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组
中图网>淘书团>文学>团购详情

淘书团

超低价18.9元!法国文艺必看圣典《痛》,当代法国艺术界颇负盛名的作品,“中国最美的书”获奖图书。244张照片+8万字,通过艺术家的视角,以极端的方式呈现爱之痛苦。

为了从失恋的打击中恢复,作者苏菲·卡尔不停地记下痛苦,不停地向朋友和陌生人诉说她的爱情悲剧,也聆听对方的痛苦。她用照片和文字,记录了从巴黎乘火车穿越西伯利亚到中国,辗转到达日本的旅途。然后写下那些听到的令人心碎的故事,以求治愈自己的痛苦。
本书影响巨大,曾以戏剧、装置艺术等形式在世界各地展出,引起轰动和广泛关注。

×

关键字
超低价
团购价¥18.9 ¥78.0 折扣2.4
已售75套,数量有限,下单要快哟

推荐理由

32开平装,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
一部关于爱的书,记录了分手前的92天、分手后的99天,致我们的悲伤、脆弱的爱情,致所有痛过的人
一部当代法国艺术界负盛名的作品,本书曾以戏剧、装置艺术等形式在世界各地展出,引起轰动和广泛关注
作者苏菲·卡尔是法国当代*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在三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她借助装置、照片、文字叙述及录像、电影等表现手法,以自传的方式,并遵循严格的艺术准则,将生活中的各种情境升华为艺术,表现私人和与他人关系的主题,影响巨大
一部关于爱之痛苦、挫折的书,苏菲·卡尔用244张照片和8万文字重新厘清了这段经历。这段感情令她悲伤不已,她不停地记下痛苦,不停地寻找朋友和陌生人,倾听他们痛苦的时刻。她的痛苦后来慢慢地消失在众多的痛苦中
本书所表达的情感是每一个人都曾遇到或经历过的,但苏菲通过艺术家的视角,以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读来令人震惊、感叹和唏嘘
友情提示:本书自带的原装外壳有挤压、磕碰现象,介意的读者慎拍

一脉相承:中华历代文化鉴赏
洞明世事,从读书开始
钟灵毓秀之地:各省文化大赏
隽永的精神家园:中华艺术盛景
探索东方奇幻世界:神、鬼、人
书友说
  • zhe*** 2024/9/18 18:11:58
    塑封新书,其实是一部女艺术家de现代艺术作品。
  • ztw*** 2024/8/21 22:23:50
    好书,很喜欢
  • zhe*** 2024/8/17 20:22:13
    书籍设计不错,朋友立刻要走。
  • ztw*** 2024/8/15 21:25:42
    纸质好,独特的一本书。
  • 是阿简*** 2024/8/11 9:17:17
    书很好,但是设计的不太行,壳子取下来有点费劲
  • 乔木成*** 2024/8/10 16:08:23
    棒棒哒棒棒哒棒棒哒
  • 197*** 2022/6/30 19:33:49
    和展示出来的封面不一样 我这本是白色封面红色的字
  • ztw*** 2021/8/31 14:53:40
    装帧精美,非常满意!
  • 小无花*** 2021/8/20 13:36:23
    书的形式感精致。内容的话就仁者见仁了。里面有很多照片,书分类为摄影。
查看下一条 >>

编辑推荐

苏菲·卡尔获得一笔奖学金,到日本进修三个月,与恋人约定在新德里会面,最终却等来分手的消息。为了尽快从失恋的打击中恢复,她不断向朋友和陌生人诉说她的爱情悲剧,也聆听对方讲述他们的痛苦。苏菲不停地用照片和文字,记录她从巴黎乘火车穿越西伯利亚到中国,辗转到达日本的旅途经历。然后写下那些听到的令人心碎的故事,以求治愈自己的痛苦。
这是一本亘古未*的书,文本分为两个部分:痛苦之前和痛苦之后。
第一部分苏菲通过照片和文字记录了92天中的92个片段,每一天都以倒计时的方式呈现。
第二部分苏菲用不同的口气重复讲述自己的情感经历,并请朋友和陌生人讲述各自的痛苦记忆,来缓解自己的痛苦。

作者简介

苏菲·卡尔,1953年10月9日生于巴黎。法国当代*重要的艺术家之一,装置和观念艺术家、摄影师、作家、导演等。父亲是一名肿瘤科医生,也是一位艺术品收藏家,与很多艺术家来往密切。苏菲从小耳濡目染,走上了艺术之路。
1979年,在结束了长达七年的环球旅行之后,苏菲回到出生地巴黎。既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也没有朋友,便决定在大街上跟踪陌生的行人,似乎想通过他们的眼睛重新审视巴黎。她拍照,并记录下行踪。她随意选了一名男子,跟着他一直去了威尼斯,于是有了作品《威尼斯跟踪》。这一年,苏菲还有一次突发灵感,连续八天的时间,随机邀请了一批人,分别在她的床上躺几个小时。她给这些人拍照片,问一些问题,并以此为素材创作了《入睡者》(Les Dormeurs)。从此,苏菲不断突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一直致力于探讨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关系,常以自身经历为素材。她跟踪过大街上陌生的行人,也雇用过私家侦探跟踪并偷拍自己。她特别重视观众或读者的参与,希望和他们一起进行创作。
2010年荣获哈苏基金会年度国际摄影奖(le prix Hasselblad)。

