

附录
1.中意文学交流大事记
2.国家图书馆所藏有关意大利善本古籍书目
3.国家图书馆所藏意大利文学中文书目录
4.外文参考文献
5.本书撰稿人名单
后记
编后记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法国卷》
作者:钱林森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2884889
出版时间:2015年12月
开本:16开
页数:553
定价:104元

目录
总序
前言
上编
第一章 蒙元世纪的“契丹”追寻和“大汗行纪”
第一节 柏朗嘉宾的《蒙古行纪》和鲁布鲁克的《东行纪事》
第二节 马可·波罗和列班·扫马:来自欧洲和北京的互访
第二章 16世纪欧洲对中国的发现
第一节 欧洲发现中国与传教士汉学肇始
第二节 法国作家的“远东视野”与中国描述
第三章 人文主义作家拉伯雷、蒙田的中国想象与描述
第一节 拉伯雷《巨人传》:世俗精神的放歌与东方“神瓶”的探寻
第二节 蒙田《随笔集》:自我人本主义的开发与中国智慧的沉思
第四章 古典主义作家、思想家的中国思考(一)
第一节 拉莫特·勒瓦耶和帕斯卡尔思考中国
第二节 费讷隆的《苏格拉底和孔夫子的对话》
第五章 古典主义作家、思想家的中国思考(二)
第一节 马勒伯朗士笔下中西“哲人”对话
第二节 培尔对中国的思考

下编
第六章 法国汉学发轫与中国文学西渐
第一节 法国耶稣会士入华及其“中国著述”的播扬
第二节 法国汉学的兴起开启中国文学西渐
第七章 中法文学首次相遇的一道桥梁
第一节 黄嘉略与中国文学的西渐
第二节 弗雷莱对中国诗歌和文字的引介和思考
第三节 傅尔蒙《论中国文学》及汉语文字的研究
第八章 传教士汉学家对中国文学的译介和研究(一)
第一节 马若瑟、白晋对《诗经》的翻译与诠释
第二节 韩国英、钱德明对中国诗歌的介绍和研究
第九章 传教士汉学家对中国文学的译介与研究(二)
第一节 马若瑟翻译的元杂剧《赵氏孤儿》
第二节 殷弘绪译介《今古奇观》的故事
第三节 赫苍璧译介《古文渊鉴》
第十章 传教士笔下的中国题材文学创作
第一节 马若瑟的章回小说《儒交信》
第二节 巴多明的《孔子诗:自然典则》
第十一章 传教士对中国艺术的介绍与创作
第一节 王致诚与中西绘画和园林艺术
第二节 钱德明与中国古乐的西传
第十二章 勒萨日及其他作家的“中国戏”
第一节 勒萨日的“中国戏”
第二节 勒尼亚尔等其他作家的“中国戏”
第十三章 拉克洛瓦《一千零一日》里的“中国故事”
第一节 《一千零一日》:迷人的天下奇书
第二节 《卡拉夫王子与中国公主的故事》的中国元素及其东方来源
第三节 《卡拉夫王子与中国公主的故事》的影响
第十四章 格莱特及其他作家的“中国小说”
第一节 格莱特的《达官冯皇的奇遇——中国故事》
第二节 小克雷比庸的伪东方(中国)小说《漏勺》与《沙发》
第三节 古达尔的《中国间谍》
第十五章 孟德斯鸠对中国的想象和描述
第一节 《波斯人信札》的中国灵感和中国“角色”
第二节 《论法的精神》对中国的想象和描述
第十六章 伏尔泰:中法文学交流的开拓者
第一节 伏尔泰历史、哲学著作中的中国形象
第二节 《赵氏孤儿》与《中国孤儿》:中法文学首次对话
第三节 伏尔泰戏剧、小说里的中国题材与异国情调
第十七章 阿尔让对中国的想象和思考
第一节 互看互识:中法文学的比较
第二节 互看互识:中法社会风习的比较
第三节 互看互识:中西哲学的比较
第十八章 卢梭对中国的描绘和影响
第一节 卢梭对中国的想象和描述
第二节 卢梭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附录:卢梭与当今西方和东方
第十九章 狄德罗的中国观和对中国的征用
第一节 《百科全书》“词条”及信札、史学论作中的中国描述
第二节 狄德罗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想象与征用
第二十章 18世纪诗人谢尼埃与中国文学
第一节 阅读中国:热爱中国的“美妙之处”
第二节 阅读《诗经》:通向东方诗国
第三节 谢尼埃鉴赏中国诗歌美:东西诗歌汇通的可能性
附录:中法文化(文学)交流大事记(1245—1808)
参考文献
后记
编后记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德国卷》
作者:卫茂平 陈虹嫣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2884896
出版时间:2015年12月
开本:16开
页数:351
定价:72元

