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名著《静静的顿河》全译本插图版,全四册,知名翻译家金人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前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代表作,获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小说描写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到苏俄国内战争时期,顿河地区哥萨克人的动荡生活、风土人情、社会变化及重大历史事件,并塑造了主人公葛利高里这一耀眼的形象,是一部具有重大历史时代意义的人民生活史诗。原价86元,现团购价39.9元包邮!
★ 32开平装,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 本书为全译本,隶属人民文学出版社丛书《名著名译插图本·精华版》,意即从世界文学名著中精选出80种,组成一套丛书,而非是指“挑选原著精华片段”,读者可放心
★ 作者米•肖洛霍夫(1905-1984),前苏联著名作家,二十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1965年以《静静的顿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真实地表现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国内战争结束这个动荡的历史年代顿河哥萨克人的生活、革命与反革命的较量以及社会各阶层的政治斗争
★ 作品以战争场景波澜壮阔、精彩的环境描写、融情于景、频频运用衬托写作手法等著称,作者善于把人物置于大自然的背景中去描写,让人与大自然和谐地构成一个统一体
《静静的顿河》是一部杰出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前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代表作,也因此作品获得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22年苏联国内战争为背景,描写顿河地区哥萨克人在这十年间的动荡生活,反映了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社会变化以及重大历史事件。主人公葛利高里因其坎坷、复杂的经历,也成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十分耀眼的一位。《静静的顿河》可以说是一部俄罗斯悲剧编年史,一幅展现俄罗斯诸多沧桑巨变和动荡人生的历史画卷。
《静静的顿河》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作是顿河哥萨克社会历史的一面镜子。肖洛霍夫说:“《静静的顿河》是我最大型的作品,它对于我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我花费了很多时间,尽了我全部所能,来向我国读者和国外读者介绍革命年代顿河哥萨克的悲剧性的历史。”为反映这一重大的主题,肖洛霍夫把中农哥萨克葛利高里·麦列霍夫的命运及其一家在动荡年代的巨大变迁放在长篇小说的中心,几个家庭的兴衰沉浮、众多人物的生活际遇,都围绕着葛利高里和麦列霍夫一家而展开。葛利高里及其一家,以及其他几个家庭的命运、哥萨克的命运和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错综而紧密地交织在一起。透过人物的命运展示出历史的进程,而历史发展的趋势又决定着人物的命运、哥萨克的命运。
书中有两条情节线索,一条以麦列霍夫的家庭为中心,反映哥萨克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另一条则以布尔什维克小组活动所触发的革命与反革命的较量以及社会各阶层的政治斗争为轴心。两条线索,纵横交叉,层层展开,步步推进,将读者带进了风起云涌的哥萨克乡村生活,与书中的人物共尝悲欢。
本书由知名翻译家金人翻译,为全译本,隶属人民文学出版社丛书《名著名译插图本·精华版》,“精华版”意为从世界文学名著中精选出80种,组成一套丛书,而非是指“挑选原著精华片段”。书中穿插数幅插图,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部内容博大精深的杰作。
米•肖洛霍夫(1905-1984),前苏联著名作家,二十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在苏联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曾获得列宁勋章和“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他上过前线,写过许多通讯、特写和短篇小说,其作品主要反映了顿河地区哥萨克人民的生活,195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 被称为当代苏联军事文学新浪潮的开篇之作。主要作品有《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
译者金人,本名张君悌(1910-1971),河北南宫人,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一生中翻译了大量的俄国文学名著,积累了丰富的译著工作经验。译有《契诃夫小说选》、《绿野仙踪》、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潘菲洛夫《磨刀石农庄》、柯切托夫《茹尔宾一家人》、茹尔巴《普通一兵--亚历山大·马特洛索夫》等。1957年,他在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向学员作了关于翻译工作的报告,详尽、系统地介绍了他多年从事文学翻译的经验,并重点介绍了《静静的顿河》的时代背景、人物特点、语言风格、艺术成就及哥萨克人的特征、风土人情,受到参加讲习的文学工作者的赞扬。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金人遭到无端迫害。1971年8月13日含恨逝世于文化部五七干校丹江分校,终年61岁。
《静静的顿河》全四册
I S B N : 9787020071432
出 版 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 者:【苏联】米·肖洛霍夫
出版时间:2011年8月
开 本:32开
页 数:1696
定 价:86元
目 录
《静静的顿河》第一册
卷一 (第一章至第二十三章)
卷二 (第一章至二十一章)
卷三 (第一章至第二十四章)
《静静的顿河》第二册
卷四 (第一章至第二十一章)
卷五 (第一章至第三十一章)
《静静的顿河》第三册
卷六 (第一章至第六十五章)
《静静的顿河》第四册
卷七 (第一章至第二十九章)
卷八 (第一章至第十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