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学人丛书”系列四册,分别从基层治理、知识精英、制宪博弈和财政衰变四个方向,交织出立体鲜活的晚清社会转型,重现大清帝国最后的努力 ,构成理解近代中国转型的精密坐标轴。
《清季州县改制与地方社会》:对清季州县政治、经济、司法、教育诸层面的改革进行了重新考察,试图从“人事”和新旧制度的纠葛中来把握其变革的趋势和特征。
《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大量报刊图书文献中爬梳史料,重现晚清国内学生群体活动的史实,展示这一新兴群体的思维和行为倾向。
《钦定、协定与民定 : 清季制宪研究》:从《宪法大纲》的体例创新到十九信条的仓皇出世,权力暗箱化作制度实验室,每个标点都浸透新旧文明的撕扯。
《咸同时期的榷关与财政》:一方面探讨清政府对财政危机的应对方式,另一方面指出,太平天国运动中榷关的衰落导致厘金和洋税乘势而起。
★16开平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刘伟,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清末民初的政治与社会。
★桑兵,历任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浙江大学资深教授。
★彭剑,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以辛亥前后史事为学术专攻,尤致力于清朝季年的宪政。
★任智勇,现为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方向为晚清海关史与财政史。
《清季州县改制与地方社会》
清季新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州县制度变革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涉及的面很宽,其中不仅包括19世纪后半期以来州县制度的嬗变轨迹,还有新制度的建构。长期以来,清季州县制度变革普遍不被看好,常常语焉不详,或认为州县改革只停留在纸面上,继而产生改革只有直隶等少数地方推行的误识。本书作者厚积薄发,广泛搜寻官方报告、地方志、报刊资料、时人记述,对清季州县政治、经济、司法、教育诸层面的改革进行了重新考察,试图从“人事”和新旧制度的纠葛中来把握其变革的趋势和特征,呈现此项改革丰富而复杂的历史面貌。
【作者简介】
刘伟,1948年生,祖籍河北沧州。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清末民初的政治与社会。出版专著《晚清督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与制度变迁》等;合著和参与撰写《清季外官制改革研究》《辛亥革命的百年记忆与诠释》(第一卷)、《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等,发表论文40余篇。
《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
就近代中国国内学堂学生的历史而论,对五四以前的数十年,此前只有寥寥数笔轻描淡抹。作为学堂学生研究的奠基之作,本书从大量报刊图书文献中爬梳史料,重现晚清国内学生群体活动的史实,展示这一新兴群体的思维和行为倾向。在注视学生参与爱国民主运动的群体表现的同时,着重考查他们的社会联系及其在社会变迁各方面的角色、功能和作用,使得学术界对近代学生群体的认识增加了五四以前的重要一段,并拓展了研究的层面。
【作者简介】
桑兵,河北威县人,历史学博士。历任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浙江大学资深教授。出版《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国学与汉学 :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孙中山的活动与思想》《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治学的门径与取法》《交流与对抗 :近代中日关系史论》《历史的本色 :晚清民国的政治、社会与文化》《学术江湖 :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风》等专著。主编《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及同名丛书等。合编《戴季陶集》《近代中国学术批评》《近代中国学术思想》《国学的历史》《读书法》等。
《钦定、协定与民定 : 清季制宪研究》
通过载泽的考察,清廷认识到宪法可以巩固君权;通过达寿的考察,清廷认定用钦定的办法制宪是确保宪法巩固君权的不二法门。这与民间所主张的制宪方法冲突,预备立宪期间的制宪活动,遂演化成一场制宪权的争夺。从1908年的《宪法大纲》到1911年的大清帝国宪法草案,清廷均坚持钦定,牢牢控制制宪权。但在革命风暴的冲击下,清廷放弃钦定,并很快连协定也放弃,宣布帝国宪法全由民定。只是此时已经民心尽失,清廷非但未能巩固君权,且未能保住君位。
【作者简介】
彭剑,1975年生,湖南宁乡人。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以辛亥前后史事为学术专攻,尤致力于清朝季年的宪政,已出版《清季宪政大辩论》、《清季宪政编查馆研究》等专著。
《咸同时期的榷关与财政》
鸦片战争不仅使清政府的财政雪上加霜,也改变了相承已久的榷关制度。作者一方面探讨清政府对财政危机的应对方式,另一方面,作者指出,太平天国运动中榷关的衰落导致厘金和洋税乘势而起。到1864年战争结束时,厘金和洋税已成为更重要的商业税征收机构。多年来农业税为主的国家财政结构自此发生转变。