目录
总序

概述

第一章 冒险的精神与开放的视野-至17世纪德国文学中的中国
一、罗森施普吕特《葡萄酒赞歌》中的巨富可汗
二、奥皮茨笔下漫游中国的战神
三、“痴儿”的中国奇遇
四、耶稣会教士的《鞑靼战纪》与几部德意志的“中国小说”
五、小结

第二章 17和18世纪德语文献或文学中的“中国精神”及中国文学
一、莱布尼茨的《中国近事》与沃尔夫《关于中国道德学的演讲》
二、周游世界的中国人眼中的中西世界
三、德国版的《孝经外传》
四、瑞士作家哈勒尔的两部“国事小说”与中国的关系
五、维兰德的《金镜》及中国的教育典范
六、《赵氏孤儿》在德国的流传
七、翁策尔笔下“武帝”的浪漫哭诉
八、小结

第三章 19世纪德国文学中的中国
一、中国形象由褒向贬的转变
二、利希滕贝格及《关于中国人军事禁食学校及其他一些奇闻》
三、歌德对中国文学的接受
四、席勒对中国题材的处理
五、塞肯多夫创作与老庄哲学——兼及“庄生梦蝶”在德国的流传
六、浪漫主义、青年德意志及毕德迈耶尔文学中的中国
七、埃利森、霍普芬和古姆彭贝格笔下的“江郎才尽”故事

第四章 中国文学在德国——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德文学交流的事实及我们的审视
一、海泽作品中的《诗经》故事和对《三国演义》的改编
二、蛇女——一篇中国故事在格林和凯勒作品中的变体
三、冯塔纳《艾菲-布里斯特》中的中国异者
四、通俗小说家卡尔·迈的创作与中国的关系
五、道滕代的“中国”小说
六、《鲍家漂亮姑娘》和《幽王的毁灭》
——比尔鲍姆和黑塞笔下的褒姒故事(兼及海涅)
七、霍夫曼斯塔尔对中国文学及哲学的接受
八、德布林的《王伦三跳》与老庄哲学及其他
九、德国作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改编与仿作——以德默尔为例
十、中国短篇故事集在德国的译介——以《今古奇观》和《聊斋志异》为例
十一、哲学的渗透——克拉邦德与中国文学及哲学
十二、文学的借鉴——埃伦施泰因与《水浒传》
十三、思想的探讨——以托马斯·曼《魔山》和《绿蒂在魏玛》为例
十四、故事的借用——勒尔克与“钟馗驱鬼”
十五、老子的出关——施泰尔与布莱希特
十六、现实的观察——基希及其《秘密的中国》

第五章 德语文学在中国——以《世界文学》(1953-2008)中的德语翻译文学为例-
一、《世界文学》的办刊历程及文学翻译概述
二、从《世界文学》看中国和德语国家的文化交流关系
三、德语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译介

第六章 辜鸿铭在德国——德国哲学界对他的接受
一、凯瑟琳(Hermann Graf Keyserling,1880-1946)
二、潘维茨(Rudolf Pannwitz,1881-1969)
三、莱奥纳德·纳尔逊(Leonard Nelson,1882-1927)
四、《西方的没落》受了辜鸿铭的影响吗?
五、哲学史著作中的辜鸿铭
六、小结

第七章 斯·茨威格小说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1949-2005)
一、茨威格小说在中国的译介
二、茨威格小说研究
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接受研究

第八章 歌德在中国
一、译介初期(1920年以前)
二、“五四”之后的译介高潮(1920-1937)
三、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的余波(1937-1949)
四、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后的低迷(1949-1977)
五、“文革”后歌德译介的百花齐放(1977-至今)

第九章 席勒戏剧在中国——从起始到当下的翻译及研究述评
一、民国时期的译介与研究
二、1949-1966年问的译介与研究
三、1978-20lO年间的译介与研究
四、结语

附录
1.中德文学交流大事记
2.本书撰稿人名单
参考文献
编后记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北欧卷》
作者:叶隽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2884933
出版时间:2015年12月
开本:16开
页数:235
定价:41元

