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建嵘
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ISBN:9787807633792
出版时间:2013-07-01
开本:16
页数:263
定价:35 元
内容简介:
于建嵘说:“学者不是‘演员’,也不是鼓动家,当然学者也不是谁的幕僚,不是谁家的清客,更不是帝王师。学者应该追求一种独立的品格,对社会和老百姓做更多有益的事情。”
作者简介:
于建嵘,法学博士,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底层立场》。2005 年获《中国新闻周刊》“三农研究(专著)奖”;2008 年分别获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组织评选的“中国改革开放30 年30 名农村人物”称号,《南方人物周刊》“中国魅力人物”称号。2010 年再获《南方人物周刊》“中国魅力人物”称号,并获《新周刊》中国娇子新锐榜年度新锐人物奖。
媒体评论:
父亲在我的心中,永远是伟岸和坚强的。尤其是从江湖上走出来的父 亲就显得更为强大。尽管我的家庭,事实上沦落到了社会最底层,但父亲仍然总在人们面前表现出英雄无比的状态。他经常会穿着那些还在部队当官的战友送给他的 军大衣,在小城的大街上非常威武地走来走去。他总是笑呵呵地与各种人打招呼,享受人们对他军大衣的敬畏。
——《父亲的江湖》
克服中国目前存在的管治危机,从基础性层面来讲,要想办法克服民众的不满,加强民众的政治认同;树立法制的权威,建立科学的司法制衡制度,真正做到依法治国。从技术性层面来看,要改进管治技术,提高管治水平,加强国家的管治能力。
——《伯克利演讲:中国的骚乱事件与管治危机》
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底层社会是当代中国现实社会问题研究和社会结构整体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价值的观点来看,“底层社会”作为一 种价值取向,要求我们从底层人群的处境出发,从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出发,来理解社会的发展和目标。从方法论的视野来分析,“底层社会”作为一种社会研究方 法,要求研究者从底层人群的角度去理解社会现象,在当前社会转型期,理解底层人群的社会心理将具有特别的意义。
——《人民大学演讲:中国的底层社会——我的研究和立》
目录:
序 平民学者于建嵘 郝庆军
第一辑 我的农民兄弟
这个社会很少有把农民工当成孩子看待的,起码没有当成自己亲生的孩子。在我看来,农民工不是谁家的孩子,他们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主人,他们有权利在这个国家的任何地区出卖自己的劳动,他们也应有权利在任何地区享受他们的劳动创造。没有这种认识,要很好地解决农民工的问题,简直没有多少可能性。
我的农民兄弟
农民工是谁家的孩子?
学者和庸医及农民的鲜血
农民致富中的政府责任
解决中国农民问题需要新思维——对话芮捷锐
哈佛演讲:当代中国农民的维权活动与政治
第二辑 有一种抽象愤怒
假如今天我们所有人都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不满,他们只能在家里抱怨,可能最后走向街头,用大砖头表示他的抱怨。为了让我们的民众不抱怨和不走向街头,我们就需要给他们抱怨的的江湖机会,让他们有正常的渠道发泄他们心中的不满,而不是给他们一个类似的“不抱怨运动”。
有一种抽象愤怒
给非正规就业空间
中国社会面临的风险和出路
如此花钱买不来真正的稳定
警惕“创新”的“纪委股东”
谁在教城管“打人不见血”
耶鲁演讲:当代中国工人的“以理维权”
伯克利演讲:中国的骚乱事件与管治危机
复旦演讲:中国民众为何抱怨?
香港大学演讲:信息技术与民众抗议行为
第三辑 底层政治与社会变迁
我们对政治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政治精英活动的层面上,我们需要深入底层社会生活的内在结构中去寻找事件发生的真正原因;我们对那些主导社会发展的精英们也不能停在道德评价的层面上,我们需要寻找一种制约精英们行动的社会力量。毫无疑问,这种力量首先来自政治背后的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然后才是制度的设定和遵守。
30年来中国公民权利意识的变迁
30年来中国学者的突围与抗争
请记住那些曾仰望星空的人
底层政治与社会变迁——对话斯科特
中国的政治传统与发展——对话裴宜理
政治发展:东亚经验与中国特色——对话毛里和子
人民大学演讲:中国的底层社会——我的研究和立场
第四辑 美丽山水是悲伤
今天的中国社会,表面上很美好,GDP增长的数字很振奋人心,高楼大厦、高速公路很先进,奥运会、世博会很提气长脸,充实的国库让政府能够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很骄傲。可是在角落里,站立的却是或茫然或惶恐或自我麻醉、心灵无处安放的人们。背后更是无数个普通中国人的艰难生活和伤痛故事。
父亲是个流氓(小说)
附一 刘方喜 :真实的父亲,会安息吗?
附二 周泉:食色的革命
父亲的江湖
喊冤的母亲,您还好吗?
附 吴祚来:始于父亲,终于母亲
总统先生,美丽山水是悲伤
东书房记事:国事、家事和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