【作者简介】
任智勇,籍贯浙江永康,1973年生。2007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同年,入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同年10月,助理研究员。2012年12月,副研究员。现为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方向为晚清海关史与财政史。
《清季州县改制与地方社会》
作者:刘伟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241149
出版时间:2019/6/1
开本:16开
页数:494
定价:89
目录:
绪论
一、本课题研究概述
二、研究的问题与方向
第一章 清代州县治理与晚清议改州县体制
第一节 州县治理的内容与路径
一、赋税征收
二、司法审理
三、社会治安
四、社会公共事务管理
第二节 州县官与各方关系
一、中央对州县官的控制
二、上级官府对州县官的监督
三、州县官与佐杂
四、州县官与幕友、胥吏
五、州县官与绅士
第三节 晚清州县体制改革之议
一、19世纪的州县改制言论
二、20世纪初年的州县改制议论与试行
第二章 从学官到劝学所:州县教育管理体系的转变
第一节 学堂兴起与劝学所的设立
一、学堂兴起与教育行政机构的出现
二、劝学所的设置
第二节 劝学与筹款
一、劝学所与州县基础教育
二、劝学所与办学经费
第三节 官督绅办与功能转变
一、官督绅办的运行特征
二、官治与自治的纠结
第四节 学堂兴起与乡村治理
一、传统儒学思想控制功能的弱化
二、劝学绅董与绅、民冲突
第三章 从保甲团练到警察:州县治安体系的变动
第一节 保甲与团练
一、晚清的保甲
二、晚清的团练
第二节 州县巡警的建立
一、直隶州县巡警的建立
二、各省州县巡警陆续出现
第三节 建制与乡镇巡警
一、州县巡警的建制
二、乡镇巡警…
第四节 职能、经费与警民冲突
一、职能与警民冲突
二、经费与警民冲突
第五节 州县巡警与基层社会治理
一、警区与派出机构
二、绅士与州县巡警
第四章 从州县官审判到筹办审判厅:州县司法变革的开启
第一节 “就地正法”之制与州县官的审判权
一、咸同之际州县官“就地正法”权的行使
二、光绪初年关于“就地正法”权的争论和调整
三、预备立宪时期的变通
第二节 州县官与教案审理
一、民教冲突与州县官的责任
二、州县官与民教诉讼
第三节 “恤刑狱”与州县司法改革
一、“恤刑狱”的提出
二、停止刑讯
三、监狱改良
四、创办罪犯习艺所
第四节 审判厅之设置与州县官的审判权
一、关于州县司法独立的争议
二、各省筹办审判厅
三、审判厅与州县官的司法权
第五章 从官治到地方自治:州县治理模式的转换
第一节 从议设乡官到实行自治
一、乡官之议
二、确定实施地方自治
三、天津县地方自治的试办
第二节 城镇乡和府厅州县两级自治方案的颁布
一、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
二、府厅州县地方自治章程
三、两级自治方案与日本的比较
第三节 地方自治的筹办与推进
一、各地筹办地方自治
二、城镇乡与府厅州县地方自治的推进
第四节 城镇乡地方自治与基层社会治理
一、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变化
二、自治与官治矛盾的突显
三、自治与民众矛盾的激化
第六章 经征、公费与劝业:州县财税和经济职能的调整
第一节 晚清州县财政紊乱与“外销”出现
一、州县衙门的经费
二、晚清州县财政的紊乱
三、州县“外销”的出现
四、财政困局与治理困局
第二节 州县财税的局部整理
一、同治光绪年间“化私为公”的努力
二、宣统年对州县财政的清理
三、匀定州县公费
四、经征的变化与经征机构的出现
第三节 州县经济职能的转换
一、州县经济职能的转换与农林工艺的发展
二、劝业员和劝业公所的陆续设立
第七章 选任与监督:州县官人事制度的变更
第一节 同光年间州县官选任制度的嬗变
一、捐纳保举扩张对州县官选任制度的冲击
二、督抚权重对州县官选任的违例与变通
三、同光年间的整顿与效果
第二节 清末州县官选任制度改革
一、通过学习考试以定去留
二、变通掣签回避制度
三、停止部选
第三节 州县官监督制度的变化
一、州县官考核制度之演变
二、州县官交代制度之紊乱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
作者:桑兵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252022
出版时间:2020/5/1
开本:16开
页数:403
定价:85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旧世纪中的新时代:早期新式学堂与学生
第二章 国内学生群的兴起与学潮初盛
第三章 1905年后的兴学热潮与学生状况
第四章 学堂风潮
第五章 爱国先锋与中坚——从“文明抵制”到“秩序革命”
第六章 学生与清末社会民主化进程
第七章 民主、爱国、尚武、革命的变响乐——国民会、国民捐与国民军
第八章 学生与反清革命
第九章 学生与清末社会变迁
跋
征引书目举要
《钦定、协定与民定:清季制宪研究》
作者:彭剑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263967
出版时间:2021/6/1
开本:16开
页数:319
定价:79
目录:
楔子:寻找《大清帝国宪法》
第一章 宪法可巩固君权
一、北京炸弹案:两种制宪方案的竞争
二、穗积博士:君主主权,初无所损
三、伊藤侯爵:不可旁落于臣民
四、载泽:宪法可巩固君权
第二章 巩固君权的妙法
一、袁世凯建议派员考察德、日两国宪法
二、三大臣出洋
三、大权政 治必用钦定宪法
四、钦定宪法可以巩固君权的五大理由
五、钦定注意事项
第三章 《宪法大纲》的体例创新
一、模仿日本宪法的“外记法”?