相关书评

视觉艺术很少能像文学或电影那样,激起观者强烈的情感反应。苏菲卡尔的《痛》做到了。
——《纽约时报》
她着迷于公共生活和私人空间中的过渡地带,这导致了她在艺术创作行为中,将自己置身于私人侦探、心理学家和法医的社会位置。
——Nancy
苏菲·卡尔三十多年来一直在向文字与摄影之间的关系发出“质疑与挑战”,并在她的作品中深刻地描绘了“人类的脆弱性”,从而对年轻一代艺术家起到了“鼓舞作用”。
——2010年荣获哈苏基金会年度国际摄影奖授奖辞
苏菲·卡尔的作品的显著特点是故意设限,让人想到1960年代的文学运动Oulipo(潜在文学工厂)。她的作品不断描述人性的弱点,检验身份和私密性问题。她因侦探般跟踪陌生人并调查他们的私生活的能力而闻名。她的摄影作品通常包含写在画板上的她自己的写作文本。
——第九届上海双年展
这是苏菲·卡尔作品中的一个命题:她会大量地利用情感,同时通过一种打碎的、概念化的形式,使用文本(她那著名的“叙事艺术”)和图片—文档来构成中立性立场,假装不去触碰这些情感。但是这无关紧要。情感的冲击力依然炽烈。
——拔哥
往返于文学与摄影之间的女性艺术家苏菲·卡尔,被喻为20世纪末法国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她的摄影作品多从生活经历出发,伴随着诗意的书写文字,描述、揭露、再现、重塑自身或他人的私密经验。图文相伴的作品呈现,带着美感与优雅的气质,有时像纪实的自传,有时则像虚构的自传体小说(autofiction),游移在真实与虚构之间。
——张君懿、张韵婷
就这样循环往复,苏菲的叙述越来越简练,越来越冷静,越来越客观,那些字迹也越来越淡,直至看不清。后,她说:够了,我的痛苦消失了。
——墨远
苏菲·卡尔的艺术混合了图像和文字,并用其激起通常只有在史诗文献和电影中才能得到的强烈情绪。她大部分的非凡作品指向的却多数是平凡的人,从拥有病态好奇心的《地址簿》到多情背叛的《痛》,她知道如何去提高赌注并将一般的怪癖扩张成悲剧性的残缺。她是一位能将个人的私密性推向艺术高度的操纵大师。
——孙懿欢