目录
总序

第一章 从“向度变型”到“格义立型”
——作为现代中国知识资源的北欧文学之东渐侨易
一、作为日耳曼文化源起与分支的北欧一脉
二、现代中国之兼容并蓄:以北欧为中心
三、作为理论资源的侨易学观念细分:从“向度变型”到“格义立型”
四、理论思考与基本框架

上篇 文类意义与诗人巨像
第二章 易卜生戏剧该怎样理解?
——以胡适、鲁迅的讨论为中心
一、易卜生戏剧在西方戏剧史上的地位问题
——以刘大杰的评价为中心
二、从《易卜生号》到胡、鲁之争
——以胡适的“易卜生主义”为中心
三、胡适、鲁迅的观念异同及其留学背景
——以留日学人之发凡起例为中心
四、易卜生的符号化功用
第三章 安徒生童话该怎样翻译?
——以周作人批评、叶圣陶创作与叶君健翻译为中心
一、安徒生童话能这样译吗?
——以周作人在《新青年》上的批评为中心的讨论
二、1920年代的安徒生译介与中国现代文化场中的“儿童文学镜像”
——以《安徒生号》为例
三、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构的起点
——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小论》
四、童话创作的实践及其安徒生影响
——以叶圣陶为例
五、安徒生中国接受的翻译中介及其创化:叶君健的翻译史、文学史与交流史意义
六、日耳曼文化史谱系与“侨易新符”的意义
第四章 勃兰兑斯批评该怎样学习?
——以若干刊物与知识精英为线索
一、从“三子星座”到“三刊挺勃”
——《新青年》、《东方杂志》、《小说月报》的勃兰兑斯译介趋势
……

下篇 镜像、范式与资源(文学镜像、戏剧比较、德国资源)
第五章 “娜拉形变”与“妇女解放”
第六章 从“群鬼乱舞”到“诸家并起”
第七章 “德国原像”与“北欧精神”
第八章 结论:北欧精神之格义与现代中国知识精英的世界胸怀

附“中国知识”的北欧侨易及其资源价值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编后记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中东欧卷》
作者:丁超  宋炳辉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2884940
出版时间:2015年12月
开本:16开
页数:499
定价:86元

目录
总序
导言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文学交流的历史重构与当代阐释
第一节 国际政治范畴的"中东欧"和文学的"东欧"
第二节 中东欧文学及其历史文化底蕴
第三节 方法、范式与视域的融合

第一章 古代华夏民族与中东欧民族的最初接触和相互认知
第一节 远古时代的遗存、推测与想象
第二节 北匈奴人西徙与东方华夏民族进入东欧
第三节 关于古保加尔人、匈奴人和中国人的关系
第四节 阿瓦尔人或柔然
第五节 蒙古帝国在中东欧的战争
第六节 第一位到达东方的波兰人本尼迪克特
第七节 马可·波罗及其故乡克罗地亚
第八节 14世纪从中欧来华的人士

第二章 明清之际中国与中东欧地区交流的地理知识、人物业绩和文化影响
第一节 明末中国舆图和地学典籍对中东欧的折射
第二节 波兰传教士卜弥格等人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贡献
第三节 波希米亚来华传教士群贤
第四节 来自南斯拉夫历史地区的传教士
第五节 匈牙利人对中国的探索
第六节 到达中国的第一位罗马尼亚人
第七节 到达中国的第一位塞尔维亚人
第八节 中东欧本土文明及史料对中国的反映

第三章 晚清中国关于中东欧民族的认识及文献记载
第一节 中国地理学著作对中东欧地区的介绍
第二节 驻外使臣对中东欧民族的记述
第三节 其他书刊对中东欧民族和国家的介绍
第四节 康有为的波兰史论和中东欧四国游记

第四章 晚清时期来华的中东欧人士及对双边文化交流的影响
第一节 匈牙利人的东方情结与奥匈帝国对华关系
第二节 中东铁路的修建与来华的波兰等国侨民
第三节 其他来华的中东欧地区人士

第五章 19世纪中东欧民族对中国文化的关注
第一节 中国文化初入捷克
第二节 中国文化进入罗马尼亚
第三节 中国文化在其他中东欧国家的传播情况

第六章 清末民初中东欧文学汉译的滥觞
第一节 波兰"亡国史鉴"与汪笑侬的新京剧《瓜种兰因》
第二节 李石曾译《夜未央》和许啸天的"波兰情剧"
第三节 周氏兄弟与《魔罗诗力说》和《域外小说集》
第四节 周氏兄弟与匈牙利文学的早期译介