二、扩大阅读带来的困惑
三、《东方杂志》的删改
四、乃师并无“外记”说
五、“外记”与《宪法大纲》所列君上大权高度重合
六、如此创新
第四章 三个“附”字,两种心思
一、颁布之初的异见
二、且看官方怎么说
三、学术界的分歧
四、误人的“附”字
五、“制宪”的范围
第五章 钦定制宪原则
一、必用钦定宪法
二、先定宪法,后开国会
三、宪法的大义
四、将来要颁布钦定宪法
五、对其他制宪方式的排斥
六、达寿的功劳
第六章 钦定的《宪法大纲》
一、从起草者谈起
二、筹备议会与颁布《宪法大纲》的时机
三、达寿之前,官员中的几种“钦定”言说
第七章 《宪法大纲》前民间的制宪主张(上)
——张謇“为圣主告”的努力与制宪主张
一、要设法让皇上知道宪法之益
二、直达内廷
三、与铁良谈宪法
四、翁同龢遗疏之谜
五、为江楚二督起草立宪疏
六、日本宪法“似可采择施行”
七、要小心“学术杀人”
八、张謇的努力与五大臣出洋
第八章 《宪法大纲》前民间的制宪主张(下)
一、康梁的海外呼声
二、呼吁行动
三、制宪法与开国会
四、评骘官方
五、制宪与革命
第九章 “钦定”源自“和文毒”
一、“宪法”一词是“和文毒”的结果?
二、“钦定宪法”也源自“和文毒”
第十章 肃王府的谋划
一、起草钦定宪法是基于督抚的请求?
二、王爷来电话了
三、宪法要“真正钦定”
四、捍卫钦定,撕破脸皮
五、改奏折为说帖
六、力主钦定宪法
七、最大的赢家
第十一章 制宪大臣的权限
一、钦派制宪大臣
二、与宪政编查馆划清权限
三、制宪大臣负责的事务
第十二章 制宪乃生死关头
一、生死关头
二、国会请愿代表:争取参预
三、争取资政院的协赞权
第十三章 制宪要秘密
一、派遣协纂人员
二、制宪场所
三、袁励准:制宪要严守秘密
第十四章 制宪开局
一、开始制宪
二、舆论:钦定之法不可取
三、咨议局联合会:资政院应该要求协议宪法
四、拒绝宪友会
第十五章 旅行与制宪(上)
一、岣岣崖之行
二、玉虚观归来:开始进呈钦定
第十六章 旅行与制宪(中)
一、上方山之行
二、兜率寺归来:百忧交集
第十七章 旅行与制宪(下)
一、泰山之行
二、后石邬归来:以日本宪法为据
第十八章 汪与李
一、密不透风
二、分工不同
三、主张略有分歧
四、心境小有差异
第十九章 钦定突变为民定
一、宪法交资政院协赞
二、资政院的“后援”
三、清廷放弃钦定
第二十章 信条渊源
一、十九信条问世
二、出台过程点滴
三、信条渊源
第二十一章 救命草
一、根据信条选举、任命内阁总理
二、袁世凯对信条的态度管窥
三、张謇拒绝就任农工商大臣
四、幻想最终破灭
结语
附录 《大清帝国宪法》草案若干识别点
征引文献
索引
跋:沟崖访古
《咸同时期的榷关与财政》
作者:任智勇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247028
出版时间:2020/6/1
开本:16开
页数:392
定价:89
目录:
第一章 鸦片战争前的榷关基本情况
第一节 从三年比较到定额征收
第二节 各榷关基本情况
第三节 1850年前财政体系中的榷关
第二章 转变?――以粤海关为例
第一节 道光、咸丰朝粤海关监督出身考
第二节 1843-1854年的粤海关体制
余论:变与不变之间
第三章 榷关的衰落
第一节 太平天国冲击下的晚清榷关
第二节 从江南四榷关看同治初年的关厘之争
结语
第四章 洋关的扎根――以闽海关为例
第五章 晚清财政中的关税
第一节 三成船钞与同文馆
第二节 江海关二成洋税与江南制造局经费
第三节 汤象龙浙海关数据校勘记
附文一 清末各省财政监理官人员考
附文二 光绪三十年粤海关改革再研究
附文三 王庆云与《石渠余纪》考
附表
参考资料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