节选

  ①还是小姑娘的时候,我就已经对他着迷。他那么英俊。三十岁那年,我终于成功引诱了他。在一起的第一个夜晚,我穿了一件新娘的裙袍。我们在一起快一年的时候,我获得了这项该死的奖学金,赴日本三个月。他警告说,如果我弃他而去,他会将我遗忘。但1984 年10 月25 日,我仍然动身了。出于骄傲,还是硬充好汉?尽管他威胁我,但还是提议旅行结束后去印度见面。旅行乏善可陈,只剩下每天扳指头数分别的日子。1 月24 日,飞机起飞前三个小时,他打电话给我,确认了一些细节:他从巴黎过来,比我早到一小时,他会在新德里机场等候东京的航班。多么幸福。期待。悬心……登机时,有人转给我一条消息:“M无法到德里与您会合。巴黎事故。医院。联系鲍勃。”一定是在去机场的路上撞车了。是我不对。他们让我联系当医生的父亲:难道是要通知我他的死讯?在新德里,电话一直打不通。十小时之后,终于联系上了鲍勃,可他对此摸不着头脑。M是去过医院,但只是为了治疗指头炎,仅此而已。于是我打电话到他家。他一拿起电话,我便知道他不要我了。他说:“我本想过来跟你解释一些事。”我回答:“你遇到别的女人了?”“是。”他希望这回是认真的。我挂了电话。一连几个小时,呆坐在床上,死盯着电话机和帝国大酒店261 房间发霉的地毯。
  ②那是1980 年5 月18 日,在邦迪,我的家中。礼拜日。当时我十七岁。一家人吃过午饭,爸爸妈妈、两个兄弟,还有我。午后一点,哥哥站起来,说:“我去买点东西。”他亲了亲爸爸,然后出门了。两个小时之后,妈妈接到一个电话。她挂上电话,说了几句看似平淡的话:“迪迪埃出了点事,很严重。
  我很快就回来,待着别动。”她流着泪。最痛苦的时刻是下午三点到五点之间。两个小时的等待。在床上躺了一百二十分钟,想到瘫痪,想到死亡,透过窗帘,望着天空出神。五点的时候,我得知他从邦迪开往东站的火车上跳了下去。他只有二十三岁。我记得那天晴朗又炎热,是爸爸的生日。我们共进午餐,作为一个幸福而宁静的星期天,所有条件都具备了。
  ③那是1976 年的冬天。11 月。我二十五岁。在楠泰尔剧院排练一部戏。下午排练时,突然感到焦虑,一种奇怪的不安。于是,离开舞台去给我爱的男人打电话。一向冷冷清清的休息室铺着红地毯,而那天,我穿着一身红色套装。我在电话亭里,拨了男孩办公室的电话,要求与他通话。总机话务员回答说,很抱歉,不行。“为什么?”我问道。她说:“R 先生过世了。”那时,我的法语不是很好,于是追问道:“小姐,我不太明白这个词的意思。”沉默。我又问,她明明白白地说:“这人刚刚去世。”起初我以为自己听错了,接着眼前一片红。我懂了,他自杀了,罪魁祸首是我。我默默地挂了电话。今天,我仍然记得那位被我强迫解释去世一词的小姑娘低低的嗓音。电话亭已经不在了。红色也不见了,如今一切都变成了白色。
  ④这事发生在非洲的偏远小村庄。1980 年1 月初。我用头撞墙,一边喊道:“我要杀了你,布丹,我要杀了你!”布丹是我的牙医,他向我保证过,一定会把我治好。虽然是很寻常的痛,但那一日,我的的确确很痛苦。别的就不提了。
  ⑤那是1977 年6 月。我十八岁,已记不清确切日期。或许还能想起来,但我尽一切可能将它忘却了。当时,我在位于布列塔尼大区普莱内埃瑞贡的一所农学院当寄宿生。那天早晨,我醒来,睁开眼睛,看到一片红色。透过红色,却什么都看不见了。我在夜间失明了。雷恩医院的大夫没有一个知道病因。于是,我摸索着去了巴黎。他们安排我住进了科钦医院,并且通知了我远在奥兰的母亲。她一贫如洗,也不懂法语。她成功坐上了开往马赛的船,然后在马赛靠乞讨凑足了买火车票的钱。七月中旬,她终于来到我的病房。最令我心痛的回忆是她讲述的艰难跋涉。这比失明还要让我痛苦。
  ⑥那是1964 年。9 月的一天晚上,在圣日尔曼德佩的“老海军”咖啡馆露天座上。我们都是二十二岁。六个月来,我一直在她身边,一心一意、纯粹的爱情。我知道她已经结婚了。也知道她的丈夫失踪一年多了。她不愿透露更多,但提醒我说,如果他回来,她就会跟他走。将近七点的时候,从人群中走出一个人,
  向我们走来。不动声色。她用平静的口吻对我说:“就是他,他回来了。”他说:“你好!”她回答:“我给你介绍一位朋友。”他坐下来。问我是做什么的。他身上有一种暧昧的痞气。闲聊几句,喝过咖啡,他对她说:“好了,你来吗?”她起身向我告别,说了句“过几天见?”,随后他们便离开了。我跳进我的小汽车,一辆绿色敞篷的西姆卡1300。我放下顶篷,打算冲到塞纳河里去。那天夜里,我把车停在他们郊区廉租房的停车场,一直待在窗下。
  ⑦那是一个星期五。1983 年9 月23 日。午后三点。巴黎,让-雅克-卢梭街五号。仅有一张双人床的小公寓里。没有音乐。一支烛光。他二十三岁,我十九岁。那是我的初恋。可他选择了上帝,为了入教离开了我。一星期之后,他把汽车停在铁道口,纵身跳到了火车的轮下。人们从他小汽车的坐垫下找到了我的情书。他被葬在上萨瓦省。他的母亲拒绝我参加葬礼。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恸哭不已。从下午四点一直哭到六点,也就是葬礼持续的时间。接着,我在玻璃杯里点燃一支蜡烛,然后躺下,睡着了。醒来时,杯子碎了,蜡烛灭了,我跪下来。膝盖跪着地,手捧着我仅有的一张他的相片,死亡通知书上的那张。
  ……

图片展示














本单详情

《痛》
作者:【法】苏菲·卡尔/著,孔潜/译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483922
出版时间:2014年11月
开本:32开
页数:285
定价:78元

目录
痛苦之前
痛苦之后

淘书团小贴士

1、全场包快递,快递不可达区域使用邮政小包,需自付邮费(港澳台、新疆西藏运费政策>>

2、淘书团订单限30分钟内支付,逾时将被取消。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团购畅销榜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