第七章 "五四"新文学作家与中东欧文学
第一节 鲁迅对"弱小民族文学"的倡导及周氏兄弟的中东欧文学译介
第二节 茅盾与《小说月报》对译介中东欧文学的贡献
第三节 朱湘与他的《路曼尼亚民歌一斑》
第四节 各种文学期刊对中东欧文学的译介

第八章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东欧文学在中国的译介
第一节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东欧文学译介概述
第二节 茅盾、巴金、王鲁彦、孙用等翻译家的译介贡献
第三节 《文学》、《矛盾》等文学期刊对中东欧文学的译介
第四节 以Esperanto为中介语的中东欧文学译介

第九章 20世纪前半期中东欧国家对华政治与文化关系
第一节 中东欧对华政治与外交关系
第二节 中国与中东欧民间的战斗友情及其历史贡献
第三节 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的早期汉学
第四节 捷克汉学家普实克对中国文学的译介

第十章 毛泽东时代对东欧文学的引进
第一节 新中国与东欧人民民主国家政治文化关系概述
第二节 波兰文学在中国
第三节 捷克斯洛伐克文学在中国
第四节 匈牙利文学在中国
第五节 罗马尼亚文学在中国
第六节 保加利亚文学在中国
第七节 南斯拉夫文学、阿尔巴尼亚文学在中国
第八节 波罗的海三国文学在中国
第九节 中国作家出访东欧及有关记述
第十节 一个时代留给我们的遗产与思考

第十一章 1949年以后中东欧国家对中国文学的研究、译介和出版
第一节 中国文学在捷克和斯洛伐克
第二节 中国文学在波兰
第三节 中国文学在匈牙利
第四节 中国文学在罗马尼亚
第五节 中国文学在其他中东欧国家

第十二章 新时期以来中东欧文学的译介与研究
第一节 新时期中东欧文学的译介
第二节 新时期中东欧文学研究的深入
第三节 后三十年中东欧文学研究的热点
第四节 研究视野与方法的探索和未来发展的挑战

第十三章 当代中东欧文学重要翻译家和研究者
第一节 波兰文学翻译家和研究者
第二节 捷克文学翻译家和研究者
第三节 匈牙利文学翻译家和研究者
第四节 罗马尼亚文学翻译家和研究者
第五节 保加利亚文学翻译家和研究者
第六节 前南斯拉夫文学和阿尔巴尼亚文学翻译家和研究者
第七节 东欧文学研究和译介的薪火相传
结语:相约文学未来,共襄大业盛事
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学(文化)交流大事记稿
参考文献
后记
编后记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美国卷》
作者:周宁 朱徽 贺昌盛 周云龙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2884858
出版时间:2015年12月
开本:16开
页数:441
定价:84元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萌芽期:晚清时代的文学交流与异国想象
第一节 初识中国文学
第二节 遥远的“异邦”
第三节 中国诗歌在美国
第四节 早期美国作家笔下的“华人”形象
第五节 美国戏剧中的中国形象

第二章 过渡期:清末民初美国文学的译介
第一节 早期美国诗歌的译介及其影响
第二节 面貌模糊的美国小说
第三节 早期汉译美国小说的基本类型

第三章 转折期:文化互动与文学接受
第一节 爱默生、梭罗及其对儒家思想的接受
第二节 庚款留美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诞生
第三节 意象派与中国新诗
第四节 新文学作家对美国小说的接受
第五节 中国戏剧在美国的演出
第六节 留美学生的戏剧实践及其文化位置

第四章 成熟期:异国形象的重塑
第一节 《现代》杂志之“现代美国文学专号”
第二节 赛珍珠的“中国世界”
第三节 跨文化想象与林语堂的文学创作
第四节 奥尼尔与中国戏剧
第五节 梅兰芳访美演出
第六节 现代主义与“九叶诗人”
第七节 战时中国的生存图景与中美文学的互动

第五章 对峙期:批判中的选择与接受
第一节 片面引介的美国诗歌
第二节 美国小说的“政治”解读
第三节 “文革”年代的“内部读物”
第四节 港台地区美国文学的传播

