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相如赋的美学思想与地域文化心态
作者:李天道
出版社:华龄出版社
ISBN:9787801782458
出版时间:2004-10-01
开本:32
页数:375
定价:26 元
内容简介:
司马相如是汉赋的代表作家和赋论大师,也是一位文学大师和美学大家。
他是汉赋的奠基人,扬雄欣赏他的赋作,赞叹说:“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将司马相如和司马迁放在一起作专节介绍,并指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司马相如还充分地掌握了辞赋创作的审美规律,并通过自己的辞赋创作实践和有关辞赋创作的论述,对辞赋创作的审美创作与表现过程进行了不少探索,看似只言片语,但与其具体赋作中所表露出的美学思想相结合,仍可看出他对赋的不少见解。他已经比较完整地提出了自己的辞赋创作主张。从现代美学的领域,对其辞赋美学思想进行阐释,无疑是有益的和必要的。
作者简介:
李天道,1951年生,男,四川彭州市人,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美学学会秘书长、理事,中华美学学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员。出版《当代中国传统美学研究》(合著)、《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概要》(合著)、《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论纲》、《文心雕龙审美心理学》、《中国美学体系论》(三人合著)、《审美与生存——中国传统美学的人生意蕴及其现代意义》(副主编)、《当代中国传统美学研究》(主编)《晏子春秋与现代人格》、《慧能评传》等专著多本。发表《古代山水诗审美心态及其成因》、《古代人学与美学研究三题》、《道教虚静观与审美“澄心”说》等论文100余篇。其中《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论纲》一书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审美与生存——中国传统美学的人生意蕴及其现代意义》一书获四川省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文心雕龙的审美智能观》一文获青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从逍遥游到林中路:海德格尔与庄子诗学思想比较
作者:钟华
出版社:华龄出版社
ISBN:9787801782519
出版时间:2004-10-01
开本:32
页数:401
定价:30 元
内容简介:
庄子是奠定中国纯艺术精神最重要的思想家,海德格尔是对20世纪西方哲学和诗学影响最大的哲学家。在全面“全球化”的语境中下,在“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努力中,对他们的诗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
目前这方面的研究相对于其重要性而言是远远不够的,本书试图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采取“价值现象学”的立场,主要运用比较诗学中的“跨文化对话”方法,对海德格尔诗学与庄子诗学思想之间的事实联系和学理联系、一致性和差异性进行系统的清理和深入的比较,并得出了四点有创见的结论。这种系统的清理和比较在大陆学界尚属首次。
作者简介:
钟华,1964年12月生于重庆永川市。文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西方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就读于西南师范大学、四川大学文学院,已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近40万字,多篇被全文转载或摘要。
汉楚辞学史:增订本
作者:李大明
出版社:华龄出版社
ISBN:9787801782533
出版时间:2006-1-1
开本:32
页数:468
定价:33 元
内容简介:
以屈原辞赋为杰出代表的楚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对屈原以及楚辞的研究已经形成专门的学问——楚辞学。汉代是中国楚辞学的开创期,硕果累累,成就斐然,为后代楚辞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即对汉楚辞学的历史进程、主要成就、基本特征及其在中国楚辞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等进行探讨和论述,以期有助于对整个中国楚辞学史做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简介:
李大明,男,1949年生,四川省营山县人,现任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主编,兼任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学会副事事长,四川省高校社科学报学会理事长。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古典文献学、编辑学的研究。1984年以来,在《文史》、《楚辞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离骚>称“经”时间新论》、《<九歌>夜祭考》、《<隋书经籍志>“并目录”考证》等学术论文40多篇,出版《九歌论笺》等,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较高评价。
汉赋通论(增订本)
作者:万光治
出版社:华龄出版社
ISBN:9787801782526
出版时间:2005-10-17
开本:32
页数:529
定价:38 元
内容简介:
在古代的各类文体中,诗、文、赋是资格最老的正统文学形式。虽然如此,赋的地位与诗文比起来,总有无法摆脱的尴尬。因为它在文人正统的文学观念之中,获得的始终是暧昧的地位和暧昧的评价。正是这样的尴尬,不仅影响到赋体文学的创作,影响到赋体文学的历史地位,也影响到古代的赋学研究,更使建国后的赋学研究一度陷入窘境。
赋体文学的尴尬,始于赋体文学产生的汉代,并在古代与它一同走向终极;汉赋的研究,因而不可能回避这一问题。对这一现象的回顾与研究,不独有助于对赋学史的反思,有助于当代赋学研究的深入,即对古代文学观念与文学史的整体研究,也有极大的认识意义。
作者简介:
万光治,四川成都人,1943年6月3日生。1978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1981年获硕士学位,现为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全国赋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李白研究会会长、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1996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从事先秦西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与辞赋研究,出版《汉赋通论》、《赋学研究论文集》、《蜀中汉赋三大家》、教育部规划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及《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等著作与教材10余种,发表《论汉赋的图案化倾向》、《尹湾汉简〈神鸟赋〉研究》等论文30余篇,3次获四川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