第六章 繁荣期(上):中美诗歌的互动交流
第七章 繁荣期(下):中国形象与美国形象
附录:中美文学交流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
编后记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加拿大卷》
作者:梁丽芳 马佳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2885626
出版时间:2015年12月
开本:16开
页数:475
定价:98元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中加文学交流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一节 从淘金、筑路到定居唐人街:加拿大早期的中国移民
第二节 故土情怀和华裔精神的写真:加拿大早期华人的文化活动
第三节 传教士-教育家-学者:早期加拿大人在中国
第四节 重建太平洋两岸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加建交前后

第二章 加拿大汉学家与中国文学:建设、交流、蜕变
第一节 传教士与汉学:中国语境、加拿大视野
第二节 中国文学研究的摇篮:亚洲系/东亚系、图书馆的建设
第三节 中加人文学者的交流:从隔离到互动
第四节 从古典到现当代文学(一):加西的汉学家
第五节 从古典到现当代文学(二):加东的汉学家
第六节 21世纪前后登场的汉学家
第七节 华人文学研究、跨国和跨文化合作
第八节 汉学家的培养和中国文学研究的未来

第三章 加拿大前期华文文学:移植、发展与交流(1858-1966)
第一节 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与中加文学交流的启动
第二节 岭南人开天辟地:一个文学场域的形成
第三节 蓬勃的文学活动:报刊、阅书报社、书店、国学
第四节 中国古典诗与民歌的传承与异地化
第五节 扮演多重角色的文学与舞台:粤剧和白话剧
第六节 侨乡与金山客跨国共创的文本——家书与侨刊
第七节 战后移民的冲击:唐人街的新面孔

第四章 百川汇流:后期华文文学与中加文学交流(1967-2013)
第一节 后期华文文学的两个阶段
第二节 隔断后的接轨与民间华人文学团体
第三节 民间的中加文学交流:华人作家团体
第四节 加拿大的华文小说(一):长篇小说的两个浪潮
第五节 加拿大的华文小说(二):题材缤纷的短篇小说
第六节 专栏与散文:华文文学的“马赛克”
第七节 写在枫叶国的诗篇和儿童文学
第八节 粤剧、话剧与舞台上的混合形式
第九节 百川汇海:华文作家在加拿大

第五章 方兴未艾的加拿大华裔英语文学(上):诗歌、短篇小说和散文
第一节 诗歌:从呐喊寻觅到斑斓的放歌
第二节 各领风骚的其他诗人
第三节 短篇小说(上):从唐人街内的传奇到唐人街外的故事
第四节 短篇小说(下):形态各异的“中国剪纸”
第五节 散文:重拼马赛克

第六章 方兴未艾的加拿大华裔英语文学(下):长篇小说、传记文学、戏剧和评论
第一节 长篇小说的厚积薄发(上):从中国魂到中国元素
第二节 长篇小说的厚积薄发(中):精神突围下的叛逆、挣扎和思忖
第三节 长篇小说的厚积薄发(下):随心所欲,各显其能
第四节 传记文学的欣欣向荣:解开百年中国结
第五节 戏剧:加拿大舞台上的华人故事
第六节 文学评论的兴起
第七节 作家、作品在中国:回娘家

第七章 加拿大文学在中国的接受与传播
第一节 加拿大英语文学的发展与现状
第二节 加拿大英语文学作品在中国的翻译和出版
第三节 关于白求恩的重要文学作品及剧作
第四节 中国学者对加拿大文学的研究
第五节 中国的加拿大研究中心概况
第六节 加拿大作家、学者在中国的文学活动

第八章 魁北克人心中的华人形象:从现实生活到艺术虚构
第一节 魁北克人眼中的华人形象
第二节 华人形象在魁北克人心中的变化
第三节 魁北克的汉语教学和汉学研究

第九章 加拿大魁北克华人的文学活动
第一节 魁北克华文文学的存在与发展(上)
第二节 魁北克华文文学的存在与发展(下)
第三节 魁北克华人的法语文学
第四节 魁北克华人的英语文学
第五节 魁北克与中国在文学上的互动

第十章 魁北克法语文学在中国的传播
第一节 20世纪80年代的传播——摸索阶段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的传播一渐入佳境
第三节 新世纪的传播——研究的深入与专业化

附录
一、人名地名中英法文对照(不包括中文名字)
二、中国与加拿大文学交流大事记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二、英法文参考文献
编后记

淘书团小贴士

1、全场包快递,快递不可达区域使用邮政小包,需自付邮费(港澳台、新疆西藏运费政策>>

2、淘书团订单限30分钟内支付,逾时将被取消。

团购畅销榜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